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局現代農業建設工作意見

時間:2022-11-25 05:57:00

導語:畜牧局現代農業建設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畜牧局現代農業建設工作意見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級各部門:

我市是畜牧業大市,**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2.5%,畜牧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但我市畜牧業生產方式仍較落后,規?;?、標準化、產業化水平低,畜產品加工發展滯后,市場競爭力不強,抗御風險的能力弱,正處于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轉變的重要時期。根據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試點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意見》(川府發〔2009〕14號)和《關于印發四川省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建設規劃綱要的通知》(川府函〔2009〕118號)精神,結合達州實際,為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實現我市畜牧業在建設現代農業中率先跨越,特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現代畜牧業發展,以保障養殖農戶利益為根本,以促進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產業增值為目標,以機制創新、科技創新、品牌創新為動力,加快養殖方式、資源利用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積極發展專業合作組織,探索建立“低成本”養殖、“零風險”收益的養殖風險防范機制,著力通過提高畜牧業良種化、標準化、規?;?、產業化水平來改造我市傳統畜牧業,切實保障動物衛生安全和畜產品質量安全,加快建設川東北特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力爭在適度規模養殖、畜產品精深加工、畜牧產業化經營上取得突破性發展,推動畜牧業率先在農業中實現現代化,實現畜牧大市向畜牧經濟強市跨越。到**年,全市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5%;初步建成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新增出欄80萬頭優質生豬生產能力;生豬等主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50%;畜產品精深加工率達到30%,農民人均畜牧業現金收入達到2000元。到**年,全市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58%;全面建成國家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新增出欄150萬頭優質生豬生產能力;生豬等主要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65%;扶優扶強畜產品精深加工企業3-5家,畜產品精深加工率力爭達到45%;建設1個現代生豬、肉牛批發交易市場,實現市、縣、鄉畜產品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加工企業、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網絡互聯和信息共享機制;農民人均畜牧業現金收入力爭達到2500元,基本形成符合我市實際的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初步建成畜牧經濟強市。

二、明確現代畜牧產業發展重點

立足我市畜牧業資源優勢和比較優勢,全市現代畜牧產業發展重點是優質肉豬、優質肉牛、高效乳業、特色畜禽四大產業。

(一)穩定發展生豬產業。我市列入全省優質商品豬戰略保障基地建設規劃中的6個生豬主產縣,要在穩定增加生豬數量的同時,重點在適度規模養殖、產品精深加工、農企聯結機制等方面實現突破性發展,切實轉變生豬產業發展方式,著力提高生豬產業組織化程度和產業化經營水平。到**年,全市建立生豬專業合作組織50個,發展年存欄生豬1000頭以上的養殖小區100個,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50%以上,豬肉精深加工率達40%。到**年,全市建立生豬專業合作組織100個,發展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養殖小區200個,生豬規模養殖比重達65%,力爭培育和引進省級以上龍頭企業2家,豬肉精深加工率達50%。

(二)突破性發展肉牛產業。按照“鞏固改良基礎,突出集中育肥,扶持專合組織,培育加工企業,建設中國西部優質肉牛經濟強市”的思路,宣漢縣、達縣、萬源市要認真抓好能繁母牛保護和牛種改良,力爭在肉牛產業化經營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快肉牛產業化經營步伐。到**年,年改良黃母牛15萬頭以上,建立25個肉牛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年出欄20頭以上的標準化育肥示范場(戶)500個,引進和培育一家年加工肉牛5萬頭的大型肉牛加工企業,牛肉精深加工率達30%。到**年,年改良黃母牛達20萬頭以上,建立50個肉牛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年出欄20頭以上標準化育肥場1000個,牛肉精深加工率達40%。

(三)加快發展優質奶業。要以奶業骨干加工企業為龍頭,推進奶業產業化經營,建立完善乳品企業和奶牛養殖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奶價協調機制,大力發展奶牛小區,加快發展以宣漢縣胡家鎮、花池鄉等為點,210國道沿線為線的奶牛健康養殖帶。到**年,全市奶牛存欄達到3萬頭,建設年存欄奶牛200頭以上的養殖小區20個,10頭以上的奶牛規模養殖達55%,奶產量達到10萬噸。到**年,全市奶牛存欄達到4萬頭,建設年存欄奶牛200頭以上的養殖小區50個,10頭以上奶牛規模養殖達60%以上,奶產量15萬噸,培育和扶強1-2家乳品加工龍頭企業。

(四)大力發展特色畜牧業。各地要堅持市場引導、區域開發、規模養殖、品牌管理的發展模式,大力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場優勢的畜禽養殖及特種養殖,搞好加工營銷,特別是要重點抓好舊院黑雞、板角山羊、開江白鵝等地方優良畜禽品種保種選育和開發利用,擴大飼養規模,提高經濟效益。要強化產地保護意識,積極組織開展畜產品地理標識登記工作,大力發展無公害畜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

三、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一)組建農業信用擔保公司,安排地方糧儲備,支持現代畜牧業發展。農業信用擔保公司可以發揮政府資金的導向作用和專業擔保的放大功能,調動和聚集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農業領域,提高支農資金的履蓋范圍、使用效率和惠農力度。按照“政府扶持、多方參與”的原則,由市財政聯合各縣(市、區)財政共同出資,廣泛吸納社會民間資本注入,建立農業信用擔保公司,面向全市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專業種養殖農戶,為其在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時提供高效快捷的信用擔保服務,解決制約我市“三農”融資擔保瓶頸問題。糧食、畜牧、農發行要積極運用地方儲備糧計劃,安排支持飼料加工企業、種畜禽場、大型規模養殖場搞好糧食的儲備輪換和飼料加工,推行“六方合作”機制,帶動養殖戶降低養殖成本。通過發揮農業擔保和地方糧食儲備為現代畜牧業發展提供必需的資金保障和物質條件,為爭取納入全省現代畜牧業試點提質擴面創造條件。

(二)加快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以良種良法、圈舍改造和糞污處理為切入點,引導發展以標準化為基礎、適度規模為主導、種養結合為方向的養殖場和養殖小區,推進畜禽“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發展。堅持適度規模養殖,鼓勵以年出欄生豬100頭、肉雞12000只、肉牛20頭、肉羊60只、年存欄蛋雞1000只、奶牛10頭為基本單元發展專業養殖戶(場)。全面推行健康養殖,嚴格執行場地環境、引種育種、疫病防控、飼養管理等生產技術規程,不斷規范養殖過程記錄,逐步實現全程受控養殖。

(三)大力發展畜產品加工業。按照“扶優、扶強、扶大”的原則,引進和培育畜產品加工大企業,鼓勵、引導、扶持畜產品加工企業改善生產和技術條件,加強質量安全管理,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加工技術水平。重點抓好優質豬肉、優質牛肉、牛奶、禽類的精深加工,迅速增加畜產品加工總量,提高產品檔次,支持和鼓勵企業創建知名品牌,增加外銷出口,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畜牧業綜合效益。

(四)積極發展畜牧業循環經濟。大力實施“上山進溝、種養結合、適度規模、循環發展”戰略,推行“生態養殖+沼氣+綠色種植”生產模式。推行糧食作物、經濟作物、飼料作物三元種植結構;積極發展優質牧草、青貯青飼專用玉米,實施秸稈飼料資源開發利用戰略,提高秸稈利用率。把發展草食牲畜作為我市調整優化畜牧產業結構的重點,加快推進“以草換肉”、“以秸稈換肉奶”工程。變被動糞污處理成本性投入為主動利用糞污生產性投入,鼓勵在畜產品優勢產區配套發展沼氣發電、有機肥加工等新興產業。力爭**年全市規模養殖場(小區)實現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發展模式;大型規模養殖場通過工程和生物措施實現達標排放、清潔生產和資源化綜合利用。

(五)健全完善配套體系建設。加大《畜牧法》、《動物防疫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和執法力度,健全完善畜禽良種繁育、動物疫病防控、畜產品質量監管、畜牧業物流四大體系。要支持全市現已取得種畜禽生產資格的種畜禽生產企業做大做強,加快構建原種場、擴繁場、商品場相互配套的三級良種繁育體系;逐步建立種畜禽質量監測體系,完善以縣、鄉為主的人工授精改良網絡。要健全以政府為主體的動物防疫責任體系,加快構建網絡健全、隊伍穩定、保障有力、處置高效的動物疫病防控體系,特別是要進一步加強鄉(鎮)、村級動物防疫體系建設,確保有人辦事、有錢辦事、有能力辦事。要大力組織開展飼料、獸藥和肉品集中整治專項行動,加強奶牛飼養、奶站和生鮮牛奶的質量安全監管,逐步健全畜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驗體系,建立畜禽產品質量可追溯制度,強化畜禽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究。要按照建設秦巴地區物資集散地的要求,鼓勵發展飼料、獸藥產品直供服務,支持各類投資主體建設區域性畜產品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完善基礎設施,配套信息和檢驗檢測系統。大力支持各類中介服務組織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為養殖農戶提供飼料獸藥、良種仔畜、疫病防控、產品銷售等一條龍的專業優質服務。

(六)大力推行利益聯結新機制。鼓勵和扶持以農民為主體的畜牧業生產、經營者組建“參與廣泛、自愿聯合、平等互利、管理民主”的規范化農民專業合作社。廣泛推行種畜禽場、飼料企業、畜產品加工企業、合作社農戶和金融、擔保、保險機構共同參與的“六方合作+保險”產業化經營新機制。積極推行龍頭企業通過專業合作社向農戶提供仔畜禽、飼料、防疫、養殖技術,并按協議以增重計費方式付酬,農戶進行標準化規模養殖的“寄養”模式。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向農戶提供配套服務,按保證農戶收益的協議價回購,農戶按標準修建(改造)圈舍進行規模養殖的“訂單養殖”模式。宣漢縣等奶牛主產區,要建立完善乳品企業和奶牛養殖戶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奶價協調機制,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探索建立種畜禽、飼料、養殖、加工、儲藏、營銷等環節合理的市場風險分攤機制,鼓勵由產業鏈各主體共同出資,設立市場風險金,提高各環節的風險防范能力。

(七)加快畜牧科技進步。各地要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關鍵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建立健全畜牧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組織實施“畜牧科技入戶”工程,通過科技培訓、示范帶動等形式,大力推廣畜禽適度規模養殖配套技術、優質畜禽生產綜合配套技術和疫病綜合防控技術。各級政府要保障培訓經費,依托“五業”培訓和“綠色”證書工程,對廣大養殖戶普遍開展現代畜牧生產知識和技能培訓。加強畜牧人才隊伍建設,積極引進管理和技術人才,鼓勵和支持畜牧高新技術人才帶項目搞開發。加大畜牧技術推廣師資培訓、技術人員在職教育,提高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建立畜牧科技推廣績效考核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杠桿作用,促進畜牧業科技推廣隊伍多元化、技術服務社會化、推廣形式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大力開展畜牧科技人員進村入戶技術承包活動,到**年,科技對畜牧業增長的貢獻率達65%以上。

四、營造加快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加大投入力度。要依法建立完善動物防疫、畜產品質量安全等公共財政保障機制。整合政府性農業資金,按照《畜牧法》、《動物防疫法》的要求,加大對畜牧業發展的投入力度,市、縣(市、區)要安排專項資金,重點用于動物疫病防控、畜產品安全監管、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種質資源保護、良種良法推廣、規模化養殖基地和優質飼草基地建設以及畜牧科技推廣等。特別是要依法保障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強制免疫造成的動物應激死亡、應急防疫物資儲備、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村級動物防疫員勞務補貼、疫情監測監督管理、疫情控制撲滅、飼料獸藥等投入品監管以及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等財政性經費開支。要逐年增加畜牧科研和技術推廣經費,農業科研、農業技術推廣等專項資金要向畜牧業傾斜,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發展多種形式、多種渠道的畜牧業保險,運用貼息等方式,引導和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增加對畜牧業的信貸支持。積極支持農業擔保體系建設,建立農業擔保風險補償機制。探索建立現代農業發展投資公司,搭建現代畜牧業發展的投融資平臺。

(二)強化政策扶持。積極推進能繁母豬、育肥豬、奶牛政策性保險工作,逐步擴大畜禽養殖保險范圍。按照《達州市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實施細則(暫行)》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市、縣兩級政府及企業凍豬肉儲備機制。對符合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要求的養殖基地建設,優先配套安排“金土地”工程、紅層找水、沼氣建設、環保治理、農村公路暢通(通達)工程等新農村建設項目。認真落實良種引進、畜產品加工、飼料加工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將規模養殖用地納入土地總體利用規劃,優先安排和解決現代畜牧業發展生產建設用地,鼓勵支持利用荒山、荒地、灘涂等發展畜禽養殖。規模養殖場用水用電嚴格執行農業生產水電價格。各地收取的排污費,每年安排一定資金支持農牧配套、種養結合的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糞污治理,扶持以畜禽糞污為原料的新興加工產業,促進畜牧業循環經濟發展。把規模養殖相關設備納入農機補貼范圍。

(三)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增強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的緊迫感,抓住發展機遇,把加快發展現代畜牧業擺到更加重要的工作日程,科學編制現代畜牧業發展規劃,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達縣、宣漢縣、大竹縣、渠縣等我市四個生豬調出大縣要力爭納入全省現代畜牧業試點擴面范圍,其余縣(市、區)也要創造條件爭取納入試點擴面范圍。各地既要貫徹落實好現有扶持畜牧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又要根據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需要,完善政策,增加投入,創新機制,切實解決制約現代畜牧業發展的資金、土地、融資、風險等突出問題,加大對重點畜禽產業、重點畜產品加工營銷企業的支持力度,努力打造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特色和亮點。對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目標任務要納入縣域經濟目標管理體系,明確責任,嚴格考核,逗硬獎懲,強力推進。市、縣(市、區)要建立聯席會議工作制度,定期召集相關部門研究解決現代畜牧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協同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