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

時間:2022-10-29 08:58:00

導語: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6]1號)和省、市實施意見,結合xx實際,現就“十一五”時期新農村建設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統一思想認識,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是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實踐,是全面建設小康xx、構建和諧xx的必然要求,是推進xx跨越式發展、實現奮力崛起的迫切需要。各級各部門要從政治、戰略、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意義,切實把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

2、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三農”工作?!笆晃濉睍r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的關鍵時期,也是“三農”工作取得突破進展的關鍵時期。各級各部門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發展農業農村經濟為中心,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以農村綜合改革為動力,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確保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一個良好開局。

二、發展產業化經營,加快建設現代農業

3、加強基地建設。突出區域特色,注重規模開發,重點建設八大主導產業基地,因勢利導發展油茶、葛業、高山蔬菜、水產養殖等特色產業基地。本著“八大產業、各有側重,突出特色、分類指導,政府推動、市場運作”的方針,毛竹、桑蠶、百合建管并重,突出新栽;茶葉、板栗、中藥材以管為主,突出低改;畜禽、鰻魚抓好大戶,突出規模。各主導產業牽頭單位要建立1-2片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縣級示范基地,鄉鎮區域內的每個主導產業要建立1個以上鄉級示范基地,以點帶面,推動發展。力爭年新增和改造基地5萬畝。

4、壯大產業龍頭。立足現有企業扶持壯大,注重招商引資加快發展,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技術裝備水平高、牽動面廣、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和專業市場,支持中小企業和專業大戶發展。進一步抓好大別山綠色商城、綠力公司和圣茗茶廠等茶葉龍頭,龍華集團、三星地板等竹業龍頭,源牌集團等繭絲綢龍頭,新鑫食品等板栗龍頭,回音必和靈芝寶等中藥材龍頭,恒興食品和傳海、華林鰻魚場等鰻魚龍頭,一隆羽絨等畜禽龍頭,加快推進百合、油茶等產業龍頭企業發展,實現“235”強龍目標,即:到2010年,力爭建成年銷售收入超2億元企業2家,超1億元企業3家,超5000萬元企業5家。

5、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優先發展生態農業,以農業標準化生產為抓手,加快基地轉換和品牌認證,鼓勵企業、單位和個人開展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和中藥材GAP認證。力爭“綠仙子”牌茶油、“xx”牌鰻魚、“高山”牌大米、“清茗”牌黃芽茶、“佛子嶺”牌魚頭等15個農產品獲無公害、綠色、有機認證,“子辰”牌葛粉、“xx”牌石斛等5個農產品獲省級名牌產品稱號。堅持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加大宣傳促銷力度,積極組織龍頭企業和產業協會參加國內外農產品展銷會、博覽會和交易會,適時辦節辦會,不斷提高霍山農產品的知名度,培育一批霍山特色農產品知名品牌。

6、發展中介合作組織。按照一個主導產業一個縣級行業協會、若干個農民專業協會的要求,規范8個主導產業縣級行業協會建設,加快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積極探索完善企業、協會、農戶之間的利益聯接機制,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十一五”期間,每個主導產業新增農民協會10家以上。協會建設要做到“五有”:有健全的組織機構、有完善的規章制度、有固定的辦公場所、有獨立的法人資格、有正常的協會活動。

7、強化科技信息服務。重點推廣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農業新技術,切實防治農業面源污染,努力提高農業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強化示范推廣,認真組織實施“農機富民工程”,進一步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加大技術培訓和推廣普及力度,年培訓農民不低于4萬人次,農戶年受訓面達30%以上。健全科技服務體系,建立科技特派員制度。實施“金農”工程,整合鄉鎮信息網絡資源,建立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安徽農網和xx政務網、商務網、農業信息網作用,建立信息和交流制度,確??萍己褪袌鲂畔ⅰ斑M村、入戶、到企業”。辦好“農業天地”電視欄目,籌建168農科教信息臺。

8、設立農業產業化發展資金。在縣級財政支出、預算內(外)固定資產投資上,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三農”投入的同時,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支持力度,縣政府每年綜合安排一定資金,設立農業產業化發展基金,對基地建設、龍頭培育、品牌認證、協會建設、農產品推介、科技培訓推廣等實行以獎代補。具體補助辦法由縣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制定,報縣農業產業化領導組批準施行。

三、拓寬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9、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繼續推進“陽光工程”,力爭年培訓轉移2000人以上。抓好職業技能培訓和企業“訂單”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絡,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加強務工農民的職業安全衛生教育,在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籌建外出務工者協會,取得當地政府和部門的支持,切實維護外出務工人員的合法權益。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切實解決務工農民工資偏低和拖欠問題。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探索適合務工農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辦法??h內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享受務工地居民(農民)同等待遇。

10、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快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改革,積極探索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辦法,政府主導,加快建設公共安全應急機制和減災防災體系。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經營性服務。支持發展農產品、農業生產資料和日用消費品連鎖店,建立以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為核心的新型營銷體系。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推動旅游業發展,推出一批“農家樂”項目,增加景區群眾收入。推進全民創業行動,引導和支持百姓創家業、能人創企業。

11、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集中各類扶貧資源,有效推進“一體兩翼”工程,確保第二批“整村推進”工程通過驗收,組織實施第三、四批“整村推進”工程。統籌安排縣扶貧和庫區資金,結合縣直包扶單位的社會扶貧力量,突出抓好“社區基金”扶貧模式,力爭“十一五”時期達到有效的增點擴面,促進貧困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高度重視科技、教育和信息扶貧,做好個人結對幫扶、企業就業扶持、希望工程和送溫暖活動,切實做到扶貧到戶。爭取實施佛子嶺、磨子潭庫區移民扶持十年規劃,認真做好白蓮崖水庫移民安置工作。

12、認真落實支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三減免、三補貼”和退耕還林、國家生態公益林補貼等政策,堅持補貼資金打卡發放,直接到戶。加強涉農收費監管,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

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村人居環境

13、加快農村交通建設。不斷增加農村道路和站場建設投入,按照“符合規劃,群眾自愿,以村申報,以鄉(鎮)審核,以縣審批”的原則,采取國家補助與群眾自籌資金相結合的辦法,力爭用3年時間基本實現村村通水泥(瀝青)路目標。完善村級道路養護“三六一機制”,提高晴雨通車能力。組織實施農村客運班車通達工程,加快城鄉客運一體化建設,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安全、經濟、便利的出行條件。

14、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加強耕地質量建設,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全面提升地力。實施小型水利設施民辦公助項目,每年0.5萬畝,加快糧食產區農田水利設施配套,提高排灌能力,建設標準農田。實施淠源渠中型灌區項目,徹底整治淠源渠,充分發揮水利骨干工程綜合效益。繼續抓好國家農業綜合開發、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加大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實施力度,每年解決1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加快實施?、?、?、蛐筒‰U水庫除險加固和一批排澇泵站更新改造,以及淠河洼地治理和淠河xx段堤防綜合整治工程,注重防范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提高防洪保安能力。積極發展小水電事業,完成“十一五”水電農村電氣化建設任務。

15、扎實推進生態縣建設。堅持“生態立縣”戰略,推進生態建設“211”工程,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和多元化投入機制,加快生態功能區建設,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全面實施生態縣建設規劃,繼續推進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生態家園、生態文化六大工程,深入開展“綠色商店”、“綠色學?!钡葎摻ɑ顒?,突出抓好村莊綜合整治和規劃建設,加快實施“一建五改”(建沼氣池,改廚、改廁、改圈、改水、改路)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推進農村燃料、肥料改革,加強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切實改善農村環境衛生和村容村貌,建設環境優美鄉鎮和文明生態村莊。牢固樹立循環經濟理念,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鼓勵企業開展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完善污染治理設施,推廣清潔生產。力爭在全省率先實現生態縣建設目標,真正把霍山建成生態環境優美、生態經濟發達、生態文化繁榮、生態社會和諧的大別山明珠。

五、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提高農民生活質量

16、高度重視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深入貫徹“一法四規”,狠抓流動人口計生管理和城區屬地管理,全面推行計生合同管理制度,廣泛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提升計劃生育村(居)民自治水平。健全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依法加強社會撫養費征管,認真兌現獎扶優惠政策,提高以技術為重點的計生服務質量,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穩定低生育水平。

17、全面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繼續實施中小學危房改造,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實施農村遠程教育工程,抓好教育布局調整,提高教學質量;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到2007年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學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書本費并補助寄宿生活費。逐步擴大農村醫療救助,按國家統一部署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強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村地方病、傳染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力度。提高廣電節目質量,初步實現縣鄉村廣播電視三級聯網。增加投入,加強農村文體活動場所建設。逐步加大財政投入,推進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實軍烈屬優撫政策和各項救災救濟政策。進一步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救助、大病醫療救助、災民補助等社會救助體系。

18、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廣泛開展創建文明村鎮、平安鄉村、和諧家庭等活動,爭創2-3個全省文明村鎮。組織城區文明單位對口幫扶農村開展文明單位建設。引導農民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塑造文明向上的農村社會風貌,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加強農村法制建設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妥善化解農村各種矛盾糾紛,打擊“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創造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不斷創新農村工作機制

19、深入推進以農村稅費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深入推進鄉鎮機構改革,創新鄉鎮事業站所運行機制,精簡機構和人員,確保鄉鎮機構人員編制只減不增;深化義務教育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縣鄉政府責任明確、財政分級投入、經費穩定增長、管理以縣為主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深化農村學校人事和財務等制度改革;深化“鄉財縣管”改革,規范縣鄉財政收支行為。

20、建立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推行“一個轉變、三個建立、一個改進”(即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建立農村基層管理新體制,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新機制,建立“三農”社會化服務新體系,改進農村工作考核評價辦法),創新農村基層工作機制,完善新農村建設的體制機制環境。提高鄉鎮財政保障能力,減輕鄉村債務負擔。按照強化服務能力、嚴格依法辦事和提高行政效率的要求,強化鄉鎮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切實把鄉鎮工作重點轉到對農戶和各類經濟主體進行示范引導、提供政策服務以及營造發展環境上來,努力建設服務型、法治型政府。

21、統籌推進農村其他改革。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償基礎上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各類金融機構要增加農業農村信貸投放,支持發展農戶資金互助組織。鞏固農村信用社改革成果,進一步完善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穩步推進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發揮市場在配置糧源、活躍流通方面的積極作用。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健全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全面開展農民集體所有制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建立公平合理的土地收益分配機制。推行用水戶協會參與農村供水和灌溉排水工程管理,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林水系統非工業企業改革。

七、堅持試點示范,扎實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22、科學制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新農村建設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個方面,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堅持規劃先行。由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組組織,縣建設局牽頭負責,縣農業、水務、交通、林業、環保、國土、電力、通訊、教育、衛生、廣電、文化、體育、規劃、城市行政執法等相關部門參加,立即著手編制全縣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明確新農村建設的具體標準、分階段目標和工作措施,突出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發展等重點內容,統籌安排各項建設任務。要在2006年完成村莊布點規劃,中心村及規劃點的建設規劃、整治規劃,同時加強農村宅基地規劃管理,凡是不符合集鎮和村莊規劃的一律不準審批建設??h建設部門要加強對規劃工作的統一指導、業務培訓和服務,并免費向農民提供具有多種特色的房型設計圖紙。在編制規劃時,要著眼長遠、立足當前、統籌城鄉、突出特色,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廣泛聽取基層和農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可行性,確保新農村建設扎實穩步推進。

23、加強分類指導和示范引導。堅持分類指導,先易后難,分步實施,邊試點,邊示范,從農民最積極、干部最主動、條件最成熟的鎮村抓起,率先建設,將其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新農村建設示范鎮村。2006年重點實施好省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示范工程,我縣原則上每個鄉鎮選擇1個村進行試點示范,并抓好與xx鎮和永康橋、新店河、山王河、白蓮新村“一鎮四村”重點示范工程。各試點鎮村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因地制宜開展,不得強制開展大拆大建。

24、充分依靠農民開展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要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從農民生產生活中最關心、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事情入手,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引導農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通過自身的辛勤勞動建設美好家園。要引導農民對直接受益的公共設施投工投勞,各級政府實行“以獎代補”予以鼓勵。在具體工作中,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主義;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議,不強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強求一律;要引導扶持,不包辦代替。

八、切實加強領導,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組織和制度保證

25、加強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領導??h成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組(另發文),由縣長任組長,相關部門參加,負責全縣的規劃指導、協調調度和考核評價等工作??h委、縣政府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捆綁資金搞建設”,籌集新農村建設“以獎代補”資金,用于試點示范鎮村建設??h直相關部門要深入研究國家和省里政策,做好項目儲備,加強與上級對口單位的聯系,積極爭取政策性資金和項目支持,并深入調查研究,做好指導和服務工作,幫助鄉鎮解決突出問題,及時總結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各鄉鎮黨委、政府對本區域的新農村建設負總責,要主動謀劃、積極爭取、卓有成效地抓好新農村建設,精心實施好示范工程。全縣要建立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工作機制,具體由縣委組織部制定鄉鎮和部門的考核指標,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體系,納入全縣年度考評。

26、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增強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障。要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主題,深入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解決黨組織和黨員隊伍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解決群眾最關心的重點問題。深化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進一步推進“三個培養”工程,實施貧困黨員脫貧致富工程,搞好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著力完善便民服務網絡、全程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制度,增強黨員干部執行政策的能力、加快發展的能力、服務群眾的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解決自身問題的能力,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本領。進一步完善基層黨務公開、鄉鎮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各項制度。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完善村內公益事業農民自主籌資籌勞的機制和辦法,引導農民自主開展新農村建設。

27、組織全社會力量共同行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動員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各部門、各行各業都要服從大局、積極配合、加強協作、主動服務,為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要建立城市帶動農村發展的約束機制,加大城市經濟對農村的輻射帶動,加大城市人才、智力資源對農村的支持,建立農業、林業、科技、教育、衛生等部門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定期到農村服務制度。從今年開始,縣城醫生在晉升主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職稱之前,必須到農村衛生機構服務一年,縣城學校老師在晉升高級職稱之前,必須到農村中小學服務一年。要形成全社會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激勵機制,鼓勵各種社會力量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導黨政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知名人士、志愿者對鄉村進行結對幫扶。加強輿論宣傳,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目標要求和主要內容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努力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