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實施意見

時間:2022-07-09 06:37:00

導語: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實施意見

為進一步加快貧困農民增收步伐,促進貧困地區農業增效,逐步改變貧困農村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落后狀況,推動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現就進一步推進*市農村扶貧開發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進一步明確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總體任務

農村扶貧開發是一項長期性和艱巨性的工作,各級各部門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全會關于“完善扶貧開發機制”的要求,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加強領導,增加投入,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大力實施產業、科教扶貧,以改善農村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和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鞏固扶貧成果,加快貧困農民的增收步伐,提高貧困農民的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增強自*發展、自*積累能力,改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的落后狀況,努力開創*市扶貧工作的新局面,為*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創造條件。

二、今后一段時期工作目標和扶貧重點范圍

到20*年,*市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的目標是:力爭12萬絕對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達到1500元,21萬相對貧困人口年人均收入達到2000元。經濟發展有明顯加快,財政收入有明顯增強,面貌有明顯改變,社會文明程度明顯提高。

根據全市貧困人口“宏觀分散、微觀集中”的分布特點,將南部山區、黃河灘區和鹽堿澇洼區等貧困人口相對集中、經濟欠發達的“一縣十三鄉鎮”列入扶貧重點范圍。具體包括商河縣,平陰縣李溝鄉、欒灣鄉、安城鄉、洪范池鎮,長清區雙泉鄉、武家莊鄉,歷城區高而鄉,章丘市垛莊鎮、文祖鎮、曹范鎮,濟陽縣仁風鎮及濟陽鎮和孫耿鎮的兩個少數民族管區,共812個村莊,5.6萬余農戶;21.6萬貧困人口,約占全市農村貧困人口的70%。其它地區的貧困人口由所在縣(市)區人民政府負責扶持。

三、進一步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力度

(一)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從明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800萬元專項資金重點支持“一縣十三鄉鎮”的扶貧開發及省扶貧資金的配套,縣級財政按1∶1配套,鄉級財政也要千方百計籌措資金,不斷加大扶貧投入力度。財政扶貧資金重點用于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科技扶貧,適當用于修建鄉村道路、基本農田水利設施和解決人畜飲水問題等。財政扶貧資金實行縣級報賬提款制管理辦法,由縣財政設專戶管理。資金分配計劃每年下達到有關縣(市)區,落實到貧困鄉、村扶貧開發項目,努力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二)增加扶貧貸款。農行等金融系統要盡量多爭取國家扶貧貼息貸款,重點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營。適當增加對市扶貧工作重點鄉鎮的貸款投放力度,在保障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放寬扶貧貸款項目的條件,延長貸款期限。大力推廣扶貧到戶的小額信貸,支持貧困農戶發展生產。

(三)完善扶貧開發投入機制。進一步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通過四荒使用權拍賣、開發項目招投標等形式,吸引民間資本、工商資本和外資參與扶貧開發。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充分調動貧困農民投資投勞的積極性,要運用市場化運作的手段,整合各種扶貧開發資金,形成合力,提高使用效益。

(四)加強對扶貧資金的監督和管理。審計、監察部門要定期對扶貧賬目進行審計和重點監督,對擠占、挪用、截留和貪污扶貧資金等違法違紀行為,要依法嚴肅查處。

四、大力支持貧困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

市政府有關部門要結合工作實際,研究有效措施,加大扶貧開發工作支持力度。計劃部門要將扶貧開發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加大固定資產和農業基本建設投入。市民政部門要確保農村五保對象、孤老烈軍屬、無勞動能力的重殘人員,以及其它特殊困難人員的基本生活和災民生活。從福利彩票基金中安排300萬元,利用三年時間,對全市的敬老院更新改造一遍,基本達到先進敬老院標準,到20*年基本實現五保老人全部集中供養。市水利部門要在原有飲水建設工作的基礎上,五年內基本解決468個貧困村、25.6萬人口的人畜飲水困難問題。市交通部門要在三年內基本完成586個貧困村、1300公里的通柏油路問題。教育部門要進一步改善貧困鄉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加大中心學校的設施投入,完成對學校危房的改造,新建一批教學用房,增加現代化教學設備,加快推進合點并校,合理配置師資力量,高質量實現九年義務教育,對經扶貧主管部門認定的困難學生給予學雜費等減免,進一步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衛生部門要大力推進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鄉鎮衛生院醫療水平,購置一批較為先進的診斷儀器,改善醫療條件,落實衛生支農的各項措施,70%以上的貧困鄉村建立醫療救助制度,重點解決農民因病致貧、返貧問題。文化部門要加大對鄉鎮文化站和村圖書室等場所的投入,廣電部門要提高有線電視覆蓋率,實現村村通有線電視。今后,市、縣每年新增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經費,應主要用于農村并優先用于貧困鄉村。農業、林業、中小企業等方面的資金也要適當向扶貧開發傾斜。市有關部門要制訂扶貧開發工作規劃,將任務逐年分解落實到縣、鄉、村,市扶貧主管部門要經常檢查扶貧任務的完成情況,每年要向市政府寫出專題報告。

五、大力實施產業扶貧

(一)大力發展高效種養業。貧困地區要發揮當地資源優勢,有計劃地發展高效種植和養殖項目,培育特色產品和支柱產業,推動優勢農產品向貧困鄉村優勢產區集中。力爭五年內,在“一縣十三鄉鎮”重點開發建設3萬畝設施池藕、5萬畝高效大棚、8萬畝優質林果和30萬頭肉牛、奶牛等。積極發展觀光旅游農業和中藥材生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逐步形成專業化、規?;纳a格局。要圍繞特色和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在貧困地區拉長產業鏈條,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格局。

(二)積極扶持鄉鎮企業和民營經濟,促進農村二、三產業快速發展。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揮區域優勢,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加快鄉鎮企業改組改造,為中小企業搞好技術、信息、政策、培訓、管理等服務。要把發展民營經濟做為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采取更加寬松的政策,引導農民放心、放手、放膽地發展民營經濟,對有條件的鄉鎮可確定為試點單位,為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提供平臺。要有計劃地在貧困鄉村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支持各類市場中介組織和農民經紀人搞活農產品流通,充分發揮其在農民脫貧致富中的引導和輻射作用。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要與小城鎮建設相結合,提高生產要素聚集度。

(三)大力開展科教扶貧,提升產業開發層次。要充分利用科技資源和科技進步成果,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到貧困地區創業的積極性,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創新示范工程,加強星火計劃項目和農業扶貧項目的管理與實施,在市科技三項費用中,每年用于農業科技扶貧項目的資金不低于20*年的水平,并力爭有所增加。實行農科教統籌,提高貧困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增強農民掌握先進應用技術的能力。繼續開展“綠色證書”教育,加大農民技能培訓力度。五年內爭取對45萬名農村勞動力培訓一遍。“一縣十三鄉鎮”要制訂五年扶貧開發規劃,切實認真組織實施。

六、加快貧困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

農村勞動力轉移是實現農村脫貧的重要途徑??h、鄉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開展專業技術、政策法規、安全常識等方面的培訓,提高貧困農民綜合素質,適應城市經濟發展和加工制造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良好條件。扶貧主管部門要收集貧困農村勞動力信息資料,及時對外,會同勞動和社會保障等有關部門積極探索職業培訓和勞動力轉移的銜接機制,在貧困地區設立勞動力轉移信息服務平臺,把技能培訓、就業介紹、就業后服務融為一體,形成市、縣、鄉信息網絡,加快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要進一步清除對農民進城務工的不合理限制和歧視性做法,簡化農民外出務工審核手續,禁止各種亂收費。由政府出資購買的社會公益性項目、政府特許經營、收費的項目以及無償使用公共資源開展服務的項目可優先招用貧困地區的勞動力。勞動和社會保障等部門要積極組織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勞務協作,按照同等優先原則,積極吸納貧困地區勞動力到發達地區就業。力爭在五年內,使50%左右的貧困農戶每戶輸出一名勞動力,人均實現勞務收入750元左右。

七、切實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把扶貧開發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務求實效。市政府有關部門要把扶貧開發作為本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結合各自工作職責,多為貧困地區辦實事,解難題,抓好各項扶貧工作任務的落實。

(一)切實落實扶貧工作責任制。堅持縣負總責,鄉抓落實,工作到村,扶貧到戶。扶貧開發工作的主要責任在縣級人民政府,扶貧工作重點縣和扶貧開發任務較重的縣(市)區政府,要實行扶貧工作“一把手”負責制,親自抓扶貧開發工作,及時研究解決扶貧開發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切實增加財政扶貧資金,協調各方面的力量,把扶貧開發工作緊緊抓在手上。扶貧工作重點鄉鎮的政府一把手,要抓好扶貧開發政策措施的貫徹落實,把扶貧開發工作作為政府的工作重點,以扶貧開發工作統攬全局,組織貧困村、戶進行扶貧開發。把扶貧開發成效作為考核“一縣十三鄉鎮”政府主要負責人政績的重要依據。其它縣(市)區和鄉鎮也要切實做好扶貧開發工作,努力提高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要及時總結扶貧開發的典型經驗,提高扶貧工作質量。

(二)進一步形成扶貧開發的強大合力。繼續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扶貧開發,探索強鄉幫弱鄉、強村幫弱村、部門扶貧和企業扶貧的新途徑。縣(市)區開展的黨政機關定點幫扶工作,要與扶貧開發工作有機結合,不斷把工作引向深入。推進新時期農村扶貧開發工作,關鍵在于貧困地區干部群眾要有干事創業的良好精神狀態。要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充分發揮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改變貧窮落后面貌。新聞單位要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宣傳,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一種扶貧幫困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