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鎮“十三五”三農工作總結
時間:2022-02-22 10:05:16
導語:全鎮“十三五”三農工作總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十三五”以來,我鎮在市農業農村局的正確指導及關心下,認真落實上級部署的各項惠農優惠政策,為農民增收、服務三農貢獻了屬于自己的力量。工作開展到現在,我鎮以打造美麗鄉村,提升群眾幸福感為目標,以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為抓手,積極發展特色產業,強化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經過常抓不懈的堅持,多方發力的支持,我鎮三農工作圓滿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任務目標,現將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一、各項工作開展情況
保供糧食促發展。全鎮有耕地3.5萬余畝,糧食常年播種面積6萬余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7萬余畝,是全市油菜、棉花、小麥重要生產基地。集中打造水稻、油菜、玉米、蓮藕等優質高效示范片,實現10000畝玉米高產示范、10000畝優質水稻種植建設。十三五期間,我鎮糧食產量實現連年增產,積極做好農業政策性保險工作,年年按質按量完成小麥、油菜、玉米保險,糧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農業部門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800萬元開展6個村高標準農田建設,利用“一事一議”資金85萬余元開展渠溪堰塘整治,農業發展基礎不斷增強。在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老百姓勤勞致富,人均純收入達17394元,同比增長8.5%,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3526元,比上年增長5%。通過多方共同發力,圓滿完成上級下達的各項經濟指標,經濟社會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我鎮積極利用和開發地方特色,在穩定糧食種植面積的同時,努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培育適宜各村發展的支柱產業。以鎮內農事服務企業為龍頭,引入先進現代農業設施,整合農業機械資源,組建專業服務隊伍,農業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轄區農事作業基本實現機械化。光2019年全年就完成糧食播種面積6.01萬余畝,糧食總產1.99萬余噸,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68萬余畝,總產0.26萬余噸。鼓勵有志農民發展產業,建立香桂、獼猴桃、檸檬、肉牛、黑山羊等特色種養殖產業基地10個,在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方面取得的良好效果。通過政府引薦,搭建溝通橋梁,探索農戶與大型企業聯動模式,保產保供,推進牧業、農牧、種業等大型農業企業種養殖基地在鎮落地生花。成功探索稻蛙養殖,休閑觀光旅游等特色農業,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和旅游觀光、休閑度假有機融合;建成羊肚菌、白芷、鮮桃、生豬等8個特色產業基地,積極培育新型產業主體,建成林源家庭農場等24個家庭農場,斬新種植專業合作社等18個專業合作社,全鎮農業生產產業鏈初步形成。積極探索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種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先后流轉土地1942.441畝,建成產業基地18個,讓貧困群眾實現持續增收脫貧。通過開展新型農民職業培訓、實用技術培訓等,實現有勞動力貧困群眾能出盡出務工,促成1000余人次實現常年就近務工。通過一系列惠農、富農政策落實落地,盤活了農村沉睡資源,帶動了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業農村集聚,多渠道增加了農民工資性、經營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
大力改善人居環境。積極開展飲用水源地治理,認真落實飲用水源地保護制度,投入資金12萬余元落實水庫周邊設施完善,防護巡察和漂浮物打撈常態化開展。扎實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落實全鎮垃圾清運制度,根據各村實際建立多層次垃圾清運方案,全年清運垃圾134.5余噸。全部行政村已建立保潔員制度,區域保潔落實到具體人頭。落實泔水集中處理模式,通過購買三方服務開展清運工作,實現源頭可追溯,全年可清運56.3余噸。配合開展河雨污分流工程二期施工,污水處理廠正式投入使用,河水質不斷提升。全年完成大棚房整治兩處、整治期間無一例信訪矛盾,得到市府通報表揚。積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衛生廁所改造670戶,無害化廁所改造657戶,廚房升級改造84戶。全面落實秸稈禁燒,全鎮環境治理水平不斷提高。培育文明鄉風,結合廣播、壩壩會等傳統宣傳模式及“互聯網+黨課”、村(社區)QQ微信群等方式向廣大黨員群眾深入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積極組織開展“孝道”文化、“廉潔家訓”等活動,弘揚正能量。鼓勵干部運用網絡,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正能量。全鎮呈現出群眾安居樂業、社會繁榮穩定的良好局面。
大力做好脫貧攻堅工作。解決445戶貧困戶住房問題,有力保障貧困住房安全。醫保實現全覆蓋代買,義務教育扶貧政策、教育救助基金補助全面落實。以貧困村基礎設施提升為抓手,夯實發展基礎。脫貧攻堅開展以來,推動落實改建道路、生產便道10多公里,通訊、電力、水利等設施進一步完善,村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提升。2016年-2018年,全鎮共有701戶1907人通過脫貧驗收,村2016年退出貧困村,2019年計劃脫貧180戶439人,村、村退出貧困村。截止2019年11月,全鎮180戶439名貧困戶順利通過縣驗收組退出驗收,村、村通過村兩委申請、市驗收組驗收,順利退出貧困村,完滿完成了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二、工作亮點及成效
鄉村振興建設成效明顯,社會繁榮群眾安居樂業。我鎮幅員遼闊,主要農作物為油菜、水稻、小麥等經濟作物,產量穩定,長期是市重要糧食生產基地。擁有全市最大規模農事服務超市和農事服務集體經濟合作社,引入先進現代農業設施,農業生產效率大幅提升。轄區內農事作業基本實現機械化,該農業生產發展模式多次得到省市調研并得到肯定,多次承辦全市、市現代農業相關現場會。牲旺養殖合作社積極探索有機循環農業模式,開發種養殖業、沼氣等現代循環農業項目造福周邊農戶。盛地果業打造的千畝柑橘產業園基本形成,園區立足生態優勢,建設標準果園,試驗示范生態栽培技術,開展柑橘新品種新技術研發,該區已建設成為集生態休閑、科普教育、采摘體驗、品牌推介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業休閑景區。彎哥大米榮獲省級知名品牌,打響地區品牌。林源家庭農場果桃種植基地具備從5月到11月的長跨度供果能力,品種多樣,口感爽脆清甜,深受消費者青睞,遠銷省內外。有市內知名歷史悠久的鄉鎮企業酒廠,有省級知名品牌2個。全鎮在上年度全市年度考核中獲優勝單位,近三年農民增收工作均獲得市委通報表揚。全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我鎮被市委、市政府評為2019年度脫貧攻堅先進鄉鎮。
三、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回顧過往,就是為了謀劃未來,為綠色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過去5年,我鎮歷經變化,農民收入穩步提升,但是“三農”短板依然存在。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足。由此靠天吃飯,產量不穩,民心也將不定。在后續工作中,我鎮將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大戶帶小戶、企業帶個人的模式,向規?;?、標準化、品牌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提升產能;二是要素保障制約明顯,有些好項目找不到實施人,實施人資金困難,實施地點難找,總的來說就是“人、錢、地”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政府牽頭,和企業共同搭臺,擴大大型特色企業引進范圍,以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支持、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投入的方式,充分調動民營資本、工商資本下鄉投入農業農村發展的意愿和能動性,給農戶吃下定心丸。三是農業專業科技人員力量薄弱?,F有配備的農業工作人員已經不能夠滿足發展所需,后期可以著重開設特色培訓課程,培育高素質農民、有志青年、專業農業經紀人,讓專業的科技人員遍地開花,壯大現有隊伍,為村民發家致富提供技術保障支持。
- 上一篇:某鎮“十四五”三農工作謀劃
- 下一篇:玉米綠色高產栽培技術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