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實農村經濟發展與對策
時間:2022-07-03 11:23:00
導語:落實農村經濟發展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司前鎮位于始南部,距縣城45公里,東與全南縣相鄰,南與交界,接壤,北與水鄉相連??偯娣e194平方公里,下轄1個居委會,9個村委會75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45萬。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8212萬元,農村人均收入3635元。
司前鎮是個典型的山區鄉鎮,山地面積達24萬畝(人均15.4畝),耕地面積卻只有1.1萬畝,真可畏“九山半水半分田”。由于歷史原因和地理位置等客觀條件的制約,相對發達地區和平原地區而言,山區農村經濟的發展普遍比較緩慢,一些經濟指標的絕對數差距在進一步拉大,人民生活還比較困難。
從全鎮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業農村支持力度的加大,生態建設、水利配套、農業發展等方面的投資快速增長,極大地改善了全鎮的農業生產條件。但由于底子薄,基礎差,欠帳多,農業生產水平低,農業基本生產條件的問題將在一定時期內依然存在。
2、農業結構不合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山區的大部分農民主要收入仍然依靠耕種土地,靠山“吃”不到山,農業企業力量又極為薄弱,農村經濟發展后勁嚴重不足。
3、農業服務體系不健全。多年來,農業科技、信息、標準化生產、防疫體系建設以及農產品檢測等方面的投入嚴重不足,農村經濟體系十分脆弱,農民生產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變,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沖擊較大。
4、農村勞動力技能低、難以有效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司前鎮的現狀是:有文化知識的青年人大部分都已外出務工,在家耕種的農民主要以小學、初中文化程度為主,由于缺少文化,不懂技術,沒有特長,農業產業效益低下。
山區農村要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緊緊依靠資源優勢和特色優勢,徹底改變山區農村的落后面貌:
一、農業產業化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山區農村要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打破一家一戶的小生產經營模式,走具有自身特色的農業產業化之路。實施農業產業化走好“三步棋”:一是發展主導產業。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逐步營造專業化、集約化、規?;瘍瀯荨T诰唧w操作上,注重資源優勢觀念,積極開發本地資源;注重規模經營觀念,實現連片規模開發;注重特色經營觀念,努力開發名、優、新、特、稀產品;在經營方式上,積極探索“種植規模化,經營分散化”;在山林問題上,要堅持所有權不變,使用權搞活;在科技興農上,要加大科技投入,切實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從而提高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聯系到司前鎮的實際情況,就是要做好“山、水、田”三篇文章,具體來說就是山上育林,山坡種果,田里種桑,水中養魚,多形式、多渠道發展山區農村經濟。二、是培育龍頭企業。要把發展農業龍頭企業作為發展山區農村經濟的重中之重來抓。要以資本為紐帶,選擇一批有實力、有活力、有較強輻射力的企業,逐漸做強、做大。如,可在司前鎮大力發展林業精加工企業,改變以往靠賣林木資源來獲得收入的做法、鼓勵和引導林木加工企業積極開發木制成品、木制工藝品,在延伸林業產業鏈條的同時,不斷提高林業產品的附加值。同時,大力發展各類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如,林業協會、蠶桑協會、水果協會等,充分發揮其連接龍頭企業和千家萬戶農民的中介組織的作用,切實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三是健全利益調節機制。本著“互惠互利,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原則,合理調節生產加工、銷售之間,生產者與經營者之間,以及條塊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特別要強調處理好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民的利益關系。
二、發展鄉鎮工業是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主體。振興山區農村經濟,必須對發展鄉鎮企業有個認識上的再提高和措施上的再落實。山區農村在發展鄉鎮工業上要注重兩個結合:一是發展鄉鎮工業與農業產業化相結合;二是發展鄉鎮工業與鄉鎮服務業相結合。要完善機制,以體制創新、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為重點,推進鄉鎮企業改革、調整產業產品結構,推動企業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提升鄉鎮企業運行質量和效益,促進鄉鎮工業向墟鎮集聚,把更多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到流通、加工、服務等領域;加強鄉鎮企業在空間上的集聚程度,改變鄉鎮工業的“低、小、散”格局,改變鄉鎮功能混雜無序的狀況。山區農村在發展鄉鎮工業上,要解放思想,改變“離土不離鄉”的發展模式,突破經濟發展的區域界限,積極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努力從優化資源配置去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此外,要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加快發展精品特色農業,把司前鎮生態、綠色、無公害的特色產品如香菇、木耳、米粉、豆腐等推向外地,拓展更為廣闊的市場,提高山區農村干部的區域經濟競爭力。
三、提高農民素質是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叭r”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歸根結底要靠提高農民的素質和積極性。提高農民素質,不僅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更是發展農村生產力的當務之急。提高農民素質,關鍵在于引導和教育。要引導農民在經濟發展上要樹立“主體意識”,克服等、靠、要的消極思想,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去改善環境,發展經濟,實現致富奔小康。要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層次的山區農民培訓體系,使農民盡快掌握農業新技術、新知識,并依靠技術發展生產,依靠知識發家致富。
四、履行領導職責是山區農村經濟發展的關鍵。農村工作,一靠政策,二靠干部。加強山區農村干部隊伍建設,切實履行鄉鎮干部領導職責,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關鍵。山區鄉鎮干部要加強學習,提高素質,勇于實踐,勇于創新,勤政務實,把造福山區人民作為工作的根本目的。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在經濟上關心農民的物質利益,在政治上保障農民的民主權利,實行政務公開、村務公開,依靠黨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做好農村工作。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自覺適應新形勢,掌握科學理論,強化黨性觀念,更新科技知識,學會帶領群眾發展市場經濟的基本功,在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再立新功。
- 上一篇:教師職業道德工作情況小結
- 下一篇:黨政辦助理個人工作報告
精品范文
1落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