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就業服務工作計劃
時間:2022-04-05 10:51:00
導語:農民工就業服務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農業結構的不斷調整,特別近三年來,積極貫徹實施是省委、省政府提出將建設成為沿海發達地區優質勞動力輸出基地的戰略構想三年來,以農民工為主的外出務工人員迅速增加,市2010年來共有農村勞動力155.1萬人,從業人員136.5萬人,外出務工為463347人,到2005年11月底已增加至572400人(2012年上半年外出務工為431525人)。目前,全市民工遍布于廣東、福建、浙江、上海、北京、江蘇等地,主要從事土木建筑、家政服務、飲食、縫紉、搬運等各個行業,年務工人均收入達6000元,為促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農民工在跨地區就業過程中,也還存在諸多問題,主要有:
1、農民工跨地區就業信息渠道不夠通暢,組織化程度較低,部分合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由于農民工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不健全,絕大部分農村勞動力自發處出務工,無序流動較為(非常)普遍。2012年通過勞動保障部門有組織輸出的勞動力僅占10%,有些(很多)農民因找不到工作還引起一些社會問題。同時,農民工是一個弱勢群體,用工單位不簽定勞動合同、拖欠和克扣農民工工資等侵權事件不斷發生,并且大多得不到及時有效處理,農民工維權非常難。(勞動、司法等部門受理的數萬件相關案件中,能得到有效處理的不到10%)。
2、農民工素質較低,跨地區就業技能低(技術含量?。?,勞動強度大,收入少,收入增長遲緩甚至負增長。據調查,全市農民工文化素質在初中及以下的人員占到80%,95%以上的農民工沒有經過專業培訓,真正以“技”闖天下的農民工不到5%,因而大部分農民工是純勞動力上市,從事的多是簡單的就業崗位,報酬低廉。
3、農民工跨地區就業面臨巨大挑戰。農民工就業主要集中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區,隨著沿海地區大規模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素質(文化知識、技能水平)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一些地方已經實行就業準入制和持證上崗制,沒有技能證的農民工很難適應勞動力市場新的發展需要。
4、現有的培訓機構、教學設施、實訓基地不能適應大量農民工跨地區就業的培訓需要。目前職業教育培訓的主要力量是各類職業中學、技校、社會培訓機構和市、縣(區)勞動就業培訓中心,但總體規模偏小,(加上培訓費用較高)較低培訓費用農民工支付也有困難,使得農民工難以入學參加培訓,素質也難以提高。
5、現有職業技能培訓的專業設置不合理。學制單一,專業工種少,重理論、輕實踐、實訓設施落后,動手能力差,加上農民工培訓與發證脫節,培訓與就業脫節等原因,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工跨地區就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針對目前農民工培訓不健全、技能素質較低、輸出組織化程度較低等情況下,為積極促進農民工外出務工實現更加充分就業,收入更快增長,需要進一步加強勞動力市場信息系統建設,整合現有培訓資源,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完善農民工就業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民工的就業指導、系統培訓和權益維護,才能真正解決農民工的出路,提高農民工的創業能力、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
(二)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1、建設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是提高農民工跨地區就業的組織化程度,減少農民工盲目流動,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迫切需要。全市90%以上的農民工處于自發流動就業狀態,農民工素質低、就業難、盲目流動、自身權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是一個需要迫切解決的重大課題,急需政府的扶持、引導和幫助。
2、建設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是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民脫貧致富的必由之路。2012年,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952元,增加495元,工資性收入增長較快,達到1339元,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為45.4%。要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必須努力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其職業轉換技能。
3、建設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是促進服務業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舉措。2012年,市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32∶42∶26,一產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遠遠高于發達國家的水平。這意味著產業結構還不合理,只有提高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水平,能積極促進服務業的發展,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也將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4、建設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是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促進工業化、城市化、產業化進程的有效途徑。扣除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和已跨省就業的農民工,尚有100余萬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今后還將有更多的農村勞動力要向非農產業轉移,向城市流動。
5、建設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是拓展消費市場,緩解就業難矛盾的現實選擇。2012年,人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461元,低于全省2482元,全市有100多萬農村富余勞動力外,還有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和城鎮失業人員4萬余人,建設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有序組織農民工流動,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緩解進城農民工與下崗職工就業難的矛盾,繁榮消費市場。
綜上所述,“按照減少農民就能富裕農民”的戰略思路,建設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和就業指導,提高農民工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將極大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小城鎮建設的發展,極大地促進工業化、城市化、產業化進程,極大地促進農村剩余勞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宏大工程。
(三)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的有利條件
1、有巨大的勞動力培訓資源優勢和廣闊的培訓市場需求。市勞動力資源豐富,現有農村勞動力100多萬個。隨著中央對農業投入的增加,非農產業的擴大,“洗腳上岸”的農民還將逐漸增加,但目前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勞動技能普遍較低,進城務工的農民要在激烈的崗位競爭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崗位,僅憑“吃苦耐勞、樸實勤懇”是不夠的,在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狀況長期存在、結構性矛盾突出的情況下,農民工普遍需要一個增加知識、提高技能以適應城市崗位需求的過程,農民工培訓市場需求非常廣闊。
2、有獨特的交通和區位優勢。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區的直接腹地,是沿海的內地,內地的前沿,與沿海三大經濟區的交通聯系十分便捷,具有其他市不可替代的區位優勢,勞務輸出市場大,成本低,有助于培訓后的農民工迅速進入沿海和發達地區就業。公路有高速公路,至浙江、上海的高速公路已經建成,到福建的京福高速公路也將在年內建成。
3、有初具規模的農民工就業服務體系。市勞動力中心市場已基本建成,縣(區)勞動力市場也正在建設;全市街道、城關鎮和工業重點鄉鎮的勞動保障工作平臺基本建設完畢;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建設規劃正在完善;全市4所技工學校、市、縣(區)12個勞動就業培訓中心和12個職業介紹中心、21所職業中學、35家民辦培訓機構和49家民辦職業介紹機構,積極開展了農民工的培訓和職業介紹工作,2010年以來累計培訓農民工2萬余人、介紹就業近15萬人次。同時,通過試點,農民工法律援助保障系統正在啟動,2個培訓網點的教學設施正在改善,培訓能力將逐步增強,初步統計,2010年共培訓農民工4000余人。此外,全市現有21所職業中學,11個縣(區)勞動就業培訓站。在這些培訓資源基礎上,政府只要對已初具雛形的就業服務體系稍加培育,就能在較短時間內發揮集團效益,具有投資少,成本低,輻射廣,見效快的優勢。
4、市、縣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工跨地區就業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這項工作,已將全市農民工就業服務體系作為“十一五”期間服務業發展的重點領域予以扶持。部分縣(市、區)還成立了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建設領導小組,率先在全市進行試點。
5、啟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2012年,我市臨川、南城、宜黃、崇仁、資溪、東鄉、廣昌等7縣(區)列入國家農業部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示范性培訓縣,共建立培訓基地17家,舉辦各類管理人員培訓450期,培訓農村勞動力17000萬人,轉移就業16000人,今年,我市金溪、臨川、崇仁、東鄉、黎川、宜黃、南豐、南城、資溪九縣(區)列入陽光工程示范性培訓縣,計劃培訓人數21700人。一大批的農民工經過培訓成為熟練工人,工資待遇大幅增長。
綜上所述,有著巨大的勞動力培訓資源、獨特的交通優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已有的初具雛形的培訓體系,是建設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最理想的設區市之一。
二、建設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的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和方針
按照政府引導、社會參與、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的方針,堅持面向農村、服務農民,城鄉互動、資源共享,不斷提高農民工的整體素質和勞動技能,努力促進農民工跨地區就業的發展和城鄉人民收入的增長。
(二)基本原則
1、堅持面向農村、服務農民,城鄉互動、資源共享的原則。逐步提高全市農民工輸出的組織化程度,提高農民工的技能,提高農民的創業能力、就業能力、工作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2、堅持低成本原則。充分考慮農民的經濟承受能力,依托和利用現有的資源和基礎,不盲目鋪新的攤子,切實減輕農民的經濟負擔。
3、堅持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原則。在政府扶持、政策引導下,采用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方式,吸納社會資金參與,促進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的建設。
4、堅持短線與長線專業相結合原則。既設置家政服務、電子裝配等一批低成本的短、平、快專業,又著眼長遠設置一些如數控、家電維修、機械加工等技術性強的專業,以適應不同層次人員的需要。達到以短促長,以長補短的功效,使專業長短互補,減少專業投入。
(三)總體目標及建設步驟
1、總體目標:通過實施五年遠期規劃,不斷完善農民工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全面建成統籌城鄉就業的市、縣(區)勞動力市場網絡,實現市、縣(區)、街道(鄉鎮)勞動力信息聯網和資源共享;加快建設就業培訓網絡,依托7個縣(區)職業中學和5個職業教育短期培訓基地,重點建設覆蓋全市11個縣(區)12個職業教育綜合性培訓基地和專業農民工培訓基地(即12個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基地),遠期增至24個培訓網點完整服務體系,使農民工有序流動程度提高到20%以上,最終建設成為全省一流的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示范基地。
2、建設步驟:
(2006~2010年),將服務網點逐步擴大至全市11個縣(區)和50個鄉鎮,使年服務農民工人數達到10萬人,增設加工數控機床、計算機軟件、汽車維修、蔬菜種植、水產養殖、農業機械維修、食用菌生產等培訓工種、專業,使培訓工種、專業達到20個,檔次達到中高級工水平,部分達到中級技師水平。
三、主要建設項目
按照國家有關要求,我們將根據農民工跨地區就業的市場需求,突出重點、加快建設全市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體系,預計總投資11399萬元,按照“支持重點,加強引導,城鄉互動,資源共享”的原則,重點安排縣(區)勞動力市場、職業中學職業教育綜合培訓項目和信息化建設以及2010年開工建設的續建項目和特色農民工培訓項目。其中培訓項目主要有:市區和各縣(區)均建立1個以上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服務培訓基地。
(一)勞動力市場和信息化建設
1、勞動力市場建設。臨川區280萬元,南城、東鄉、崇仁各180萬元,其他7個縣共120萬元,共1660萬元。在2006年底全面建成。
2、信息網絡建設。(1)市本級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費用:共需資金400萬元,按分三年投入,每年為134萬元。(2)縣(區)勞動力市場信息化建設(包括軟硬件建設)費用:平均每個縣(區)60萬元,需660萬元;2007年底以前全面建起。
(二)就業培訓項目建設
四、實施的保障措施
(一)、制定政策引導措施
1、加強宣傳,積極引導農民工參加培訓,以增強市場擇業競爭意識和能力,增加農民的收入,對貧困縣、鄉、村優先解決培訓費補助,讓貧困人員在技能上掌握一門手藝,徹底告別貧困。
2、清理和規范涉及農民工就業的各項收費和基地建設的規費,該免的免,該收的減半,從政策上扶持就業服務基地和培訓網點做強做大。
3、在征地上由地方政府承諾提供配套。
(二)實行多元化辦學方針,放活辦學機制
1、堅持多元化投入,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辦學,按照現有資產重新改制為股份制學校,從機制上保證就業服務基地和培訓網點按市場化運作辦學。
2、從國有股份中拿出一部分出讓給教職員工或社會力量,不斷調整股權,使社會辦學成為現實。
3、實行教職員工競聘制,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職工隊伍,確保農民工培訓的質量。
(三)加強農民工法律援助和勞動保障建設
1、加強政策、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幫助外出就業的農村富余勞動力及時了解有關務工經商、投資創業以及回鄉創業等方面的政策和規定,熟悉《勞動法》、《安全生產法》、《職業病防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農村土地承包法》、《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法律法規,增強遵紀守法意識,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2、搞好安全常識和公民道德規范培訓。主要是安全生產、公共交通規則等常識,增強他們預防和處理不測事件的能力。教育進城的農村勞動力養成良好的道德規范,樹立建設城市、愛護城市、保護環境、遵紀守法、文明禮貌的社會公德。
3、建立農民工維權中心,為農民工跨地區就業提供社會保障和法律援助。在各聯絡網點及其信息采集點進行部分基礎設施投資,為求職人員提供用工信息、法律咨詢服務、開展求職登記、政策答疑、職業指導和推薦就業等服務工作。
4、在基地和網點配置綜合性、政策性強的人員及相關律師,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并加強與農民工輸入地司法部門聯系,開展法律咨詢活動,為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務,使農民工能夠找到維護自身權力的機構。同時,加強與司法部門聯系啟動弱勢群體無償法律援助。
5、加強與勞動行政監察部門的聯系,廣泛進行涉及農民工利益的監督和檢查。通過開通投訴、舉報電話,設立舉報箱,認真受理舉報案件,廣泛進行涉及農民工利益的監督和檢查,切實保障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 上一篇:商貿流通實施意見
- 下一篇:旅游商貿中心項目拆遷還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