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局工作詳細部署

時間:2022-05-24 04:23:00

導語:科學技術局工作詳細部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技術局工作詳細部署

一、總體要求

按照市委市政府戰略部署,緊緊抓住建設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機遇,加快推進西部科技中心建設,深化落實高科技行動計劃和知識產權戰略,以支撐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為核心,著力加強科技資源的綜合集成利用,著力加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更好地發揮科技對追趕型跨越式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為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而努力奮斗。

二、重點工作

(一)優化體制機制

(1)完善科技政策法規體系。修訂《科學技術進步條例》,制定《促進技術創新推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關于發揮重大產業技術平臺作用促進科技資源共享的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開展新興產業發展知識產權保護立法調研,推動科技創新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

(2)深化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3+3”(三大主題計劃和三級項目設置)的新型科技計劃管理體系,提高科技計劃對重大產業技術創新、重點科技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和效率。建立重大科技項目專家會商、部門協調、市縣聯動的組織、實施工作機制。完善院地合作機制,建立重點科研機構定期聯系機制,挖掘和實施一批產學研合作重大項目。向駐蓉科研機構3批次以上企業技術需求信息。

(3)探索建立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新機制。推進完善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究院運行機制,依托產業功能區,在新興產業重要領域探索啟動組建一批產業技術研究院。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出資或以技術入股等形式聯合建設研發中心。深化新一代無線寬帶通信、半導體照明等12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建設,新建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物聯網、生物醫藥技術外包、現代中藥、醫療器械等重要領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

(4)開展“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編制。圍繞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的城市發展定位,突出發展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組織開展產業技術路線圖研究,制定“十二五”重大科技任務和工作重點。探索建立經濟區科技資源共建共享的工作機制,啟動制定產業功能區科技發展規劃,促進科技資源整合共享和向產業功能區集聚。

(二)加強技術創新

(1)建設一批國家級產業園區(基地)。重點推進國家級新能源裝備、高性能纖維等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和現代服務業產業化基地建設,實施一批產業技術創新重大項目,加快優質研發資源向重點產業園區(基地)聚集。組織實施《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規劃(2009-2012)》,切實推進康弘賽金生產項目、天府生命科技園、新型疫苗產業化等40余個重大(重點)項目建設。建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制度、產業發展狀況動態監測及信息制度等,加強相關部門協調聯動,共同推進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建設。

(2)爭取一批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強與國家和省重大科技項目的對接,爭取150項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落戶我市。圍繞我市重點產業發展,爭取一批國家級產業基地,力爭依托國家級創新型企業建立1-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3)攻克一批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圍繞形成和完善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技術鏈,重點突破新能源、新材料、電子商務、生物制藥、現代物流、云計算、物聯網等新興產業的關鍵共性技術及設備20項。圍繞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支持開展轉基因技術、分子標記技術、作物新品種選育和生物防治、生物肥料、生物農藥等研發。組織開展農產品加工關鍵技術的集成創新,突破一批農業新品種、配套新技術,進一步增強糧油、果蔬、畜禽肉類及特色農產品加工優勢。

(4)實施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圍繞高新技術成果應用推廣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拓展,組織實施“十城萬盞”、“十城千輛”、現代物流、食品安全、城市管理領域感知工程、公共建筑能效管理等一批重大科技示范項目。圍繞“良種繁育-標準化種植養殖-農產品精深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廢棄物循環利用”的技術鏈,在糧油、生豬、伏季水果、冷水魚、獼猴桃、食用菌等產業領域開展科技創新集成示范工程,推動農業產業規?;?、集約化經營。圍繞可持續發展和民生需求,抓好“城鎮可持續發展”科技示范工程,開展現代醫療信息化應用科技示范,完成50個社區中遠程協同醫療衛生服務平臺建設。深化金牛區、雙流縣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科技示范。

(5)培育一批科技骨干企業和品牌。重點支持邁普、新希望和科倫、康弘等國家級、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建設,新培育2-3家國家級試點企業。實施技術創新工程,加強重點產業優勢骨干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培育,建立健全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認定服務的工作機制,全市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00家、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30家。大力開發芳綸1414、太陽能光伏標準電池等10個重點新產品,培育現代中藥、疫苗、血液制品、大輸液等一批優勢產品,推動在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品牌。

(三)優化服務體系

(1)繼續抓好統籌城鄉科技行動。深入實施《統籌城鄉科技推進行動實施方案》。繼續深化彭州黃村、都江堰高原村災后新農村建設科技試點和邛崍臨濟鎮千畝茶葉標準化科技示范。深化農業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引導科技資源和要素向農業農村集聚,組建糧油、生豬、茶葉等10個特色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團隊,建成15個特色產業區域科技服務站,培養農村科技信息員700名,促進農業科技創新和先進技術轉化與推廣應用。

(2)深化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落實《知識產權戰略綱要》,完成中國()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建設,推進國家“5.26”知識產權執法試點工程,積極開展知識產權監測、預警等服務。深入開展重點企業、園區知識產權試點示范,加快知識產權(專利)孵化器建設,深化知識產權特派員工作制度。推進高新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創建園區工作和雙流縣、崇州市國家知識產權強縣試點工作,開展經開區、海峽科技園等省級知識產權試點園區建設。加強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建立新興產業專利信息數據庫,著力培育和發展新興產業企業核心競爭力。全年培育知識產權試點示范企業100家,全市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4200件以上,企業專利申請量達到7400件以上。

(3)深化科技應用創新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提高功能平臺的資源整合共享水平,探索建立新興產業服務平臺,加快推動科技資源與重點產業(企業)有效對接。組織已建的19家園區平臺工作站開展工作,提升服務能力。加快組建科學儀器設備資源庫、文獻信息庫、專利數據庫、科技成果項目庫等,建成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科技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決策參考6期,短信服務50期以上。進一步落實有關技術市場促進政策,加強技術市場服務體系建設,促進成果信息和技術轉移。

(4)加快產業公共技術平臺建設。加快川大國家綜合性新藥研究開發技術大平臺等一批公共技術平臺建設,促進優勢科技資源面向中小企業開放共享。組建玻璃纖維及制品、物聯網技術等重要領域4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2個農業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推動科技資源向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集聚。

(5)深化科技金融平臺建設。健全科技、金融、企業的協調機制,完善科技企業融資需求數據庫。加強專業團隊建設,完善與創業資本、金融資本對接與聯系的長效工作機制。拓展與金融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的合作渠道,推動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與平臺合作的創投及金融機構達20家、社會中介機構達10家,全年服務企業100家,融資和科技保險金額達到20億元以上。

(四)擴大國際和區域合作

(1)開辟國際科技合作新領域。借助中歐技術商務合作平臺開展對歐盟項目孵化、技術轉移、技術合作交流等。組建“奧地利-科技與管理培訓中心”,開展與奧地利及歐盟其他成員國之間的科技合作交流。深化中以孵化器國際合作平臺建設,重點加強與以色列新能源產業技術交流合作。抓好第九次國際生物材料大會籌備工作。健全國際科技合作交流工作機制,加強與友好城市、駐蓉渝各國領館的科技合作與聯系。積極爭取國家國際科技合作計劃,力爭5個以上國際科技合作項目落戶。

(2)加強區域科技合作交流。加強與港臺地區科技交流合作,組團參加港臺地區有關科技博覽會等。繼續推進科技應用創新服務平臺與國家平臺以及長三角、京津翼、成渝經濟區等區域性科技創新平臺的融合對接,共同開展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等活動。組織企業參加西博會、高交會等國內科技交流活動,舉辦專業性科技對接會(科技論壇)等活動10次以上,促進技術與資本對接和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3)深化經濟區科技合作。以成德綿為核心區,推動建立經濟區科技合作聯席會議制度,構建區域聯動、優勢互補的科技工作協作機制,推動區域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合作、科技創新服務平臺共建共享及知識產權區域協作等,加快經濟區內科技資源和科技產業一體化進程,提升區域科技經濟整體競爭力。

(五)加強基礎保障

(1)大力營造創新創業氛圍。精心部署“對外開放年”科技宣傳工作,高水平策劃和組織西部科技中心建設宣傳,樹立科技工作務實、創新、開放的形象。深入實施科技傳媒精品工程,抓好科普宣傳品牌活動,重點辦好全國科技活動周10周年大型科技活動,提高城鄉居民的科學素養。開展科技創新創業的政策宣傳活動,促進自主創新政策進一步落實,激勵各類創新主體創新創業。

(2)推動基層科技創新能力建設。加強對區(市)縣及重點產業基地(園區)科技創新工作的指導協調,按產業功能區規劃加強基層科技創新的基礎能力建設,支持基層科技工作創新發展。設立研究人才共同培養專項,支持市屬高校、科研院所加強科研能力建設。

(3)打造高水平科技干部隊伍。進一步深化學習型機關建設和干部隊伍教育培訓,弘揚“創新當先,和諧敬業”的機關文化,大力提高干部隊伍能力素質。進一步完善干部考評激勵機制,激發干部隊伍干事創業熱情。進一步整合優化事業單位資源和能力配置,構建政事分離、整體聯動的工作模式,為實施追趕型跨越式發展戰略提供高水平的科技干部隊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