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人才資源開發工作打算
時間:2022-03-12 10:34:00
導語:全縣人才資源開發工作打算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興則事業興。為全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快人才資源開發步伐,為建設經濟文化強縣、打造富裕生態和諧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才保證,特制定人才資源開發計劃。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1、指導思想。以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人才觀和黨管人才原則,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觀念,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進一步健全完善人才“選拔、培養、引進和激勵”工作機制,大力加強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農村實用人才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著力優化人才工作環境,努力形成廣納群賢、人才輩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2、目標任務。經過5年左右的時間,努力培養造就一支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數量充足、分布合理、結構優化、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具體目標是:
人才總量有較大增長。按照人才(標準為具有中專以上學歷和專業技術職稱以及具有相應專業技術和管理能力)總量三年翻一番的總體規劃,從現在起,用3年時間,人才總量由目前的24000人增加到48000人以上,人才數量占全縣總人口的比例由目前的3.1%提高到6.2%;再用2年的時間,人才總量達到60000人的規模,占全縣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7%。到2011年,黨政人才隊伍總量穩定,重點提高素質、優化結構;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增加1000人,達到1600人;專業技術人才增加3000人,達到13500人;農村實用人才增加16000人,達到24000人;高技能人才增加1000人,達到2200人;社會工作人才增加2000人,達到3000人;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1000人以上。
人才結構更趨合理。引導各類優秀人才向重點行業和優勢產業集聚、向發展一線合理流動,形成與全縣重大發展戰略相適應的人才布局。大幅度提高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占人才總量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各類人才學歷層次,到2011年,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占人才總量的50%以上,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占人才總量的30%以上,碩士、博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有較大增加;專業技術人才中的高級職稱人員所占比例由5%提高到10%;高級技工、技師、高級技師分別占到職工總數的10%、4%、0.8%。
人才環境明顯優化。遵循人才資源開發規律,建立健全科學的選人用人、人才培養、人才引進、管理服務和社會保障等工作機制,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長發展和充分發揮作用的政策環境、人文環境、輿論環境和創業環境,為各類人才建功立業創造條件。
二、加快選拔各類人才,形成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
3、突出實踐標準選拔人才。堅持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出發點,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干大事作為人才選拔的主要依據,堅持在創業發展實踐中發現人才、選拔人才,健全完善科學的人才評價體系,進一步拓寬各類人才選拔的范圍和渠道。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等陳舊觀念,不唯學歷、職稱,不唯資歷、身份,重真才、重業績,用人所長,唯才是舉,使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對具有特殊創新實踐能力、特殊創新成果的優秀人才,要打破常規,破格選拔使用,把更多的創新、創業、創優人才納入視野。
4、圍繞促進發展選人用人。立足于加強發展一線,為加快建設經濟文化強縣,打造富裕生態和諧選拔使用各類優秀人才。著重加大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的選拔力度,加快現有人才選拔培養,發揮現有人才作用,大力引進各類急需人才,充實重點行業和優勢產業的人才力量。采取下派掛職、長期聘用、短期合作等靈活形式,鼓勵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人才向發展一線流動。堅持廣開視野,匯聚人才,建立完善各類人才信息庫,區分不同年齡、知識和專業結構,實行梯次選拔和培養。搞好人才需求預測,定期《人才開發需求目錄》,制定各類人才年度開發計劃并抓好實施,為事業發展提供數量充足、拿得出、用得上、干得好的人選。
5、創新人才選拔方式。堅持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原則,破除部門、行業限制,打破地域、身份和所有制界限,堅持面向社會,采取競爭上崗、公開選拔、考試錄用等多種形式,不拘一格選賢任能,讓人才有更多參與競爭和嶄露頭角的機會。要營造平等競爭的環境,樹立和強化“人才出自競爭”的觀念,建立健全良性循環的人才競爭機制,形成競爭有序、人才輩出的人才發展態勢,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開辟“快車道”。要建立健全市場化的人才選拔配套機制,使單位選人用人、個人擇業通過人才市場來實現,進一步暢通人才選拔渠道,讓想干事的人都有機會,能干事的人都有舞臺。
三、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充分挖掘現有人才潛力
6、圍繞提升干事創業能力,抓好黨政人才的培養。以“解放思想、拼搏實干、爭先進位、跨越發展”的總體要求為主線,以提高執政能力為核心,進一步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思想作風建設,認真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深入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引導各級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帶頭解放思想,帶頭推進改革,帶頭促進發展,帶頭維護穩定,最大限度激發創業潛能和活力。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調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加大年輕高學歷干部、女干部、黨外干部的使用力度,優化班子結構,增強整體功能。堅持正確的用人導向,積極支持和使用政治強、人品好、政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積極支持和使用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積極支持和使用不怕困難、敢于負責、善于處理棘手問題、應對復雜局面的干部,積極支持和使用長期在基層艱苦工作、不事張揚、埋頭干事的干部,把廣大干部的興奮點和用力點引導到干事創業、共謀發展上。
實施“黨政人才素質提升工程”,以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益為重點,強化按需培訓的理念,改進培訓方式和手段,全面啟動新一輪大規模培訓干部工作。有計劃地選派機關事業單位干部、特別是優秀年輕干部到上級部門、經濟發達地區掛職,到企業、鄉鎮和經濟發展一線鍛煉,在重點項目、一線崗位提高干事創業的能力和本領,為事業發展儲備一批優秀后備人才。
7、圍繞提升新型工業化水平,切實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制定出臺《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的意見》,立足形成一批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優勢企業和知名品牌,實施“企業家培養工程”,今后5年,重點培養在全省、全市有影響的優秀企業家50名,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在全縣同行業具有領先地位的優秀企業家100名,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千萬元規模的優秀企業家300名,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
以打牢理論功底、強化專業企業知識灌輸、引導創新為重點,切實加強對企業家的培訓。建立定期聘請高層專家舉辦“企業發展論壇”制度,重點加強對企業家經營管理、發展戰略、開拓創新等方面的培訓。定期組織企業家外出參觀考察,使他們開闊視野,提升境界。每年選送部分優秀企業家參加MBA培訓。在高等院校舉辦企業高級管理人才培訓班,對全縣規模以上企業的廠長、經理和高級管理人才進行輪訓,力爭用三年時間,分層次、分批次全部培訓一遍。鼓勵企業主動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對中、高級管理人才進行專題培訓。建立“縣企業家協會”,充分發揮其自我管理服務、自我教育提升的作用,促進企業家隊伍健康成長。
注重企業家后備人才的培養,每年選拔一批骨干企業的中層以上管理人員,機關年輕干部,社會各層面素質高、有志向、有專業特長的干部到發達地區掛職學習、到知名企業跟班鍛煉、到高等院校參加相關培訓,在此基礎上,擇優進行崗位培養或引導獨立創業,形成企業家后備隊伍的梯次培養結構。
8、圍繞提高創新能力,著力加強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以培養優秀專業技術人才為重點,加大各類拔尖人才、學術技術帶頭人和后備人才的培養力度。實施“專業技術人才遞進培養工程”,35年內,培養在全省相關專業領域有影響的拔尖人才10名,在全市有影響的拔尖人才100名,全縣各學科領域的學術技術帶頭人1000名,逐年提高高層次人才在專業技術人才中的比重。采取自主辦班或與高校、科研院所及上級業務部門聯手培養等形式,每年開展萬名專業技術人員大培訓,著重培養應用科技類、工程技術類專業技術人員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做好“優秀創新團隊”的培養、創建工作,提高科技創新意識,培植優勢產業、重點行業的科技創新成果。充實壯大縣“專家服務團”力量,注重發揮退休、退職知名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的作用,為重點項目、優勢產業提供技術論證、咨詢指導或聯合攻關等服務,做好支農、支企、支教、支醫等工作。
突出抓好文化旅游等三產服務業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依托縣職業中專,與省旅游職業學院、泰山學院聯合,設立旅游專業,3年內,為全縣培訓以旅游管理和導游人才為主的專業化旅游人才300名,采取短期培訓等靈活方式,培養一批鄉村旅游人才,為推進旅游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適應文化產業迅速發展的要求,35年內,著力培養文化產業管理、市場經營人才300名左右,培養專業文化文藝人才200名左右,重點建設一支促進區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人才隊伍。
9、圍繞企業發展實際需求,狠抓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充分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利用縣職業中專、技工學校、社會力量辦學等職業技能培訓資源,科學制定培訓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大規模技能型人才培訓。立足全縣產業發展需求,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規劃”,扎實推進“金藍領”項目培訓,3年內新增高技能人才1000人,力爭打造一大批市級“首席技師”、“有突出貢獻技師”、“技術能手”。組織開展“名師帶徒”、“爭當首席技師”以及職業技能比賽、技術交流等活動,在實踐中培養開發高技能人才。
10、圍繞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強化農村實用人才的培養。認真貫徹落實省、市開展新農村人才資源開發“綠色行動”的要求,實施“萬名農村實用人才技能培訓工程”,到2011年,培訓各類農村實用人才16000人,培養開發一支以農村管理人才、科技致富能手、經營管理能人以及農業科技推廣、教育、文化、衛生等人才為主體,數量充足、門類齊全的農村實用人才隊伍。縣里制定農村實用人才技能培訓三年規劃,整合縣鄉黨校、遠程教育、職業教育以及技工學校、農廣校、農函大和科普組織等培訓資源,統一協調新型農民創業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工程、農業科技入戶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等培訓措施,建立統一高效的培訓體系。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和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三支一扶”計劃,鼓勵大中專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創業服務,優化農村人才隊伍結構。
11、圍繞促進社會和諧,抓好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成立社會工作人才協會,制定出臺《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社會和諧的意見》,規范指導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定期開辦社會工作人才專題培訓班,邀請專家授課,提高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服務水平。到2011年,新增社會工作人才2000人,增設社工崗位1000個以上。
四、以引進高層次急缺人才為重點,積極吸納人才智力
12、拓寬高層次人才引進渠道。牢固樹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理念,鼓勵企事業單位發揮引才引智的主渠道作用,與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中介等建立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與發達地區進行人才互動整合、資源共享,采取咨詢、講學、兼職、短期聘用、人才租賃以及技術合作、技術入股、合作辦企業等方式,大力引進重點行業、重點產業急缺的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人才。今明年內,全縣規模以上企業至少要與5家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起技術協作關系,引進(或聘用、技術合作)高層次科技人才10人以上。提供優惠條件,吸引和支持籍在外人才以各種方式回鄉創業。
建立人才工作門戶網站,實現與外地人才信息資源的共用共享,加強與高層次人才的聯絡和溝通,搜集外地人才、智力、技術、項目等需求信息,搭建縣內用人單位和高層次人才智力溝通聯系的平臺。
加強項目引進與引才引智的融合,把引進企業高管人才、高層次科技人才作為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到人才開發計劃與項目發展規劃同步考慮,立項目與選人才并重,以人才引進帶動項目實施,以開發項目引進人才。立足爭創全國旅游強縣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對人才的需求,結合重點旅游項目開發,有重點地引進一批視野寬、職業素養高、創新能力強的旅游高管、旅游營銷、產業策劃以及高級職業導游等高層次旅游人才,提升旅游業的發展水平。
13、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堅持靠事業、感情和適當的待遇吸引人才,創新落實優惠政策,暢通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引導用人單位運用市場機制和利益分配杠桿,自主制定優惠措施引進人才和智力。對來我縣的國家及省、市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發明專利且有較好市場潛力的實用人才等,為其提供科研、項目啟動經費和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優惠待遇。對進行短期服務、解決重大技術難題或開發科研項目取得顯著經濟效益的人才,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補貼或獎勵。
14、搭建高層次人才創業平臺。進一步確立企業吸納人才的主體地位,幫助有實力的企業申報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動產學研結合和產業技術進步。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單獨建立研發機構,中小企業以參股、合資、合作等方式聯合建立專業化的研發機構,凝聚、培養科技創新和創業人才。到2013年,申報建成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5個,建成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810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1520個。根據產業需求,制定引進國外人才智力規劃,推動重點產業、重點項目與國外智力的對接。到2011年,爭取國家和省市批準56個有影響和輻射力的引智項目,每年引進外國專家510人次,為經濟發展提供國外人才、智力支持。
五、科學使用人才,著力營造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環境
15、創新用人機制。進一步健全完善人事人才政策,建立能上能下、能進能出、有利于優秀人才施展才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用人制度。注重征求人才意見,尊重人才意愿,鼓勵人才在單位內部或單位之間有序流動,把人才放在適合其專業特點、有利于發揮其專業特長的位置上,找到人、崗相適的最佳結合點,實現人才效益的最大化。探索實行用人單位自主擇人和人才自主擇業的“雙向選擇”辦法,允許用人單位按需設崗、按崗聘用人才,允許人才在保留人事關系、職級待遇不變的前提下自主選擇工作崗位,解除人才流動的后顧之憂,實現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的轉變。
16、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堅持把引導創新作為人才開發使用的著力點,通過加大科研投入、加強創新載體建設、推動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單位建設等,為人才創新創業、體現價值提供良好平臺。引導和支持項目、資金、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使創新鏈成為人才鏈。立足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強化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對才智出眾、個性突出的創新人才,堅持“特殊人才特殊政策”,實行“一人一策”或“一事一議”,放手、放膽使用各類優秀創新人才,牢牢掌握創新發展的主動權。
17、優化人才創業環境。引導用人單位實行績效掛鉤、按崗定酬、按業績定酬及協議工資、年薪制等多種收入分配形式,鼓勵人才創新創業。收入分配重點向優秀人才、關鍵崗位傾斜,真正體現一流人才、一流貢獻、一流報酬。在先期試點的基礎上,探索實行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和股權、期權激勵等靈活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方式。積極在資金、設施、可行性項目支持等方面提供條件,創造有利于人才發揮作用的良好環境。建立人才公共服務體系,及時協調解決人才在住房、交通、社會保障、配偶工作、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加強人才市場建設,通過健全完善人才引進、人事、人才測評、人才培訓等職能,建立“一站式”人才引進服務窗口,定期組織各類人才招聘活動,開展人才中介服務等,搭建人才服務的高效平臺。
六、強化人才激勵措施,樹立“尊才愛才”的正確導向
18、加大表彰獎勵力度。開展“縣優秀創新團隊”創建活動、實施“百名‘英才’培養工程”,對在促進全縣跨越發展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創新型團隊和“英才”給予重點扶持和獎勵。從2009年起,每年評選“優秀創新團隊”10個,“英才”100名。表彰“英才”時分別授予“優秀企業家”、“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首席技師”、“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優秀旅游服務業人才”、“優秀社會工作人才”及“名師”、“名醫”等稱號,納入縣高層次人才庫,享受縣政府特殊津貼。被評為市“151岱下英才培養對象”、“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首席技師”的,可直接推薦為“英才”。
各鄉鎮、縣直有關部門也要結合實際,加大對各類人才的表彰力度,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
19、提高人才的社會政治地位。要從政治上愛護人才,精神上激勵人才,充分發揮各類人才在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中的智力優勢和參政議政作用。選拔部分素質高、能力強、貢獻突出的優秀企業家組成縣經濟發展顧問委員會,給他們經濟重大決策建議權、領導干部推薦權、重大事項知情權,同時享受政府提供的定期查體、外出療養、考察學習等待遇。組織部分“優秀創新團隊”負責人和“英才”成立專家咨詢委員會,縣委、縣政府相關重大決策事項出臺前充分征求他們的意見,聽取他們的建議。推薦縣、鄉黨代表、人大代表和縣政協委員要向優秀人才傾斜,進一步提高各類人才在縣、鄉黨代表、人大代表和縣政協委員中的比重。對“英才”每年組織一次體檢和外出考察學習。
20、加大人才開發投入。積極探索政府投入為引導,用人單位、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元化人才開發投入機制。設立“縣人才開發專項資金”,按當年財政收入0.3%的比例列入縣財政預算,并根據財力的增長幅度逐步加大對人才開發的投入。統籌管理人才專項經費,制定人才開發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切實發揮資金的使用效益。人才開發專項資金主要用于人才的引進、培養和獎勵,重點加大對科技創新、科學試驗風險補償、成果轉化、團隊攻關、高層次人才引進的投入,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資金保障。
七、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切實加強對人才工作的組織領導
21、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領導體系和運行機制。全縣人才開發工作由縣人才開發工作領導小組統一領導。組織部門負責總體規劃、宏觀指導、統籌協調和監督檢查。各成員單位要分別成立領導和工作機構,主要負責同志負總責,按部門職能扎實推進各個人才開發項目,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各成員單位各司其職、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人才資源開發工作格局。
22、實行目標責任制,充分調動各級班子抓人才工作的積極性。人才開發工作納入全縣總體目標考核范疇,人才開發工作的成效作為鄉鎮、縣直部門領導班子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作為干部評價、使用的重要依據。各鄉鎮、縣直各部門要把人才開發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強化“一把手”抓“第一資源”的責任意識,做到謀劃發展與謀劃人才同步進行。要結合各自實際,制定工作制度,落實工作措施,對人才開發計劃的總體目標進行層層細化,分解到事、到人,保證各項人才工作目標任務落到實處。
23、加強工作宣傳,營造尊重人才的濃厚氛圍。充分利用新聞媒體和各類宣傳手段,大力宣傳我縣尊賢愛才的良好氛圍和激勵各類人才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宣傳優秀人才的先進事跡和尊才愛才的先進經驗,大力倡樹“愛護人才就是促進發展,浪費人才就是妨礙發展”的理念,營造全社會關心、理解、尊重、愛護、珍惜人才,有利于優秀人才競相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使成為一個適宜各類人才安居、創業的活力之地。
24、健全工作制度,狠抓工作落實。縣里統一建立工作例會、督導調度、情況通報等制度,加強對人才開發政策和人才開發目標任務落實的監督檢查。建立完善領導干部聯系優秀人才制度,每名縣級領導干部聯系35名優秀人才,及時聽取人才的意見和建議,幫助解決工作、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密切縣委、縣政府與人才的關系。各鄉鎮、各部門相應建立領導班子成員聯系本地、本單位優秀人才制度,為各類人才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要做好結合文章,把人才開發與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三級聯創”活動、實施“泰山先鋒”工程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各類人才在創新實踐中當骨干、爭先鋒,匯聚全縣人才智力推動經濟社會跨越發展。
各鄉鎮、縣直各部門要根據本計劃要求,全面梳理現有的人才政策法規,研究制定相關配套政策措施,盡快建立符合縣情、較為完備的人才政策體系。
- 上一篇:農業局上半年工作匯報
- 下一篇:中專市場營銷教學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