尉氏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一五”規劃
時間:2022-03-10 09:00:00
導語:尉氏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十一五”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五”期間,我縣全面貫徹黨的十五大和十五屆三中全會精神,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并邁向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由解決溫飽問題向建設小康社會跨越的新階段。因此,總結以往成功經驗,展望未來美好藍圖,按照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圍繞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制定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十一五”規劃,對促進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十五”期間的工作任務完成情況
“十五”期間,我縣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穩定這個奮斗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結構調整為突破口,以推進產業化為手段,立足本地資源優勢,全面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全縣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農村經濟保持了快速發展勢頭。到2004年底,全縣農業生產總值達到31.291億元,比上年增長12.6%,自2001年到2004年平均遞增6.1%。其中種植業生產總值18.7億元,年均遞增2.9%,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2500元,年均增長4.5%。糧食面積128.12萬畝,總產達到414461噸,年均增長-0.2%,油料總產63551噸,平均增長-4.6%,棉花18925噸,年均增長-7.1%,瓜類總產374759噸,平均增長-4.9%,蔬菜總產613338噸,平均增產8.5%,水果總產71468噸,平均遞增20.6%。
(一)種植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
一是農作物種植結構、品種品質結構進一步優化。目前全縣種植各類經濟作物面積達到102.01萬畝,其中棉花37.7萬畝,花生23.3萬畝,瓜菜34萬畝,果樹6.5萬畝。其他油菜、芝麻等5萬畝。全縣優質農作物面積達到113.8萬畝,其中優質小麥35萬畝,優質棉花23.8萬畝,優質花生15.4萬畝,高蛋白大豆、糧飼兼用型優質玉米8.2萬畝,優質瓜菜27.1萬畝,優質水果4.3萬畝,優質農作物所占比重達到49.5%。二是保護地栽培和高效設施農業成效顯著。全縣共發展日光溫室、塑料大棚5000畝,平均畝效益5000元以上。發展雙膜覆蓋、地膜覆蓋等保護地栽培近60萬畝,畝產值2000元以上的高效農田面積達40萬畝以上。三是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截止目前,我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總數已達到10個,總面積6.495萬畝,年產無公害農產品突破20萬噸。四是特色農業快速發展,優勢農作物面積區域布局更加合理。全縣初步形成了以莊頭、水坡、十八里、張市、永興等鄉鎮為主的10萬畝蔬菜種植區,以西部沙區為主的10萬畝地膜花生及萬畝小雜果種植區,以南曹、蔡莊、朱曲、洧川等鄉鎮為主的30萬畝優質專用小麥和10萬畝優質玉米種植區等四大種植格局。
(二)農業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農業產業化進程加快
一是積極培育農產品市場,市場服務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全縣建成大中小農產品交易市場60多個,其中具有較大規模的產地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12個,一個以大中型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鄉鎮集貿市場為基礎,以各類中介組織為紐帶,以田間地頭零星市場為補充的多層次、開放型農產品市場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二是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初具規模。為更好地服務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我縣成立了農業信息中心,建立了“尉氏農網”,開通了農業服務熱線電話,并與移動公司聯合開通了“尉農短信”群發系統,向縣農村工作領導組成員、全縣515個行政村的支書和農村經紀人發送有價值的短信。截止目前,尉氏農網日平均瀏覽量80余次,熱線電話去年共解答咨詢問題1570余個,初步形成了“尉農短信”、農民熱線、網上咨詢等全方位、立體化的信息服務手段,構建了我縣信息服務棚架。三是鼓勵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民經紀人隊伍進一步發展壯大。我們按照自助、自主、平等、自愿的原則,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引導和管理,提高組織化程度,增強自我保護功能。目前我縣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5家,加入農戶4396戶,成員戶均直接純收入7012元。全縣農民經紀人達320人,去年向省內外大中城市銷售西瓜10.8萬噸,樹苗800萬株,蔬菜37萬噸,生豬27萬頭,蛋品3.8萬噸,獲利400萬元。
(三)“五個一”工程初見成效
這兩年,我們通過實施“學好一手特技,練好一張口才,建好一個站點,帶動一個基地,創出一個好效益”的“五個一”工程,達到了農業科技人員到戶、農業科技到田、技術要領到位的目標,有效地解決了技術棚架。截止目前,我們已在全縣建服務站點54個,技術服務基地49個,面積21500畝?!拔鍌€一”工程的實施,開創了新形式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的新途徑,有力地推進了全縣的種植業調整工作,對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十一五”期間我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
四中全會、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為目標,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擴大農民就業渠道,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深化農村改革,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全面跨越式發展。
(二)奮斗目標:“十一五”期間,我縣要重點在糧食、棉花、花生、高效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等優勢主導產業上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的經營格局。到“十一五”末耕地面積穩定在120萬畝左右,農業生產總值按每年8%的速度遞增,力爭達到49.65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按6%的速度遞增,到2010年力爭達到3350元。
1、繼續穩定糧食生產,到“十一五”末全縣糧食生產面積穩定在120萬畝左右,其中小麥面積85萬畝,玉米面積22萬畝,雜糧面積12.3萬畝。
2、經濟作物達到103.8萬畝左右,其中棉花38萬畝,花生25萬畝,西瓜12萬畝,蔬菜28.8萬畝。
3、果樹面積穩定在7.1萬畝左右,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產業。
4、綠色食品農業面積將達到10萬畝,占農作物總播面積的4%,無公害農業面積達到20萬畝。
三、“十一五”期間重點項目建設情況
十一五期間,我們將主要建設以下重點項目:
1、在縣城建成一個“農村土地承包仲裁庭”,總投資30萬元。
2、在全縣17個鄉鎮每鎮成立一個具有一定規模、較為規范的農民專業合
作社,計劃每個合作社扶持15萬元左右,共需投資260萬元。
3、在每個鄉鎮建立一個會計核算中心,總投資約35萬元,主要用于辦公
設備的購置。
4、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體系建設。十一五期間在全縣建立12個農產品
量安全監測網點,其中縣城主要農貿市場5個,鄉級農產品批發市場7個,共需資金200萬元。
5、發展農村家用沼氣建設2萬座推廣項目。2000萬
6、構建農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項目。
7、加強農技推廣體系建設項目。
8、10萬畝優質玉米示范推廣項目。150萬
9、10萬畝無公害西瓜基地。300萬
10、5萬畝無公害大桃基地。600萬
11、10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400萬
12、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200萬
13、村級植保技術服務站建設項目。30.8萬
四、完成上述目標采取的措施
(一)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為重點,推進技術進步。
1、品種更新
品種是決定農產品質量的首要因素,今后五年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推廣農作物新優品種,向品種要效益。小麥全部建成優質專用小麥,淘汰目前的落后品種。
2、品質創新
隨著我國加入WTO后的農業發展,農產品和國際市場接軌和北京為首的大中城市“市場準入、廠場掛鉤”制度的實施,在我縣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向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方向邁進已勢在必行?!笆晃濉逼陂g,我們一方面將加快建立各種農產品生產質量標準體系,并按質量標準要求進行生產經營,加快標準化進程。另一方面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農業,農作物100%實現無公害。
3、技術創新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下大力推廣一批具有明顯增產增值增效的適用農作物生產技術,進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科技含量,增強農作物競爭力。
4、知識求新
計劃進一步強化科技培訓工作,加大力度培訓農民科技人員。
(1)對技術人員培訓,計劃對全系統具有技術職稱的工作人員全部輪訓一次,更新他們的知識,使他們能適應時代要求,創造性地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工作。
(2)結合農業部開展的農業科技入戶工作,組織科技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示范推廣優良品種和配套技術,對農民進行農業科技培訓,實現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思想觀念新、生產技能好、既懂經營又善管理、輻射能力強的農業科技示范戶,建立農民獲得先進實用技術的便捷通道和機制,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進步。
(二)、以農產品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為重點,營造組織優勢。
目前,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仍然是制約我縣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發展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是有效規避農業市場風險的必然選擇。“十一五”期間我們要重點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
1、發展新型農民合作組織,促進農產品的生產、加工、流通一體化經營。堅持因地制宜、多種形式發展的原則,依托各地的資源優勢和主導產業,從不同產業、不同地區農民實際出發,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在組建形式上由種養大戶、專業市場或運銷大戶牽頭興辦,也可以圍繞農產品加工,由龍頭企業牽頭興辦,并按“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路子,讓農民真正享受農民專業經濟協會的收益分配權。
2、充分發揮農村專業戶、經紀人等在生產經營過程中的作用,促進農副產品流通。
(三)、以建立現代營銷體系為重點,構建農產品流通優勢。
加入WTO后,農業生產的發展,更重要地體現在農產品流通銷售方面,因此加快建設農副產品流通體系,將是今后幾年的重點工作。
1、集中精力建設和完善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如莊頭鄉歇馬營綜合貿易市場、張市鎮大桃批發市場、大營鄉花生批發市場等,并帶動中小型農貿市場若干處,以市場來帶動農副產品銷售,搞活流通。
2、積極發展一批規范化的專業化市場,中介服務機構,如行業協會、商會等,完善市場運行機制,提高市場運行效率。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四)、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體系
要建立和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檢驗機構,按照農產品質量標準制定生產技術規程,加強對農產品生產各環節和農產品質量的檢測檢驗,同時加強對化肥、農藥、種子等農業投入品的質量監督和檢測,從源頭上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五)、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建設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優勢。
1、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今后五年將集中精力建設3-5個現代化集鎮試點,使剩余農民進入小城鎮,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以小城鎮帶動周邊農村經濟發展。
2、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努力減少農業人口。變富余農民為富裕農民。要鼓勵、扶持、幫助農村剩余勞動力走出農村,進入流通企業或周邊的小城鎮、城市企業務工經商,一方面增加他們自身的收入,另一方面增加留在當地的農業人口的收入。
3、加快發展農村流通業,建設農村各種專業合作組織,將一部分農民轉移到流通行業中。
4、加快農村運輸業的發展,當前農村客運、出租、貨運市場前景看好,“十一五”期間將大力開拓農村運輸業市場,運輸業暢通了,農副產品流通則快,農村經濟發達程度則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