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

時間:2022-10-28 11:03:00

導語: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意見

為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壯大經濟綜合實力,推動我市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和諧發展,根據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決定》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加快我市縣域經濟提出如下意見

一、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指導思想和目標

1、刻認識當前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h域經濟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我市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競爭實力的重要舉措。去年以來,我市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始終抓住發展第一要務,全力做好強勢加快發展、構建和諧*、提高執政能力三篇文章,組織工業發展、城鎮建設、基礎教育三個新突破,打造沿江、中部、沿海、西部四大經濟產業帶,實施能源、交通、水利、環保、文化五大工程。一批牽動全局的基礎上相繼上馬,工業巽、城鎮建設、基礎教育取得新突破,四大產業帶雛形凸現,全市經濟社會呈現全面提速的良好局面,當前國際經濟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出臺實施東西兩兩翼經濟發展專項規劃,*加快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我們必須緊抓不放,強勢推進。

2、發展縣域經濟的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委三個走在前面的要求,張德江、黃華華考察*的重要講話精神,貫徹落實市委三屆三次、四次全面精神,以科學發展為縮放儀,以富民強國為目標,以打造四大產業帶為龍頭,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以自主創新和制度創新為動力,,以培植和發展產業集群為重要途徑,積極實施工業強市、文化大市、商貿旺市、三農優先和綠色*五大戰略,突出組織工業發展、城鎮建設、基礎教育、三個突破,全力做好強勢加快發展,構建和諧*、提高執政能力三篇文章,千方百計發展養大

壯大縣域經濟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發展縣域經濟的目標任務。圍繞三年打基礎、五年上臺階、十年變個樣的目標,力爭到2010年,縣域經濟發展達上新臺階,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縣域生產總值、人均生產總值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2%、11%左右,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在農業穩定發展的基礎上,二三產業比重有較大提高,財政狀況明顯好轉,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15增長%,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按戶籍人人口計算城鎮化水平達到50%,城鄉居民收入明顯增加,生活和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教育、科技、文化、體育、醫療衛生和就業、社會保障事業全面進步,縣域經濟社會實現良性發展。

二、施工業強市戰略,壯大縣域經濟實力

1、全力打造四大產業帶。打造四大產業帶必須明確定位。目前,各縣(市、區)的工業已從分散的作坊生產過渡到產業集聚發展的階段,各縣的人口規模早已突破80萬人的界限、擁有一定的可供產業集聚發展的資源,具備了強勢推進四大產業帶建設的條件。充分發揮榕城、揭東、東山、試驗區制造業比較發達的優勢,圍繞工業集聚、商貿擴張、文化顯彰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輪胎、塑料、模具、制鞋、電子電器、五金不銹鋼等制造業和文化產業、現代物流業,打造沿江產業帶。充分發揮商貿基礎較好的優勢,圍繞工業帶動、物流推動、文化驅動的思路,大力發展紡織服裝、醫藥食品、現代物流和文化產業,打造中部經濟產業帶。充分發揮惠來的濱海優勢,按照突出發展海洋經濟,建設能源石化基地的要求,大力發展能源、石化、旅游、港口物流、海產養殖和加工五大產業,打造沿海經濟產業帶。充分發揮揭西自然生態的優勢,圍繞打響綠色品牌,做大特色經濟的思路,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業,打造西部經濟產業帶。普僑區、大南山僑區要發揮國有土地資源優勢、分別納入中部和沿海經濟產業帶。各縣要發揮資源優勢和產業后發優勢,揚長避短,突出重點產業,科學做好產業發展規劃,調整生產力面壁,全力推進四大產業帶快速協調有序發展。

2、做專做強特色經濟。強化抓特色就是抓發展的理念,瞄準地方特色產業,實施差別競爭,跳出同構競爭,用最大的努力打造特色產業帶。各縣市區要認真認真貫徹關于發展我市工業產業集群的意見,順應全省產業集群從珠三角向東西兩翼擴展的態勢,依托產業資源優勢,發揮各地特色,打造五金機械、化工塑料、紡織服裝、特色旅游、特種工藝等十大產業集群,形成單項冠軍。提升產業的整體競爭力。認真落實關于培植我市工業企業上規模的意見,在用電補貼、貸款貼息、專項資金等方面扶持優勢企業,大力培植一批產業龍頭企業,推進骨干企業的科技、體制和管理創新。

3、整合提升園區經濟。園區經濟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要發展大園區、規范小園區、允許小作坊,千方百計加快產業的集聚升級。認真落實關于加強我市工業園區建設和管理的意見,注重打造園區品牌,把工業區建成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區、新型工業化示范區。創新軟件園模式,適當將專業園區管理權和經營權分離,改變園區管理行政化的做法,堅持企業為主、政府推動、市場運作、流動發展。

4、抓好項目經濟。積極實施能源、交通、水利、環保、文化五大工程,以大項目拉動大發展,形成大配套,構筑大基礎。要實施省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對東西兩翼基礎設施和重大工業項目傾斜的契機,認真謀劃項目,爭取列入國家和省的計劃籠子。認真落實招商引資項目引進的各項工作,落實責任全力推進,盡快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繼續推動三個新增100的實施,把項目引進同技術管理、人才引進結合起來,以項目建設推動相關產業,帶動縣域經濟更快發展。

4、培育壯大品牌經濟。打響*品牌是實施工業強市戰略的關鍵。認真落實*市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意見,選擇一批產品有一定知名度、有發展潛力的企業作為實施名牌戰略的重點對象,運用公共財政、引導企業進行自主創新,打響產品品牌、企業品牌和企業家品牌,充分發揮*中國五金基地市、亞洲玉都、中國玉都、普寧中國紡織產業可耕地市等名牌效應,利用行業整體品牌優勢,全力打造行業整體品牌和產品單體品牌,共同拓展市場。積極組織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國際分工,提高*產品的知名度。鼓勵企業創國家級、省級、市級名牌產品和馳名、著名商標。積極引導全社會重視品牌、爭創品牌、維護品牌。

三、加快城鎮建設和專業鎮建設步伐,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

1、立足長遠,加緊城鄉發展規劃。認真落實《*市城鎮化發展綱要》、《關于推進城鎮若干政策意見》和關于加快我市中心鎮發展的意見,堅持規劃等待,認真做好包括各縣城在內的16個中心鎮總體規劃的新一輪修篇工作。統籌做好城鎮建設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重點專項規劃、行業等的銜接。重點規劃設計項目,要聘請專業設計院參與設計,確保城鎮規劃高起點、高水平、高質量。各縣市要按照縣城建設五個一工程、中心鎮建設三個一工程的要求,高品位搞好城鎮建設,紅頭繩城鎮輻射和帶動農村的能力。充分發揮城規、國土、建設、執法、環保、供水、供電等部門的職能作用,進一步建立管理長效機制,形成齊抓共管、通力協作的社會氛圍。

2、多方籌資,探索城鎮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新路子。按照政府主導、企業主體、民眾參與、市場動作和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運用市場化手段籌資加快城鎮化建設。積極主動爭取上級資金的支持嵩標準、高質量加快我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充分利用我市民資、僑資雄威的優勢,滿打滿算潛在社會資源,啟動新一輪城鎮建設熱潮。鼓勵胡實力的企業以收購、兼并、參股等形式,參與縣域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市政公用企業結合公司制改造,以股權速效等方式科研單位雕章鏤句我,增加城建投入。

3、盤活資源,做好經營城市文章。有效整合城市資源和公共生產要要素,探索以城建城,以城養城路子,盤活城鎮基礎設施存量資產,加強土地近年,進一步完善土地儲備供應制度,加強政府對土地一級市場的壟斷,加大土地招標拍賣掛牌競價的力度和范圍,增加土地級差收益。積極探索新的速效和動作方式,在不改變公共設施原有用途的前提下,有償轉讓市政設施的經營管理權和行業的無形資產,強化招商,吸引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城市建設。

4、明確定位,重視抓好專業鎮建設。充分認識和氣氛經濟中日益凸現的塊狀經濟特征,按照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要求,確定一批專業鎮。專業鎮建設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原則,重點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市場前景好、適應生產力水平的優勢產業或產品,突出龍頭帶動,整合產業資源,加強外引內聯,促進產業配套,努力壯大鎮域產業規模。各地要幫助有條件創辦專業鎮的鎮科學定位、強勢推進。加快東山、錫場、玉湖、河婆、棉湖、仙橋、梅云七個省級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鎮的建設,盡快形成產業體系和產業鏈。加快占隴、流沙東、池尾、榕東、地都、炮臺、埔田、灰寨、惠城、神泉、漁湖、溪南、鳳美等鎮的產業培育提升,積極申報列入省、市專業鎮試點單位。

四、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夯實縣域經濟發展基礎。

1、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業產業化是縣域經濟的發展基礎。推進農業產業化關鍵是要發展效益農業,提高農業產業化和集約化水平。要從實際出發,以市場為導向,在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的前提下,調整種養結構,發展高效特色農業,培育壯大高新農業產業集群。。加強農業生產基礎建設,開發農業特色產品。培育農業特色產業,努力培植農業特色名鎮、名村名企、名品,促進效益型農業的發展,有效增加農民收入。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良品種,培育地方特色品種,打造農業品牌。積極推廣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優質農產品,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檢驗體系,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對成功申報確認為省級名牌產品和國家級名牌產品的,市縣要給予適當獎勵。積極推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在農村發展現代物流業,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技術改造,科技和部門在同等條件下優先給予立項。支持發展各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行業協會,促進行業交流溝通,避免行業內部惡性競爭。

2、努力增加農民收入。要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原則上各鎮都要建立職業技能培訓中心,各級財政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安排農村勞動力培訓,有條件的地方要對農民職業技能資格論證進行費用補貼,鼓勵農民轉變成合格專業技工。勞動保障部門要積極構建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平臺,提高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加快轉移農村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繼續做好對口扶貧、部門掛鉤扶貧、教育扶貧工作。扶貧部門要及早制訂十一五規劃期間的扶貧開發工作規劃,明確扶貧的工作方向和目標。積極爭取省的支持,加快造血型項目和基礎設施項目的建設,切實搞好農村一保五難問題。加大智力扶貧力度。從20*年9月開始,對全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繼續壯大7家省級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3、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堅持鄉鎮規劃一體化,實施市管到鎮、縣管到村的規劃管理,切實搞好新農村規劃。強化對農村的服務,逐步加大多予力度,不斷推進農村道路、飲水、電網、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善農村教育、文化、衛生、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硬件建設。大力整治村容村貌,重點推進改水、改路、改房、改廁、改灶五改工作,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努力建設干凈、整潔、優美的和諧文明村。

4、推進農村改革和管理。要逐步推進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教育改革和縣張財政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建立農民增收減負機制。進一步明確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律性質,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規范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對被征地農民的合理補償機制和安置機制。逐步加大公共財政對農村的傾斜扶持力度,盡快建立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基本救濟制度和農村醫療衛生保障制度,有效改善農村公共產品的提供和農民福利。探索化解鄉鎮村集體債務的有效辦法,扎實推進村帳鎮管工作,進一步健全政務公開、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制度。積極推廣玉湖先進經驗,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建立健全農村干部退職金制度,解決農村干部后顧之憂,調動基層干部積極性。加強對農村群眾的宣傳教育,積極倡導科學、文明、健康新風尚,促進農村移風易俗。+

五、發展現代服務業,拓展縣域經濟發展渠道

1、完善提升商貿流通業。發展現代物流業是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朔厣a輕流通側臥身,瞄準四大產業帶形成和發展的長遠目標,建設與之相適應的現代物流業,推進四大產業帶形成完整配套的市場體系。加大對現有市場資源的整合力度,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業品市場和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圍繞增強綜合服務功能和集聚輻射能力,加快提升現有專業市場,運用現代新型業態和技術進步改造提升傳統商貿流通業,促進流通業上規模、上檔次。盡快啟動廣東煙草粵東物流中心和普寧中藥材市場改造建設,著力打造功能強大、服務專業、動作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

2、積極發展現代會展業。打造以潮汕文化發祥地為主題、潮汕古邑,山水名城為形象口號、悠久歷史文化,秀美自然風光,優質溫泉度假為品牌的具有*特色的旅游產業群。增加旅游設施投入,加大資源整合力度,發展歷史文化游、綠色生態游、濱海風情游、溫泉度假游、田園風光游,重點建設一批文化品位高、競爭力強的國家和省級風景名勝區、旅游度假區。加強旅游區合作,積極推介*旅游產品,進一步打響區域旅游品牌。創造條件建設舒展中心,積極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會展經濟,把中號*國際玉器節、普寧市服裝節辦成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和吸引力的會展活動,打造區域會展品牌。

六、加快市區建設和發展,發揮對縣域經濟發展的龍頭帶動

1、統一思想,明確發展目標。二十一世紀是城市化經濟的世紀,區域經濟的競爭集中在中心城市發展力的競爭。中心城市發展競爭力不強,縣域經濟發展勢必受制。要大力組織三個新突破,就是要使經濟和城市強起來。要堅持市區要強、縣區分特的發展方向,市區在打造區域性中心城市中促進產業集聚升級,縣市在打造產業帶中加快城市化進程。在科學做好城市定位和發展戰略的前提下,首先要要把市區的城市功能、文化品位做高、城市環境做優,著力鑄造中心城市品牌,形成強大發展效應,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促進全市經濟快速協調發展。

2、突出功能特點,提升核心區優勢。用發展眼光理順市區發展體制,整合市區發展資源,拓寬市區發展空間,增強市區發展后勁。堅持以規劃為龍頭、產業為導向,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高質量發展,著力營造適宜生活居住、創業發展、產業提升的城市環境。重新審視和全面強化市區規劃,從建設人口達到100萬、能有效輻射縣域經濟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戰略高度,高起點做好58平方公里規劃建成區詳細規劃修編、181平方公里規劃控制區總體規劃的修編和銜接工作,做好新城區等重點重點區域的詳細規劃。全力引資30億元建設城市設防綜合工程及市政配套設施建設項目建設,選準突破領域,引導資源優化配置,進一步把市區建成城市核心區,全面提升*在粵東的城市形象和品位。

3、發展城市產業,提升經濟集約度。著眼增強市區的綜合服務功能,按照做大規模、提升質量、優化布局聽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市區的產業定位,采取強勢措施,做大做強五金不銹鋼、機械制造、新材料、玉器加工、工藝鞋、電子鐘表等產業,加速產業集聚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市區商貿物流市場建設,打造具有現代商貿功能的專業市場、專業特色街和文化商業中心區,延伸市區的服務和輻射半徑。加快發展房地產、物業投資管理、社區服務、教育培訓、文化、衛生、體育、保健等需求力大的行業,大力發展信息、金融、保險、效能、通訊等行業,規范發展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科技服務等中介服務行業,增強市區社會生活服務功能,努力東路人們日益增長的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