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信局十四五工作計劃

時間:2022-07-28 11:42:21

導語:經信局十四五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信局十四五工作計劃

一、“十三五”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發展成就與亮點

(一)發展成就

“十三五”期間,我們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各項方針政策,秉承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落實中央“六穩”要求,堅持一心一意謀發展,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攻堅調轉促,推動工業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砥礪奮進、攻堅克難,使工業經濟取得了重大進展。

一是工業綜合實力明顯增強。經過5年努力奮斗,全區已形成板材家具、紡織服裝、新型建材、機械電子、農副產品加工和醫藥化工等六大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達379家,涌現出以皖神面業、東大木業、漢泰化工、鴻正服飾、恒泰電器等為代表的龍頭

骨干企業,成為工業制造業的重要支柱。2016年至2019年,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平均增速在9%以上。今年因疫情影響,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仍達到6.1%,位居全市第一。

二是技術水平大大提升。多年來,通過采取科技興企、創新驅動,加大技改投資和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我區的工業發展水平日新月異,成功實現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到2020年已培育省級“專精特新”企業38家、工業精品企業6家、企業技術中心13家、創中國馳名商標4個、著名商標57個,大大提升了企業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工業園區加速建設。為推進工業制造業產業集聚發展,提高集約化水平,招大引強工業項目,區委區政府連續接力,持續加快工業園區建設,堅持高起點高標準,全力打造發展平臺,區經濟開發區著力提升裝備制造、綠色建材、精細化工等產業。市循環經濟示范園聚力發展紡織服裝、裝配式建筑、信息服務等產業、市綠色家居產業園,立足建成皖北最大的家具板材基地,將工業園區作為推進全區發展的主戰場,堅持要素向平臺集聚,政策向平臺傾斜,結合園區功能優化提升,進一步做強產業集群。

四是民營工業發展繁榮。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我區大部分工業企業主動適應形勢發展,實行改制退位,轉型為民營企業,體制機制的轉換,大大激發了所蘊含的巨大潛能。我區的民營制造業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之下,呈現出總量迅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結構逐步優化,2020年民營經濟制造業達2270家,我區連續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發展民營經濟先進縣區”稱號。

五是政策推動活力迸發。我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尤其是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行全方位改革開放,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樹立發展新理念,推出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大“放管服”力度,打造“四最”營商環境,減稅讓利,興企惠企。我區進一步確立和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先后制定出臺了《工業三年倍增計劃》、《工業集聚提升計劃》、《區大力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等十幾項推動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為推動我區先進工業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

(二)工作亮點

“十三五”期間我區首次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連續2年入選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連續3年入選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連續3年榮獲全省制造業發展綜合10強區、增速10快區,連續7年榮獲全省發展民營經濟先進縣區,2020年,被命名為“中國綠色家居產業示范基地”,榮譽體現實力,實力彰顯能力,進一步增強了發展信心,堅定了發展決心。

二、“十三五”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發展面臨的問題

在充分肯定發展建設成就的同時,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全區工業經濟發展還面臨一些問題:

一是招引項目質量不高。近年來,區多措并舉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所招引工業項目普遍存在總體數量較少、規模偏小、投資偏低等“一少、一小、一低”特征,項目所產生的綜合效益不高,對拉動工業投資持續增長的效應不明顯。

二是創新要素集聚不夠。我區企業多為中小微企業,創新資源總量較小,產品科技含量較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產品不多。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缺乏,與發達地區相比,在享受職稱待遇、福利待遇、個人發展空間等方面吸引力明顯不足,引進人才的配套政策措施不夠到位。企業研發機構檔次不高,缺乏科技經費、科技項目支撐,研發活動的層次和水平不深,公共研發平臺服務能力不強。

三是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資金和土地仍然是制約我區工業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土地指標吃緊等問題突出存在,部分企業始終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退規現象明顯。產業配套不足,產業鏈不長,尚未形成配套完善的產業集群。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清欠進展不平衡。企業改制推進難度大、問題多、責任重,需著力解決職工安置資金,信訪維穩等方面的問題。

三、“十四五”工業經濟和信息化發展計劃

(一)總體思路

以打造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為總定位,搶抓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支持皖北振興、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機遇,以產業鏈現代化、創新鏈自主化、供應鏈適配化為主線,以開拓超大規模市場為基本立足點,瞄準工業總產值1000億元目標,強力推動工業強區戰略,走創新驅動、外向帶動、錯位競爭、鏈式集聚、項目為王新發展路徑,著力培育雙首位產業,著力打造“八大產業鏈”,著力深化“兩化”融合,著力突破“三重一創”項目空白,著力建設徐州現代產業園區園、循環經濟園、綠色家具產業園及符離食品產業園、大豆產業園“三大兩小工業主載體”,加快構建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以板材家具、裝備制造雙首位產業為兩翼,以食品加工、紡織服裝、非金屬礦物質制品為支撐,以“八大產業鏈”為筋骨的“雁式協同型現代產業體系”,奮力推進工業經濟邁上中高端,勇當全市“3111工程”升級版的排頭兵,擔當皖北科技和產業創新的開路先鋒。

(二)發展目標

1.規模總量持續擴大,打造徐州都市圈高密度的工業集聚區工業保持中高速增長,規上工業產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到2025年全區工業總產值邁上1000億元的新臺階,年均增長9%以上,其中“板材家居”和“裝備制造”雙首位產業實現產值230億元。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到476億元,年均增長9%左右。

2.產業體系更加健全,打造皖北縣域首位產業發展的標桿區到202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10%以上,雙首位主導產業比重超過40%,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牽引,引領板材家居、裝備制造做大做強,帶動食品加工制造、服裝紡織、非金屬礦物制造加快發展的“123+8工業新體系”。

3.綜合效益顯著提高,打造工業高質量發展的典范區工業經濟綜合效益明顯提高,發展質量得到提升。到2025年,全區工業增加值邁上169億元新臺階,年均增長6%。

4.創新能力大幅提升,打造長三角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首選區“十四五”期間,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技改投資年均增長9%以上,到2025年力爭達到10億元、370億元?!罢a學研金用”科技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逐步提升。

5.兩化融合深入推進,打造黃淮海數字工業的示范區企業智能化、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智能制造模式廣泛推行,“兩化”融合達到全市平均水平以上?!笆奈濉逼陂g,實現規上企業“皖企登云”培訓全覆蓋,省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試點企業新增10家。

6.綠色發展全面實行,打造淮河生態經濟帶可持續發展先行區綠色制造模式全面推行,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水平顯著提升,落后生產能力有效壓縮,用能結構持續優化,全面完成上級下達的節能降耗、“三廢”治理、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等約束性指標控制要求。

(三)推進措施

1.以創新激發科創產業生成,注重“立新”與“破舊”并舉、“抓大”與“活小”并舉、“研發”與“轉化”并舉,積極培育“專精特新”、戰略性新興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以科技創新“領先一步”,助推產業發展“領先一路”,助推區勇當皖北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

2.以外向帶動破解瓶頸約束,堅持招商第一要務,進一步研究主導產業在全國的區域布局態勢,把握好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規律,精準把握企業的對外投資意愿,不斷擴大與發達地區的產業融合,勇于讓外來要素資源擔當工業經濟做大做強的生力軍。

3.以錯位競爭營造分工優勢立足資源、產業基礎、文化底蘊、交通物流、周邊市場等比較優勢,深入分析周邊產業競爭情況,找準定位,有所側重,錯位發展,培育區域競爭新優勢,助力徐州都市圈和全市建立起上下游密切銜接的區域產業分工協作體系。

4.以鏈式集聚打造成本洼地破解區域政策趨同、企業“漂移不定”、配套成本居高不下等壓力,著力走產業集群鏈式發展之路,重點補足關鍵環節,加快兩頭延伸,強化產業鏈配套協作,推動主題產業鏈向主題園區集聚,力爭“八大產業鏈”培育取得實質性突破。

5.以項目為王打造工作抓手堅持項目為王、統籌調度的原則,著力對接省“穩投資十大重點工程包”,加強項目謀劃、包裝和推介,招引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加大項目前期工作力度,強化動態管理,強化責任擔當,明顯加快“3個10”項目進度,推動項目早落地、早投產、早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