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振興工業經濟工作意見

時間:2022-07-27 10:19:00

導語:市振興工業經濟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振興工業經濟工作意見

為了進一步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優化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切實提高工業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根據國家關于保增長和振興工業經濟的有關政策措施及戰略部署,特就振興我市工業經濟提出如下意見:

一、振興工業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工業經濟發展現狀。近年來,我市大力實施項目帶動、工業強市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壯大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工業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基本形成了以煤炭、水泥、鋁冶煉、陶瓷為主的傳統產業,和以電力電源、裝備制造、食品、醫藥為主的新興產業工業體系。20*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165.5億元、增加值63.7億元,分別增長32.5%和22.5%;主要產品煤炭年產量1746萬噸、水泥725萬噸、電解鋁21.4萬噸;上繳稅金9.5億元,同比增長33.4%。

(二)存在的問題。一是工業經濟總量偏小。雖然增速較快,但總量僅占全省的2%左右。二是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任務艱巨。三是骨干企業偏少。全市年產值超過10億元的企業僅有4家,超過億元的僅有15家。四是投融資困難。民營企業有活力項目多,但擔保機制不健全;國營企業負擔重,信譽低,都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有效支持。五是工業園區建設尚需加強。接續的大項目、好項目仍然偏少,部分開工項目進展緩慢,項目策劃包裝及土地儲備、水電路氣訊等配套服務設施滯后。

(三)面臨的形勢。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企業利潤降低,出口大幅縮減,一些不適應市場需求和競爭能力不強的企業面臨淘汰、破產的局面。但危中有機,大動蕩蘊藏大機遇。中央和省政府相繼制定出臺了擴大內需、促進增長的一系列更具體、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措施,為我們加快項目建設,轉化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振興工業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工業化是實現現代化不可逾越的重要階段。銅川是一座資源型工業城市,工業經濟對GDP和財政的貢獻率已分別超過60%和70%。工業是立市之本、強市之策、富市之基,銅川過去發展靠工業、現在發展靠工業、將來發展還要靠工業。全市上下必須充分認識振興工業經濟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迅速掀起振興工業經濟的熱潮。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四)指導思想。認真落實“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方針,堅持科學發展、節約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按照“大區域謀劃、大產業構建、大集群推動、大集團引領、大項目支撐、園區化承載”的發展思路,以項目建設和招商引資為抓手,以園區建設為載體,以集群化、集約化發展為方向,以優化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為主線,以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以稅源經濟為根本,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目標,重點振興能源、水泥、有色金屬、裝備制造、陶瓷、輕紡、食品等七大產業,努力在產業調整、產業延伸、產業集聚、產業發展實現新突破,加快資源枯竭城市經濟轉型,推進以現代建材業為主導的新型工業城市進程。

(五)目標任務。緊緊圍繞“5523”發展思路和“2345”奮斗目標,進一步壯大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重點發展現代建材業,大力實施總投資283.81億元的72個重點項目。到2012年,使煤炭、水泥年產量分別達到2000萬噸以上,建筑陶瓷生產能力達到3000萬平方米,發電能力達到400萬千瓦,電解鋁生產能力達到50萬噸,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400億元。

三、重點產業發展方向

——能源產業。抓住國家能源工業戰略西移的機遇,按照“大煤保大電、大電促發展”和“煤電鋁一體化”的思路,抓開發,促轉化,提效益。加大改造提升力度,以銅川礦務局大型礦井和西川、照金、秀房溝、白石崖、柴家溝煤礦為重點,打造一批安全高效的主力礦井;積極開發冶坪、豐邑、耀西等新煤田,穩步提高煤炭產量。以西川煤礦、華能銅川電廠、銅川鋁業公司等為龍頭,擴大生產規模,聯產聯營,推進煤電鋁一體化進程;加快煤層氣、煤矸石、油頁巖發電步伐,積極開發新能源。著力實施西川煤礦擴建、華能銅川電廠二期、銅川鋁業自備電廠等21個總投資188.13億元的重點項目,到2012年使能源產業總產值達到120億元以上。

——水泥產業。大力發展水泥和商品混凝土、墻體、門窗加工、家俱加工業等,加快現代建材業發展步伐。以秦嶺、聲威、滿意水泥為依托,擴大水泥生產能力;以道路、油井等特種水泥為重點,加快新產品的開發和利用。著力實施日產4500噸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等9個總投資37.56億元的重點項目,到2012年使水泥產業總產值達到70億元以上。

——有色金屬業。擴大電解鋁生產規模,大力發展上下游產品,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把銅川建成全省鋁業基地。著力實施28萬噸電解鋁和12萬噸碳素、3萬噸鋁合金棒等5個總投資31.46億元的重點項目,到2012年使有色金屬業總產值達到100億元以上。

——裝備制造業。緊緊抓住國家振興裝備制造業的機遇,加大技術改造力度,以汽車零部件、礦山機械、輸變電設備等為主,擴大車橋、半軸、礦車、變壓器等主導產品的生產規模,使裝備制造業成為銅川的優勢產業。著力實施陜重汽新區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陜煤化集團膠帶輸送機生產線等13個總投資9.27億元的重點項目,到2012年使裝備制造業總產值達到15億元以上。

——陶瓷產業。依托資源優勢和耀瓷文化品牌,大力發展建筑陶瓷、工業陶瓷、新型陶瓷材料和旅游陶瓷,努力將銅川打造成為全省現代陶瓷基地。以大唐國瓷園為載體,著力實施以陶瓷掛板為主導產品的新一代陶瓷產業和以各類陶瓷墻地磚為主導產品的基礎陶瓷產業等9個總投資7.74億元的重點項目,到2012年使陶瓷產業總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

——輕紡產業。以非公有制經濟為支撐,以技術改造、設備更新和產品開發、市場開拓為重點,加快輕紡產業發展步伐。著力實施三鑫紡織、鑫源紡織的紗綻、噴氣織機等7個總投資4.11億元的重點項目,到2012年使輕紡產業總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

——食品產業。充分發揮銅川新區瑞麥公司、祥云公司、李華酒廠等食品企業的優勢,大力發展果蔬乳飲品、核桃系列食品、休閑食品和酒業等,培育發展新興產業。著力實施銅川旺旺食品公司牛奶利樂包、陜西祥云果品有限公司果醋等8個總投資5.53億元的重點項目,到2012年使食品產業總產值達到10億元以上。

四、政策支持

(六)擴大發展投入。設立2億元的工業振興專項資金,主要用于貸款貼息、信用擔保和土地儲備等方面,引導和扶持重點產業發展。全面實施工業企業流動資金貸款和工業項目建設資金貸款貼息政策,完善銀企溝通協調機制和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制定銀企合作獎勵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擴大授信和貸款規模,切實解決企業融資難題。

(七)認真落實稅收優惠政策。對納稅確有困難的入園企業,依法減免房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企業從事公共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經營所得,依法自取得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前3年免征企業所得稅,后3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對國家鼓勵類產業的企業,在2010年前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

(八)加強資源優化配備。認真做好煤炭、石灰石、陶瓷粘土、油頁巖等資源的勘查和配備工作,科學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處置閑置國有土地,盤活土地存量,將土地利用的存量指標、土地復墾和閑置廠房置換開發及舊莊基地整理等可調劑指標向工業項目傾斜,增加工業項目建設用地規模;對投資5000萬元以上在新區工業園區新開工的工業項目,實行“投資到位、核定算賬、政府補貼”的土地優惠政策。建立政府土地儲備專項基金(3000萬元),加大工業園區的土地特別是工業用地的報批儲備工作力度,確保工業建設項目用地需求。

五、工作措施

(九)強化指導協調。市、區縣成立工業振興暨項目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重點協調解決工業振興和項目建設在規劃、用地、資金籌措、環境保護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建立工業振興目標管理責任制,將其納入區縣、部門的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定期督促檢查,考評兌現。堅持旬通報、月分析、季考核制度,增強指導協調經濟運行的主動性和前瞻性。

(十)優化發展環境。不折不扣地落實國家、省、市關于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的政策措施,對重點工業企業和項目掛牌保護,嚴厲打擊破壞產業發展和項目建設的違法違規行為,及時總結宣傳成功經驗和典型事例,努力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十一)加快工業園區建設。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約、梯度分布、產業集聚、配套完善、機制健全”的原則,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健全服務體系。重點建設好黃堡水泥、董家河鋁業、新區裝備制造和坡頭載能四大市級工業園區及惠塬水泥、順金陶瓷、彭鎮綠色產業、周陵農業產業四個縣域工業園區,積極發展電力、煤炭、食品、鋁及深加工、裝備制造業、紡織服裝、聲威水泥、秦嶺水泥和陶瓷等九大產業集群。著力打造煤電、鋁業、建材、新興產業四個產值100億元的產業集群,推動產業集聚發展。

(十二)加大項目跟蹤服務力度。繼續落實“三位一體”的項目建設責任制,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千方百計擴大工業項目招商引資成效;抓好國家擴大內需的項目投資,對納入計劃盤子和有初步意向的項目落實責任,及時跟進,確保項目爭取到位;積極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并加強與華能、中材、陜汽、陜有色、陜煤化等大企業、大集團的戰略合作,努力形成論證一批、儲備一批、開工一批、有序接替的良好局面。

(十三)切實轉變增長方式。堅定不移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打造煤、電、鋁、水泥聯產聯營產業鏈,加大煤炭就地轉化,鼓勵窯尾余熱、煤層氣、煤矸石、粉煤灰等伴生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狠抓節能減排,大力推廣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推動水泥、鋁冶煉、電力等行業清潔發展,加大對重點行業和企業節能降耗執法檢查,堅決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十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強與高校和科研單位的合作,圍繞重點支柱產業,發展扶持一批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場潛力大的品牌產品,培育一批擁有核心技術的“銅川制造”知名品牌,加快實現由技術依賴型向自主創新型、產品競爭型向品牌競爭型的轉變。

(十五)強化安全生產。全面落實安全生產政府的監管責任和企業的主體責任,完善“一把手”責任制考核,把安全生產的責任落實到每個環節、每個崗位、每個職工;認真貫徹執行安全生產方面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嚴格落實安全生產“三同時”制度,使安全生產工作有目標、投入有保證、資金有來源;對重大事故隱患、重大危險源認真監控,嚴加防范,徹底整治,嚴防各類事故的發生。

(十六)增強企業綜合競爭力。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著力抓好國企重組和民企公司化改革;每年篩選50戶發展潛力大、成長性好的企業,列為市級中小企業成長工程項目,重點培育,重點扶持,引導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建立企業扭虧增盈激勵機制,抓好重點企業的減虧增盈工作;完善企業家培養、引進和使用激勵機制,打造高層次的企業人才隊伍;積極開展創建“管理示范企業”和“管理先進企業”活動,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水平;遴選一批基礎好、潛力大的企業,加強與大企業大集團在管理、技術、項目、產品等方面的合作,使其做大做強,成為行業發展的主力軍。

(十七)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堅持在工業振興和項目建設中培養、選拔和任用干部。每年有針對性地組織企業在職人員進行專業培訓,提高在職人員的業務水平。建立企業人才儲備制度,根據企業和產業發展需求,廣泛征集市內外、省內外的各類專業人才,建立人才檔案。制定優惠政策,引進短缺人才和高技術人才,不斷提高企業人才隊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