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一五工業領域產業結構調整意見

時間:2022-08-09 09:26:00

導語:市十一五工業領域產業結構調整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十一五工業領域產業結構調整意見

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積極推進循環經濟,全面推進生態市建設。加快工業結構調整,實現我市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確保節能減排的任務完成,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方針,緊緊圍繞工業發展“22222工程”,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引導社會投資,推進我市工業結構實現優化調整,進一步提高經濟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實現我市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

(三)調整目標

立足我市工業經濟現狀,以提高綜合競爭力為核心,以科技進步為動力,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培育新興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優化工業經濟結構、提高工業經濟發展質量和速度。在“十一五”期間以培育國際性產業集群為重點,優先發展已經具有一定基礎的電工電器、電子信息產業,逐步把我市打造成為溫臺沿海產業帶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同時注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不斷加強企業的科研和自主創新能力,以產業升級保證我市工業競爭力,力爭將我市工業經濟打造成為科技創新、經濟循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體系?!笆晃濉逼陂g力爭實現以下六個方面的目標:

---工業總量。到201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5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率為12%以上。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311億元,年增長率為15%,全市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生產總值930億元,年增長率為14.6%。

----工業規模。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超過1200家,其中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企業100家,超10億元的企業20家,超50億元的企業3家。

----節能減排。2010年,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在2005年的0.68噸標煤基礎上下降20%,達到0.54噸標煤;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分別削減15%、15.1%。二氧化硫排放總量要從2005年的4436噸減至2010年的3771噸,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要從2005年的0.93萬噸減至2010年的0.79萬噸。

----工業用水量。2010年全市工業企業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由2005年147.6立方米/萬元的基礎上下降20%,達到118.1立方米/萬元。規模以上企業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65%。

----創建綠色企業。2010年全市規模以上企業50家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爭取50家企業清潔生產工作通過省級審核驗收,30家省市級綠色企業,4個工業園區開展生態化建設和改造工作。

----技術創新。2010年,累計實施國家火炬、星火計劃項目、重大高技術產業化項目、創新基金項目100項,開發新產品500個,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力爭達到20%以上;獲授權專利數4000項,其中發明專利200項以上。高新技術產品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比重力爭達到40%以上,主要行業70%的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國內先進水平,建立3家國家級技術中心,1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5%以上。

----科技投入。2010年,國家級、省級和溫州市級高新技術企業技術研發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分別達到5%以上和3%,全社會科技活動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達2%以上。

----名牌戰略。到2010年,新增中國馳名商標法10個,新增中國名牌產品10個,新增國家免檢產品10個。

二、調整的方向和重點

(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優化提升產業結構鞏固發展支柱產業。

通過推進大產業集群建設,引導大企業、大項目發展方向,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成為工業經濟支撐力量;通過促進大企業加快發展,提升企業競爭力和影響力,帶動相關配套企業共同發展。壯大我市工業六大支柱:電工電器、電子信息、建工鉆頭、休閑服裝、汽摩配、水產品加工產業。特色優勢產業群:依托產業基礎,在沿海平原地區培育以電工電器、電子信息、建工鉆頭、水產品加工為主的特色優勢產業群,形成五大產業功能塊。電工電器產業功能塊:整合柳市、北白象片的產業功能區,優化空間布局;依托*經濟開發區,拓展發展空間。電子信息產業功能塊:以現有的產業功能區為基礎,加快建設虹橋科技工業園區,做大電子信息產業。建工鉆頭產業功能塊:依托芙蓉產業功能區,集聚發展建工鉆頭產業。農產品加工產業功能塊:依托蒲歧產業功能區,發展鯊魚和其他水產品精深加工;依托山老區種植基地,發展鐵皮楓斗等藥材、農副產品加工。其他產業功能塊:依托樂成、磐石、清江、天成等產業功能區,發展頭盔、休閑服裝、節日燈等特色產業。

發揮港口、岸線資源和區位優勢,以船舶工業、能源(電力)工業、綜合型臨港工業為重點,大力發展海洋經濟。促進船舶工業結構提升。堅持“以整治促規范提高,以扶持促發展壯大”的方針,在推進船舶工業布局調整的同時,實現產品升級和組織優化。,產值預計達到85億元。加快能源(電力)工業發展。積極配合上級政府建設浙能*電廠工程和5萬噸級煤碼頭等配套工程。要求溫州電廠一、二期進行煙塵脫硫技術改造。積極開展海洋風能、潮汐能等清潔能源利用的前期研究工作。全力推進臨港工業發展。與*灣港區協調開發,全力推進*灣臨港工業區建設,積極發展綜合型臨港工業。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大項目,發展出口加工業,盡早形成*灣臨港工業區的規模效應、集聚效應。

(二)加快推進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優化產業技術結構,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推動原始創新與集成創新,大力促進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和產學研相結合,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向自主研發制造延伸。把企業技術改造作為加快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提高工業投資中技術改造投資的比重。

1、構建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我市科研單位、企業加強與著名高等院校、大院大所、大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鼓勵重點企業集團、行業骨干企業建立研究所、中試基地、博士后流動站等研發機構,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一批極具活力的科技創新主體。

2、重點支持電子信息、環保等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品和技術的開發;環境保護與資源綜合利用及循環經濟、安全生產等領域的共性關鍵技術和重點產品開發;電工電器等支柱產業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和重點產品研究開發;全力提升電工電器、電子信息等一批重點企業技術水平。

3、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鼓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制造業整體水平。

4、圍繞質量、品種、效益,重點在裝備改造、工藝創新、產品升級等方面取得突破。

5、圍繞節能降耗、資源利用、清潔生產,重點支持節地、節水、節能、節材的項目建設。

(三)推動企業結構戰略性改組,實施品牌化戰略

積極實施培優扶強。鼓勵企業做大做強,加快培育主業突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鼓勵企業做精做專,積極扶持中小企業提高配套能力和配套水平,強化與大中型企業的分工協作,構筑以大企業大集團為龍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為支撐的開放競爭的產業組織體系。

企業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拓展產品開發領域,提高專業化生產能力,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品群。以特色產品為載體,通過優化結構和性能,提升產品水平和質量,推動產品向“高、精、特、新、優”升級,提高市場占有率和覆蓋面,增強產品競爭力。

積極推動“全民創業”,優化企業資本結構。我市的企業結構調整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以產權重組為主線,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以提升經營管理能力為重點,推動企業走產權多元化、經營現代化、管理科學化發展之路。整合各類社會資源,積極扶持有能力的大型企業上市融資。重點扶持正泰、天正等重點企業上市融資,力爭到“十一五”末,上市企業由目前的1家增加到5家。

(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引導推進產業優化升級。

1、切實降低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規模和比重,鼓勵技術含量高、消耗低、有利于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利用的產業,限期淘汰消耗高、污染重、危及安全生產、技術落后的工藝和產品,依法關閉破壞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

2、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抓好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節能降耗工作,建立并完善能源消耗評價指標體系,確定和推廣優先發展的節能新技術、新設備。

3、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和資源綜合利用,進一步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積極推廣綠色產品,廣泛推廣資源節約型的新材料、新能源和新產品,積極引導企業開展綠色認證,推行國際標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對工業結構調整工作的領導

強化工業結構調整工作領導責任,成立市工業結構調整領導小組,加大領導力度和工作力度。建立重大項目建設聯系制度,建立工業發展績效考核體系,把完成工業結構調整目標情況和工業循環經濟、節能降耗、治污減排等指標完成情況納入對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的目標考核內容,建立獎懲機制,研究制定有關工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政策意見,加大財政對工業經濟發展引導和支持力度。

(二)嚴格行業準入,實施分類指導

依據溫州市《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6年本)》,結合*市實際情況,制訂的《標準廠房準入條件》、《工業園區準入條件》和《工業用地招拍掛資格條件》,合理運用國家產業政策,因地制宜,研究把握地方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和重點,堅持區別情況,分類指導,優勝劣汰,有步驟、有目標地推進我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鼓勵進步和淘汰落后相結合的原則。堅持把推進企業技術進步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核心。建立和完善創新體系,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限制和加速淘汰落后產能,提升我市工業經濟整體競爭力。

對列入鼓勵類目錄的項目,按照國家有關投資管理規定進行審批、核準或備案,在管理服務、資本運作、生產許可證申領等方面給予支持。市財政部門要逐年加大對鼓勵類項目的公共財政資金的扶持力度。市金融部門要利用各種金融工具,擴大鼓勵類項目的信貸規模。市稅務部門要切實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重點支持對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市規劃、國土、及公用事業等部門要優先保證鼓勵類項目和符合結構調整要求的重點投資項目用地需求和其他生產要素需求。通過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人才、資金、技術等各種資源向其集中,支持其發展。

對列入限制類目錄項目的,市投資主管部門要會同市工商、國土、環保、規劃、安監、質監等部門,嚴格行業準入,禁止投資新建項目。投資管理部門不予審批、核準或備案,土地管理、城市規劃和建設、環境保護、質檢、消防、海關、工商等部門不辦理有關手續。對限制類的現有生產能力,允許企業根據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的要求,采取措施改造升級。金融機構應按信貸原則繼續給予支持。各相關部門要根據有關規定對限制類項目實施兼并重組給予支持。

對列入淘汰類目錄的項目,禁止投資。加強行業監管,加大執法力度。市投資主管部門與各相關部門要各負其責,嚴格把關,一律不得辦理相關項目建設手續,依法限期淘汰。對國家明令淘汰的生產工藝技術、裝備和產品,一律不得進口、轉移、生產、銷售、使用和采用。鼓勵和督促使用、生產淘汰類產品、工藝、設備的企業轉產或更新換代。市稅務部門要對淘汰類項目嚴格稅收監管,不再給予稅收優惠。市價格部門要嚴格按照國家、省、市價格主管部門的規定實施差別電價。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通過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高工業經濟增長質量。淘汰落后技術、工藝和設備,提高技術水平。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重點發展高科技含量、低資源消耗、低污染排放的產業,圍繞傳統產業高新化改造,抓緊建設一批帶動性強、對地方工業經濟發展、結構調整作用明顯的重點項目、骨干項目,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中心,大力實施節能、節水、節地、節材,降低資源消耗,建立節能降耗、治污減排、清潔生產目標管理問責制。在用水、用電和用能上,扶優限劣,重點向低能耗、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企業傾斜。充分運用價格機制,科學配置和合理利用資源。通過發展循環經濟,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并重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四)強化技術創新,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激發企業自主創新活力?!笆晃濉逼陂g全市力爭再新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家,大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研發經費投入占當年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3%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以上。抓住共性、關鍵性、前瞻性的核心技術,集中力量,重點扶持,攻關開發,推動工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五)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建設,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信息化是帶動工業化的強大動力。通過推動信息技術在制造業中的運用,提高制造業信息化水平。選擇一批骨干企業,重點推廣計算機管理和應用,培育一批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示范企業,努力實現企業在市場營銷、生產制造、產品研發和物流等方面協同運作。鼓勵企業對生產線和關鍵設備進行信息化改造,提高企業裝備技術水平和產品研發和制造水平。推行中小企業實施以財務庫存、計劃、銷售、人力資源、辦公自動化為主的信息化建設,推動企業生產經營和管理創新。建立全市工業企業數據庫和產品數據庫,構建全市工業企業信息網絡服務平臺,積極穩妥引導企業開展電子商務。

(六)完善調控政策,加強投資管理

1、加快落實各項政策措施。堅決貫徹落實國家、省、市關于產業結構調整的有關文件精神和相關政策。

2、加強固定資產投資管理。要加強固定資產投資調控,根據我市產業發展階段的實際和國家政策法規的變化情況,及時調整園區產業準入政策,引導投資行為。

(七)著力保障資金需求

建立和完善“銀企”互動對接機制,建立覆蓋全市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通過政府基金、貼息、擔保等方式,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支持企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積極探索多渠道融資方式,探索建立區域性資本市場,提高企業直接融資比例,引導企業合理開展資產運營、資本經營,保障工業發展資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