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加快發展高效農業的實施意見
時間:2022-12-15 10:19:00
導語:區加快發展高效農業的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發展高效農業,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關鍵舉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切實轉變農業增長方式,進一步做大做強高效農業產業,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現就進一步加快發展規模高效農業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連片集中、形成規模的發展思路,進一步整合和優化配置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資源,用工業化的理念加快規模高效農業發展,突出主導產業,做強特色產業,放大區域優勢,培強龍頭企業,創優農業品牌,進一步提升高效農業產業化水平,切實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二、目標任務
2009年,全區新增高效種植業面積4.5萬畝,其中設施農業面積2.5萬畝,新增高效漁業面積2.4萬畝,畜禽規?;B殖比重平均提高6個百分點以上;完成農業招商引資5.5億元;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200家以上、土地股份合作社48家以上;新增無公害農產品2個、綠色食品2個、有機食品1個,新增農產品注冊商標20個以上,新創建農產品省著名商標1件、市知名商標4件,創省級名牌農產品1件,新增農產品認證5個,新申報農產品地理標志3個。
三、工作重點
1.進一步提高蔬菜產業設施化水平,提升產業檔次。重點發展鋼架大棚、日光溫室和磚混菇房等設施,積極推廣噴灌、滴灌、溫光調控等技術,加快區蔬菜育苗中心建設,實現穴盤化育苗、工廠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加速提升產業發展層次,提高蔬菜產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經濟效益。2009年,全區新增蔬菜面積3萬畝,其中設施蔬菜面積2萬畝,蔬菜復種面積達到30萬畝,每個鄉鎮要新建1個核心區500畝以上的集中連片設施蔬菜種植基地,把*建成“全市重要的規模設施蔬菜基地”。
2.進一步提高養殖規模,提升養殖效益。按照“養殖布局區域化,生產技術標準化,優質產品品牌化、防疫規范化”的要求,促進養殖業由傳統的千家萬戶分散養殖向企業化、規?;B殖轉變,圍繞加工企業的生產原料需求,迅速建立種雞、苗雞、蛋雞、肉雞以及種豬、苗豬和生豬養殖等一條龍生產體系,延伸產業鏈條,提升產業效益。2009年,全區生豬年飼養量70萬頭、出欄45萬頭,蛋禽飼養量600萬羽、肉雞出欄3000萬羽以上,每個鄉鎮新增年出欄50萬羽以上肉雞規模養殖場(大戶)4個,全區畜禽規?;B殖比重平均提高6個百分點以上。突出小龍蝦規模養殖,穩步增加高效漁業面積。
3.進一步打造優勢核心區,提高規?;?。突出打造宿沭一級路高效農業產業帶、宿邳一級路高效農業產業帶及宿遷市運河灣自然農園,建成“兩帶一園”的高效農業優勢核心區。將宿沭一級路、宿邳一級路兩側500米范圍內耕地全部向高效農業建設主體流轉,堅持“連片開發、整體推進”,進一步放大亮點,做強規模,加速產業集聚,提升規模效益,將其打造成全市領先、全省有名的高效農業產業帶。以建成現代農業示范區、和諧文明新社區、水利文化展示區、宿遷旅游新景區、農旅兼容產業區為目標,按照“三農聯動、農旅融合、城鄉統籌、整體推進”建設思路,加快宿遷市運河灣自然農園建設,建成集觀光、休閑、科普為一體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綜合性農業園區。
4.進一步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加快產業化進程。緊緊圍繞畜禽養殖、設施蔬菜、優質稻麥等主導產業,立足內培外引,引進國內外知名龍頭企業進駐我區,重點支持龍嫂米線、益客食品、霸王乳業等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提高生產能力,推動產業升級。2009年全區引進培育固定資產投資千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10個,其中種植業3個、養殖業2個、農產品加工業5個。以龍嫂米線、凱納爾食品分別被評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和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基地為契機,推動龍頭企業爭先進位,不斷升級。積極引導、扶持龍頭企業采取“龍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與基地、農民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增強企業反哺農民的責任意識,增強農民參與產業化發展的信心,實現企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雙贏目標。區發改、經貿、財政等部門要采取積極有力的措施,為龍頭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同時主動做好扶持服務工作,努力把農業龍頭企業打造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火車頭”。
5.進一步打造農產品品牌,提升市場競爭力。大力實施品牌戰略,積極扶持農產品品牌化發展。加快區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農產品檢測體系,積極開展農產品品牌申請認證工作,推進標準化生產,高效農業規模基地的產品要全部注冊商標,實現基地規?;l展、企業化運作。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樹立品牌意識,選擇產業基礎好、發展潛力大的品牌,進行重點扶持、包裝和宣傳,爭創市知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國家馳名商標。要以品牌創建擴大*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逐步實現農產品流通從輸出原料向輸出產品,再向輸出品牌的轉變。
四、推進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各鄉鎮要把發展規模高效農業作為“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相關部門要切實增強為農服務意識,創新工作方法,改進服務方式,強化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為高效農業規?;l展提供有力保障。區農業十大產業協會要切實履行科學規劃、信息提供、產品銷售、技術服務等職責,確保每個產業都能順利推進,取得實效。
2.加大農業招商力度。牢固樹立農業招商是發展高效農業“第一要務”的理念,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大項目包裝、推介力度,有效吸引外商資本、工商資本和社會資本進入我區發展高效農業,努力引進建設一批規模大、檔次高、效益好、影響大的高效農業項目。為進一步推動農業招商,2009年對區直部門及鄉鎮引進的高效農業項目,按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任務內的按1:1.5計算招商引資實績,任務外的按1:2比例計算招商引資實績;對引進境外資金投入高效農業的,按1:3比例計算招商引資實績。
3.強化政策扶持。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市促進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爭取和整合各類支農資金,重點用于扶持高效農業建設。一是積極爭取上級扶持。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加大對農業投入的機遇,圍繞上級財政支農資金投資方向和重點,統籌項目包裝、申報,加大爭取扶持力度。二是加強項目整合使用。對上級批復下達的農業專項資金,按照“資金性質不變、實施主體不變、監督管理不變”的“三不變”原則,建立“統一規劃、整合項目、集中投入、整體推進”的工作機制,重點支持高效農業發展。三是加大區財政扶持力度。制定出臺《*區2009年度區級高效農業項目申報指南》,對達到立項標準的新增高效農業項目,區財政按照項目規模、示范帶動能力予以新增固定資產投資的15—30%扶持。2009年區財政安排用于扶持高效農業發展的資金比2008年增長30%以上。
4.加快土地規模流轉。在堅持土地基本政策不變的前提下,大膽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新機制、新模式。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參與農村土地股份合作,使土地變資本、農民變股東,讓農民更多地分享土地經營的收益。健全完善土地流轉服務體系,建立區、鄉鎮、村三級土地流轉有形市場,探索建立土地流轉市場化運作機制,培育農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改變農民土地分散流轉形式,積極推進土地規模流轉和土地入股,將土地向農業招商引資項目、生產基地建設項目和規模種養項目集中,規范流轉合同,完善流轉服務,確保土地流轉工作取得實效。2009年全區新增土地流轉面積9萬畝以上,入股土地面積3萬畝以上,規模經營總面積達40%以上。對自愿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農戶,連片流轉面積300畝以上的,前五年區財政給予每年每畝50元的獎勵;連片流轉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同時享受省財政每畝100元的一次性獎勵。
5.發展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全面貫徹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充分發揮農業十大產業協會的社會基礎、組織系統、經營服務網絡和產業條件等優勢,積極發展農民經紀人隊伍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對已建成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加強引導、強化服務,注重實效,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2009年全區入社農戶數要達到35%以上。工商部門要開通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登記“綠色通道”,優先受理、優先審核、優先發照。對具有一定規模和出口創匯能力的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可申報自行進出口經營權。
6.嚴格督查考核。各鄉鎮和有關部門要將區政府下達的高效農業發展目標任務進一步分解細化,落實到崗位,落實到人頭,形成一級抓一級、一級對一級負責的工作機制。區政府將高效農業工作納入鄉鎮目標考核體系進行重點考核,堅持跟蹤督辦、進度檢查、考核評定相結合,實行“雙月檢查、季度觀摩、半年考核、年終總結”的推進機制。對發展高效農業成績突出的鄉鎮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對落后的鄉鎮和工作不力的部門,予以通報批評。對重點項目實行跟蹤問效制度,確保項目如期如實落實到位,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