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黨建意見

時間:2022-10-19 08:35:00

導語:農村黨建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黨建意見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如何在新形勢下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是組織部門一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我縣從創新工作機制入手,著力抓好農村黨建工作,突出增強農村黨支部的凝聚力、創造力和戰斗力。

一、創新教育培訓機制,著力提高農村黨員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

加強對農村黨員和干部的教育,建立一支素質較好的黨員干部隊伍,是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基礎,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一是創新了村干部培訓制度,制訂切實可行的培訓規劃,有計劃地分批次全面培訓村干部??h委組織部利用縣委黨校陣地,每年對村干部進行集中輪訓,并且通過舉辦村干綜合素質強化班,村支書、主任、村秘書培訓班,突出增強培訓內容針對性和實用性。采取外地送訓、典型示范、參與實踐等方式,增強培訓的靈活性與多樣性,吸引村干部參加學習培訓,增進學習興趣和熱情。通過培訓著力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質、基本技能和知識水平。二是建立了農村黨員教育培訓制度。完善鄉(鎮)村兩級培訓網絡,進一步加強對農村黨員的黨性教育,強化農業實用技術教育,實施“綠色證書”工程。至**年3月,全縣已發放證書49份。鄉(鎮)每年也要集中培訓5-7天,縣委將農村黨員培訓列入對鄉(鎮)黨建目標考核內容,每年進行通報一次。3年來,我縣共舉辦了農村黨員干部培訓班68期,輪訓黨員干部1900多人次,并且選送了7名村干部到市委黨校接受教育培訓。

二、創新村干部待遇保障機制,著力穩定農村基層干部隊伍

**是一個革命老區,也是一個省級貧困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比較薄弱,全縣359個村,農村稅費改革后,有108個村的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不到一萬元。一個山區鄉的支村委干部忙碌一年的工資報酬也不足1000元,遠低于外出打工經商的收入,甚至部分村干部工作一年工資也兌現不了。農村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無人管事的矛盾十分突出,村干部撂擔子走人的現象時有發生,村級干部隊伍很不穩定。針對這種狀況,為了穩定和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縣委從**年起在農村著手建立村干部工資財政支持機制,人口在1000人以下、1000-2000人、2000人以上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基本保證為1.1萬元、1.3萬元、1.5萬元,不足部分由縣財政補足,以確保村級組織活動正常開展,村干工資能夠及時兌現。并出臺了《關于做切實做好農村基層干部的生活補助發放工作的意見》,《意見》規定:根據縣鄉財政各負擔一半的原則,對全縣農村已連續擔任10年或間斷擔任15年、年滿60歲的村主干按月發放固定生活補助。**年,全縣用于村級財政補貼的資金6.8萬元,并有52名村干部每月按規定領取了生活補助。

三、創新培養孵化機制,著力培養農村基層干部后備力量

為了有效改善當前農村黨員干部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現狀,從**年起,在各鄉鎮推行了農村后備黨員干部培養機制。根據機制要求,鄉鎮黨委班子成員每人要聯系1-2個村黨支部,每個村支委員要培養1-2個青年后備干部。嚴格按照“三高一低”的要求,有計劃地加強農村青年黨員干部的培養和發展工作,從農村經濟大戶、致富能手和外出打工的有志青年中培養后備力量。在實際選拔中,通過采取民主評議選苗子、選好苗子跟班子、跟好班子壓擔子、壓好擔子定位子的方法,把那些能為群眾辦實事,能帶領群眾致富并為群眾所信任的能人型黨員充實到支村兩委班子中,以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同時,通過推行培養孵化機制,培養和樹立一批肯于吃苦、勇擔重擔、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村組干部先進典型,以起到以點促面的作用。目前全縣已有62名年齡在35歲以下的農村青年脫穎而出,走上了村支部書記和主任的工作崗位。

四、創新農村幫扶機制,著力促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全面進步

農村幫扶機制就是通過縣級領導辦點、派駐工作隊、單位對口扶持的方式,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全面幫扶農村后進村和經濟貧困村。在班子建設方面,通過發揚民主、引入競爭、采取“兩推一選”的方式產生一個群眾信任的有戰斗力的村黨支部,使之有人管事;在制度建設方面,通過幫助其建立和完善村務公開、民主理財等各項規章制度,使之有章理事;在經濟建設方面,通過爭取立項、部門投入、小額貸款等方式籌集資金,投入啟動資金幫助其改善基礎設施,調整產業結構,扶持種養大戶,壯大集體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使之有錢辦事。為達到在2年內脫貧致富,甩掉后進村帽子,實現農村奔小康的目標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在實施農村幫扶機制3年來,全縣共選強選優14個村級班子,累計為貧困村經濟建設投入啟動資金達638萬元,有32個村級班子步入先進行列。

五、創新轉變干部作風長效機制,著力加強基層黨組織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鞏固和發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成果,建立轉變干部作風長效機制,使轉變干部作風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經?;?,形成干部經常受教育,農民長期得實惠的長效機制。一是著眼于擴大民主,進一步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運行機制。村級重點建立健全群眾意見建議“公議銷號制”、重大事項民主科學決策制、村務財務公開以及村干工作責任追究制。鄉(鎮)每年對村組制度建設執行情況進行一次集中評價和考核。二是著眼于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建立了為民辦實事機制。并且明確了為民辦實事的檢驗標準:必須是大多數群眾要求解決的實際問題;必須不能加重村組債務包袱和農民負擔;必須辦成老百姓信得過的優良工程和放心工程。在為民辦實事過程中實現了“干部經常受教育”與“群眾長期得實惠”的有機統一,完善了民情日記、黨員包戶等制度,構建了密切干群黨群關系的溝通網絡。從**年開始在全縣實施的“三三五”工程提前一年完工,籌資5000萬元硬化村級公路3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