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
時間:2022-10-20 09:44:00
導語:村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目錄
一、規劃依據
(一)基本情況
(二)經濟狀況
(三)建設優勢
二、基本思路
三、任務、目標和措施
(一)產業規劃
1.畜牧業
2.種植業
3.勞務經濟
4.項目開發
(二)村容村貌規劃
1.街面建設
2.綠化美化
3.生活設施建設
(三)公共事業規劃
1.教育規劃
2.衛生規劃
3.文化規劃
4.福利規劃
(四)民主政治建設
四、資金籌措
(2006—2010年)
一、規劃依據
(一)基本情況
1、地理位置:××村位于××*東側,與縣城區相鄰,東至××路34公里,北與××接壤;本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6—4.4度,土壤解凍期235天,無霜期153天,有效積溫為2860℃,年平均降水量420毫米。
2、幅原面積:總幅原面積70961畝,其中耕地面積13084畝,牧業用地41798畝(其中草原20022畝),林地3478畝,森林覆蓋率11%;宅基地面積706畝,道路面積525,荒山、荒水面積8319畝。
3、組織機構及人口狀況:轄區3個自然屯,10個村民小組。黨總支1個,黨小組10個,黨員56名。星級文明戶350戶,超星級文明戶20戶,全村共有農戶856戶,總人口3346人,勞動力1493人,其中:男782人,女711人,青壯年勞動力611人,從事農業生產人口437只,務工經商轉移勞動力284人。
4、人口素質結構及比例。小學文化1176人,占35%,初中文化1874人,占56%;高中文化200人,占6%;大專文化100人,占3%。
(二)經濟狀況
2005年,全村實現農業總產值2719萬元,其中:農業產值815.7萬元,占總產值30%;牧業產值1305.1萬元,占總產值48%;其它各業產值598.2萬元,占總產值22%。全村人均收入5127元。
(三)建設優勢
一是地緣優勢突出?!痢?村大部分居民住在縣城城郊結合部,環境優越,交通便力,××鐵路、××公路穿村而過,電力通訊發達,城鎮自來水、有線電視接近村屯。文化娛樂與城區互相銜接,××社區就在本村范圍內,社區環境衛生管理規范。文化教育、衛生設施完善,縣第二小學、第四小學、第四中學設在本村區域內。××火車站前娛樂廣場、××社區文化娛樂活動室是農民文化活動的主陣地;有村衛生所、社區衛生所、鐵路衛生所3處。二是主導產業基礎好。奶牛養殖與蔬菜種植已成為促進村域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幾年來,建成牧業小區4個,青貯窖23個1950立方米,伊利榨乳站3個,年產商品奶3000噸,畜牧繁育、防疫綜合服務體系健全。“四三”型溫室7棟,蔬菜大棚總面積23000平方米。響譽國內的乳制品企業伊利公司和縣奶牛公寓在村行政區域內,同時有草業公司、青貯公司和大牲畜交易市場等多家社會化服務體系。
二、基本思路
以畜牧業為主導產業,大力實施奶牛提質增效工程,堅持多元牧業并舉,打造精品牧業;利用城郊農業優勢,大力發展綠色有機食品生產,擴大棚室蔬菜面積,創建蔬菜深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條,逐步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加快村域經濟的跨越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三、任務、目標和措施
(一)產業規劃
2006年,農業經濟總產值達到2991.1萬元,比2005年增長10%,2010年達到4379.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640元,比2005年增長10%;2010年達到人均收入6500以上。
1.畜牧業(2006—2010年完成)
任務目標:2006年,全村奶牛存欄要達2024頭,比2005年增長15%;鮮奶產量4800噸,比2005年增長15%;大鵝飼養量達2.6萬只;狐貉、獺兔等經濟動物養殖要達4.5萬只,畜牧業產值要實現2409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5%。到2010年,全村奶牛存欄3540頭、大鵝飼養量4.5萬只,狐貉、獺兔飼養量7萬只,鮮奶產量10100噸,實現牧業產值3872萬元,占總產值65%以上。
措施:一是通過調動群眾養奶牛積極性、招商、爭取資金購進、輔助產業靠攏主導產業、轉移勞動力創收購買等手段增加奶牛數量。二是堅持質主量從,發展精品,走好內涵擴大再生產的畜牧業發展之路。奶牛要注重良種化率、規范化水平、單產“三個提高”,大力推進提質增效工程。三是扶持貧困戶,落實發展項目,幫助爭取貸款,培育1000只以上大鵝養殖戶4戶,種鵝孵化大戶1戶,狐貉養殖典型戶25戶,獺兔典型戶6戶。四是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引導、技術服務等措施,積極擴大飼草飼料種植面積,適應現代牧業發展要求。五是繼續深化“服務也是產業”的思想,采取法人制、會員制、合同制的形式,組建各類經紀人協會,大力培育發展飼草經銷、奶牛販運、鵝雛孵化、大鵝、狐貉銷售、防風種植等經紀人群體,形成多元化的服務體系,支撐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2.種植業(2006—2010年完成)
任務目標:2006年,完成抗旱保收田建設任務4485畝;完成1個農機合作社建設任務;糧、經、飼比例達到2:3.8:4.2;主要糧食作物畝產500公斤,經濟作物畝收入510元;特色經濟收入占種植業收入的35%。2010年,糧、經、飼比例達到1.8:4:4.2;主要糧食作物畝產600公斤,經濟作物畝收入620元;綠特色作物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40%;建成3個農機合作社,機械化程度達到8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1100畝,抗旱保收田占耕地總面積85%,實現種植業產值1445.1萬元,占總收入的33%。
措施:一是依托城郊優勢,進一步挖掘發展潛力,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逐步把傳統產業打造成為加快農民增收的優勢產業,特別是在綠色特色種植上下功夫。二是完成綠色有機蔬菜種植面積2600畝,規劃改造節能溫室10棟;綠色食品種植面積占耕地面積的35%。三是通過爭取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爭取貸款、農民自籌等多種途徑,購置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增加大型農機具的保有量和配套率。四是按照“保農保牧”原則,以推廣節水灌溉為突破口,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到2010年,計劃打抗旱大井105眼小井60眼。五是因地制宜,整合資源,采取集中連片的基地化發展模式,完善一批特色種植小區,形成村域特色種植業格局,使有限的耕地發揮最大的效益。
3、勞務經濟(2006—2010年完成)
任務目標:“十一五”期末,全村青壯年勞動力75%以上得到職業技能培訓,轉移勞動力720人,實現務工收入360萬元;2006年,培訓勞動力6次達到500人,轉移勞動力500人,實現務工收入260萬元。
措施:一是采取基本素質培訓與專業技能培訓相結合,訂單培訓、定向培訓與普遍的勞動技能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以用人單位為主體,把農民的勞動技能培訓和市場需求結合起來;二是大力發展勞務經濟,拓寬轉移就業渠道。三是大力扶持各類中介組織建設,重點組織建立牲畜交易、糧食販運、技術服務、訂單農業等專業協會或專業合作組織,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
4、項目開發(2006—2010年完成)
2010年貧困人口下降到3%以下,2006年貧困人口下降到8%以下。2006年建成年產15噸蔬菜凈菜包裝企業,項目資金由農村蔬菜合作組織籌措,項目責任人:××*。2006年落實省土地復墾項目資金200萬元,完成奶牛廣場東側鹽堿化區域復墾面積1300畝,具備耕種條件對外進行發包,項目責任人××*。2006年在八公里屯西側規劃70000平方米的新村一處,五年內計劃建設50棟高標準、節能、環保生活住宅小區。2006年計劃建設10棟,資金由包扶單位、社會各界與農民自籌共計150萬元,項目責任人××*。2006年村集體自籌24萬元,建一棟400平方米辦公室,項目責任人××*。2006年爭取縣能源辦項目資金3萬元,完成10棟節能溫室沼氣池建設任務,項目負責人××*。
(二)村容村貌規劃
1.街面建設
2006年,申請地方道路及包扶單位資金50萬元,硬化村屯路4800米,其中:××*屯1600米、××*屯3200米,2010年村內主干道全部達到硬化標準;初步形成北街基設柴草堆放點四處;八公里設柴草堆放點四處;2010年全村堆放點全部達到規劃要求。改造、新建環保節能住宅達到8%,2010年達到30%以上,2010年磚瓦化率達到60%以上;在八公里屯西側規劃70000平方米的新村一處,五年內計劃建設50棟高標準、節能、環保生活住宅小區,2006年計劃建設10棟,資金由包扶單位、社會各界與農民自籌共計150萬元。
2.綠化美化
2006年,造林面積35畝,綠化植樹5800株,綠化道路總長4800米,其中:北街基巷道綠化2000株,綠化道路1600延長米;八公里3800株,綠化道路3200米,森林覆蓋率達到12%以上,2010年達到30%以上;完成沼氣池10處,2010年達到50處。
3.生活設施建設
2006年爭取縣水務局及包扶單位落實安全飲水項目,總投資55萬元,完成××*屯82戶自來水安裝任務和××屯兩眼人畜飲水井項目,實現自來水入戶率到50%,責任人××*,2010年安全飲用水入戶率達100%;2006年,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60%以上,2010年有線入戶率達到90%以上;2006年村集體自籌24萬元,建400平方米村辦公室一棟。
(三)公共事業規劃
1.教育規劃
“十一五”期末基本實現九年義務教育,接受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達到50%;2006年,小學、中學生流失率控制在0.3‰和3%以下;主要抓好學齡前兒童入學、中學生輟學等問題。
2.衛生規劃
一是建立新型村級合作醫療服務制度,切實解決好農民看病難的問題,把村衛生所辦成農民看病的第一診所,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有補貼,人人都健康的人文環境。2006年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80%,2010年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100%。二是強化農村計劃生育政策落實。實施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獎勵制度,對計劃生育優生、優育戶進行獎勵,給予一定福利待遇,帶動全村計劃生育水平的整體提高。
3.文化規劃
到2007年,做到每兩月放一次電影;建立村文化室一處,豐富農民文化生活。2008年,達到平安村要求,成為省級文明村標兵。
4.福利規劃
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農村貧困、弱智、病殘群體及災情社會救助制度,讓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貧有所濟。有勞動能力的人(戶)幫助他(她)們找增收門路,解決生活困境;每年在集體收入中拿一定比例的資金作為救助金,使他(她)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保障。
(四)民主政治建設
任務目標:村兩委班子整體形成合力;健全村民代表大會制度和“一事一議”制度;“黨務、政務、財務”及時公開;完善村規民約,規范村民行為,減少民事糾紛和治安案件,達到縣級安全村標準;以“星級”文明戶為載體,提高農民的文明素質和文明程度,爭創省級文明單位標兵。(2006—2010年完成)
措施:一是兩委班子成員經常溝通思想,研究事務,做到分工不分家,形成強有力的整體合力。二是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切實提高發展能力和化解矛盾能力,增強黨員、干部的“雙帶”作用。三是積極把種田大戶、致富能人、養殖能手中的先進分子吸收到黨組織中來,增強黨組織的戰斗力。四是結合“五五”普法活動,開展以創建“平安村”為主的普法教育活動,引導農民學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強基層干部、黨員運用法律手段妥善處理農村基層熱點、難點問題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建立健全民主管理機制,堅決執行“一事一議”和大事決策制度,做到村務、政務、財務公開,把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交給農民。(2006—2010年完成)
四、資金籌措
本規劃需資金998.4萬元。其中發展產業需要380萬元,整治村容需要504.2萬元,建設公共事業114.2萬元,不可預見費30萬元。
資金來源:
1.激發調動群眾積極性投入388.5萬元。
2.爭取立項360.9萬元。
3.爭取幫扶單位支持200萬元。
4.盤活村集體資產24萬元。
5.村集體投入2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