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業十三五發展規劃
時間:2022-08-03 04:30:24
導語:種植業十三五發展規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十二五”工作回顧
(一)種植業生產成效顯著
1、糧食產量穩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得到保障
我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始終是黨中央、國務院時刻關注的問題。因此“十二五”期間,我們結合縣糧食生產實際,借鑒外地經驗,以種子補貼、糧食直補及測土配方施肥、標準糧田示范縣建設項目為切入點,全面推廣和普及糧食生產新品種、新技術,小麥、玉米品種實現了更新換代,良種覆蓋率達95%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旱作農業節水技術等節本增效的糧食生產實用技術得到了全面推廣,雖然受到多種自然災害的影響,仍能實現全縣糧食單產逐年提高,糧食總產保持相對穩定的目標,糧食生產安全得到進一步鞏固。到2014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54.5萬畝,總產20.7萬噸,糧食平均畝產由2011年的392公斤上升到2014年的398公斤,實現了糧食生產的連年豐產。
在抓好糧食生產、做到自足有余的同時,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頒布實施,我們突出抓了與消費者生活緊密相關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成立了農產品質量管理辦公室、農業執法大隊,并投資300萬元建設了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我們首先狠抓了農產品農資市場管理,清理國家禁用農藥和偽冒農資產品,把禁用農藥名錄張貼于村、發放于戶,使禁用農藥得到有效控制;其次,按照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組織蔬菜、蘋果等農產品生產基地進行標準化生產,提高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蔬菜、水果產品質量,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放心農產品。2011-2014年我縣送交農業部、省農業廳的農產品樣品檢測全部合格,未出現農殘超標現象。大吾鄉東沿興西紅柿、黃瓜獲得國家A級綠色食品認證;一坡果園蘋果獲美國標準有機食品認證,在今年的廊坊農交會上,我縣小香米、蘋果、黑花生、小雜糧等獲特別金獎3個,金獎5個,受到了消費者和客商的廣泛好評,為縣農產品質量安全奠定了良好基礎。
2、特色產業發展迅猛,種植業總產值大幅度攀升
2013年底,我縣實有耕地面積45.1875萬畝,種植業總產值為17.77億元?!笆濉逼陂g,我縣各項農業生產能力均進展很大,尤其是特色產業種植面積已達20.5萬畝,其中主要包括:中藥材種植5.5萬畝、綠色小雜糧種植6萬畝、食用菌種植140萬平方米、雜交油葵種植4萬畝、無公害蔬菜及錯季菜面積5萬畝。特色產業發展可較常規種植平均畝增產值1000元以上,因此“十二五”間全縣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增。
3、農業項目投入大幅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及新技術推廣大有成效
“十二五”期間,我縣共引進和實施包括百萬元以上大項目13個,其他項目50余個,項目建設總投入達億元以上,主要包括:
(1)優質玉米良種繁育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398萬元,建設內容包括種子倉庫1216.75平方米,整治田間路30公里,新建大口井15眼。
(2)農作物良種補貼項目。小麥、玉米、棉花、水稻四種作物繼續實行全覆蓋,按照實際種植面積進行補貼,2011—2014年連續四年四種作物補貼面積180萬畝次,補貼累計補貼資金1850多萬元。
(3)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從2011年至2014年,累計補貼資金250萬元。
(4)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口糧田建設項目,總投資900萬元,國家分五年投資600萬元,本項目十二五期間累計投資700萬元,其中中央投資500萬元。建設內容主要包括旱作基本農田、集雨水窖建設、土壤墑情監測體系建設等內容。
(5)縣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115.5萬元,其中使用中央財政資金77萬元,縣級配套38.5萬元。項目建設內容是對我縣12個鄉鎮區域站和11個鄉鎮農技站進行擴建、裝修。
(6)縣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補助項目。十二五期間總投資600萬元,每年投資120萬元,全部使用中央財政資金,圍繞小麥、玉米、水產養殖三個主導產業,建立了小麥、玉米、魚類養殖3個實驗示范基地;并對全縣23個鄉鎮2040個農業科技示范戶進行技術指導與培訓。
(7)農業部糧食高產創建項目。十二五期間總投資320萬元,每年投資64萬元,承擔部級小麥、玉米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各2個,每個萬畝片使用國家補助資金16萬元,共計64萬元。
(8)花生良種補貼項目。十二五期間總投資375萬元,每年投資75萬元,年補貼面積5.5萬畝,其中大田5萬畝,繁種田5000畝,大田每畝補貼10元,繁種田每畝補貼50元。
(9)中藥材種植示范園創建項目。十二五期間完成中藥材種植示范園5個,每個園省補助資金分別為50萬元共補助資金250萬元。
(10)蔬菜標準園創建項目。十二五期間共完成蔬菜標準園創建項目6個,每個園使用國家補助資金50—60萬元,完成總投資330萬元。
(11)2014年省現代食用菌產業園建設項目。項目完成總投資107.5萬元,其中使用省補助資金50萬元,創建食用菌繁育中心20畝、食用菌種植示范基地200畝。
(12)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與控制省級補助資金項目。項目總投資100萬元,全部為中央資金,建設內容:購置超高效液相色譜儀、超純水機等儀器設備4臺套。通過項目實施,我縣農產品綜合質檢站檢測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13)旱作農業技術推廣補助項目,總投資195萬元,全部為中央財政資金。玉米、馬鈴薯、甘薯地膜覆蓋3萬畝。
4、科技信息化服務能力大大提高,服務方式更加優化
“十二五”期間,我縣農業信息化服務逐步完善,在強化“農業”、“縣農業信息中心”、“農業信息網”、“縣農業信息科技服務大廳”、“農業快易通”智能電話等信息平臺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了23個鄉鎮農業技術推廣站,制定了職能、制度,配備了辦公和化驗檢測設備,并建立了1000個科技示范戶,解決了農技推廣體系“線斷網破”的局面,同時聯合中國移動分公司、聯通分公司,向全縣農民開通了農信通服務業務,每天8點定時向農民發送各類農業信息,指導農民進行農業生產。另外,縣農牧局還向農技指導員開通了飛信業務,及時向指導員各類技術指導信息。這兩項服務使我們的農業技術指導工作更便捷、更及時、更科學,受到了農民朋友的歡迎。
5、超額完成各項指標,省市排位名列前茅
2014年我縣糧食播種面積達54.5萬畝,總產量達20.7萬噸,棉花播種面積1萬畝,總產皮棉800噸;油料播種面積達9萬畝,總產量達1.8萬噸;蔬菜播種面積8.7萬畝,總產量達27.5萬噸?!笆濉逼陂g我縣農業生產每年都有十幾項工作受到市級以上部門表彰獎勵。
(二)“十二五”期間種植業發展的主要特點、成功經驗和存在問題
1、主要特點
總結“十二五”以來,結合實際,圍繞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政府的戰略決策,種植業生產的主要特點是:
(1)種植業結構調整取得突破性進展。種植結構由原來的糧經二元結構,發展到糧經菌藥多元結構,種植業結構比例趨向合理。
(2)項目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立足政治優勢和特點,下大力抓好項目的跑辦和立項,完成了項目六十余個,爭取中央及省市投資達億元以上,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發揮了重要作用。
(3)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成就輝煌?!笆濉逼陂g,在建立健全了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使縣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鄉鎮級農業技術推廣站人員、設施全面得到落實。在已建成的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管理體制,強化公益性職能,保障人員經費。推行農技推廣責任制度,明確農技人員的服務區域、服務對象和服務內容,量化工作指標和目標要求。對全縣23個鄉鎮級農技推廣站,完成了技術人員配置、配套設施、管理體制等方面的建設。
2、主要經驗
總結“十二五”期間我縣種植業生產的發展狀況和先進縣(市)的經驗,我縣種植業生產的主要經驗是:
(1)立足縣情,調整和優化種植業結構
縣是山區農業大縣,人多地少和旱地面積大是農業的特點,因此,我們立足縣情,按照省市主管部門的要求,遵循“揚長避短、發揮特色”的原則,突出抓好適宜特點的種植業結構調整工作,大力發展食用菌、設施蔬菜、中藥材、綠色小雜糧、雜交油葵、玉米制種基地建設,種植業結構調整效果顯著。
(2)立足政治優勢,加大項目跑辦建設工作
縣是革命老區,具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受到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領導的領導的關注和重視。因此,我們立足縣情和種植業生產現狀,充分利用這一優勢,積極通過省農業廳、省發改委及人大、政協提案等渠道,爭取項目立項,“十二五”幾年是我縣引進上級資金超多的幾年。
(3)適應形勢的要求,大力發展技術信息服務體系
“三農”問題是事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因此“十二五”以來,我們立足實際和農民要求,加大了技術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繼建立“農業”專題節目、“農業信息中心”、“縣農業快易通專家熱線系統”、“縣農業技術專家咨詢中心”,又開通了農信通服務業務、飛信業務。同時,建立和完善了“縣土壤肥料化驗室”、“縣農產品綜合質檢站”,農業技術信息服務體系逐步加強完善。
3、存在問題
“十二五”期間種植業結構調整,項目建設和體系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和縣委、縣政府的通報表彰,但也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人多地少,耕地不足且旱地面積大,水資源匱乏嚴重,受自然條件的制約。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條件下,以農戶為經營單位,面積小,且農民文化科技素質偏低,影響和制約著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農業產業化進程。
(3)由于近幾年來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外出務工收入明顯高于農業生產收入,影響了農民的種田積極性。農田種植存在著簡化、方便的普遍現象,在管理、施肥等方面簡單、省事,影響著有機肥料、微肥等投入,造成了土壤“氮多、磷少、微不用”的現象,造成土壤板結、鹽漬等問題,從而影響著農產品質量和價格。
(4)農技隊伍力量薄弱,影響著新品種、新技術和市場信息的傳播,延緩了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進程。
(5)種植業產業化進程慢,存在著大而全、小而全,沒有龍頭企業和特色產業引導,普遍規模偏小,未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產業和品牌。
二、“十三五”面臨的外部環境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深化改革、建成小康社會、加速實現“中國夢”的歷史時期;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我國農業發展也進入了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要求,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完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加大強農惠農力度,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2012年,國務院《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明確了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的目標任務,要求千方百計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優化農業發展格局,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積極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農業部于2009年啟動了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創建工作,并先后兩批認定了153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示范區已成為各地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平臺、抓手和樣板,有力地推動了全國現代農業建設?!度珖F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將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作為重點任務加以推進,提出“十二五”期間將“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創建300個左右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發展的典型和樣板??偫硎萌珖舜蟮谌螘h《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堅持“三農”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列入國家發展戰略,農業發展面臨著良好的發展機遇。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的發展,先后出臺了《省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2—2015年)》和“省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實施意見”,要求各級各部門要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并提出以環京津現代農業示范帶建設為重點,加快建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科技含量高、經營規模大、技術裝備先進、綜合效益明顯的現代農業示范區。
縣是全國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在“西柏坡精神”的指引下,在上級領導的正確領導下,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為了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全面提升城鄉統籌發展水平,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縣委縣政府非常重視農業發展,做出了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的重要決定,并制定了規劃。
三、“十三五”發展總體思路、發展目標、重點工作及保障措施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走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立足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紅色文化優勢,圍繞提升農業效益、繁榮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目標,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骨干,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基礎,以優化升級農業產業結構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農業科技為支撐,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完善支撐保障條件,全面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走出一條經濟效益好,社會效益高,生態效益明顯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引領和示范太行山現代農業發展。
(二)總體目標
到2020年,農業生產條件全面改善,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功能多樣、效益突出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形成,新型經營主體隊伍不斷壯大,支撐保障體系基本完善。現代農業綜合效益大幅提升,支撐區域發展、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明顯提高,建成具有區域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創新發展模式,形成主導產業特色突出、服務體系配套完善、設施裝備水平顯著提高、農業效益明顯提升的現代農業示范樣板區,成為保障糧食安全的示范區、石家莊重要的菜籃子、京津冀居民休閑的后花園。
(三)重點工作及目標
1、大力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1)加強科技服務,提升糧食生產水平。重點實施三項工程:一是實施“種子工程”。依托良種補貼項目,加快引進、試驗、示范、推廣良種。實現糧食優種覆蓋率達到100%。二是實施“沃土工程”。依托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免費為農戶取土化驗,出具施肥配方,測土配方施肥推廣面積實現全覆蓋。三是實施“有害生物綜合防治工程”。以我縣防蝗植保站站為依托,不斷健全完善有害生物防控體系,及時進行預測預報和信息。尤其是對小麥吸漿蟲、野燕麥、黃頂菊等糧食重大病蟲草害,展開連年殲滅戰,提高綜合化防治水平,有效控制災害發生。
(2)加強基地建設,打造高產示范田。繼續加大示范田建設力度,帶動全縣糧食生產。在種植管理技術上,突破傳統模式,全面推廣“保優節本”工程,全部實施測土施肥、推廣優種、良種良法配套,小麥-玉米一體化節水高產栽培、節水灌溉、科學防治病蟲害、“兩晚”種植等新技術,從播種到收割,農業技術人員全程跟蹤,提供技術指導,促進糧食高產。通過新技術、新品種的實施,實現農民每畝減少12—15元的投入,增加收入50—60元以上,同時,圍繞提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對生產基地進行區域化、規?;{整,實現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技術資源優化配置。
(3)加強基礎設施,改善糧食生產條件。改造一批中低產田,建設一批高標準農田,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農田基礎設施達到“擋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的要求,使我縣糧食生產發展水平實現由中產向高產的轉變。
2、加快蔬菜(食用菌)產業發展步伐。
(1)實現蔬菜生產規模化。實施區域化布局、規?;N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銷售,擴大設施蔬菜面積,優化種植模式,發展蔬菜專業合作社,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完善市場體系建設,提升蔬菜產業競爭力,“十三五末”實現蔬菜生產優勢區域更加集中,特色更加突顯,定位更加明確,示范帶動作用更強。
(2)大力開展蔬菜標準園創建。要按照農業部創建蔬菜標準園的要求,通過建立蔬菜標準化生產基地,推廣普及無公害蔬菜標準化集成技術,重點推廣蔬菜的優種優法配套栽培技術、膜下微滴灌節水、防蟲網、誘殺蟲板、頻振式殺蟲燈等無公害集成技術,引導全縣蔬菜專業合作社向規范化、標準化方向發展。
(3)推進食用菌生產基地建設。以、大吾等鄉鎮的常規食用菌生產,西部深山區的觀音堂、蛟潭莊等鄉鎮的反季節食用菌生產,、溫塘等鄉鎮的香菇周年生產,以及營里、觀音堂、蛟潭莊、合河口、楊家橋等5個鄉鎮袋栽黑木耳生產為基礎,把食用菌做成大產業。
(4)加速品牌建設。以蔬菜專業合作社建設和品牌創建為切入點,提高蔬菜生產組織化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以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和完善市場體系建設為抓手,提高蔬菜產業化水平。積極注冊商標、實施品牌戰略,努力拓寬市場,帶動產業升級,增強蔬菜產業發展后勁。
(5)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充分利用農產品綜合質檢站,和重點鄉鎮、生產基地和專業合作組織檢測點,依法建立產品自檢、委托檢測,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功能,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市場”的全程監控。
(6)突出重點,加強監管。農業執法大隊協同工商、公安、質檢等部門,以種子、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監管為切入點,進一步健全市場監管長效機制,嚴厲查處打擊各種生產經營假劣農資違法行為,不斷規范市場秩序,凈化市場環境,提高農業投入品質量,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
3、發展休閑農業。
獨特的區位優勢,傳奇的革命歷史,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必將為旅游產業的發展壯大提供得天獨厚的條件。在特色農業、觀光農業上做足文章,探索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新經驗和新做法,做到一園一品,一園一景,移步換景,營造恬淡、典雅的獨特風格和魅力,構建休閑度假、采摘觀光、生活體驗、娛樂餐飲為一體的農業新格局,形成農旅結合、以旅強農發的展局面,有效推動現代農業建設步伐。
4、發展循環農業。
引領循環經濟模式,促進循環農業發展。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總體要求,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積極推廣沼氣綜合利用工程,通過發展“豬-沼-菜”,“豬-沼-糧”,“豬-沼-果”生產模式,減少養殖場污染物排放,促進糞污的再利用,實現農林牧產業有機結合,提高農業整體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逐步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5、著力培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1)加大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力度。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以糧棉油、畜禽、水產、蔬菜等大宗農產品及中藥材、食用菌、綠色食品等特色農產品生產為重點,加大示范項目建設投入力度,著力培育主導產業,創新經營體制機制,強化物質裝備,培養新型農民,推廣良種良法,加快農機農藝融合,大力促進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和集約化,努力打造現代農業發展的典型和樣板。
(2)發揮現代農業示范區引領作用。積極探索具有特色、順應現代農業發展規律的建設模式。以葫蘆峪現代農業產業園、大吾生態谷西柏坡現代農業基地、金鑫乳業現代循環農業示范園為樣板,創建不同層次、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示范區,通過產業拉動、技術輻射和人員培訓等,形成園區帶動農民致富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6、提高人才科技支撐能力。
完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推動農技服務延伸到村。促進科技成果推廣應用,以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抓手,積極與各科研院所合作,開展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的引進、試驗、示范;圍繞主導產業,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為重點對象,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技培訓。促進農業信息化。建設集農業生產信息、市場信息的收集、分析、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農業信息平臺,提高信息服務能力。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職業農民。促進農民職業化。加快制定相關認定標準,認定一批新型職業農民,各項政策、投入向通過認定的主體集中,加強農業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技能培訓。
- 上一篇:黨風廉政建設八項措施
- 下一篇:畜禽生長期用藥情況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