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局年終總結

時間:2022-02-18 12:30:00

導語:農牧局年終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牧局年終總結

今年以來,我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和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振興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為中心任務,全力抓好糧食、蔬菜為主的種植業,建設生態畜牧基地,積極爭取上級項目投資開展和招商引資活動,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全縣種植業獲得了大豐收,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農村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一、農業和農村經濟主要指標完成情況

1、糧食生產喜獲豐收

今年全縣農作物總播面積86萬畝,其中糧食作物由上年的45萬畝增加到今年的55萬畝:玉米44萬畝,其余為秋馬鈴薯、黍谷、豆類、小麥、莜麥等。玉米總產量1.66億公斤,雜糧總產量1500萬公斤,糧食總產1.81億公斤,比上年的1.5億公斤增加了20.6%。

2、經濟作物收入保持穩定

全縣經濟作物31萬畝,其中蔬菜20.56萬畝,油料(葵花、胡麻、黃芥)54318畝,甜菜15590畝,瓜類(西瓜、甜瓜)24095畝,藥材5934畝,煙葉280畝。

全縣蔬菜種植面積與去年基本持平,總產量4億公斤,總收入2.67億元,加上其它作物收入,經濟作物總收入3.06億元。

3、農村經濟總收入18.33億元

4、農民人均純收入2760元

今年全縣種植業之所以奪得歷史性的豐收,農村經濟持續發展,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中央1號文件和省、市出臺的扶持糧食生產的一系列政策及優惠措施,充分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二是糧食、蔬菜等各類農作物市場價格上揚,銷售渠道暢通,農業產業化不斷推進,加速了農產品的轉化增值;三是農業科技的進步、科技含量增加,提高了種植業的質量和效益;四是各行各業大打支農總體戰,創造了良好的農業發展環境;五是今年雨量充足,自然災害較少,老天幫忙;六是農村二、三產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的非農收入。

二、發揮職能作用,創新工作思路,扎扎實實為“三農”服務,全力抓好五項工作

1、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抓好支農、扶農、服務“三農”的各項工作

中央1號文件下達之后,在縣委、縣政府的組織領導下,我局組織全體干部開展了學習、宣傳、貫徹、落實活動,分赴各鄉鎮進村入戶進行宣講,并幫助農民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做到了政策宣傳、調整結構、農資服務、農技培訓、增收措施五到位。

首先,落實黨和政府的優惠政策,抓好糧食直補工作。制定了實施方案和工作流程。并抽調21名工作人員,用了一個月時間,深入鄉村開展了玉米面積核實工作,通過聽匯報、查臺賬、看報表、實地測、搞調查的辦法,嚴格核實,并按照規定程序和辦法,把直補資金發放到農民群眾手中。

其次,抓好支農、扶農工作。我局與其它有關部門密切配合,抓好春耕備耕工作,打好支農總體戰,組織調運回玉米、馬鈴薯1200萬公斤,化肥8萬噸,春澆面積50萬畝,積極爭取支農貸款,解決了春耕春播中的困難。開展了農資打假活動,杜絕了假冒偽劣農資產品。今年6月份,我縣42萬畝農作物發生草地螟,我局無償為群眾下發3噸農藥,組織購回10余噸農藥和3000余臺噴霧器,防治面積達40多萬畝,使蟲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是開展市場及信息服務工作

我局積極協助各鄉鎮搞好市場建設,向上級農業部門上報南河種蔬菜大市場以及其它農貿市場的有關資料,積極爭取上級投資,協助搞好市場冷庫、加工企業等配套設施建設。與工商、質監等有關部門抓好市場規范、活躍流通、監測檢疫等項工作,注重收集并建立農村種養大戶和農村經紀人檔案,總結他們的經驗,發揮他們在市場建設、信息傳播中的作用。與各級新聞媒體聯系,利用國家、市農業互聯網,廣泛收集農產品供求、價格、市場銷售趨勢等方面的信息,組織壯大以種養大戶、經紀人為主的信息隊伍,依靠他們把信息傳到千家萬戶,以促進農民按照市場需求調整種植結構,促進增增收。

2、以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作物為重點,科技興農顯現新亮點,有了新發展

今年,我局把科技興農的重點定位在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產品方面,突出抓好優質農產品標準化栽培、無公害蔬菜技術、科學施肥、重大病蟲害防治、四位一體沼氣大棚、牧草種植、經濟林栽培等實用技術,引進、推廣糧菜等優良品種30多個,開展了試驗、示范項目12個。我局會同各鄉鎮舉辦各類技術班和專題講座,邀請外地16位農業科技專家,巡回300余村開展了農業科技培訓,接受培訓的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青壯年農民群眾共6萬余人。我局還突出抓好無公害蔬菜示范園區建設,組織技術人員深入鄉(鎮)、村抓了宣傳發動、技術培訓、管理監測等項工作,幫助南河種鎮2萬畝青椒、胡蘿卜獲得國家農業部頒發的無公害產地、產品認證書。在窨子溝、周莊、冀家窯、北小寨村實施了4000畝玉米、馬鈴薯育程工程。在南沙城、曹娘村開展了高蛋白、高油玉米5個品種試驗,在大臨河試種了1000畝夏波蒂馬鈴薯。

3、開展了特色農業綜合規劃,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

為發揮我縣土地類型多樣、農副產品資源豐富的優勢,發展特色農業,我局對全縣的特色農業基地建設進行綜合規劃?;舅悸窞椤澳仙侥_下果林帶,平川井區種蔬菜,兩河灌區上畜牧,山區突出林草芪”。形成南山腳下30公里長,5萬畝優質接李為主的林果生產帶,涉及5個鄉鎮48個村;平川南部井灌區種植20萬畝綠色蔬菜生產帶,涉及8個鄉鎮63個村;桑渾兩河灌區種玉米20萬畝,牧草10萬畝,形成養奶牛2萬頭、肉牛5萬頭,羊20萬只的畜牧生產基地,涉及6個鄉鎮120村;山區、半山區造林種草20萬畝,涉及5個鄉鎮100個行政村。在開展綜合規劃的基礎上,我局經過充分的研討,確立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的總體思路,即加強玉米、蔬菜、奶牛、林果、牧草五大基地建設,扶持玉雄淀粉加工廠、南河種蔬菜大市場、萬發生物質能有限公司、田仁乳業集團、長城園肉乳有限公司和蔬菜、草粕等一批龍頭企業,形成四大產業:玉米產業,年種植玉米35——40萬畝,可產玉米1.5億公斤左右。玉雄淀粉廠投產后年處理玉米15萬噸,拉動全縣玉米產業上檔升級。蔬菜產業,全縣每年種植蔬菜20—25萬畝,產蔬菜5—6億公斤,加上預冷、加工、運銷以及帶動其它服務業,年總收入4—5億元。畜牧產業,全縣養奶牛3萬頭、肉牛10萬頭,肉羊30萬只,豬15萬口,農民出售鮮奶、肉類以及加工轉化增值,畜牧產業年收入8億元,林果產業,種植大接李為主的經濟林5萬畝,退耕還林、荒山造林、川區人民造林總面積達到45萬畝。牧草產業達到15萬畝,成為當地農民的一項致富特色產業。

實施特色農業綜合規劃,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是一項長期任務。我們必須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加強引導、逐步推進。

4、積極爭取新項目投資,大力招商引資

在全縣招商引資的熱潮中,我局加強與上級農業部門的聯系、溝通,積極爭取項目投資,開展與省內外企業、各界人士的合作與交流,與我縣各鄉鎮及有關部門協作,共同做好招商引資工作。全年爭取上級投資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共21個,總額達6948萬元,其中建成的11個,投資額3063萬元,正在建設的5個投資額605萬元,意向性的4個投資3280萬元,計劃項目投資6000萬元。其中我局并實施的有5項:①國家農業部批準的旱作節水黃芪示范基地項目按計劃、按規程在周莊村育苗500畝,在龍泉、席家堡、土巷村直播4000畝。②為培育南河種蔬菜市場發展壯大,我局與省、市農業部門多方聯系,爭取回國家農業部200萬元的市場建設項目款。③山東平陰葡萄開發公司投資56萬元在大臨河鄉留義村、羅莊村試種美國紅黑提子兩種葡萄已育苗100畝,如試種成功,可大面積發展,成為農民群眾致富的一項特色產業。④全市“雁門關鹽堿地治理和農業綜合開發示范項目”涉及我縣投資6000萬元,治理鹽堿地6萬畝,預計在2006年開始實施。⑤申報并積極爭取國家和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項目投資。

各鄉鎮以及社會各界的農業投資項目有興建的蓖麻加工廠、蔬菜加工廠3個,蔬菜恒溫庫、冷庫7個,蔬菜市場1個,養殖場7個。

5、加強隊伍自身建設,不斷提高人員素質

我局按照“加強學習,提高素質,依法行政,接受監督,轉變職能,搞好服務”的目標任務,不斷加強隊伍自身建設,提高為“三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首先加強“學習型”機關建設。進一步完善了學習制度,認真學習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黨章和“兩個條例”、黨報黨刊的重要文章;學習農業的一系列政策、法規、條例,重點掌握種子、農藥、植物檢疫等有關的法規、條例,并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執法管理和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踐中,有力地提高了全體人員思想的政治素質和文化業務素質。其次,加強了黨風廉政建設,開展了糾正行業不正之風一系活動。完善了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了制度建設。全局人員保持和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無論是在本局或下鄉工作,堅持做到了不搞享樂主義、不鋪張浪費、不大吃大喝、不吃拿卡要、不加重基層負擔。在糾正行業不正之風中,采取了上下聯動,內外結合,評、糾、建相互促進的辦法,召開了行風評議座談會,開展行風評議問卷調查和行風征求意見卡,針對存在的行業不正之風進行了整改,增強全局人員的執法意識和服務意識、責任意識。三是從嚴從實抓好機關作風紀律整頓。從9月下旬以來,我局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制定了整頓機關紀律作風實施方案,完善了考勤、請假、學習等規章制度,開展了學習理論,提高認識;對照檢查,揭擺問題;整章建制,強化管理等三階段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局干部的組織性、紀律性明顯增強,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三、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及面臨的困難

1、受農業環境條件的制約,農村生產力水平低及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仍為突出

在全縣百萬畝耕地中,保澆或半保澆、且能獲得高效益的農田只占40%多,其余為中下等干旱地或重度鹽堿地,而且農田水利設施基礎薄弱,廣種薄收,產量低、效益低,尤其抵御旱災能力差,造成這些地方群眾收入低。其次是山區與川區,土地多的與土地少的,科技化、市場化、產業化發展快的與慢的之間的差距。

2、受市場因素制約,農產品賣難的問題仍然存在

當前,由于農產品總量短缺問題已經解決,局部出現了農產品過剩,而且由于不少農民難以把握市場,生產帶有盲目性和自然習慣,加上市場機制不健全,農民所產的糧食、蔬菜等價格不穩,不同程度出現賤賣、難賣問題。

3、受科技水平和思想觀念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速度緩慢

當前,現代農業發展的主流是“綠色、生態、無公害”,但相當一部分農民思想不夠解放,現代意識不夠強,急功近利,不舍投資,優質、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發展還較緩慢。還基本停留在傳統農業層面上。農產品品牌不突出,附加值低,效益不高。

4、受項目資金制約,農業工業化、市場化進程程度不高

由于受多種因素制約,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項目缺資金、缺人才,現有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檔次低、規模小,大量的農產品難以轉化增值,只能出賣初級產品,不僅農民增收難,而且影響了全縣經濟發展。

5、受縣域工業經濟薄弱的制約,農村剩余勞力不能大量轉移。由于我縣工業經濟薄弱,也牽涉到農村二、三產業發展空間小,農村不少剩余勞力難以轉移到非農產業。

由于存在以上五方面的制約因素,成為我縣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農村小康建設的重大障礙。

步入二00五年,我局要以縣委制定的建設全省一流的現代化特色農業基地和生態畜牧基地,推進“五化”建設為目標,抓好糧食、蔬菜、奶牛、林果、牧草五大基地建設,抓好區域化布局、特色化經營、標準化生產、品牌化建設,網絡化營銷,努力推進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全面提升農業工業化、精準化和市場化水平,實現富民穩縣,為最終實現全縣經濟社會的全面振興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