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任務

時間:2022-02-13 03:48:00

導語:政府工作任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工作任務

20*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精神的第一年,是實施"***"規劃的關鍵之年,是我區推進"五質大提升"的加速之年,也是實施"六大百億重大項目三年行動計劃"的起始之年。做好今年各項工作,對于保持余杭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加快現代化都市新區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今年政府工作總的指導思想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省市委全會和區委十二屆四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科學發展、創業創新、以民為本,實施城市化工業化兩輪驅動、"一化帶四化"同步發展戰略,調優發展空間,做優發展環境,轉變發展方式,促進五質提升,努力把余杭建設成最適宜居住的"美麗之洲"。

20*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區生產總值(GDP)增長13.8%;工業總產值1400億元,增長20%;農業總產值51億元,增長5%;財政總收入76.9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3.41億元,分別增長17%和1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8.5億元,增長1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1.5億元,增長15%;自營出口27.2億美元,增長1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00元,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2150元,增長10.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71‰以內。

圍繞上述目標,20*年要著力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注重特色,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大力發展都市農業。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10條優勢農業產業帶建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83家,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65億元。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新建市級都市農業示范園區2家。啟動"中華農業大觀園"建設,繼續加快高新農業示范中心建設,輻射帶動面積達到1.2萬畝,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6億元。發揮新型農技推廣體系作用,繼續實施農業新產品開發、新品種引進、新技術推廣、新模式應用工程。深化"三位一體"改革,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示范社建設,創建5個區級示范性合作社。加強農業標準化和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認證,確定區級標準化項目10個,申報安全農產品8個、安全農業產品基地3萬畝。健全重大動植物疫情預警預報、防控體系,建立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站,進一步加強動植物防疫檢疫工作。完成萬畝沃土工程建設,改造中低產田7500畝。大力推進林業產業建設工程,規劃建設10萬畝竹子現代示范園區,創建2個可食林產品標準化示范基地。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余杭組團區域防洪規劃和調度方案,實施東苕溪安溪束窄段拓浚工程,開展北塘堤塘與10座臨村山塘水庫除險加固工作。

大力推進農村建設。進一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十大工程",加大"星級村"創建力度,全面開展"百團結百村、共建新農村"活動,完善社會各界合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長效機制。繼續實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創建市級示范村6個、市級重點整治村30個。全面推廣農村多層公寓建設,開工建設50萬平方米,引導農民集中居住。推動農業生態文明建設,在畜禽宜養區推廣標準生態畜禽小區飼養模式,完成規模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10家以上。實施道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積極開展04省道兩側和杭徽高速余杭段沿線環境整治工作。

大力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拓展農民增收途徑,積極引導農民從事非農產業。繼續開展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訓,培訓農民2.55萬人次,實現本地轉移就業5000人。深入實施農民信箱工程,注冊農民電子信箱3萬個,啟用率達到95%以上。加強農村土地承包和流轉管理,推動農村土地集約化和規模化經營。繼續實施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幫扶,提升村級集體經濟實力。積極開展政策性涉農保險,進一步推進農房保險、政策性農業保險和能繁母豬保險工作。繼續做好被征地農民養老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新征地農轉非人員做到應保必保。健全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機制,提高"五保"集中供養率。

二、轉型提升,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

強化項目推進。深入實施工業強區戰略,超額完成"三高三倍增"年度目標任務,規模企業產值增長26%以上。繼續實施項目推進承諾、履約保證金等制度,督促已供未動項目盡快投產,力爭鼎勝鋁業、春風摩托等51個重點續建項目建成投產,杭鍋集團、欣業制蓋等35個新建項目開工建設。完成工業生產性投入85億元,增長6.3%,其中設備投入比重達到50%以上。進一步拓展存量空間,力爭盤活閑置土地1500畝以上。做深做細儲備項目前期工作,完成項目儲備60個。加快建立5000萬元以上建設項目統籌協調落地機制,實現工業項目全區共享。

構建發展平臺。整合提升各類工業功能區,加快規劃建設東、中、西三大工業高地。集全區之力支持余杭經濟開發區發展,實施開發區"三年行動計劃",規模工業產值達到220億元,增長30%;合同利用外資2.385億美元,增長26%,實際利用外資9450萬美元,增長14%。加強對接協作,全力支持錢江經濟開發區建設。加強鎮鄉工業功能區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嚴格按照產業功能定位引進項目,加速形成產業集群。拓展仁和工業區塊發展空間,盤活廢棄礦山工業用地1000畝。加快倉前高新園區建設,探索建立組團工業基地。充分利用港口資源,著力發展崇賢、仁和、臨平港口作業區和運河二通道作業區等臨港工業集聚區。

優化產業結構。認真執行項目評審辦法,統籌配置土地資源,加快構筑傳統優勢產業為基礎、裝備制造業為主導、高新技術產業為支柱的先進制造業體系。促進家紡等傳統企業加大技改力度,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國家行業標準制定。努力拓展終端、成套設備生產項目發展空間,逐步改變"缺重少新"工業結構。繼續做好治小、治散、治劣工作,鼓勵勞動密集型企業外移。梯隊扶持20家強企大企、30家行業龍頭、50家成長型企業,加快培養5億元、10億元、20億元以上銷售收入企業群。著力提升公共平臺服務水平,充分發揮行業協會、信用擔保機構作用。實施"百名優秀企業家"培養工程,組織企業經營者赴境外培訓。加強品牌建設,爭創國家級名牌或免檢產品1只,馳名商標1件,省級名牌產品2只,市級名牌產品5只。

推進外向帶動。落實招商引資三年行動計劃,完善項目儲備、推進協調、推進責任、簽約跟蹤等制度,力爭全年合同利用外資5.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1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50億元,其中市外22億元。繼續加強專業招商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招商網絡。創新招商方式,拓寬以民引外、以外引外、以鏈引外等招商渠道,積極開展敲門招商、駐點招商、借力招商、搭臺招商,引進世界500強或全國民營企業500強2家以上。主動為企業提供公平貿易服務,大力改善出口產品結構,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支持有條件企業"走出去"開辟基地,設立境外企業和窗口,力爭實際對外投資1170萬美元。主動開展"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經濟協作,繼續對口支援四川閬中、重慶涪陵,認真做好與衢州柯城"山海協作"工作。

三、優化整合,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大力推進商貿物流業。完善落實服務業發展政策措施,著力構建綜合性商貿物流業體系。積極發展港口經濟和物流產業,加快推進浙江億豐家居建材城、杭州康橋良渚汽車品牌一條街、農村連鎖網點配送中心、西溪購物公園、世貿布藝城改造等項目,完成浙江金恒德國際汽車物流廣場一期、諦都科技城、杭州宏豐家居城一期、杭州灣國際建材裝飾城、余杭江南茶葉市場等項目建設。努力做好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開園工作,實現水產、肉類、果品、蔬菜、糧油、副食品各大交易市場逐步開業,銷售收入達到100億元。引進先進業態和知名品牌,振興傳統商業品牌、老字號,積極打造特色商業街區。深化"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工程,鞏固發展鄉村連鎖便利網絡。

著力發展休閑旅游業。大力實施旅游經濟強區戰略,力爭接待國內外游客41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5億元。完善旅游業發展總體規劃和旅游資源保護規劃,完成旅游國際化戰略行動計劃、超山風景名勝區整治方案、徑山風景旅游度假區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核心景區控制性規劃。加快推進徑山·山溝溝國家森林公園、小白菜文化園、格林蘭登度假莊園、徑山休閑度假小鎮和休閑會議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開展徑山古道二期環境整治,力爭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三期工程10月1日有限開園、南湖滯洪區保護與開發項目沙灘公園6月對外開放。加大旅游促銷,繼續辦好中國茶圣節、塘棲枇杷節、超山梅花節、雙溪水上狂歡節等節慶活動。積極開發新型鄉村旅游產品,新建省、市級"農家樂"特色村各1個,區級10個;區級農業休閑觀光園3個。積極挖掘工業旅游資源,爭創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1個。繼續提升旅游服務水平,創建五星級旅游飯店1家、省綠色飯店1家,省旅游強鎮1個、省旅游特色村2個,新增"全國百強"旅行社1家、國際旅行社1家。

全力培育新型業態。利用產業基礎、區位交通、市場環境等優勢,大力發展物流、加工、配送一體的生產性服務業。結合杭州地鐵一期工程、高速公路出入口、運河等交通干道,大力發展地鐵經濟、通道經濟。編制創意產業發展規劃,積極推進"創意臨平"首期主體項目,著力培育"創意良渚"、"創意倉前"、"創意西溪"三大創意基地。繼續加大總部經濟引進力度,鼓勵諾貝爾、海虹精細化工、爭光樹脂等企業發展總部經濟。貫徹落實房地產業宏觀調控政策,推動房地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完善各類投融資平臺,積極打造金融商務集聚區。積極引導休閑、保健等消費熱點,加快培育保險、信息、中介、樓宇經濟、科教服務、社區服務等新型業態。

四、加快融入,提升都市新區建設水平

完善城市規劃。高起點、高標準編制完成區域總體規劃、"一副三組團"分區規劃、臨平副城單元控制性規劃、住房建設規劃、撤村建居規劃、余杭組團工業區塊控制性規劃、南湖保護與利用規劃、北大街立面整治規劃、上塘河兩側整治規劃以及時代廣場周邊地區城市設計、東湖立交周邊地塊城市更新方案,加快余杭經濟開發區、倉前高新高教園區規劃編制工作。優化城鄉空間發展布局,將中心村納入城市規劃,實現"規劃一張圖,城鄉全覆蓋"。加強城市設計,重點開展和優化"一副三組團"中心核心區域、中心鎮中心區域以及重要河道、道路、地鐵沿線城市設計。堅持規劃剛性和嚴肅性,嚴格執行修編調整程序,完善審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