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網發展計劃

時間:2022-09-25 06:31:00

導語:中國電網發展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電網發展計劃

一、中國電網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電網,是伴隨著電力工業的發展而不斷擴展的。截至**年底,全國裝機總容量達3億5657萬千瓦,年發電量16541億千瓦時。全國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達到18.8萬公里,變電容量5.2億千伏安。東北、華北、華東、華中、西北和南方電網均已形成500千伏(330千伏)主干網架,最小的電網裝機容量超過2700萬千瓦,華東電網的裝機容量達到7600萬千瓦。

百十年來,中國的電網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然而,無論從外延或內涵的角度看,真正有突破性的發展,也就是近30年的歷史。就其規格而言,可以把中國電網的發展歷程大致劃分為3個階段。

(一)局部電網的形成階段

這一階段大致截止于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此階段,以大、中城市為中心的配電網逐步通過220千伏線路相互連接,以220千伏線路為主網架、以省域為主要覆蓋范圍的局部電網開始形成。

**年以前,各電網容量都比較小,除東北、華東和京津唐外,絕大多數電網最高運行電壓僅為110千伏,由于系統很小,抵御事故的能力低下,系統事故經常發生,電力系統可靠性很差,電能質量也很低。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對電力的需求越來越大,對供電的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客觀上要求加大聯網規模,以解決嚴重的“瓶頸”問題。

(二)跨省互聯的發展階段

**~**年,是中國電網的一個特殊發展時期。期間,省級電網的完善和跨省電網的形成交織發展。

**年以后,隨著電網的發展,很多地區逐步由孤立的110千伏、220千伏電網互聯形成220千伏或330千伏的全省乃至跨省電網。

這一時期,電網的穩定破壞事故明顯增加。原來的110千伏電網一旦發生事故,只影響本地區的電網,電網穩定問題不突出。形成220千伏或330千伏的輸電距離較長、供電面積較大的電網之后,電力系統穩定問題凸現。

至**年,我國嚴重缺電的局面已持續近20年。由于電源的增長落后于電力需求的增長,導致集中資金用于電源建設以解決供需矛盾,從而忽視了輸、配電網絡的建設。重發輕供不管用導致電網的發展落后于電源的發展,嚴重削弱了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基礎。加之當時電網的發展處于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無論是電力系統的規劃設計、基建或是電力系統的運行管理,都沒有充分認識和重視這一客觀規律,沒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因而,從**~**的11年間,全國發生電力系統穩定破壞事故達210次之多,平均每年發生19次,既包括失去同步穩定的電力系統穩定破壞事故,也包括電壓崩潰(失去電壓穩定)和頻率崩潰(失去頻率穩定)的電力系統穩定破壞事故。在這些事故中,影響最為嚴重的是造成全網大面積停電的電網崩潰瓦解事故,即**年7月27日湖北全省停電事故,武鋼幾乎毀于一旦,事故直接經濟損失達3500萬元。

此時的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問題,已經成為當時電網運行的主要矛盾。為了扭轉這一局面,時任電力工業部部長的李鵬同志領導電力工業部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及時召開了著名的全國穩定工作會議(大連會議)。李鵬同志在大連會議上提出了管電就要管網、管網就要管穩定的方針,指出“各級領導要從思想上重視電網管理,我們的工作重點,要從管好一個電廠、一個供電局,擴大到管好整個電網”。此后,制定了《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并于1981年9月16日下發執行。按照會議精神,全國電網各有關部門隨即加強了電網管理,用《導則》的各項規定指導電網工作,使電網的規劃設計、基建和運行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從而大大促進了電網的合理建設;在充分發揮現有電網輸電能力的基礎上,大幅度提高了電力系統安全穩定水平,電力系統穩定破壞事故次數迅速減少。**年至1987年的7年間,全國電力系統穩定破壞事故次數迅速減少到47次,年均6.7次,僅約為**~**年平均19次的三分之一;1987-1995年又下降到年均4.14次;“九五”期間全國主要電網僅發生穩定破壞事故1起,年均0.2次;自1997年以來,全國各大電網已經杜絕了電力系統穩定破壞事故。

幾年來,由于國家進一步認識到電網在基礎設施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加大了電網建設投入,電網發展十分迅速,不僅表現在電網外延的發展,即一般意義的電網覆蓋范圍的擴大和電網裝機容量的增加,同時也表現在電網的技術有機構成的提升。

到20世紀末,電網的發展,基本滿足了新增發電設備送出的需要,部分網絡結構有所加強,為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創造了條件,電網抵御事故的能力有所增強,因此而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尤其是減災效益。

自1982年中國的第一條500千伏輸電線路投入運行以來,500千伏的線路已逐步成為各大電網的骨干網架和跨省、跨地區的聯絡線。至此中國的輸電電壓等級500、330、220、110、63、35千伏(其中63千伏僅限于東北部分地區,330千伏僅限于西北地區的電網)。

至1989年,中國形成了7個跨省電網:東北電網,華北電網,華東電網,華中電網,西北電網,川渝電網,南方互聯電網(含香港電網和澳門電網)。期間,山東電網,福建電網,海南電網、烏魯木齊電網、拉薩電網、臺灣電網等仍為弧立運行的省級電網。

上述電網無論從規模上或是網絡結構、電壓等級上,都為更大范圍的電網互聯奠定了基礎。

(三)跨區互聯的發展階段

隨著電力工業的發展,在經歷了從省級電網發展到大區電網的積累后,跨大區電網互聯工程大步推進。1989年9月,華中華東電網之間的±500千伏超高壓直流輸電工程(120萬千瓦)投入運行,在中國首次實現非同步跨大區聯網,標志著中國從省際間聯網向跨大區聯網邁進了一大步。**年隨著華中到華東第二條±500千伏直流輸電線路(300萬千瓦)的投運,使得華中-華東的輸電能力已達到420萬千瓦。

**年5月,東北華北電網通過一條500千伏線路實現大區間同步交流聯網,標志著中國電網進入了跨大區聯網的新時期,全國聯網工程取得重要進展。**年12月實現了福建與華東同步交流聯網;**年4月實現了川渝與華中同步交流聯網,**年9月實現華中與華北500千伏交流聯網;另外三峽至廣東直流聯網工程、華中與西北直流背靠背聯網工程現已開工建設,將分別在2004年和2005年投運;山東與華東聯網、川渝與西北聯網、山東與華北聯網等項目已完成可研或正在開展可研等前期論證工作,同時正在組織開展三萬二回線、東北與華北電網加強聯網工程、華中與華北電網加強聯網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

這期間,三峽工程配套輸電項目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三常直流和三峽送出有關輸變電工程按計劃投運,確保了三峽并網機組電力的正常送出。其他三峽輸變電工程正在按計劃施工,以確保三峽電力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

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取得歷史性突破。**-**年累計投入資金3868億元,城鄉電網的供電能力、安全性和可靠性不斷提高。

電網設備的技術水平不斷提升。500千伏交直流輸電技術、線路串聯補償技術、緊湊型線路技術,特別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電力系統穩定控制理論和系統控制裝置的應用,顯著提高了電網的輸送能力和安全可靠性。

電網調度安全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為適應電網發展水平的要求,我國從上至下建立五級調度管理體系,負責電網生產調度指揮。同時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應急措施,有力保障了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我國調度自動化裝備水平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我們已經開發出具有我國自主版權的調度自動化系統。電力市場試點省市的電力市場技術支持系統均已建設投運。

我國的繼電保護專業技術和管理水平都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有的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和國際領先水平。

二、電網發展的經驗和教訓

回顧中國電網發展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們今后電網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一)必須堅持統一規劃,構筑合理電網骨架

合理電網結構是保證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基本要求。但是,中國的電網在開始階段,基本上都是由若干個局部電網就近互聯而成,缺少合理的電網結構,因此,電網安全穩定運行也就失去了物質基礎。在總結70年代許多重大穩定事故教訓之后,我們努力通過統一規劃來實現這一目標,但在實施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首先,輸變電工程長期作為電源工程的配套項目,電網被置于從屬的位置,電網結構長期沒有得到改善。其次,在“省為實體”原則的指導下,電源項目經常是以“地區平衡”來安排,但地區經濟發展與電源建設的不同步,帶來電網運行許多問題,其中突出的就是穩定問題。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電網結構問題,國家最終通過強制性標準,從對受端系統建設、電源接入、電網分層分區、電力系統間的互聯等關系到電力系統安全穩定的原則性問題對電網規劃、電網的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頒發了《電力系統安全穩定導則》。

多年的實踐證明作好統一規劃,構筑剛性強的電網,保持發電和電網的協調、有功和無功的協調、送端和受端的協調、一次和二次的協調、高壓和低壓的協調是電網穩定的保障。

(二)解決穩定性問題始終是大電網的主要任務

機電暫態過程是電力系統穩定的基本問題,解決穩定性問題始終是大電網的主要任務。在中國,由于電網發展的階段性決定了電網穩定性問題呈現出顯著的周期性。

在弧立小電網運行的階段,電網的穩定性問題不很突出,但是,到20世紀70年代,穩定性變得十分突出,主要是中國電網進入一個省級電網的完善和跨省電網的形成交織發展的特殊發展時期,人們對新形成的電網的省間弱聯系特性沒有根本的認識,不能正確、有效地防御事故。

現在,我們又進入了一個跨大區聯網的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同樣,在實施全國聯網的過程當中,會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各樣的技術問題、管理問題和認識問題,既有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化認識的,也有我們需要進一步在理論上、實踐上進行研究試驗的問題。大區聯網中的弱聯系以及超大型鏈型電網的形成,使得電網的動態穩定問題十分突出。東北華北聯網的實踐使我們積累了電網互聯的一些經驗。采用了系統穩定分析計算、仿真模擬、PSS裝置、聯絡線的快速解列裝置等技術,制訂了嚴格的調度方案和運行措施。實踐證明,聯網的這些安全措施是科學的,準備是充分的。馬上就要進行的華北和華中電網的聯網同樣遇到了電網的穩定問題,可見電網的穩定問題是電網長期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當前我們正在積極的研究,采取有效措施。希望科研機構進一步研究更加有效的技術措施和保安措施,特別需要的是有效的和可靠的聯絡線快速解列裝置。

(三)保持協調發展,才能為安全創造有利條件

電網運行的客觀規律要求作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協調。

一是發電和電網建設的協調。發電的布局必須合理,電網建設必須適度超前,既要防止電網對潮流的阻塞,又要防止潮流集中造成的擁擠。

二是有功和無功的協調。在建設有功的同時,一定要同時建設無功電源,尤其要加強負荷側的無功建設,使負荷中心有足量的無功支撐。

三是一次和二次的協調。改變重發輕供、只重視一次建設、不重視二次的習慣。

四是作好送端和受端的協調。在受端防止超過受電比例的大量的功率的注入,在送端防止電源的過度集中,造成電網頭重腳輕。

五是作好高壓網和低壓網的協調,適時打開電磁環網,不斷提高電網的穩定水平。

(四)只有統一管理電網,才能真正駕馭電網

電網統一管理是電網安全運行的前提。統一管理的基本點之一是要求在規劃、設計、建設和運行階段統一使用強制性標準。在電網不同的階段,由于考慮問題的角度有所不同,規劃、設計、建設和運行階段難免存在認識和技術上的差異,正確的對待、分析和把握這些分歧,經過研究、討論之后形成共識才是十分重要的。

中國頒布普遍適用的《電力系統穩定導則》這一強制性標準,就是認識統一的結晶,實踐證明,電力系統穩定導則使得中國電網的管理邁向標準化,大大提升了我國電網的管理水平。

加強電網管理的另一方面是電網穩定技術的管理。它包括電網穩定的組織管理,運行管理,技術管理,計算管理;各電網通過組織體系,統一了電網穩定管理的思想認識,提高了電網穩定的技術水平;在省間聯網的穩定計算工作中,堅持了統一計算的模型、參數,作到規劃、設計、運行、調度的協調;在電網結構薄弱的情況下,采取了提高電網穩定水平的技術措施,建立了保證安全的三道防線,配置了必要的安全穩定自動裝置并進行優化,運行管理上按照導則制訂了大區電網的穩定運行規定,嚴格執行,保證了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

三是加強電網二次的技術管理。即強化電網調度自動化和電網繼電保護、安全自動裝置和通信的管理,確保相關設備與一次系統同步設計、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投入運行。不斷提高繼電保護和電網安全自動裝置的正確動作率,提升了自動化實用水平。

四是電網必須實行統一調度。統一調度管理,維護電網運行秩序,嚴肅調度紀律,是中國管理電網的實踐總結。各電網做到了統一安排運行方式,統一平衡檢修,統一配置繼電保護和安全自動裝置,統一部署黑啟動方案,統一指揮電網的事故處理。

(五)必須建立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確保電網建設的資金來源

過去的幾十年,中國電網的建設資金主要有兩個渠道:一是貼費,主要用于配網建設和改造;二是作為電源建設的配套工程。電網一直就沒有獨立的輸配電價機制。目前,一方面由于前一階段電力供需緊張形勢趨緩,取消了貼費;另一方面,隨著廠網分開,輸配電工程作為電源建設的配套工程已經失去制度基礎。所以,開辟電網的建設資金渠道已經成為電網建設的當務之急。

中國需要考慮采取鼓勵措施,促使投資者對電網進行投資建設、維修和更新。關鍵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電網發展的投融資渠道問題。建立新型的電網發展投融資機制,并且盡快建立合理的電價形成機制,理順各環節電價的關系,提高電網環節電價比例。確保電網與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同步,在規劃和建設上適度超前。

三、近期中國電網的發展展望

中國電網的未來,是由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所決定的。中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目標已經明確,那就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電網服務并服從國民經濟發展的要求,中國電網的發展必須與之相適應并適度超前。

我國各地區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很不平衡:從一次能源分布來看,水能資源主要集中于西部和西南部地區,可開發容量占全國83%,煤炭資源集中于華北和西北部地區,占全國80%;從各地區經濟發展和電力消費水平來看,中部和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82%,電力消費占78%,而西部地區則分別只占18%和22%。這種資源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客觀上要求必須加快全國聯網,推動西電東送和南北互供,以促進全國范圍內的資源優化配置。

(一)中國未來電網的規模

根據市場需求預測,到2005年預計全社會用電量達到2萬億千瓦時左右,發電裝機容量達4.3億千瓦。為了滿足負荷的需求,電網將有較大的發展,預計“十五”末,全國330千伏以上線路將達到7.7萬公里、變電容量2.8億千伏安,從電網格局看,將基本實現全國聯網,互聯電網的總容量將超過全國裝機容量的90%,跨區電量交易達到600億千瓦時。

預計到2010年全國裝機容量達到5.8億千瓦左右,電源安排投產規模1.65億千瓦左右,關停凝汽式小火電機組1500萬千瓦,凈增1.5億千瓦左右。全社會用電量27600億千瓦時左右?!笆晃濉蹦昃懂a發電裝機3000萬千瓦。

預計到2020年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9億千瓦左右,全社會用電量4.2萬億千瓦時。

初步規劃“十一五”期間,全國將新建成330千伏及以上交流線路3.6萬公里,變電容量1.8億千伏安,其中建成750千伏線路1700公里、780萬千伏安;500千伏線路3.3萬公里、1.6億千伏安;330千伏線路3800公里、1400萬千伏安;并建成直流線路3400公里,換流站總容量1500萬千瓦。到2010年,330千伏及以上交直流線路預計將達到12萬公里,變電容量達到4.8億千伏安。

(二)中國未來電網的格局

貫徹落實西部大開發戰略,針對電網的特點和發展趨勢,國家電網公司確定了“西電東送、南北互供,全國聯網”的電網發展戰略,今后一個時期,我們將致力于加強區域電網,推進跨區輸電、跨區聯網。

2005年前后,將以三峽工程為中心,以華中電網為依托,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輻射,建設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的聯網和輸電線路,同時不斷擴大北中南三個主要西電東送通道規模。屆時,除新疆、西藏、海南、臺灣外,全國互聯電網格局基本形成。

“十五”之后,將結合西南水電基地和山西、陜西、蒙西這“三西”煤電基地大規模開發外送,形成以北中南三大西電東送輸電通道為主體、南北網間多點互聯的全國互聯電網基本格局。西電東送以輸送能源為主,兼顧發揮聯網效益;南北互聯互供以輸送能源和發揮聯網效益并重。屆時,新疆、海南電網將并入互聯電網,全國互聯電網的結構也將進一步得到加強,它將為國家級電力市場的發育和完善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為實現更大范圍內的電力資源優化配置創造條件。

在西電東送三個通道建設方面,北部通道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開發華北電網內部蒙西、山西煤電,分別建設相應的交流輸電通道向京津冀魯送電;二是開發陜北煤電、甘青寧水火電,“十一五”期間以交流或直流送電京津冀。西電東送北部通道送電規模在2005年約為700萬千瓦,2010年增加到1800萬千瓦,2020年再增加到4000萬千瓦。新疆電網將通過哈密煤電基地向甘肅河西走廊和青海送電實現與西北主網的緊密聯系。

中部通道主要通過開發金沙江下游向家壩、溪洛渡、白鶴灘、烏東德等大型水電站和四川雅礱江、大渡河上的大型水電站,不斷擴展相應的輸電通道向華東、華中、南方地區送電。此外,還有貴州三板溪水電以點對網方式送電華中電網。西電東送中部通道送電規模在2005年約為700萬千瓦,2010年增加到2180萬千瓦,2020年再增加到4000-4500萬千瓦。

南部通道主要是開發云南、貴州的水電和煤電,同步加強相應的輸電通道,向廣東、廣西送電。西電東送南通道送電規模在2005年約為1088萬千瓦,2010年增加到1500萬千瓦,2020年再增加到2000-2500萬千瓦。

綜上,全國西電東送送電規模在2005年約為2500萬千瓦,2010年增加到5500萬千瓦,2020年再增加到1億千瓦以上。

在南北互供、跨區電網互聯方面,除在建的三廣直流工程外,2010年前后建成華中—華北聯網的直流輸電工程,南北之間將形成以三峽為支撐的主干通道。此外,將加大山西陽城送電華東的力度并實現華北與華東聯網,另外建設西北與川渝、川渝與南方電網之間的互聯工程。到2010年,跨區交換電量將達1400億千瓦時,比2005年增加800億千瓦時。

四、中國電網發展的技術取向

中國電網的發展,在今后一個時期內,將面臨三個方面的巨大挑戰,一是全社會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與電網輸配電能力的矛盾;二是引入競爭要求降低成本與供電可靠性的矛盾;三是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與電網建設的矛盾。面對挑戰,在今后電網的發展過程中,必須通過技術進步,促進電網的長遠發展。充分發揮已建成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試驗室和試驗裝置等基礎科研設施的作用,充分利用“超高壓輸電系統中靈活交流輸電(可控串補、靜止補償)技術”、“500千伏緊湊型輸電線路關鍵技術和試驗工程”以及750千伏輸電工程相關技術的科研成果和電力系統穩定計算新方法—擴展等面積法(EEAC)的科研成果。進一步研究電網穩定分析、監測、控制策略和聯網關鍵技術。大力推進變電站設備緊湊型、智能化、小型化、綜合自動化及在二次系統等方面新技術的應用,促進電網技術升級,實現電網技術跨越式發展。

(一)高一級電壓等級交流輸電技術

更高一級電壓等級在中國的運用,是中國電網發展的客觀要求。

**年2月19日,中國國務院總理第68次辦公會通過了國家計委關于750千伏工程可研批復文件。決定在西北建設750千伏電網,并將官亭—蘭州東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列為國家示范工程,設計、設備供應立足國內,按計劃,該工程2005年投入運行。它標志著我國最高交流電壓等級的示范工程進入了實施階段,建成后,將是世界同海拔最高電壓等級。該工程已經于9月份正式開工。預計到2020年,西北電網將初步形成覆蓋蘭州、白銀、關中、銀川、西寧負荷中心并延伸到新疆哈密的西北750千伏電網的主干網架,初步估算將建成750千伏輸電線路3000-5500公里、變電容量2000萬千伏安左右。

關于1000千伏,1150千伏這一級電壓等級,中國的電力科學研究機構已開展多年的研究工作,目前研究工作仍在繼續。

(二)超高壓直流輸電技術

中國的第一條超高壓直流輸電線路建成投產已經有15年。15年來,電力電子技術有了巨大的發展,進入21世紀后,中國的直流輸電工程也因此得到較快的發展。到2005年,全國直流輸電工程將達到6項,線路總長度達到4800公里,輸電容量達到1236萬千瓦。

“十一五”期間,計劃建設的直流輸電工程包括:三峽右岸至上海練塘直流工程1100公里、300萬千瓦,2007年投產;四川德陽-西北寶雞直流工程500公里、180萬千瓦,2010年投產;貴州興仁-廣東惠州直流工程,1000公里,300萬千瓦,“十一五”期間投產;西北銀南至華北天津東的直流輸電工程1200公里、300萬千瓦,2010年左右投產。

從2011年到2020年的10年間,還將有一大批直流輸電工程投運。

此外,作為大區聯網的背靠背直流工程也將得到發展。

隨著大批直流輸電工程投運,交直流系統的相互協調技術將變得十分重要,運行實踐中,曾經發生多起因上海地區交流電網簡單故障造成葛滬直流雙極閉鎖的事故,通過技術改造,基本解決了這一類的問題。今后出現同一地區多個直流落點,相互之間的影響尚需進一研究,必須從技術上保證相互的協調運行。

隨著西電東送電源西移,特別是西南水電的開發外送,部分項目的輸電距離超過1500公里,甚至達到2000公里。因此需要研究落實高一級電壓直流的應用問題。

同時,還需要研究高壓直流輸電線路的噪聲污染和電磁波污染等問題。

(三)靈活交流輸電(FACTS)技術

IGCT發展和改進了傳統的GTO技術,為大功率電力電子應用提供了一個理想的、高性價比的選擇?,F代電力電子技術為電力系統運行提供更好的性能、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優的可控性,預計電力電子技術在電力系統的應用和普及將是本世紀初最顯著的技術革命。與直流輸電相比,交流輸電能力受到限制,是因為多出了線路輸電極限和穩定問題。究其根本,是因交流特性中有相角、無功和電抗三個參量。利用電力電子器件的特性,可以根據提高輸電能力的需要,快速地改變這三個參數,從而對輸電功率的大小、流向進行有效地調控,從效益上看,靈活交流輸電系統技術以它特有的大功率、高速、精確連續的控制、代替了傳統的機械、電子和電磁的控制手段,使交流輸電系統的功率具有高度的可控性、且可按人們事先的計劃路徑流動。

近年來串補技術在中國500千伏電網得到了較快的應用。我國已先后在陽城輸電系統、華北大房線路、豐萬順線路上分別安裝了3套串補裝置。目前在建的貴廣交流、天廣一二回、天廣三回線3項串補工程,其中中國第一套可控串補在南方電網的天廣一二回線路上即將投運。此外,還有二灘送出工程,萬縣-龍泉雙回線,以及神木、托克托、伊敏電廠等外送上都擬安裝串補裝置。預計到2010年全國500千伏電網將投產串補容量1000-1200萬千乏。

今后,中國還將采用靜止無功補償器、靜止同步補償器、超導磁能存儲系統、可控硅移相器、可控硅串聯補償器、統一潮流控制器、固態串聯補償器、相間功率控制器、次同步振蕩阻尼器等電力電子設備。

(四)緊湊型輸電技術

緊湊型輸電技術在中國已經得到了試驗性的應用,1999年昌平-房山第一條500千伏緊湊線路(85公里)建成投產。與常規線路相比,緊湊型線路采用六分裂布置(6×240mm2),輸電能力提高30%。采用新的輸變電裝備,提高單回線路或單個通道的輸送能力,盡可能減少走廊占地,降低輸變電工程投資和輸電成本,滿足遠距離大容量輸電需要,是一個關鍵的技術方向。緊湊型輸電技術通過減少線路電抗、增加容抗、提高線路自然功率,從而達到提高線路輸電能力的目的。今后,華中與華北聯網線(新鄉-邯東210公里)、政平-宜興同桿雙回2×44公里線路上。華北電網配合托克托二期建設的輸電線路渾源-霸州段也可能采用緊湊型線路(6×300mm2、300公里)。緊湊型輸電技術的推廣條件已經成熟,下一步將在西電東送等大功率、長距離輸電線路中進一步推廣應用。

(五)電網穩定控制技術

電網的發展和與其相伴的大電網穩定控制問題是電網發展中要解決的重點。中國電網已經應用了電網穩定的檢測技術,同時電力系統穩定計算新方法—擴展等面積法(EEAC)及相關的電網穩定監、控的科研成果將得到進一步應用,為電網的運行提供新的手段。

電網技術日新月異,可以預計,在技術進步的強大推動下,中國的電網在本世紀的20年,將會有令人欣喜的發展。

和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電網是發展中的電網,中國將充分利用后發優勢,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規劃好、建設好、調度好、管理好中國電網。為世界電網的發展,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