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在新農村工作意見
時間:2022-12-25 10:00:00
導語:市委在新農村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加快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必然要求。農村發展滯后于城市發展,制約了全面小康社會建設步伐。為此,中央把統籌城鄉發展作為“五個統籌”之首,總書記提出了“兩個趨向”的科學論斷,黨的十六屆(提醒您:請根據實際修改)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任務。經過多年來特別是近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市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加速農村建設發展的能力和條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快推進農村全面小康建設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舉措。(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不斷提高執政能力的具體體現。我市絕大部分區域是農村,絕大多數群眾是農民,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精神,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很重要的就是要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農民的利益。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優化農村發展環境,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事關農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實踐,也是各級不斷提高執政能力的具體體現。(三)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建設全省首善之地的必然要求。加快推進“兩個率先”、“兩個前移”,建設全省首善之地,是我市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構建和諧社會,僅有城市發展遠遠不夠,必須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共同進步。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村與城市統籌發展、城市化與工業化聯動發展、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改變城鄉
發展不和諧狀況,必將為建設全省首善之地奠定堅實的基礎。二、切實把握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實施原則和目標任務(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提醒您:請根據實際修改)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把握建設全省首善之地的總要求,以推進農村全面進步,促進農村生產力水平、服務管理水平、農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四個提升”為目標,以“五大建設”為重點,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四級聯動、整體推進,實現農村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相統一,經濟、社會、自然與人的發展相協調,把我市農村建設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二)實施原則⒈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原則。堅持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生產與生活條件同步改善,建設與管理同步推進,自然生態與人的發展同等重視,正確處理農村建設發展中的各種關系。既要注重加大對農村的公共投入,改善農村的生活環境條件,又要毫不動搖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提升農村生產力水平和農民富裕程度作為重中之重來抓,增強農村自我發展、自我建設的活力和后勁;既要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加快農村硬件設施建設,又要健全管理制度,加強農民教育,倡導文明生活方式,增強群眾的民主法制意識、科技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⒉分類指導整體推進原則。要因村制宜,分類指導,對城中村、園區村、城鎮駐地村、山區灘區村,立足實際確定建設內容和標準,區別不同情況采取政策措施,不搞一刀切。堅持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相結合,在全面動員發動、各鄉鎮(街道)村全面展開的基礎上,每年確定一定數量的村實行重點扶持,全方位建設,集中突破,以點帶面,促進全市新農村建設整體水平的提高。明年率先實施“十百”工程,著力抓好××個示范村和××個建設村,為其他村莊樹立樣板,提供借鑒。其他村莊要不等不靠,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及早展開各項建設工程。⒊群眾自愿原則。要確立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正確處理政府主導與群眾主體的關系,堅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支持群眾,尊重農民意愿和對項目的選擇,充分調動農民自力更生建設家園的積極
性,激發農民自主、自強、勤勉、互助、奉獻精神。凡是群眾迫切要求的先建、早建;凡是農民不認可的項目,不能強行推進;凡是農民一時不接受的項目,要先試點示范,并講明政策規定,嚴格民主程序,讓農民逐步理解接受。要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建立項目扶持、市級補助、鄉鎮配套、村集體補貼、村民投入、社會投資“六位一體”的多元化投資格局。⒋規劃先行原則。新農村建設要以全市村鎮建設整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指導,在認真做好與農田保護規劃、城鎮組團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工業園區規劃及水利、交通等專項規劃銜接的基礎上,按照適度超前、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要求,首先進行村莊布局總體規劃,確定建設方案。并堅持規劃一張圖、審批一支筆、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個法,嚴格按照新村規劃和建設方案組織實施,切實維護規劃的統一性和嚴肅性。(三)建設目標各鄉鎮(街道)村要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以產業現代化、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潔化、家居舒適化、服務社會化、管理規范化、農民知識化、精神文明系列化“十化”和××項考核指標(附后)為建設目標,廣泛動員,全面發動,整體推進,力爭經過五年的集中建設,把我市農村傳統產業改造成為具有持久競爭力和持續致富農民的高效產業,把傳統村落建設成為擁有現代文明生活的新型社區,把傳統農民培養成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質的新型農民。⒈產業現代化。加大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步伐,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基本化解村級不良債務,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幅要保持在××%以上。⒉布局優化。按照全市城鎮總體規劃和土地總體利用規劃,科學確定村莊建設方向,因村制宜編制規劃,實現村莊布局合理、功能分區明顯、公共設施完善、資源利用高效、居住環境優美、生活方便舒適。特別是城中村、園區村要改造建設成為新型社區,群眾有愿望、具備條件的村莊要實施宅基地整理、舊村改造,撤并小村,建設中心村。民宅建設要堅持實用性與美觀性、特色性相統一,住房全部達到磚瓦結構標準,人均住房面積達到××平方米。⒊街道硬化。在實施村村通硬化路工程的基礎上,所有村莊要全面整治硬化進村道路和村內主要街道,有條件的村要硬化村內所有街巷。同時,村內主干街道和公共場所要全部安裝節能型路燈,實現亮化;⒋
村莊綠化。實現農田林網化、農戶庭院園林化和田邊、河邊、路邊、街邊、宅邊全方位綠化,村內至少建設一處街心公園或公共綠地,村莊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提高生態質量。⒌環境潔化。實現生活區與工業生產區、畜禽養殖區分離;村內閑置宅基地和私搭亂建、有礙觀瞻的建筑全部清理,廢舊坑(水)塘全面整理;村莊主干街道整潔、美觀、有序,無“三大堆”(柴草堆、糞堆、建筑垃圾堆),無亂貼亂畫現象;村莊排水排污系統通暢,有條件的村實行雨污分流;各類垃圾集中存放、及時清運、無害化處理,打造良好人居環境。⒍家居舒適化。引導群眾建設安全節能型住宅,加快建設農民公寓樓。實現飲用水集中供應,自來水入戶率達到××以上,水質達到國家飲用水衛生標準;農戶基本普及衛生廁所,普遍使用沼氣、液化氣、秸稈氣化氣、太陽能、電能等清潔能源;全面普及電話,寬帶信息網敷設到村,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以上,初步實現生產生活信息化。⒎服務社會化。全面推行為民服務制,建立村級便民超市或綜合服務大院,組建專業協會或合作社。全面普及學前教育,切實落實對貧困家庭學生的“兩免一補”政策;實現衛生所達標,村民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殘疾智障人員、老黨員和困難家庭老人的幫扶政策、失地農民補償政策、五保老人集中供養政策得到認真落實,無房或危房特困家庭的住房問題得到全面解決,因病、因災、因傷致貧家庭得到及時救助。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弱有所助、貧有所濟。⒏管理規范化。村“兩委”班子健全完善、團結協調,村黨組織達到“五個好”要求;全面實行村黨組織領導下的村級民主自治,各項管理制度健全,村務財務管理規范,村民對村務公開的滿意度達到××以上;社會穩定治安良好,治安巡邏、矛盾調處和為民服務三支隊伍健全,無派性和宗族勢力干擾村級正常工作,有效避免越級集體上訪事件,村民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度達到××以上。⒐農民知識化。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要達到××年。現有勞動力每年參加農業科技培訓的時間不少于××天,每三年參加一次系統非農就業培訓,××%以上的適齡農民要成為具有較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較強就業能力的新型農民或產業工人,××%的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就業。、精神文明系列化。建立一條文明街、一處文體廣場(文化大院)、一處圖書閱覽室小康電子書屋、一處文體娛樂室,完善健身器材、娛樂設施;開展經常性的豐富健康的文體活動,組織文明
- 上一篇:民族文化發展論文
- 下一篇:軍事史上大迂回戰略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