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人員救助保障機制的意見

時間:2022-12-07 09:02:00

導語:貧困人員救助保障機制的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貧困人員救助保障機制的意見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努力實現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從制度上保障全市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全面促進社會和諧進步。在調查摸底的基礎上,現就全面建立全市貧困人員救助保障機制,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建立貧困人員救助保障機制的重要意義

(一)建立貧困人員救助保障機制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直接體現。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經過這幾年的努力,*經濟社會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按照每人每天生活費不低于1美元的標準,全面建立貧困人員救助保障機制,不斷提高低收入群體的生活水平,既是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又是堅持科學發展、重視改善民生的直接體現。

(二)建立貧困人員救助保障機制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科學發展的目標與追求,也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讓人民共享。全面建立貧困人員救助保障機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充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切實控制收入差距,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三)建立貧困人員救助保障機制是推動*高水平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市在20*年率先成為全省首批達到全面小康的縣市,目前正加快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邁進,這就更加需要一個和諧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環境。全面建立貧困人員救助保障機制,不僅對于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加快基本現代化步伐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提高黨委、政府的凝聚力、向心力,提升*的綜合競爭力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明確建立貧困人員救助保障機制的目標和總體要求

(一)目標。在大力發展經濟,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充分發展社會事業的基礎上,從制度上保證改善民生,重點根據不同群體、不同對象,采取不同的扶助辦法,建立與整個社會保障體系相銜接,與基本現代化相適應的全覆蓋的救助保障機制,在全市范圍內基本消除貧困。

(二)總體要求。從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的實際出發,全面建立貧困人員救助保障機制,合理確定幫扶標準和對象范圍,做到制度完善、程序明確、操作規范、方法簡便,逐步實現社會救助保障工作的規范化、制度化、系統化,努力使全市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同時,要始終堅持黨委政府救助保障與家庭贍養扶養、社會互助、個人自立相結合,鼓勵和支持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員生產自救,脫貧致富。

三、合理確定全市貧困人員的對象范圍

本著社會救助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相一致的精神,本意見確定的貧困人員是指本市戶籍中人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兩倍以下的家庭。主要包括以下5類人員:1、符合城鄉低保的家庭;2、城鄉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法定贍養人或撫養人的“三無”對象;3、因病、因殘、因災造成生活困難的低保邊緣的家庭;4、夫妻雙下崗的特困職工及單親的下崗失業人員;5、重點優撫對象、農村“五保戶”、重度殘疾等其他貧困人員。

四、建立貧困人員救助保障機制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建立社會保障全覆蓋機制

1、完善參保制度。認真執行《勞動法》,本市境內各種形式的經濟組織、各類用人單位及與之形成勞動關系的勞動者,都必須按照國家勞動保障法律法規,依法參加社會保險。本市戶籍的農(居)民工,用人單位必須依法為其辦理參加相應的各類社會保險,而不再辦理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2、完善繳費扶助制度。要切實落實上級有關就業困難群體的社會保險補貼政策,不斷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財政補助機制,使其更加體現針對性、合理性和全覆蓋的特點。

3、完善農保養老金計發辦法。農保養老金根據全市經濟發展水平、全社會工資增長水平、物價水平及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收支情況,逐年適當調整,以逐步提高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水平。

4、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在穩定現有參保人員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重點做好患大病、重病、長期慢性疾病(含精神?。┤藛T的醫療費報銷工作,逐步擴大特殊疾病種類,提高報銷額度;提高貧困精神病人免費服藥的補助標準,確保病情穩定;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管理體系,使制度更加簡便易行。

(二)建立社會救助立體化機制

1、建立多層次的制度化救助機制。要在認真貫徹落實太政發[20*]69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完善*市城鄉社會救助體系的實施意見》的同時,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變化,不斷制定完善各專項救助制度,不斷擴大救助對象范圍,重點解決好救助對象在醫療、教育、住房、就業、法律等方面的困難,從而逐步形成多層次、廣覆蓋、規范化、制度化的社會救助體系。

2、建立齊抓共管的協調聯動機制。要進一步整合資源,著力構建政府主導、各方共擔、社會參與的協調聯動機制。市鎮(區)兩級行政主管部門要把實施社會救助作為建設責任政府、加強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認真履行好組織管理、政策促進、資金投入、監督檢查等職責。各社會團體也要充分發揮優勢,廣泛發動社會力量,群策群力,形成社會救助一體化格局。

3、建立反應快速的臨時救助機制。臨時救助作為專項救助的有效補充,通過建立健全各項機制,規范救助范圍和運作流程,使臨時救助真正發揮出“應急”、“救急”的作用。要進一步加大臨時救助力度,設立臨時救助資金,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切實幫助遭遇突發困難的群眾度過難關。

(三)建立標本兼治就業促進機制

1、加大充分就業社區創建力度。按照“六到位”要求,加強社區勞動保障平臺建設。市勞動保障部門要及時掌握社區失業人員尤其是貧困人員及就業弱勢人員就業情況,通過建立社區就業服務長效機制,及時為他們提供就業服務。

2、加大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人員就業力度。公益性崗位要優先安置貧困人員及就業弱勢群體。勞動保障部門要對財政支付工資的公益性崗位和機關事業單位編外工勤崗位用工情況進行全面調查。今后凡財政支付工資的公益性崗位和機關事業單位編外工勤崗位新錄用人員,要按10%至15%比例安置貧困人員及就業弱勢群體就業,并報勞動保障部門核準。財政部門要把公益性崗位安置貧困人員就業作為財政撥款的重要依據。

3、加大就業再就業政策的落實力度。在強化就業再就業政策宣傳的同時,要積極采取結對幫扶、再就業援助、殘疾人按比例就業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將物質救助與能力扶持相結合,在搞好資金、物質救助的同時,致力于標本兼治、扶本強志,著力增強貧困人員的自我生存和發展能力。

(四)建立節日統一走訪慰問機制

1、明確走訪的對象和范圍。本市范圍內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低保邊緣家庭;被征地農民中的困難家庭和因遭遇突發性天災人禍家庭的特殊困難戶;殘疾人困難家庭;重點優撫對象;市級以上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中的困難家庭;特困職工家庭以及下崗失業職工中的困難家庭。

2、明確主要責任部門。為避免出現多頭重復走訪和漏訪等現象,明確市、鎮(區)兩級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工會、殘聯等部門為主要責任部門,走訪對象主要由各鎮(區)負責。各鎮(區)民政辦公室將所在鎮(區)需幫扶走訪慰問對象的基本情況及時準確匯總,并統籌制定走訪慰問方案,報所在鎮(區)黨委、政府批準后統一組織實施。對于各鎮(區)最困難并需要由市慰問的各類對象,由各鎮(區)黨委、政府匯總審定后,統一報市民政局,由市民政局審核把關,統籌制定市級走訪慰問方案,報市委、市政府批準后實施。

3、明確慰問標準。元旦、春節期間,全市各鎮(區)應對所屬貧困對象進行普惠性慰問,慰問金額一般掌握在農村低保標準的兩倍左右(不含慰問品)。被確定為市慰問的貧困對象,慰問金額一般掌握在城鎮低保標準的兩倍左右(不含慰問品)。隨著經濟發展,城鎮和農村低保標準應逐年適當增長,慰問金標準也相應提高。

4、明確資金來源。慰問資金列入每年財政預算,由市鎮(區)公共財政和扶貧基金統籌安排解決。

五、切實加強貧困人員救助保障工作的組織保障

(一)建立組織體系。成立市貧困人員救助保障工作領導小組,統一組織推進協調全市貧困人員的脫貧解困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財政、衛生、教育、規劃建設、司法、總工會、殘聯等部門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民政局,由市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總工會、殘聯明確專門人員,負責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二)建立信息化動態管理系統。要緊緊依托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工作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建立全市統一的貧困人員信息化動態管理系統。管理系統數據庫的建立和維護工作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負責,民政局配合。各鎮(區)要及時準確地將貧困人員信息輸入到管理系統,以便及時準確動態地了解全市貧困人員的基本情況,完善幫扶“預警”機制。市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等職能部門要共同做好人員信息的審核把關、動態調整等工作,逐步實現全市貧困人員救助保障工作的現代化,不斷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三)保證經費投入。各鎮(區)要按照公共財政的要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進一步拓寬資金來源渠道,逐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積極拓寬社會資金籌集渠道,構建起市、鎮(區)公共財政和扶貧基金為主導,社會資金相補充的資金保證體系,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按人均比例形成財政投入逐步增長機制。

(四)整合社會資源。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扶貧幫困的傳統美德,廣泛動員各方面力量,積極開展面向城鄉貧困人員的結對幫扶、慈善救助、愛心超市及送溫暖等活動。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慈善總會、紅十字會等群眾組織要充分發揮各自職能,開展形式多樣的幫困活動,并著力在建立健全長效機制,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各新聞單位要加強宣傳報道,努力營造人人關心和幫助貧困人員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