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保護利用計劃

時間:2022-11-02 07:09:00

導語:國土資源保護利用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土資源保護利用計劃

一、“十五”主要工作成效和存在的問題

(一)主要工作成效

**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時期,國土資源保護利用工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戰略決策,積極做好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為保障縣域經濟發展提供基礎載體、優先供應重點項目用地、確保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寫下了光輝的篇章,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1、狠抓基本國策的落實,有效保護了耕地和基本農田

“十五”期間,把切實保護耕地作為土地管理工作的前提,耕地資源得到了合理的保護,耕地減少的勢頭得到了有效的遏制。5年間,全縣建設占用耕地431.82公頃,年均占用86.36公頃,至**末實際保有耕地75096.91公頃;嚴格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有關規定,始終堅持基本農田的“五個不準和六個不報批”原則,用優質耕地補充劃定因建設項目占用的基本農田38.70公頃,到**年末,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保持67050.07公頃,達到規劃目標(69666.67公頃)的96%,基本實現了基本農田保護目標。

2、大力推進土地開發整理,有效地緩解了耕地減少的趨勢

**縣耕地后備資源不足,只有荒草地1241公頃,田土坎20523公頃,且坡耕地面積占耕地總面積比重也較大。據陡坡耕地調查情況顯示,25度以上坡耕地仍占耕地總面積的5.57%,15度-25度坡耕地占耕地總面積的17.69%。但從**年開始通過大力實施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尤其是耕地整理,新增了有效耕地364公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耕地和基本農田的質量,保障了縣域糧食生產能力,減緩了耕地減少速度及耕地減少帶來的負面影響。

3、合理有序安排各業建設用地,保障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

**-**年,先后為全縣各類建設項目供應土地854.98公頃(審批數),建設用地規模從**年末的14532.22公頃提高到**年末的18146.21公頃,全縣國內生產總值從**年末的38.35億元提高到**年的67.86億元,為全縣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用地保障。特別是通過優先安排重點工程和重要地區建設用地,保障了工業園區、南環二路、人文景觀保護區配套工程、公路拓寬改造工程等重點工程和龍水鎮、龍崗街道、棠香街道等重點地區的用地需求,促進了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4、嚴格控制建設用地規模,促進了土地節約和集約利用

“十五”期間,促進了用地觀念的轉變,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益都有較大提高。單位面積土地實現增加值從**年末的2.74萬元/公頃增加到**年的4.85萬元/公頃,增長177%;單位面積建設用地固定資產投資從**年末的3.67萬元/公頃增加到**年的14.97萬元/公頃,增長4倍多。

5、國土資源調查評價和勘查成效顯著。

“十五”期間,全縣通過加強國土資源調查評價和勘查,基本摸清了國土資源家底,城區地籍調查、基礎地質調查評價的覆蓋面積不斷擴大。“十五”期間,完成全縣礦產資源調查和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完成土地利用現狀調查、農用地分等定級估價、土地資源變更調查數據庫等。

查清了家底。**年末全縣農用地面積為117408.43公頃(其中耕地75096.91公頃,園地3047.88公頃,林地17650.70公頃,其它農用地21612.94公頃),建設用地面積為18146.21公頃(其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包括城市、建制鎮、農村居民點、獨立工礦、特殊用地)14835.43公頃,交通用地1005.40公頃,水利設施用地2305.39公頃),未利用地面積3245.80公頃。

探明了礦產資源儲量。我縣的礦產資源現已知有21個礦種,168處礦產地。經過地質勘探工作,提出報告的只有10余種、30余處礦產地;其中,煤炭儲量4900萬噸,資源量14529萬噸;鍶礦儲量50萬噸,資源量400萬噸;鎵礦資源量1204(金屬量噸);石灰巖礦資源量2245萬噸;地熱1處,水溫大于57℃,流量大于1000立方米/日。

劃定了重點防治區。調查劃定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面積7710公頃;地質災害次重點防治區,面積39270公頃;地質災害一般防治區,面積92041公頃。

6、國土資源綜合利用取得顯著成效,土地礦產市場日趨完善。

通過加大對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管理力度,加強監督管理,充分發揮國土資源管理在維持經濟平穩運行、可持續發展的宏觀調控、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等方面的作用;深入開展土地礦產市場治理整頓,不斷推進土地礦產市場制度改革,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日益活躍。“十五”期間全縣共計完成土地出讓289公頃,經營性用地全部實行了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收取土地出讓金0.536億元;礦山開采回收率達到90%,重點礦山恢復治理率達到70%,礦山土地復墾率達到43%,礦山地質災害治理率達到50%,關閉107家無證開采、不符合安全條件的礦山企業,礦業秩序和礦山生態環境有了進一步好轉;土地整治儲備工作進展順利,基本完成市高投公司200公頃儲備土地各項工作。

7、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新進展。

編制了《**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完成了地質災害嚴重地區的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初步建立了群測群防體系;開展了全縣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工作。成功防治了一批重大地質災害如玉龍山、北山等,治理地質災害嚴重隱患點56處,搬遷避讓21處。完成南環二路等工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啟動了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示范工程。

8、國土資源體制改革、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

“十五”期間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初步完成,基本建立起適合新時期國土資源工作的垂直管理體系;積極開展國土資源信息化和科技創新,覆蓋全縣土地資源、礦產資源及地質災害信息化體系初步建立。

9、國土資源管理得到加強。

國土資源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縣級以下國土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編制和實施了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縣級礦產資源規劃。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比例從**年前不足30%,提高到**年70%,經營性用地全部實行了招標、拍賣、掛牌出讓。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嚴把土地供應“閘門”。持續開展礦產資源勘查開采秩序治理整頓,鍶、煤、地熱水等專項整治不斷深入,亂挖濫采和破壞資源的現象得到初步遏制。土地、礦產執法監察全面展開,土地違法行為得到有效遏止。

(二)存在的問題

1、用地需求與農用地轉用計劃間矛盾依然存在并逐年加大,土地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一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各行各業對用地的需求日益上升;另一方面,國家把土地控制作為宏觀調控土地調整經濟發展的手段之一,建設用地指標嚴格執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已遠遠滿足不了經濟建設發展的需求。

**縣作為**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產地、西部五金之都,未來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城鎮化工業化建設用地需求量較大,而土地后備資源又十分有限,土地供需矛盾十分尖銳。根據**市批準實施的《**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1997——2010年)》,確定全縣到2010年各類建設占用耕地控制指標466.67公頃,而**—**年全縣建設實際占用耕地431.82公頃,已將**市下達的到2010年的建設占用耕地控制指標用去92.6%。因此,如何解決好建設用地的瓶頸制約,協調好供需矛盾,直接影響到**經濟社會建設的成敗。

2、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壓力大

在“十一五”時期,**縣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耕地保護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一方面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各項建設對土地的需求將會持續增長,農業結構調整和生態退耕,還需要占用耕地,耕地表現出不斷減少的趨勢,耕地緊缺狀況難以逆轉,耕地總體質量下降的趨勢短期內難以遏制,補充耕地的空間越來越小。另一方面耕地補充數量有限,加之基本農田中陡坡耕地比例大。根據**市批準全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指標分別為79233.33公頃和69666.67公頃,開發整理新增耕地目標500公頃。而**年全縣耕地總量只有75096.91公頃,比規劃目標減少了4136.42公頃;基本農田67050.28公頃,比規劃目標減少了2616.41公頃;陡坡耕地中基本農田保護面積16800.98公頃,占基本農田面積的25.06%(其中大于25度的基本農田3596.83公頃,占基本農田面積的5.36%)。**-**年通過土地開發整理新增耕地約400公頃。按照國家對基本農田保護提出的“保持現有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的要求,**縣的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的形勢嚴峻,糧食安全受到威脅,因此,**縣耕地保護難度加大,如何處理好耕地保護是事關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的關鍵性問題。

補充耕地難度大。一方面**縣耕地資源墾殖率高、復種指數大、開發利用強度大,土地開發整理后備資源不足,開發整理潛力??;另一方面土地開發整理資金來源困難,新增耕地單位投入大,要補充足夠的耕地則資金投入十分巨大,限制了耕地的補充數量。

3、資源開發利用效率低。

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程度低,農村宅基地使用普遍超標,閑置、浪費土地、違法違規占用耕地特別是優質良田問題比較嚴重。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90%,比全國較好的礦山有一定的差距。礦產勘查投入幾乎為零;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主要以煤、天青石、頁巖為主,結構不合理;并且鍶礦資源的深加工有待進一步提高。

4、地質災害嚴重且防御能力弱。

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危害大,約50%以上國土面積受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和地面沉降等地質災害影響。**年~**年年平均死亡和失蹤人數為8人,年平均直接經濟損失為46.8萬元。目前,共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141處,重大隱患點42處,威脅人口4915人,威脅財產超過17417萬元。未來五年內,西北部人為誘發的地質災害仍將處于增長趨勢。大部分重點地質災害防治區的防災減災體系尚未建立。

二、“十一五”規劃的指導思想、目標與任務

“十一五”規劃是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后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國土資源保護與利用“十一五”規劃是未來五年國土資源工作的行動綱領,提出國土資源工作的指導思想、規劃目標和主要任務,明確國土資源調查評價、規劃、管理、保護和合理利用工作重點,是加強國土資源宏觀調控、建立和完善國土資源市場體系、集約節約利用資源、提高資源保障能力的行動指南。編制和實施好國土資源保護與利用“十一五”規劃,是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內容,是關系國土資源事業長遠發展的大事,意義十分重大。

國土資源保護與利用“十一五”規劃以**年為基準年,2006年至2010年為規劃期。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密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按照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以保障資源安全為主線,協調解決資源供應短缺、利用效率低和污染嚴重三大問題,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資源保障。堅持對土地特別是耕地資源實行最嚴格管理制度;堅持開發與節約并舉,把節約放在首位;堅持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并舉,首先立足國內;堅持科技創新和進步,促進資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堅持市場調節和政府宏觀調控相結合,綜合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主要的行政手段,加強國土資源管理,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統籌規劃,科學安排,實施一批重大工程,保障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和良好的環境條件。以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促進和保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規劃目標

1、“十一五”總體目標:

作為重要生產和生態資源的耕地得到有效保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建設的合理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土地資源閑置浪費現象得到有效控制,土地節約和集約利用程度明顯提高,基本實現土地管理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發現并查明一批礦床,穩定大宗礦產供應能力,適度緩解礦產資源瓶頸制約。資源生態環境進一步好轉,提高資源利用水平,促進資源秩序良性發展;國土綜合整治取得顯著進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預報及防治能力明顯增強;國土資源科技創新和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推進;資源管理參與宏觀調控及時、準確、有效。初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集中統一、精干高效、依法行政、具有權威的國土資源管理新體制、新機制。

2、主要預期指標:

——耕地與基本農田保護目標:

規劃期末耕地保有量不得少于74102.11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得低于65815.65公頃?;巨r田保護率為88.9%;耕地減少量要控制在10055.56公頃范圍內,其中建設占用耕地不得超過631.15公頃,生態退耕779公頃,農業結構調整570公頃,自然災毀控制在9公頃;通過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增加耕地的數量要達到700公頃,其中耕地整理增加耕地480公頃,村莊整理增加耕地50公頃,土地復墾增加耕地20公頃,土地開發增加耕地150公頃。

——建設用地利用目標:

規劃期末建設用地規劃目標:建設用地總量達19004.55公頃,其中城鄉建設用地規模14928.86公頃,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規模4075.69公頃。較**年增加858.34公頃,其中城鄉建設用地增加542.12公頃、交通水利及其他用地增加316.12公頃。

——國土資源集約節約利用目標:

規劃期末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目標:單位面積建設用地二三產業增加值在**年基礎上提高84.77%,達到63.93萬元/公頃;單位面積城鎮用地二三產業增加值在**年的基礎上提高16.19%,達到303.02萬元/公頃。加強煤、天青石等重要礦產資源的勘查,礦產資源集約利用程度進一步提高,消費彈性系數降到1以下,采選綜合回收率平均提高2—5個百分點。

——土地市場體系完善目標:

土地市場得到進一步的規范和完善,規劃期末土地出讓金收入累計可實現2.5億元。

——地質災害防治體系目標:

大部分重點地質災害防治區基本建成防災減災體系,人為引發的地質災害加劇趨勢得到有效控制。使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比期望損失值減少20%,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降低20%。礦山開采引起的重大地質災害治理率達到70%,“三廢”治理率達到80%,生態環境治理率達到40%,平均復墾率達到50%,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率達到55%以上。

(三)主要任務

1、土地資源調查、保護與利用

加強土地科學規劃,堅持土地用途管制,嚴格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建立健全建設用地全程管理制度,實現建設用地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進一步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1)科學編制和嚴格實施土地利用規劃

修編和嚴格實施縣鎮(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開發整理規劃等。完善規劃實施的法律、行政、經濟手段機制,重點發揮經濟手段在土地規劃實施中的作用。采用建設項目預審、農用地指標轉用控制等手段,嚴格加強土地利用規劃實施的監督和監測。

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強耕地保護。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茖W制定和嚴格執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控制農用地轉用的總量、速度和結構。建立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分類考核辦法,對土地利用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和定期評估。完善基本農田監督管理手段,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五個不準”,確?;巨r田總量不減少、用途不變更、質量不降低。

統籌安排各類建設用地。按照城鎮建設用地增加和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要求,統籌安排城鄉建設用地,推進新農村建設。保障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規劃的重點項目用地,保障符合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方向的行業、產品和投資項目的用地。合理規劃和整治村鎮建設,減少新的非農建設用地。強化土地用途管制,嚴格建設用地審批管理,加強建設用地審批后的監管。

合理調整優化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按照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要求,調整土地利用結構的布局。加強廢棄土地的整理復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完善土地分區用途管制,促進農民居住向城鎮集中、工業項目向開發區集中、農田向適度規模經營集中。調整和整合建設用地,改善城市土地供應結構和布局。

(2)嚴格耕地保護、全面推進征地制度改革

嚴格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科學劃定基本農田,切實保護優質耕地。嚴禁違法違規占用基本農田,嚴禁擅自調整或隨意變更基本農田保護區面積、位置和用途。對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的優質基本農田實行重點保護。完善和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基礎性工作,明確基本農田在土地證書上注明的程序和方法,切實把基本農田落實到地塊和農戶。建立完善基本農田保護制度體系,建立基本農田年度檢查制度,開展基本農田統計分析、動態監測和信息管理系統建設。

建立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全面落實土地管理行政首長負責制,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納入地方一把手考核指標,建立耕地保護責任的考核體系。建立耕地保護的經濟激勵機制,鼓勵廣大人民群眾參與基本農田的保護和管理。

積極推進土地整理和復墾,適度開發土地后備資源。加強耕地占補平衡監督管理,堅持按項目考核。制定土地開發整理工程建設標準,完善考核體系,進一步提高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的設計和審查水平。提高補充耕地的質量。積極推進基本農田整理,土地整理復墾要向基本農田保護區和糧食主產區傾斜。加大工礦廢棄土地復墾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積。嚴格按照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要求,在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的基礎上,科學開發利用土地后備資源。

明確征地目的,縮小征地范圍。明確界定“公共利益”的內涵和外延。嚴格限制征地權的行使范圍,嚴格控制征地面積。逐步向完全按照公共利益范圍征地過渡。

確認農村集體土地的財產權利,保持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下降。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改革,明確農村集體土地產權主體及各項權能。建立征地區片綜合地價和宗地價評估制度,提高征地補償安置費用標準,確保被征地農民生活水平最低保障和長遠生計。

著眼于長遠生計,將安置被征地農民納入社會保障體系。按低保起步、低保享受原則確定參?;鶖?。調整土地收益分配關系,積極籌措建立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征地費用足額列入項目建設投資概算。政府從土地出讓凈收益中按照一定比例注入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也應從積累資金或土地補償費中抽調一定的資金注入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積極開拓多種安置途徑。

健全征地程序,加強對征地過程實施監管。增設征地補償安置協商工作程序,充分聽取農民意見。完善征地公告辦法。建立征地糾紛的司法裁決機制,保障公共利益征地順利進行,保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3)加強土地調查評價和監測

開展全縣第二次土地調查。查清全縣范圍內的土地利用的類型、數量、分布和權屬狀況,建立各級土地利用數據庫,實現土地基礎數據的信息共享。全面開展年度土地變更調查。

建立土地利用動態監測體系。重點監測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基本農田保護、城市規模擴展、建設用地集約利用程度等情況。繼續利用遙感等手段適時監測違法占地情況,協助開展執法檢查。開展對開發區(園區)的土地利用狀況、各業用地狀況、集約利用程度和經濟效益的監測。建立全縣重點地區的土地利用動態監測系統。

加強土地價格和土地市場調查與監測。擴大城鎮地價調查和監測范圍,完成基準地價更新。完善全縣城市地價動態監測網絡,加強地價基礎數據采集體系和長效監測制度建設。繼續開展農用地分等定級與估價,開展農用地綜合生產能力調查評價。開展重點地區的建設用地供應、使用和交易情況的調查和監測。建立土地市場運行動態監測與預警網絡和土地市場信息系統。

開展建設用地集約利用潛力評價。選擇龍崗、龍水等重點地區,開展土地集約利用專項調查和集約利用狀況評價。建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建設土地資源集約利用本底數據庫和評價信息系統。開展農村建設用地調查評價,全面摸清農村居民點土地利用水平和閑置程度。

(4)大力推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

全面推進農用地特別是耕地的集約利用。加強新增建設用地有償使用費的征收管理,加大向糧食主產區的傾斜力度,切實保障對耕地資源的持續投入,建設穩產、高產的基本農田,保持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發揮市場在土地使用中的作用,促進建設用地集約利用。全面推行經營性土地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完善供地政策和市場準入政策,提高用地的經濟門檻,引導和制約用地需求。規范土地出讓合同,健全市場規則,規范市場行為,嚴格限期開發、限期完工和閑置收回制度。制定完善建設用地定額標準,保證按規劃、按計劃和按用地標準供地,保障規劃用地的建筑密度、容積率和單位用地的產出。強化市場監管,嚴格制止屯積土地。改革土地租(價)、稅、費制度,調節土地收益分配。規范協議出讓行為,全面建立和嚴格執行協議出讓土地最低價制度?;拘纬山y一的土地市場體系。

繼續深入開展閑置地、空閑地、批而未供土地的專項調查,應用級差地租經濟杠桿,盤活閑置、空閑和低效利用土地,建立鼓勵各項建設使用存量土地的激勵機制。建立存量建設用地集約利用考評標準,完善經營性基礎設施用地有償使用范圍,積極穩步推行工業用地租賃制度,嚴格實行工業用地出讓最低標準統一公布制度,工業用地采用招標拍賣掛牌方式出讓,其出讓價格不得低于公布的最低價格標準。完善和規范土地儲備制度,盡快建立土地基金制度,完善農村宅基地產權,規范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機制,顯化土地資產。加強農村宅基地整理,促進農村建設用地集約利用。

改革和完善土地產權制度。建立歸屬清楚、權責分明、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土地產權體系和管理制度。建立統一的不動產登記制度,加強土地資產管理和使用效益的評估,建立土地抵押登記監控制度。完善土地征收和征用制度,維護土地權利人的合法權利。大力推進依法行政,規范土地登記、用地審批、行政處罰等行政行為。加大違法用地查處力度。建立和完善土地督察制度。配合財政、稅務部門調整土地稅費政策,降低土地流轉成本。

積極推行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的利益。加快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建設,包括明確所有權、使用權、處分權和收益權等各項權利,及其代表主體、行使方式、流轉方式和權益保障等。

2、礦產資源調查、保護與利用

(1)加大礦產資源勘查力度

加強煤、天青石、鎵等優勢礦產資源的調查評價與勘察。要把煤、天青石、鎵等礦產的勘查放在首要位置,在原有工作基礎上,多渠道籌集資金,進一步加大勘查力度,努力增加可供開采的資源儲量。加強區域性未知礦種的調查評價與勘察工作。

(2)加強其他資源勘查

加強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與監測。開展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評價。開展嚴重缺水地區地下水勘查。重點在西北一線嚴重缺水地區,繼續開展紅層供水水文地質勘查,為當地群眾提供安全飲用水源,并為嚴重缺水地區提供地下水勘查經驗與技術支持。

(3)加快推進基礎地質調查

在重要經濟區、重要成礦區帶、地質災害多發區、重大地質問題地區,系統開展多目標、多學科、多技術的區域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遙感地質等綜合調查,建立新一代地質圖和數據庫。完成全縣區域內1:5萬綜合地質調查,建立本縣礦產資源儲備體系和公益性地學信息社會化服務網絡體系。建立1:1萬礦產資源管理信息系統。

(4)加強礦產資源保護與利用

——促進區域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布局。合理利用鍶礦、鎵礦等優勢礦產資源,開發鍶鹽系列化工產品,新建10萬噸/年碳酸鍶生產企業,提高加工深度和綜合利用率,擴大鍶礦深加工產品市場。

實行規模開發,提高集約化水平。淘汰落后、分散的采礦能力。依法關閉無證開采、污染環境、浪費資源、不具備安全辦礦條件的礦山企業,使小礦山數量控制在140個以下。

3、地質災害防治

(1)防治地質災害,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加強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完成重點地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開展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重要經濟區、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區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查明地質災害的狀況及危害程度。進行地質災害地質重點區的地質災害風險評估。

——加快建設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建立和運行覆蓋全縣的群測群防體系。在重點防治區實現地質災害的有效監測預報。完善縣鄉村三級突發性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體系,向社會提供地質災害信息服務。

建成縣鄉村社四級地質災害應急反應系統。提高對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應急反應能力,對每年新發生的、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突發地質災害進行應急處置。

——做好典型地質災害防治示范工作。實施以滑坡為主的重大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綜合治理示范,典型性國有老礦山地質災害監測與治理示范,探索地質災害綜合治理的有效方法,推廣地質災害治理與土地開發利用相結合的經驗。加強生態環境脆弱區環境地質調查評價。

(2)保護地質環境,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開展重點區域和重大工程環境地質調查評價。開展以城市規劃區為單位的環境地質調查,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供基礎依據。加大重要經濟區環境地質調查力度。開展城市應急供水水文地質勘查與論證,提供一批后備和應急地下水水源地。

加快礦山環境恢復治理。查明礦山地質環境現狀,提出礦山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的對策。

提升地質災害預測預警與地質環境保護技術。建立生態脆弱性地質環境指標體系;研究以3S技術為支撐的地質災害監測、評估、預警集成技術和防災減災系統;開展地質災害預警預報關鍵技術、治理和應急技術研究;開展礦山環境治理和土地復墾技術研究。

三、空間配置及重點工程

(一)空間配置

1、龍崗地區和龍水地區以城市用地為主,積極推行城市更新改造,優化城市用地結構布局,打造城市靚點,提升城市形象,不斷提高城市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以商貿服務業、房地產業、科技教育服務業為主。

2、在大郵路沿線的郵亭、龍水鎮,重點建設**工業園區(A、B區)和依托龍水強大的五金之鄉市場基地和郵亭便捷的交通、能源優勢,著力發展五金制造、汽摩配件產業,兼顧發展機械鑄造、機電化工業、建筑五金業等,形成有特色的工業園區。

3、以**石刻(寶頂山、南北山、石篆山、石門山)、龍水湖、西山森林公園為依托,在寶頂、龍崗、棠香、玉龍等鎮,重點布局旅游產業及相關服務設施重點保護我市十一大產業之一的石刻影視文化城建設用地,使之在“十一五”期間建成我縣新的集旅游、文化、影視基地、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影視城。

4、依據南環二路建設,搞好縣城文化教育產業基地的培育和發展,使之成為縣城新的經濟發展增長點。搞好城市房地產市場供應,建立公平、有序的房地產市場。

(二)重點工程

作為國土資源宏觀調控和資源保障部門,國土資源重點工程主要涉及基礎業務建設和國土資源綜合整治工程;“十一五”期間共規劃本部門重大重點項目4項(見附表1),預計總投資1.0961億元。

四、規劃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進集約節約國土資源,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各項建設都要盡量節省用地,千方百計不占或少占耕地;每宗建設用地必須提高投入產出的強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通過整合置換和儲備,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數量和節奏,改善建設用地結構、布局,挖潛用地潛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支持礦產資源勘查和深加工,積極引進國家和外來資金,加強對鍶、煤資源的地質堪查工作,并為鍶礦深加工創造寬松的地質環境,不斷延伸產業鏈,不斷提高礦產品附加值,更好地發揮資源效益。

(二)依法行政,建立規劃控制機制,協調國土資源供需矛盾

為保持區域經濟健康發展,必須及時有效地供給國土資源,因此,必須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和由**市人民政府批準的《**縣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縣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等國土資源法律、法規、規劃,樹立牢固的國土資源法制意識。從實踐“三個代表”和“執政為民,服務發展”重要思想的政治高度,建設現代化的“旅游勝地”。

(三)、深化國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改革,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大力推進礦產資源和國有土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充分發揮市場機制配置國土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嚴格土地出讓計劃管理,重點抓好龍崗、棠香、龍水等地土地供應的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工作。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規范出讓土地和劃撥土地使用權的轉讓、出租管理。嚴格審批出讓土地使用權轉讓,加強土地出讓合同后期跟蹤監管,加強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管理,清理土地隱性交易市場,防止政府土地收益流失,探索建立企業改制中土地資產運營監管機制,積極推進改制。依照礦產資源管理法規和相關產業政策,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基本建立以礦業權市場和礦業資本市場為核心的礦業市場體系,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四)、實行土地用途管制,嚴格用地審批程序

樹立依法行政、依法用地的思想,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依照用途管制的程序來申請用地。凡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范圍內的建設用地,要嚴格按土地用途管制的審批程序進行審批和利用;確需改變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依照法定程序修改。要繼續完善土地利用計劃和建設用地預審制度。對符合條件的用地項目要積極支持,提高工作效率,認真、快速地辦理各項用地審批程序。

(五)、加大國土資源監察執法力度,嚴肅查處各類違法案件

國土資源執法監察要貫徹“預防為主,預防和查處相結合”的方針,加強事前防范,通過多種方式,強化監督,建立和完善動態巡回檢查制度,把違法占地和破壞性開采、浪費礦產資源等違法現象消滅在萌芽狀態之中。對已發生的違法案件,要加大查處力度,堅決糾正“以罰代法”的作法,做到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手軟;對那些嚴重違反國土資源法律法規的人要依法追究行政責任和法律責任。

(六)、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管理服務信息化,全面提高國土資源管理水平

綜合應用以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遙感系統(RS)、管理信息系統(MIS)及國際互聯網(INTENET)等為核心的計算機技術,確保對國土資源實現快速和準確的動態監測。加強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積極實施數字國土過程;運用高效、實用的信息采集與處理技術,抓緊國土資源基礎數據庫建設;建立國土資源信息服務網絡,實現國土資源信息社會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