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意見

時間:2022-10-30 05:54:00

導語: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意見

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為貫徹落實黨的**屆**全會和市委二屆九次、十次全委會精神,全面實施《義務教育法》,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和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和諧,現就“十一五”時期進一步推進我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體現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構建和諧重慶的現實需要,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執政為民、服務發展、促進教育公平、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保證。

目前,受城鄉二元結構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我市義務教育在城鄉之間、區(縣)域之間、學校之間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影響和制約了教育事業的全面協調發展。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統一思想,堅持把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一項戰略性任務,貫穿于深入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過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教育工作全局,以“區域均衡、城鄉共進、分類指導、積極推進”為原則,以改善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為重點,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均衡配置教育資源,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和城鄉協調發展。

(二)主要目標。通過3—5年的努力,實現區縣(自治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在辦學條件、師資水平、管理水平、教育質量等方面基本均衡,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為每一位適齡兒童、少年提供平等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努力消除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擇校和大班額現象。到2010年,全市新建、改擴建農村寄宿制小學達到1200所、初中達到800所。全市70%左右的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達到辦學條件標準化,其中主城區達到85%,渝西地區達到70%,三峽庫區達到60%。

三、實施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

(一)制定并落實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規劃。市教委牽頭研究制定《重慶市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并統籌、協調、指導和監督其實施。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應根據《重慶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辦學條件標準》,制定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規劃,有步驟有計劃地組織實施。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原則上在區縣(自治縣)域內實行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當前應重點解決我市初中容量不足、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生活設施不配套、村級小學辦學條件簡陋等三大突出問題。

(二)合理調整義務教育學校布局。在實施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中,各區縣應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和“先建、后撤(并)”的原則,結合區縣(自治縣)城鄉教育發展及人口變動狀況,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將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納入新農村以及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同步建設。村級小學的調整應在保證學生就近入學的前提下進行,要辦好仍需保留的村級小學或辦學點,防止因校點調整產生學生輟學和上學難等問題。

(三)加快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硬件建設。健全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新增的中小學危房應在當年排除。加快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體系建設,構建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遠程教育和終身學習的管理和服務平臺,充分利用優質教育資源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水平。到2010年,全市義務教育學?;緦崿F“校校通”。加強農村學校和城鎮薄弱學校實驗室、圖書室、計算機室等功能教室建設,提高實驗儀器設備和圖書的裝備水平。加強學校食堂、廁所、飲水設施和素質教育基地建設,全面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

(四)探索強校帶弱校的幫扶機制。在區縣(自治縣)域內推動城鎮優質學校扶持農村薄弱學校的工作,探索建立1所城市(城鎮)優質學校幫扶1所或多所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的機制,實行兩個或多個法人單位、一個法人代表、一套領導班子,獨立核算、獨立核編的一體化管理,以強帶弱,共同發展,提升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辦學水平。

四、實施教師素質提高工程

(一)足額配備農村學校教師。各區縣(自治縣)應足額配備農村學校教師,堅決糾正有編不補的現象。在核定的編制總額內傾斜配備農村學校教師編制,村級小學按每班2人配備教職工,落實寄宿制學校的安全保衛、生活管理、衛生保健等方面人員編制。新增教師應優先滿足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需要。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特設崗位計劃,每年選聘1000名大學畢業生到農村學校任教。繼續實施“大學畢業生支援農村教育志愿者計劃”。每年統籌安排1000名師范院校學生到農村學校頂崗實習支教。

(二)建立教師素質提高機制。教師繼續教育經常性經費應不低于教職工工資總額的1.5%,有條件的地區可達到2.5%,并納入預算安排。制定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培訓中長期規劃,設立市級義務教育師資培訓專項經費,每年培訓300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骨干教師、200名骨干校長。制定學歷提升獎勵資助辦法,幫助農村教師提高學歷水平。到2010年,農村小學教師70%以上達到大專學歷,初中教師60%達到本科學歷。

(三)建立干部教師城鄉互動交流機制。建立城鎮中小學教師定期到農村支教制度。逐步推行中小學校長定期交流輪換,在同一所學校任職滿9年的中小學校長原則上應在本區縣(自治縣)內交流輪換,每學年區縣(自治縣)范圍內干部交流面應達到應交流人數的10%以上,每期(批)交流期限為2—3年。年滿50周歲的男校長、年滿45周歲的女校長、年度考核為基本稱職及以下等級人員、重新上崗(轉崗)未滿1年人員不納入交流范圍。交流干部的人事、工資關系可保留在原單位不變。城鎮中小學教師晉升高級教師職務以及參評優秀教師、特級教師應有在農村學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經歷。進一步強化重慶市名師、中小學特級教師、中學研究員到農村學校定期講學支教制度和農村校長、教師到主城區學校任職、培訓制度。

(四)改善農村學校教師待遇。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地區,教師工資和國家規定的津補貼、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等福利待遇,足額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在事業單位崗位設置管理改革中,中、高級教師職務向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傾斜。農村中小學教師申報教師職稱,外語原則上不作為必備條件。在工資政策上對聘用到國家規定的艱苦邊遠地區或扶貧開發重點縣工作的各類大中專畢業生實行優惠政策。

五、實施藍天助學工程

(一)完善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繼續實施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逐步提高和擴大困難家庭寄宿生生活費補助標準和范圍,全面免除農村女童、殘疾兒童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作業本費和寄宿學生住宿費。對城鎮低保家庭子女免除雜費、住宿費。鼓勵社會力量捐資助學,幫助貧困家庭學生接受義務教育。

(二)保障進城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和農村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就讀為主”的原則,將進城務工就業人員子女的義務教育工作納入教育發展規劃,保障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建立由政府統籌、相關部門和農村基層組織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有效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

(三)保障殘疾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建設標準化特殊教育學校,完善殘疾兒童少年康復、教育功能。完善普通教育學校接受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辦法,保障特殊兒童少年受教育權利。積極創造條件,對未完成義務教育的少年犯和被采取強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開展義務教育。

六、實施素質教育工程

(一)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04〕8號),堅持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位,廣泛深入開展德育實踐活動,逐步免費開放適合學生成長和開展實踐活動的場館,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努力創建和優化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的環境,提高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

(二)積極推進課程改革,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嚴格執行國家課程計劃,改革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規范中小學作息時間。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落實中小學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的要求,并納入課程計劃安排。建立和完善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學生學習和成長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完善教學指導和質量監測體系,加大對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的教育教學指導扶持力度,保證素質教育的實施和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改革招生考試制度,促進生源均衡配置。堅持小學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在戶籍所在地免試、就近入學。小學升初中實行劃片招生、對口安排、微機排位等方式,嚴禁初中學校以任何形式的考試錄取新生或者以各類學科競賽成績作為錄取新生的依據,有效遏制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擇校現象。取消區縣(自治縣)小學畢業統考,小學畢業考試由學校自主命題。推進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探索多元錄取的方式;將市、區縣(自治縣)優質普通高中部分招生指標直接分配到初中學校,并逐步提高分配比例。

七、保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經費投入

(一)依法增加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深化農村中小學預算編制制度改革,實行義務教育經費預算單列,確保教育投入的“三個增長”。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不斷提高公用經費保障水平,確保我市義務教育階段公用經費不低于中央規定的基準定額標準。加大義務教育教研經費投入,對科研經費實行項目化管理,并納入政府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完善中小學教師待遇保障機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落實教師政策性補貼,逐步在區縣(自治縣)域內建立統一的教師津補貼標準,縮小城鄉教師收入差距。

(二)加大農村教育經費投入力度。各地要將新增教育經費的70%以上用于農村教育,并主要用于義務教育,實現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持續穩定增長。加大對國家、市扶貧開發工作重點區縣(自治縣)和少數民族區縣(自治縣)教育經費轉移支付力度。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確保各項政策措施得到貫徹落實。禁止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舉債建設,杜絕新的教育債務發生?!笆晃濉逼陂g,進一步加大對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的投入,安排和用好中央專項資金,市、區縣按比例落實配套資金。

(三)全面落實已出臺的義務教育籌資政策。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不折不扣地落實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已出臺的多渠道籌措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各項政策。足額征收城市教育費附加,主要用于義務教育。足額征收城市建設配套費,其中用于教育的部分,應主要用于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危房改造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加大對義務教育經費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八、加強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組織領導和督導評估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要切實擔負起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責任,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實行目標管理。在市政府領導下,市教委負責全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統籌、規劃、指導和協調;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負責行政區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具體實施工作;教育、財政、人事、編制、發展改革、建設、公安、國土等有關部門依法履行義務教育相應職責;鄉鎮人民政府依法履行動員適齡兒童少年入學、整治校園周邊環境、確保校園安全穩定等義務教育工作職責;充分發揮社區、村民自治組織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形成各司其職、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

(二)加強教育督導評估。建立片區教育督導制度和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制度,對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和市政府有關部門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定期開展督導評估,將督導評估結果向社會公布,并作為區縣(自治縣)人民政府、市政府有關部門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