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十四五工作計劃

時間:2022-11-08 04:52:22

導語:街道十四五工作計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街道十四五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緊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持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走在前列、全面開創”為引領,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努力提升中心城區建設首位度貢獻度,奮力開創新時代街道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二、重點工作

(一)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產城融合”。堅持以新舊動能轉換為引領,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科學謀劃、合理布局,強化措施、協調推進,全力推動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支撐優勢產業穩定發展。大力實施齊成石化集團基于高質量發展轉型升級綜合提升改造項目。推進齊成工業園建設,依托齊成公司VOCs環保綜合提升改造項目、120萬噸/年成品油質量升級項目、高質量發展管理模式智慧企業項目以及東營港聯化油庫擴建工程的實施,進一步整合各類資源,不斷完善規劃布局、提升基礎配套水平,加快建成快速集約、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產業聚集區。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建設大宗商品交易平臺服務體系,大力發展貿易、現代物流、現代金融、商務會展、電子商務、休閑旅游和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進一步整合銀座購物廣場、新天地文化商務中心、全福元購物廣場、佳樂購物廣場服務功能,不斷提升服務品次,打造城區綜合性現代商貿集聚區。持續做好“雙招雙引”工作。充分利用地域優勢,以“推動雙招雙引,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服務品質”為重點,創新突破、扎實推進,助推城區高質量發展。堅持眼睛向外,把招商引資、招才引智擺在突出位置。突出抓好產業招商,圍繞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加快制定產業鏈招商指南,開展精準對接、精準招商,切實增強招引實效。充分發揮“筑夢之星”孵化器平臺功能,著力孵化一批對經濟轉型發展具有支撐力、帶動力、影響力的新項目好項目。引進一批行業前沿、具有前瞻視野的創新創業人才團隊,創新人才激勵政策,著力引進一批行業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團隊和高端急需人才,不斷滿足創新發展需要。不斷提升樓宇經濟競爭力。將恒豐大廈作為城市經濟試點樓宇進行重點打造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樓宇經濟規模,大力引進以文化創意、人才培育、電子商務、研發設計、節能環保等為主體的新興業態,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技術、高效益產業集群,培育一批使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和一定核心技術的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結合企業發展實際需要,制定出臺一批具有引導性、針對性的政策,營造最優的創業環境和營商環境,扶持小微企業扎根壯大,打造新業態集群發展的“立體園區”。

(二)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探索鄉村振興新模式。緊緊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戰略性部署,科學指導鄉村振興示范片區楊廟片區建設,統籌謀劃推進轄區鄉村健康快速發展。打造農業全產業鏈條發展模式。進一步盤活農村資源要素,依托項目建設推動鄉村產業提速提檔。依托善之農·國際農產品供應鏈(東營)中心項目建設,建成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交易平臺和交易市場,推動完成三產融合中最重要的產業集聚和整合,充分發揮善之農最具價值的分銷平臺和分銷能力,把產地市場的特色農產品賣的更快、賣的更好,帶領當地的農業產業做強、做大。同時,積極引入冷鏈物流、中央廚房等新興業態,實現農產品循環倉儲、錯時銷售,進一步提升農產品增加值。通過整合本地農產品資源,采用現代管理模式,為農業產業注入新鮮元素,最終打造集“研發、培育、種植、產出、分揀、倉儲、銷售、結算”為一體的閉環式產業鏈條,帶動農業產業化水平實現質的突破。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鄉村道路建設,計劃對踴躍路、廣碼路西段、楊廟片區2號路、3號路進行修建,其中踴躍路7.1公里、廣碼路西段3.4公里、楊廟片區2號路1.7公里、3號路1.7公里,進一步暢通農村公路網絡。全面完成轄區內剩余34個村莊的村莊規劃編制工作,理清村莊發展思路,科學設計和合理布局鄉村生產生活空間,加快引導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持續做好農村危房改造、燃氣戶戶通、道路村村通、旱廁改造的長期管護工作。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大力實施農村黨支部建設提升工程,結合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配齊配強基層黨支部工作力量,提升村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一肩挑”比例,推進基層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集中整治軟弱渙散黨組織,提升基層黨組織競爭力。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思路,重點做好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財政扶持發展集體經濟等工作,壯大村集體收入來源,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三)加強公共事業建設,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推進政務服務便民化。以“一站式”服務為核心,推進業務流程革命性再造,推出全流程、全環節標準規范,建設并投入使用高水平現代化的便民服務中心,為居民提供更加人性化、場景式的服務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推進村(社區)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實現業務下放,實現便民服務“零距離”。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網絡管理服務體系,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全面提升為民服務質量和效能。持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在農村,加大村級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對村級文化服務中心擴容增量,解決因場地限制造成的文化活動開展短板。在城區,持續開展送文化進村進社區,堅持以社區化、品牌化打造多形式的文化名片。著力推進非遺和重點文物保護,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和傳承基地“三位一體”保護體系,支持歷史文化展廳、博物館發展,建設一批民俗文化、農耕文化、非遺文化、紅色文化博物館或展廳。大力發展養老事業。加快峰源康養小鎮項目的落地實施,圍繞“醫養結合”、“旅居養老”、“田園康養”三大主題,提供“醫、康、養”為一體的高品質服務,以滿足各年齡層人群物質、精神需求,努力打造成為符合現代社會康養需求的服務載體;大力發展社區養老,建立“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為社區老年人提供更多特色化、定制化的暖心服務,讓老年人在家門口“幸福養老”。做好醫療衛生工作。加強基層衛生隊伍建設,提高農村衛生人員專業知識和醫療水平,加大社區醫生簽約力度,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普及全民衛生知識,倡導和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徹底根治臟、亂、差等不良衛生習慣,營造良好的衛生環境。不斷提高居民醫療保險、職工醫療保險的參保率,提高醫療保險政策的知曉率,進一步保障全民參保、全民醫保,提高大病報銷比例,讓全體居民吃得起藥、治得起病。

(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突出重點、創新機制、扎實推進,切實抓牢基層基礎,統籌解決基層社會治理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的精細化、精準化、精品化水平。加強鎮域治理建設。按照“城鄉一體、上下貫通、平戰結合、協調聯動”原則,以防范化解各類矛盾風險為著力點,以治理理念科學化、治理手段信息化、治理能力智能化、治理體系現代化為目標,聚焦自然災害、安全生產、公共衛生、社會安全四大領域,提升數據信息聚合、鎮域治理運行管理指揮調度、各類應急突發事件有效應對、運行分析研判和預測預警四種能力,形成高效聯動、上下貫通、運轉靈活的社會治理新體系,努力打造具有引領性、標桿性、示范性的鎮域治理運行管理品牌。抓好網格化規范管理。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進一步細分服務單元,打造黨組織引領、黨員參與的網格治理小陣地,充分激活小網格內各種資源和力量,拓寬發現問題的渠道,持續推進“網格+警務”、“網格+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網格+居民自治”等網格品牌建設,不斷提升城鄉社會治理問題發現的力度和頻度,建立“精細化管理、個性化服務、社會化統籌、協調化推進、多元化參與、高效化運轉”的工作機制。配齊網格員隊伍,建強網格員力量,研究制定網格員管理制度、工作規范,通過明確義務職責、細化工作流程,加強隊伍管理,提高網格化服務管理工作質效。構建黨建引領社會治理新格局。實行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改造提升工程,堅持“開放式、集約化、共享性、樞紐型”理念,因地制宜有特色地打造集黨員教育、管理咨詢、綜合培訓、志愿服務、文體活動等功能于一體、貼近群眾、彰顯特色的黨群服務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服務活動,增強黨群服務陣地的吸引力,實現政治功能與服務功能的有機統一。不斷優化推廣黨組織領導下社區居委會、居民議事會、業主委員會、網格化、物業公司組成的“五方辦”社區高效運行機制,進一步擦亮“紅色物業”品牌。做實做深“網格黨建”,引導和組織黨員深度參與社區各項工作,重點做好政策宣傳、風氣倡導、意見征集、問題發現四項基本工作,實現社會治理和黨建工作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