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編辦工作計劃二
時間:2022-01-18 07:02:00
導語:市編辦工作計劃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08年,市編辦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編委的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圍繞服務改革開放大局和經濟社會發展中心,積極深化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不斷加強和規范機構編制管理,較好的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重點開展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積極推進和參與相關改革,不斷優化管理體制、轉變政府職能
1、學習研究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做好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的相關準備。認真學習十七大、十七屆二中全會中關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的精神和部署,積極收集掌握相關信息。深入開展調查研究,進一步掌握政府部門履行職能、職責交叉以及機構編制等方面的情況和問題,為開展政府機構改革做好準備。市直協調、劃轉了市發改委與市經委、市勞動局與市民政局等十多個部門間的相關職能、機構和人員編制,對有關部門職能交叉問題提出了初步建議。同時,深入研究城市管理體制問題,會同市政府辦公室、市建委、市政府法制辦、市城管辦等部門進行了大量調研,向市政府和市編委領導提出了在城市管理領域實行綜合行政執法的建議。
2、積極推進事業單位機構改革。按照內緊外松的原則,著手開展事業單位分類,根據中央編辦和省編辦的有關精神,借鑒外省市對事業單位分類的有關做法,編辦內部組織對各個事業單位的業務性質、功能定位及發展方向進行調查研究,按照行政執行、社會公益、生產經營三種類型,對事業單位進行了初步分類,其中市直383家事業單位,初步劃分為行政執行類117個、社會公益類176個、生產經營類90個。按照“控制總量,限制增量,盤活存量,服務發展”的原則,從嚴控制事業單位機構編制,暫停審批新增機構編制,確需增加的,在保持總量不增的前提下統籌調節,全市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總量相比去年基本持平,略有下降;市直撤銷了3家事業單位,新設立1家事業單位,所需人員編制為調劑解決,全年沒有新增1名財政供養的事業編制。研究探索經營服務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工作,對已轉企改制單位的遺留問題進行集中調查研究,并進行了相應處理。
3、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參與全市經濟體制改革。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深化農村綜合配套改革的部署,研究建立鄉鎮新型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創新農村公益服務體系。根據市委、市政府關于全市經濟體制改革的責任分工,參與國土、文化、科技、勞動就業等管理體制改革,做好改革方案的研究審核和涉及的機構編制調整工作。
二、推行目標責任制管理,規范和加強機構編制日常管理
今年以來,我市認真落實省政府與市政府簽定的機構編制工作目標責任書,一方面層層分解任務,落實責任,市政府在年初的全市機構編制工作會議上分別與各縣(市、區)政府簽定了目標責任書;另一方面認真研究落實措施,切實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同時加強督辦,確保完成責任目標。11月初,市編辦專門下發文件,要求各縣(市、區)對完成目標責任書的情況認真進行自查檢查,并部署在12月上中旬會同有關部門組成幾個專班,到各縣(市、區)進行檢查考核,目前各地正在深入自查和查漏補缺。從自查反映的情況看,全市上下圍繞目標,積極行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收到了較好的成效,能夠較好的完成目標責任書規定的各項任務。
1、認真執行機構編制工作紀律,規范了各項管理。全市認真學習貫徹中央、省關于機構編制管理的有關要求,市委、市政府和市編委主要領導帶頭遵守機構編制“三個一”等工作紀律,起到了重要的表率作用。特別是去年中央和省連續出臺多個機構編制管理的重要法規、文件以來,市委常委會議、市長辦公會議、市編委會議都認真進行學習,市編辦專門編印《機構編制管理文件匯編》,分送市委、市政府、市編委領導和各部門主要負責人,并通過網絡、報紙、電視、會議、文件等形式廣為宣傳有關精神,全市上下機構編制的法律意識、紀律意識、規范意識不斷增強。在具體的工作中,我們實行了“一個暫停、兩個不再、三個加強”?!耙粋€暫停”,就是按中央要求,改革前暫停審批新增機構編制。“兩個不再”,就是除法律法規和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規定外,不再將行政職能轉由事業單位承擔,不再批準設立承擔行政管理職能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事業單位?!叭齻€加強”,一是加強機構限額和編制總額管理,不得在規定的機構限額外擅自設立機構和提高機構規格,不得在編制總額外自行確定編制。二是加強領導職數管理,不得超職數配備領導干部,不得違規提高領導干部的職級待遇,不得變相增加領導職數。三是加強事業單位機構編制管理,事業編制只能用于事業單位,不得用于黨政機關,不得與行政編制混合使用。
2、嚴格控制鄉鎮機構編制和實有人員,實現了只減不增。全市現轄57個鄉鎮(街道),現設置行政機構173個,比2001年鄉鎮機構改革時減少298個。核定行政編制2060名,比2001年機構改革前減少520名,改革后維持至今未變。行政機構現有1928人(鎮平不足34人),比2001年鄉鎮機構改革前減少517人。全市現設置鄉鎮事業機構59個,比2004年減少642個。核定事業編制904名,比2004年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前減少5268名。事業機構現有934人,比2004年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前減少6990人,比2006年減少16人。在這項工作中,我市認真貫徹中央和省的有關要求,采取得力措施嚴格控制鄉鎮機構編制,實現了全市鄉鎮機構編制和實有人員總量只減不增。一是切實強化領導責任,牢固樹立鄉鎮機構編制只減不增的防線。市委、市政府明確規定:在全市實行機構編制工作任期工作目標責任制,嚴格對縣鄉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進行機構編制責任檢查。各縣(市、區)也制定出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掇刀區把機構編制管理納入鄉鎮“一把手”目標考核內容,實行“雙審制”,即對離任的黨政“一把手”除了要按規定進行經濟責任審計外,還要由上級有關部門對其任期內審批的機構編制和人員情況進行審查,并規定“雙審”不合格的領導干部一律不得提拔重用,情節嚴重的按有關規定對責任人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有力地促進了鄉鎮機構編制的規范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協調約束機制,規范鄉鎮機構編制管理。加強機構編制管理與人事管理、財政預算管理的協調配合,在人員進出管理上形成了以編制為“龍頭”的格局。同時把督查作為強化鄉鎮機構編制管理的有力手段,組織對全市鄉鎮機關定編定崗到人情況進行檢查,督促解決了一些地方混編混崗、超職數的問題。三是全面公開鄉鎮機構編制,實現“陽光編制”。全市57個鄉鎮的機構編制和在編人員全部按編制“實名制”要求上網公開,通過政務公開促進了機構編制規范化管理。
3、深入推進機構編制政務公開,取得了新的成效。按照機構編制工作目標責任書的要求,今年我們進一步深化機構編制政務公開,具體工作中做到了“三個確保”:一是確保公開的覆蓋面,市縣鄉三級繼續保持除涉密單位外的所有機關事業單位、在編人員全部上網。截至目前,全市公開行政機構273個、在編人員9650人,均達100%(涉密機構按要求不予公開),公開事業機構1706個、占96.1%,在編人員52206人,占97.1%(部分事業單位正在改革或因演變已無職能、無在編人員、無業務未公開)。二是確保公開的質量,做到及時更新公開信息、不斷充實公開內容。在政務公開網充實機構編制管理重要法規、文件、制度和動態近20件,同時對已公開的信息有變化的,原則上在一個月內進行更新。重點針對市縣鄉換屆,人員調整多、密度大的實際,組織力量逐單位進行信息更新,共更新相關信息3000多條(項)。三是確保公開的成效,認真及時的處理和回復網上的咨詢、建議、投訴和來信來電50多件,群眾比較滿意,形成了良性互動。
為了不斷增強機構編制政務公開工作的實效,我們突出了“三個結合”:一是與推行編制管理“實名制”結合。以公開為契機,要求各部門各單位嚴格實行定編定崗到人,杜絕混編混崗現象,目前全市黨政群機關和鄉鎮事業單位100%實現了“實名制”管理,縣市區直事業單位落實“實名制”大都在70%以上。東寶區過去“實名制”基礎薄弱,區委、區政府和區編委下大力氣推進,全區行政機關和鄉鎮事業單位全部實現了“實名制”管理,區直事業單位“實名制”管理已經達到70%,目前還在加力推進。二是與促進剛性化管理相結合。結合中央、省最近關于加強機構編制管理的重要法規、文件,市里完善了機構編制管理協調約束機制,充實完善了機構編制政務公開經常化、規范化的一系列制度,進一步加強了機構編制的剛性化管理。三是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市縣兩級結合政務公開研究解決了一批過去機構編制管理中的遺留問題,如市直對公開中發現的59家未年檢的事業單位上門核查,發出了10份限期整改通知書,督促這些單位迅速完善了相關機構編制管理手續;鐘祥調整了一批人的崗位或編制,在一定程度上理順了混編混崗問題,等等。由于結合工作抓得實在,公開的同時也促進管理上了臺階,真正見到了實效。
三、切實加強編辦自身建設,提高辦事和服務能力
1、召開工作會議,營造工作環境。4月,結合全市人事工作會議召開了全市機構編制工作會議,常務副市長周松青同志出席會議并講話,各縣市區黨委或政府分管領導、編辦主任,市直各部門分管領導、人事科長以及正縣級以上事業單位的分管領導、人事科長共22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既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機構編制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支持,同時也是對機構編制管理政策、制度和重點工作的一次有力宣傳,為機構編制工作營造了更加有力的環境。
2、加強制度建設,提高管理水平。市編辦進一步建立健全機關工作制度,修訂完善了會議、議事、學習、調研、公文處理、檔案管理、印鑒管理與使用等10多項制度和辦法,建立了財務管理制度,同時堅持按規則運轉,按制度辦事,各項工作更加有章可循,有條不紊。通過建立崗位責任制、考核考評制等,調動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3、開展作風整頓,改進工作作風。認真參與全市“解放思想,服務崛起”大討論,進一步整頓作風,改進服務。針對查找出的問題,班子和個人制定方案,扎實整改,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比如針對學風不濃的問題,機關修訂完善了學習制度,做到每月集中學習4個半天,每季度檢查一次筆記,年終搞一次考試。為了強化學習效果,開展“大家講”、“人人寫”活動,要求從主任到科室負責人,每人結合分管工作和科室業務在機關干部大會講一堂輔導課,每人每年完成一份高質量的調查報告。經過作風建設和整頓,編辦機關形成了轉作風、樹形象、比服務、創一流的濃厚氛圍。一年來多次就鄉鎮綜合配套改革、市直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市直部門編制配備等問題開展調研,掌握了大量情況,形成了一批材料,有30多篇工作經驗、信息在中編辦工作網、省編辦工作內刊采用。同時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今年編辦負責辦理3件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領導高度重視回復工作,多次上門征求代表和委員意見,承辦科室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及時提出回復意見,代表和委員滿意率達100%。
四、2009年工作計劃
根據中央、省的有關精神以及當前我市機構編制管理工作的形勢和任務,2009年我們考慮重點抓好六個方面的工作。
1、根據中央、省的總體部署,推動并完成新一輪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加強學習調研,認真制定新一輪市、縣(市、區)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并抓緊組織實施。改革的初步設想,機構設置上總體與省保持基本一致,推進的時間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落實。同時結合這次機構改革,積極研究市直各部門的職能配置,重點在城建、農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理順部門職責分工,明晰職責權限邊界。研究新的財政管理體制下市縣事權劃分,探索調整相關職責分配,實現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研究推進文化、司法、教育、衛生、科技等領域管理體制改革,做好涉及的機構編制工作。研究明確鄉鎮政府職能定位和具體實現形式,協同相關部門完善“以錢養事”服務機制。
2、按照“分類改革、分步推進”的原則,穩妥推進事業單位機構改革。重點搞好三個方面:一是加強調查研究,探索進行模擬分類。二是繼續開展機構改革試點,探索經營服務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工作。三是嚴格管理,從嚴控制事業單位機構編制。
3、認真執行“一暫停兩不再三加強”,從嚴控制機構編制。嚴格控制人員編制總量,重點控制新進人員和鄉鎮機構編制,確保總量逐年下降,素質不斷提高。強化協調配合,會同組織、人事、財政、監察等部門,研究加強領導職數管理、人員進出中的編制管理、機構編制與財政預算配套管理。深化機構編制政務公開,確保完成省政府目標責任狀規定的任務。
4、積極探索機構編制動態管理,創新機構編制管理方式。在機構管理上,堅持整合機構,理順體制,根據形勢發展變化,對職能強化的機構逐步加強,對職能弱化或消亡的機構及時調整、撤并。在編制管理上,堅持動態管理,統籌使用,根據部門職能變化相應進行編制調整,實現有增有減,適應發展。
5、加強機構編制監督檢查。重點督查三個方面:結合編制政務公開網和“12310”舉報電話,對違反機構編制“五不準”紀律和群眾舉報的突出問題開展重點督查;結合編制實名制管理、機構編制總量控制,對存在的問題開展專項督查;結合優化公共服務,探索對政府部門履行職責情況開展監督檢查。對中央、省、市多次嚴令禁止后仍然擅自進人和設置機構的,公開曝光,并報請市委、市政府和市編委嚴肅處理。
6、加強機構編制部門自身建設,提高辦事質量和水平。不斷加強機關作風建設,進一步強化大局意識,把主要精力和資源集中到服務荊門發展上來。實行“三個三分之一”工作法,今后工作精力分配,辦審批要小于三分之一、抓調研要大于三分之一、搞協調服務要大于三分之一,變坐在機關搞審批,為走出去為經濟社會發展搞服務,不斷提高各項工作的實際成效。
- 上一篇:住房價格規章制度
- 下一篇:價格違法行政處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