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意見
時間:2022-02-01 09:16:00
導語: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提高認識,增強做好農村環保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是實踐科學發展觀,建設農村生態文明的具體體現,是解決影響農民健康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環境問題的迫切需要。近年來,我市堅持“城鄉統籌,一體發展”,不斷加大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污染治理力度,著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農村環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隨著我市農村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和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環境問題日益凸顯,環境形勢十分嚴峻。農村環境問題影響著我市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阻礙著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威脅著社會的和諧穩定。各縣區、各部門要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切實增強做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結合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二、明確思路,把握農村環保工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改善農村環境質量、維護農民環境權益為根本出發點,以建設清潔家園、水源、田園、能源為重點,正確處理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城市環保與農村環保、主動預防與被動治理的關系,強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促進農業資源綜合利用,推動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從源頭上減輕農村生態與環境的壓力,落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環境保護總體要求,為構建和諧*提供環境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
全面推進,突出重點。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涉及面廣的系統工程,要統籌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大力發展生態農業,逐步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威脅城鄉居民食品安全和影響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大飲用水水源保護和監管力度,抓好農村飲水安全;規范生活垃圾處理,加大農村地區工業污染和規?;笄蒺B殖污染防治力度,改善農村環境衛生條件;加強土壤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建設生態田園,穩步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各縣區要根據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訂科學的農村環境綜合治理規劃,建立健全加強農村環保工作制度,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推進農村環保工作。
依靠科技,創新機制。要加強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以技術創新促進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加大環保科技投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的農村環保投入機制。要建立激勵機制,鼓勵廣大群眾參與環??萍紕撔?。
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各縣區政府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加強組織領導,逐項分解任務,靠實工作責任。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民及社會力量參與、支持農村環境保護,逐步形成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公眾參與、輿論引導的農村環保工作機制。
(三)總體目標
通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提升農村環境監管能力,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環保意識,使農村環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基本解決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生態環境保護、恢復與建設取得較大成效,農村環境質量明顯好轉,有力推動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到2010年,農村建制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完成一批生活垃圾處置項目和行政村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設施示范工程;建設一批重點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實施一批鄉村工業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建設一批各類規?;笄蒺B殖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創建一批省級生態村和省級環境優美鄉鎮。力爭2012年50%的農戶使用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到2015年,農村環境監管能力顯著提高,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三、圍繞重點,著力解決農村突出的環境問題。
(一)加大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力度。要持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力爭每年解決10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按照相關規范要求,依法劃定水源保護區范圍,建設水源地周邊截污工程,設置水源保護區標志,制定水源水質保護相關規定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環保、水利、農牧部門要會同縣區政府提出農村水源地保護的具體措施。對農村人口聚居區的集中式飲用水源,實施污染預防措施,加強對農藥、化肥的環境安全監督管理和規?;B殖糞便污染處理,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對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的污染源,堅決依法關?;虬徇w。環保部門要會同衛生防疫、水利等部門,對鎮、村的集中式、分散式飲用水源種類、環境質量狀況和保護區劃分狀況等進行詳查,摸清底數,為制訂應急預案和編制保護規劃等提供科學依據。環保、衛生防疫、水利等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責,加強對村民集中飲用水源水質的監測,及時掌握水質變化情況,并定期向社會公布水質狀況。
(二)加大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各縣區要結合《*市新農村試點工作方案》,因地制宜制定轄區內鎮村環境保護規劃,做到保護與開發、建設并重,有步驟地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切實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一要加快生活污水治理。從2009年起,市上每年將選擇條件成熟的鄉鎮開展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帶動農村污水治理工作的全面開展。加快縣城污水處理廠建設,爭取在2012年前建成紅古海石灣、窯街,榆中、皋蘭、永登污水處理廠。二要加強農村生活垃圾的處理。加快建設農村垃圾收集轉運設施、農村生活垃圾簡易填埋場、鄉鎮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做到定點存放、定時轉運、定點集中處理,規范垃圾處置,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爭取在2010年前完成榆中、永登、皋蘭和紅古生活垃圾處理工程。三要實施農村生活污水凈化處理工程。各縣區要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組織開展農村改水、改廁、改廚、改圈“四改”工作。大力實施農村能源建設工程,積極推廣沼氣、秸稈利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力爭每年新增沼氣用戶1萬戶以上。各縣區要加大對轄區內現有生態園、農家樂和度假村的調查清理力度,加強對新建項目的環境管理,對超標排放項目進行綜合整治,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
(三)加大農村工業污染控制力度。各縣區利用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成果,有針對性地組織開展農村工業污染源的現狀調查,掌握本轄區農村工業污染源基本情況,加大監管力度,嚴格取締國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新五小”項目;對影響、干擾農村居民正常生產、生活的污染源,實施限期整改或搬遷;對不按規定進行環保審批、沒有建設污染處理設施和不能達標排放的企業,堅決整治或取締、關停。要加強農村新建項目的審批管理,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建設項目未履行環評審批程序即擅自開工建設的,責令其停止生產,補辦環評手續,并予以處罰,防止工業污染向農村轉移,防止已淘汰落后產能、設備企業死灰復燃。同時,結合鄉鎮發展規劃,對鄉鎮企業進行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劃定鄉鎮工業小區,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
(四)加大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力度。各縣區要科學劃定畜禽禁養區、限養區和養殖區,將農村建制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群眾聚居區等敏感區域列為禁養區;在養殖區內,鼓勵生態養殖和標準化養殖區建設。要加強畜禽養殖項目的管理,新建和改擴建規?;笄蒺B殖場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小型養殖必須在當地主管部門備案,通過配套建設沼氣池、鼓勵建設有機肥加工廠、發展養殖與種植相結合畜牧循環經濟等綜合利用方式,實現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要加大對已建畜禽養殖企業的污染治理力度,制定整治方案,限期關閉、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
(五)加大農藥、化肥和農膜等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力度。要指導農民科學施用化肥、農藥,鼓勵農民使用農家肥、有機肥料及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測土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要加大宣傳力度,著力做好廢棄地膜回收處理工作,積極推廣可降解地膜,推行秸稈還田,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禁止在禁燒區內露天焚燒秸稈,推進循環生態農業發展。
(六)加大農村土壤污染防治力度。要認真開展好轄區內土壤污染調查工作,探索土壤污染防治方法,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對策,防止土壤污染危害農作物生產和土地開發利用。開展對窯街、阿干鎮等地的土壤污染修復與綜合治理試點,逐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加大對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生產基地的建設和環境監管力度,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七)加大小流域環境綜合整治力度。榆中、永登、紅古、皋蘭和七里河等縣區要抓緊完成中小河流治理規劃,建立健全湟水河、大通河、莊浪河、宛川河、大砂溝、雷壇河等小流域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和工作機制,列出治理重點,制定階段目標,并積極爭取國家和省上列項支持。要加大財政投入,圍繞治理重點和階段目標,按計劃分期分批完成流域內的城鎮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養殖、工業污染和農村面源污染的整治。通過治理,使小流域的生態環境得以逐步改善,生態功能得以提高,形成良性循環。
(八)加大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堅持生態建設與保護并重,大力實施天然林保護、三北工程、秦王川灌區經濟型農田防護林和兩山高陡削坡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鞏固提高退耕還林和南北兩山綠化成果。逐年增加造林封育及補植造林面積。把生態綠化和經濟林建設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紅古區坪臺地、皋蘭旱砂地和秦王川三地氣候特點及土地類型差異優勢,全力抓好特色經濟林建設。全面加強南北兩山綠化管護,抓好重點地段補植造林和重點景觀工程綠化建設,實施黃河中上游生態修復*試驗區項目和黃河濕地*段保護工程。
四、強化措施,全面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一)加強對農村環保工作的領導。各縣區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定期研究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檢查落實情況,及時解決問題。要盡快建立“政府主導、農民主體、部門協作、聯合推進”的工作機制,推行縣(區)、鄉(鎮)環境質量行政首長負責制,實行年度和任期目標責任制。環保部門負責指導、協調和監督全市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發展改革、國土資源、建設、規劃、農牧、林業、水利、衛生、交通、財政等部門要各負其責,發揮職能作用。
(二)建立健全農村環保投入機制。農村環境保護是公益性事業,市、縣區兩級政府應逐年增加農村環境保護的財政預算,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重點支持飲用水源地保護、環?;A設施建設、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和有機食品基地建設及生態示范創建活動的開展。逐步完善農村環境保護投入機制,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
(三)加強農村環保基礎建設??h區環保部門的工作重心要逐步實現由城區向農村延伸,建立較為完善的農村環境預警監控體系。重點加強縣級環境監測站硬件設施、技術手段和人員隊伍建設。鄉鎮逐步建立環保監管員制度,制訂村規民約,組織村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把環保工作職責落到實處。通過試點,在全市鄉鎮逐步設立環保所等農村環保工作機構。
(四)加大農村環??萍纪茝V力度。建立健全市農業環保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實用技術的推廣、咨詢服務和監督管理。圍繞“利用、節約、減污、增收”,引進和推廣應用秸稈綜合利用、植保、替代農藥、測土配方施肥、土壤綜合防治、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綜合利用和農產品無公害標準化生產等先進技術,進一步研究開發成本低、操作簡單、高效實用的農業環保技術,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保障。
(五)加大農村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和宣傳冊等載體,開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宣傳教育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提高環保意識。廣泛聽取意見與訴求,尊重農民群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維護農民的環境權益,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組織開展環境保護知識和技能培訓,引導農民群眾自覺保護農村生態環境,形成良好的環境衛生和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生活、消費習慣,弘揚生態文明,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 上一篇:酒店業餐飲成本控制論文
- 下一篇:大企業直通車服務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