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納稅評估工作意見
時間:2022-03-19 01:44:00
導語:加強納稅評估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市國家稅務局:
為強化稅源管理,完善稅收經濟分析、企業納稅評估、稅源監控和稅務稽查“四位一體”的稅源管理機制,不斷提高稅收管理的質量和效率,根據國家稅務總局有關要求,結合我省實際,現就進一步加強納稅評估工作,提出以下意見,請遵照執行。
一、加強領導協調,明確部門職責
(一)加強組織領導。納稅評估是強化稅源管理的重要環節,是降低稅收風險,實施科學化、精細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國稅機關重要基礎性工作。各級國稅機關務必高度重視,認真貫徹落實總局下發的《納稅評估管理辦法(試行)》,把納稅評估作為強化稅源管理的中心工作來抓,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加大評估力度,按照部門配合、上下聯動的要求,建立稅源管理的新機制。各級國稅機關領導干部要分別確定1-2個基層單位作為工作聯系點,每月選擇1-2戶重點企業帶頭開展納稅評估,以了解稅源管理的實際情況,推動各項措施的貫徹落實。主管國稅機關要按月下達納稅評估任務,對每個稅收管理員每月至少安排3戶以上的評估任務。
(二)明確部門職責。納稅評估是一項綜合性工作,涉及部門多。各個職能部門要進一步明確職責,加強協作配合,采取措施,統一行動,實施納稅評估一體化管理,并設立專人負責納稅評估的管理工作,包括業務指導、管理協調和考核監督等。
各級國稅機關的征管部門負責納稅評估工作的牽頭、組織、協調、指導、考核工作,綜合納稅評估辦法和納稅評估工作業務規程的制定,納稅評估規章制度的建立,納稅評估任務的下達,納稅評估問題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總結,有針對性制定強化稅源管理的措施。
各級國稅機關的計統部門負責開展宏觀稅收經濟分析,定期公布宏觀稅負、產業稅負、稅種稅負、行業稅負及預警值,及時轉發上級國稅機關重點稅源增值稅、消費稅分行業稅負及預警值,為篩選納稅評估對象和加強管理提供依據;數據處理部門負責開展數據分析,數據的加工、處理和統一。
各級國稅機關的專業管理部門(包括各稅種、出口退稅管理部門以及縣級稅務機關的綜合業務部門)負責制定分稅種、分行業的納稅評估實施辦法,研究低稅負地區和稅負異常行業數據提取業務需求,供數據處理部門進行處理加工,測算納稅評估分稅種特定分析指標預警值,篩選提供分稅種的納稅評估對象,為基層國稅機關開展納稅評估提供業務指導和政策咨詢。
市、縣(區)國稅機關負責本單位所管轄納稅人的納稅評估工作。基層主管國稅機關的征管部門根據上級下發的評估名單,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篩選的評估對象,下達評估任務,由稅源管理部門組織實施。
(三)建立協調機制。各級國稅機關必須建立工作協調機制,確保各部門共同做好納稅評估工作,形成合力。計統部門定期開展宏觀稅收分析,提供宏觀稅負、產業稅負、稅種稅負、行業“兩稅”稅負及預警值;數據處理部門定期向征管部門提供數據分析報告;征管部門根據領導的要求,將稅收分析報告分解、提供給專業管理部門;專業管理部門結合分析報告,按照稅種評估內容,參照預警值,找出異常指標,篩選納稅評估對象提供給征管部門;征管部門綜合各專業管理部門提供的納稅評估對象,結合征管數據的分析應用,監控評估對象動態變化情況,提出納稅評估意見(包括評估對象、評估時限、評估要求等)下達給下級國稅機關;各級國稅機關根據上級下達的納稅評估意見,結合本單位實際情況,安排評估計劃,由稅源管理部門具體實施評估。稅源管理部門在評估中發現有重大違法嫌疑的,要及時移交稽查部門;發現有重大管理問題的,要及時反饋給征管部門;發現稅收政策方面的問題,要及時反饋給法規部門研究;發現或反映稅務人員違規違紀問題和執法過錯的,各級紀檢監察部門及時介入調查核實處理。
二、注重稅收分析,建立稅負預警指標
(一)加強稅收分析。稅收分析是稅收管理機制的起點和首要環節,是反映稅源管理和征收管理狀況,找準稅收風險高發區域和稅源管理的薄弱環節,減少納稅評估盲目性的重要手段,對提高稅收征管質量與效率、減少國家稅收流失起著重要的作用。各級國稅機關都要重視稅收分析工作,拓寬數據來源渠道,完善數據分析方法,將稅收分析的主要目標切實轉移到促進稅源管理和組織收入質量不斷提高上來,及時準確地發現問題、有的放矢地解決問題。
(二)建立稅負預警指標。納稅評估指標是稅務機關篩選評估對象、進行重點分析時選用的主要指標,分為通用指標和特定指標。評估指標預警值是稅務機關根據宏觀稅收分析、行業稅負監控、納稅人生產經營和財務會計核算情況以及內外部相關信息,運用數學方法測算出的算術、加權平均值及其合理變動范圍。測算預警值,應綜合考慮地區、規模、類型、生產經營季節、稅種等因素,考慮同行業、同規模、同類型納稅人各類相關指標的若干年度的平均水平,以使預警值更加真實、準確和具有可比性。
當前重點是建立稅收負擔預警指標。要依托數據集中優勢,測算出分行業、分稅種平均稅收負擔率,把平均稅收負擔率作為本地區的稅收負擔預警指標,建立稅負預警機制。一是宏觀稅負預警。以上一級宏觀稅負率、工業增加值增值稅稅負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值稅稅負率等平均值為標準,對比分析本地區相關情況,評估總體稅源管理水平;二是重點行業稅負預警。根據全國、全省重點稅源行業稅負狀況,分析本地區行業稅負水平及稅負離散度,查找稅負偏低的企業,凡是稅收負擔高于或低于平均稅負30%以上的,列為納稅評估對象,引導納稅人自查或開展行業整治;三是風險預警。對稅負持續偏低、連續零負申報、銷售收入或進項抵扣異常變化、出口異常增長等納稅人進行稅源管理風險預警,由稅源管理部門進行重點評估,排查疑點。
全省國稅系統的分稅種、分行業的稅負預警值,由省局從綜合征管軟件中抽取相關數據進行測算后公布,每年更新一次。各市、縣國稅局要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對稅負預警值進行修正,確保其在當地的適用性。同時,隨著數據源的不斷豐富和情況的不斷變化,要逐步增加變動率、差異率、配比率等評估指標,不斷補充和完善預警指標體系。
三、拓寬信息采集途徑,豐富納稅評估數據
納稅評估信息采集要按照全面、真實、準確、及時的原則進行,要充分利用數據省級集中的條件,從國稅系統內部拓展到外部相關經濟管理部門,建立一個較為全面的納稅人涉稅信息資料庫。納稅評估的數據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通過“一戶式”查詢系統獲取的納稅人各類信息資料。主要包括:納稅人稅務登記的基本情況,各項核定、認定、減、免、緩、抵、退稅審核事項的結果,納稅人申報納稅資料,財務會計報表以及稅務機關要求納稅人提供的其他相關資料等。
(二)稅收管理員通過日常管理所掌握的納稅人生產經營信息。主要包括:生產經營規模、產銷量、工藝流程、成本、費用、能耗、資金周轉、貨款的回收、產品(商品)的庫存、物耗情況等各類與稅收相關的數據信息。
(三)上級稅務機關數據信息。主要包括:宏觀稅收分析數據,行業稅負的監控數據以及各類評估指標的預警值等。
(四)從其他經濟部門獲得的信息。主要包括:工商、統計、技術監督、審計、海關等政府相關部門、金融機構、行業協會的經濟數據信息以及本地區的主要經濟指標、產業和行業的相關指標數據。
要加強對信息真實性、準確性的分析,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加工處理數據,逐步實現計算機自動采集評估數據;在沒有實現自動采集信息前,人工采集信息錄入計算機,通過人機結合的方式進行納稅評估。
四、靈活運用評估方法,切實提高評估效率
納稅評估的方法主要有:比較分析法、邏輯推理法、控制分析法、經驗判定法和稅務機關需要的其他方法。在具體評估過程,要從貨物、資金、發票的流向方面,分析分析納稅人生產經營情況與申報納稅情況的關聯關系,要根據“五個結合”的原則,針對納稅人的不同情況靈活運用各種評估手段和方法,判斷納稅人申報納稅的真實性,切實提高納稅評估質量和效率。
(一)內外結合。主要是指內部獲得的信息與外部獲得的信息進行比較。內部信息審核包括審核納稅人登記信息、申報信息、發票信息的真實性等;審核納稅人申報納稅資料,分析納稅人是否按照稅法規定的程序、手續和時限履行申報納稅義務,各項納稅申報附送的各類抵扣、列支憑證是否合法、真實、完整;納稅申報主表、附表及項目、數字之間的邏輯關系是否正確,適用的稅目、稅率及各項數字計算是否準確,申報數據與稅務機關所掌握的相關數據是否相符;審核收入、費用、利潤及其他有關項目的調整是否符合稅法規定,申請減、免、緩、抵、退稅事項,虧損結轉、獲利年度的確定是否符合稅法規定并正確履行相關手續;外部信息的審核包括與工商部門的登記信息、統計部門的統計信息、銀行的資金信息、產權登記部門的交易信息進行比較,發現差異,查找原因。
(二)賬實結合。在查閱納稅人的賬簿,分析納稅人財務指標的變動情況的同時,還要深入納稅人的生產經營場所,了解納稅人的生產經營情況,發現其差異。根據不同稅種之間的關聯性和勾稽關系,參照相關預警值進行稅種之間的關聯性分析,分析納稅人應納相關稅種的異常變化;應用稅收管理員日常管理中所掌握的情況和積累的經驗,將納稅人申報情況與其生產經營實際情況相對照,分析其合理性,以確定納稅人申報納稅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通過對納稅人生產經營結構,主要產品的能耗、物耗等生產經營要素的當期數據、歷史平均數據、同行業平均數據以及其他相關經濟指標進行比較,推測納稅人實際納稅能力。
(三)縱橫結合。所謂“縱”,就是企業不同年度生產、稅收情況的縱向比較。所謂“橫”,就是同類企業之間的橫向比較。在評估當中,不僅要縱向比較,也要進行橫向比較,縱橫結合,在比較中發現一些疑點和問題。將納稅人申報數據與財務會計報表數據進行比較,與同行業相關數據或類似行業同期相關數據進行橫向比較;將納稅人申報數據與歷史同期相關數據進行縱向比較,發現差異,查找原因。
(四)談檢結合?!罢劇?,即與當事人約談。稅務約談的對象主要是企業領導、財務會計人員、辦稅人員以及其他能夠說明情況的人員。通過約談,要求納稅人舉證解釋疑點,對疑點問題也可允許納稅人自行核實,并限期提供有關的證據資料,包括內部書面證據(各種自制憑證、報表等)和外部憑證(銀行對賬單、發票、合同等)?!皺z”,即實地檢查。不接受約談或經約談對評估人員提出的疑點問題解釋不清的納稅人,評估人員可到戶實地審查核實;通過實地檢查,核實證據,消除疑點,發現新的情況和問題。評估辦法可以先約談后檢查,可以先檢查后約談,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穿插進行,需要實地了解的可以先下戶,也可以談檢同時進行。
(五)評查結合?!霸u”,即納稅評估;“查”,即稅務稽查。在日常征管工作中,一般要先進行納稅評估,通過納稅評估發現確實有問題的,在評估環節能直接查清問題且不涉及偷逃騙稅的,可直接形成評估處理意見進行稅務處理;對問題無法排除的或涉及偷逃騙稅的,轉入稽查程序,進行全面檢查;對確有問題的納稅人,要按照規定予以處罰,達到型事案件移送標準的要移送公安部門查處。
五、結合稅種管理特征,找準評估重點
各級國稅機關在具體實施納稅評估的過程中,要針對稅種管理的不同特點,找準納稅評估的重點,統一組織實施納稅評估。
(一)加強對異常申報的納稅評估。重點加強對連續發生低稅負申報、零負申報、稅負畸高、“四小票”抵扣金額較大、各類享受增值稅優惠政策、成品油零售以及出租、出借柜臺經營的商貿企業等納稅人的增值稅評估;加強消費稅稅基與增值稅稅基的評估比對分析。
(二)加強對虧損企業和重點行業的所得稅的納稅評估。要把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涉外企業所得稅審核評稅、涉外稅務審計要與納稅評估有機結合起來,每年抓好幾個重點行業的評估,探索和建立適合行業特點的評估模型;對連續虧損的企業、房地產開發企業及其他所得稅重點稅源企業應列為納稅評估重點對象。
(三)加強出口退(免)稅企業的納稅評估。退稅部門要加強與征稅部門的配合,利用三大系統的基礎信息,做好“一票多用”的監控工作,定期對本地區出口退(免)稅的總體情況進行預警監控分析,并通過分行業、分產品、分地區的分析,及時發現企業騙稅的動向,為稅源管理部門提供評估線索。
(四)加強對跨地區經營企業的納稅評估。對跨地區的集團企業、關聯企業、連鎖經營、加盟經營企業,要采取聯動式評估。主管國稅機關在對跨地區經營的企業進行評估時,發現有疑點的問題,可以采取函調的方式,及時交換信息;也可以向上一級國稅機關反映,由上一級國稅機關組織聯動式評估。
六、強化考核培訓,完善評估后續管理
為實現納稅評估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制度化,各級要建立納稅評估培訓制度、后續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和工作報告制度。
(一)加強人員培訓。各級國稅機關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采取多種形式,加大納稅評估的培訓力度,培養納稅評估方面的人才,使每個稅收管理員都了解納稅評估的主要程序,熟悉納稅評估的基本方法,進一步提高評估技巧和人員素質。
(二)建立考核機制。要建立納稅評估工作考核機制,把納稅評估工作作為稅收管理員年度工作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完善以納稅評估率為主的考核指標體系,從納稅評估的戶數、納稅評估查補的稅款、納稅評估的質量等方面進行考核,結合執法責任制,實行獎懲制度。
(三)完善后續管理?;鶎訃悪C關要加強對納稅評估的后續管理,對納稅評估中查補的稅款和滯納金要及時催繳入庫,并督促納稅人按規定調整賬簿;對評估中發現帶有行業特點的問題,要通過建帳建制,完善管理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對評估中有重大偷逃稅嫌疑的以及無法排除疑點和拒不接收評估檢查的,要移交稽查部門進行查處,不得以評估代替稽查。
(四)定期總結分析。各級國稅機關要定期對轄區內納稅評估工作的開展情況進行總結、統計和分析。區、縣國稅局要建立納稅評估登記制度,按月登記《納稅評估情況分戶明細表》和《納稅評估工作統計表》,于每月終了后10日內上報市國稅局。各市國稅局要按季總結和上報當地納稅評估工作開展情況,撰寫有情況、有分析、有效果的評估分析報告和2個以上典型案例,填寫《納稅評估工作統計表》,于季度終了后15日內上報省國稅局。省國稅局將定期開展優秀納稅評估案例評選活動,組織典型案例的分析與經驗交流,并對各地的納稅評估工作開展情況進行通報,將納稅評估工作與稅收征管質量考核有機地結合起來,全面客觀地評價各地征管質量,以促進和推動納稅評估工作的深入開展。
- 上一篇:街道委工作會議發言
- 下一篇:加強稅源監控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