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衛生意見
時間:2022-12-27 02:15:00
導語:城市社區衛生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直各委、辦、廳、局: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國發〔20****〕10號),努力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促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與流動人口管理相統籌,加強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衛生服務需求,有效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結合我省實際,特提出如下實施意見,請認真貫徹執行。
一、工作目標
(一)總目標。到2010年,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縣(市、區)和有條件的縣級市(區)建立政策措施配套、服務網絡健全、機構布局合理、人員精干高效、服務功能完善、運行監管規范、籌資渠道暢通、適應居民需求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居民在社區享受到服務質量比較優良、醫藥費用比較低廉的衛生服務。
(二)具體目標
1.建立比較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以縣(市、區)為單位,社區衛生服務覆蓋90%以上的社區居民,居民在社區可獲得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一般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在社區得到有效診治和管理。
2.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業人員基本完成全科醫學崗位培訓并取得上崗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站)在核定的人員編制范圍內,按照人員編制結構比配備全科醫師和護士。
3.社區居民平均醫藥費用支出下降,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明顯緩解。
4.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計劃免疫接種率、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規范化管理率、婦女兒童系統保健管理率、老年保健管理率、殘疾人康復率等指標明顯提高。
5.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基本建立,能提供比較優質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流動人口得到有效管理。
二、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
(一)明確社區衛生服務功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屬于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主要是向社區居民提供公共衛生、基本醫療、計劃生育和流動人口管理服務,具有公益性質,必須堅持以社會效益為主,不以營利為目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對象是社區、家庭、居民,服務重點是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服務方式是主動服務、上門服務,服務范圍是社區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和管理。
(二)實施社區衛生發展規劃。各級人民政府要制定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把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作為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區域衛生規劃,統籌安排,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社區衛生發展規劃,做到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為主體,以其他診所、醫務所、醫務室、護理院等醫療衛生機構為補充的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網絡??h(市、區)人民政府原則上要按照每3至5萬居民的社區或按照每個街道辦事處所轄范圍規劃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3000至6000居民的社區或每個居委會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
(三)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原則,調整現有衛生資源布局,優化衛生資源結構,充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各級人民政府在城市舉辦的一級醫院、部分二級醫院、城郊結合部鄉鎮衛生院,以及國有企事業單位在城市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要進行轉型或改造改制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服務站;對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和其他民營機構、個體經營者舉辦的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符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基本標準的,可申請設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服務站。各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要開放社區衛生服務市場,按照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原則,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舉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參與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今后,城市新建或改建一定規模的居民小區中,必須根據區域衛生規劃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服務站,規劃建設部門負責審批并督促房地產開發商落實社會責任進行建設,無償提供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服務站使用,確保社區衛生服務設施與居民住宅小區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投入使用;新建或改建一定規模的居民小區中沒有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服務站的,規劃建設部門不得審批。現有衛生資源不足的,按照填平補齊的原則,以縣(市、區)人民政府為主負責安排新建,未達到國家標準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優先安排改擴建,省及州、市人民政府安排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經費補助。
(四)提高社區衛生服務隊伍素質。各類醫學院校要設置全科醫學、社區護理學專業,加強全科醫學、社區護理學科教育,為社區培訓全科醫師、護士,引導和鼓勵醫學院校畢業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業人員崗位培訓,開展醫學規范化培訓,培養和引進社區衛生人才,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業人員專業技術水平。根據社區衛生技術人員任職資格規定,完善任職資格認定制度,做好社區衛生技術人員任職資格認定工作。
(五)實行專家進社區服務制度。政府舉辦的大中型醫療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中高級醫務人員,要定期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提供技術指導和服務,每人每年到社區服務時間不少于15個工作日,作為醫院評聘和晉職考核的重要指標。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要有計劃地安排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執業人員到醫院和預防保健機構進修學習、參加學術活動。鼓勵退休醫護人員依照有關規定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積極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志愿者隊伍到社區服務。
(六)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加強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必須設置中醫科或中醫特色???至少要有1名中醫主治醫師,并備有常用中草藥;社區衛生服務站原則上要有1名中醫醫師,并根據需要備有一定數量的中成藥。要為社區居民提供安全、有效、優質、價廉的中醫藥和民族醫藥醫療保健服務。
三、深化社區衛生服務體制改革
(一)建立收支運行管理機制。各級人民政府要建立對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支運行管理機制,規范收支管理,有條件的應開展收支兩條線管理試點。要制定社區衛生服務標準,明確服務項目、基本用藥目錄、收費標準,執行藥品零差率銷售。要探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藥品采供機制,實行藥品集中采購、統一配送,降低藥品價格,減輕群眾醫藥費用負擔。要積極推行醫藥分開試點,鼓勵和引導藥品生產經營企業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雙方自愿合作,采取院廠(藥廠)結合等方式供應質優價廉的社區衛生服務藥品,減少藥品流通環節,促進醫藥分開管理。
(二)實行分級醫療和雙向轉診制度。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大中型醫院之間上下聯動、快速有效的“雙向轉診”機制,合理分流病人,合理利用衛生資源。開展社區衛生服務首診制度試點,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逐步承擔大中型醫院的一般門診、康復、護理等服務,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分級醫療服務。
(三)創建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各縣(市、區)要狠抓工作典型,積極開展社區衛生服務示范,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大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發展。有條件的可在縣城、鄉鎮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
四、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監督管理
(一)嚴格社區衛生服務準入制度。省及州、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要按照《****省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實施細則(試行)》的規定,嚴格審批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范設置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或服務站)。要建立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業人員、服務項目、服務內容量化考核指標體系,健全社區衛生服務技術操作規程和工作制度,強化監督管理,定期或不定期進行社區衛生服務考核評價。
(二)加強社區衛生服務監督管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必須履行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職責,向居民提供社區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診療服務,自覺執行醫藥價格政策,全面落實價格公示和收費清單制度。衛生、價格主管部門要加強衛生行業、收費價格監督檢查工作,財政、審計部門要加強財政、審計監督,嚴格財務管理,對違反規定的依法嚴肅查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對社區衛生服務站實行垂直管理。社區衛生服務站可以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舉辦,也可由綜合醫院、??漆t院舉辦,還可根據國家有關標準,以招投標方式,按照公開、平等、擇優原則,選擇有實力的社會力量舉辦。
(三)建立統一的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信息系統。建立省、州(市)、縣(市、區)統一的社區衛生服務管理信息系統,逐步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化、網絡化管理,努力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管理水平。
(四)建立社區衛生服務質量考核評估體系。制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考核評估辦法及評估標準,通過對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的考核評估,規范社區衛生服務行為,增強服務意識,改善服務態度,控制醫療費用增長,提高居民的滿意率。
(五)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民主監督制度。要建立社會民主監督制度,把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滿意度測評作為考核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及從業人員業績的重要指標。發揮行業自律組織提供服務、反映訴求、規范行為等作用,充分聽取社區居民的民主監督意見,不斷改進社區衛生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
五、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政策措施
(一)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經費投入。各級人民政府要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穩定的社區衛生服務籌資和投入機制,新增城市衛生經費主要用于社區衛生服務,并隨著經濟發展逐步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投入力度??h(市、區)人民政府承擔社區衛生服務補助的主要責任,應結合本地財政經濟狀況,根據社區服務人口數量,在年初預算中安排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并按照規定安排基本建設、房屋修繕、基本設備配置、人員培訓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建立以前的離退休人員費用等經費。省人民政府安排必要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支持困難地區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從2007年起,除中央財政按照社區服務人口每人每年補助4元外,省級財政按照社區服務人口每人每年補助3元,用于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補助,并根據不同地區情況實行分類補助。各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安排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補助經費,原則上每人每年合計不低于3元。省人民政府對各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建設、房屋修繕、基本設備配置、人員培訓等給予適當補助。
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退休人員費用,在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前,由各地根據有關規定予以安排;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按照規定參加社會保險費,所需費用計入人工成本,由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業務收入和政府安排的社區公共衛生服務補助經費中解決。
(二)發揮社區衛生服務在醫療保障中的作用。勞動保障部門要按照“低水平、廣覆蓋”的原則,擴大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管理辦法和醫藥費用結算辦法,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將符合規定的醫療衛生服務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適當提高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藥費用的報銷比例,引導參保人員充分利用社區衛生服務,逐步實現“大病進醫院、小病進社區、方便社區居民、降低醫藥費用”的目標。
六、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的領導
(一)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是政府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的一項重要內容,主要責任在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政府要充分認識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對于維護居民健康、促進社區和諧的重要意義,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的有關政策,將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納入政府年度工作目標考核。省人民政府成立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省城市社區衛生工作領導小組,統一組織領導全省開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各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負責本地區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本實施意見要求,結合本地實際,制定貫徹落實的具體政策措施,層層明確責任,加強調查研究,統籌協調,督查指導,落實工作任務,推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持續健康發展。
(二)落實部門職責,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共同推進社區衛生服務發展。
衛生部門:負責牽頭制定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實施計劃,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整合資源的原則,建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制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準入標準、管理規范,制定社區衛生服務項目、用藥目錄,進行行業監督、財務管理。建立社區衛生服務考核評價制度,組織開展社區衛生服務考核。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組織社區衛生服務從業人員進行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
機構編制部門:牽頭研究制定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編制標準的意見。
發展改革部門:負責將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配合衛生部門按照區域衛生規劃原則,制定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安排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必須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研究制定社區衛生服務和藥品價格管理的相關政策。
教育部門:負責全科醫學、社區護理學科教育,將社區衛生服務技能作為醫學教育的重要內容。
民政部門:負責將社區衛生服務納入城市社區管理,建立以社區衛生服務為基礎的特困群眾城市醫療救助制度,做好社區衛生服務的民主監督工作。
財政部門:負責制定社區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政策及財務管理辦法,合理安排社區衛生服務所需經費。
人事部門:負責制定和完善全科醫師、護士等衛生技術人員的任職資格制度,制定社區全科醫師、護士等衛生技術人員的聘用辦法和吸引優秀衛生人才進社區的有關政策,與衛生部門共同做好社區衛生技術人員職稱聘任管理工作。
勞動保障部門:負責制定促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的有關政策措施,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范圍,將符合規定的醫療服務、藥品、診療和服務設施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險支付范圍,適當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療費用中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的支付比例。支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醫療保險信息網點。配合衛生部門研究制定社區衛生服務首診制度和雙向轉診制度有關政策,引導參保人員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
建設(規劃)部門:負責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在審批城市新建或改建居民住宅小區時,將社區衛生服務設施納入建設規劃,沒有規劃的不得審批,并依法加強監督。
人口計生部門:負責指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流動人口管理工作,督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依法開展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生殖保健服務。
食品藥品監管部門:負責指導、幫助和督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做好規范藥房建設,建立藥房管理制度,加強社區衛生服務藥品和醫療器械的質量監督管理。深化藥品流通體制改革,完善社區衛生服務藥品供應渠道,采取政府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等方式,保障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藥品質量。
公安部門:配合衛生部門在吸毒人員相對集中、數量較多的社區審批設置美沙酮維持治療門診,支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做好美沙酮維持治療工作,并加強對參加維持治療人員的監督管理。
地稅部門: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稅收政策。
殘疾人聯合會:負責社區康復工作指導,支持衛生部門培養社區康復人員,建立社區康復訓練評價機制,督促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社區康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