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業發展建設旅游強市意見
時間:2022-02-09 08:55:00
導語:旅游業發展建設旅游強市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充分認識加快旅游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一)加快旅游業發展是貫徹落實《規劃綱要》賦予*發展新定位的必然要求。《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強化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將*建設成為廣東宜居城鄉的“首善之區”,成為面向世界、服務全國的國際大都市,為*科學發展確立了新目標和新方向。加快旅游業發展,建設旅游強市,有利于推動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服務經濟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增強中心城市文化引領功能、綜合服務功能和集聚輻射功能,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全面提升科學發展實力。
(二)加快旅游業發展是推動我市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旅游業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發展空間廣闊、市場需求巨大、帶動能力強、綜合效益高、環境污染少的特點。發展旅游業是我市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拉動內需,擴大就業,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三)加快旅游業發展是建設宜居城鄉“首善之區”的重要舉措。隨著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旅游已成為人民群眾提高生活質量的迫切需求。加快旅游業發展,建設旅游強市,有利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良好的旅游資源環境,為市民提供優質旅游產品和服務,滿足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斷提高市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有利于統籌城鄉旅游發展,優化旅游產業空間布局,推動農村生態旅游發展,持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有利于更好地展示我市良好的生態、人文、社會、投資等環境,促進*與國內外城市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提升我市的國際影響力。
二、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和全省“首善之區”的目標,以解放思想為引領,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以世界眼光謀劃我市旅游發展大格局,積極推動我市旅游業實現新的跨越式發展,努力把旅游業培育發展成為我市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把我市建設成為旅游強市。
(二)基本原則。
——堅持改革創新原則。深化旅游體制改革,建立健全旅游市場運作機制,創新旅游經營業態、推介營銷、管理體制、產業政策等發展模式,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旅游業發展大格局。
——堅持精品戰略原則。充分挖掘和發揮我市豐富的歷史、人文、生態資源優勢,提升旅游的文化內涵,推動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互動發展,積極發展高端旅游產品,培育一批主題突出、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具有國際水準的旅游精品項目,打造商務會展旅游、購物旅游、歷史文化街區旅游、生態休閑度假旅游等高端產品,形成旅游新增長點,提高*旅游業的核心競爭力。
——堅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原則。按照城鄉一體化要求,大力發展具有嶺南特色的鄉村旅游業,形成城鄉旅游資源共建共享、功能布局合理、產品差異發展的一體化新格局。加強與珠三角地區、環珠三角地區、泛珠三角地區的旅游開發與合作,深化穗港澳旅游合作,整合和優化區域旅游資源,共同打造亞太地區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堅持保護與開發相結合原則。正確處理旅游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形成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格局。
(三)主要目標。
到2012年,全市旅游總收入達到1000億元,旅游外匯收入超過34億美元,旅游業增加值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9%以上。旅游業作為我市國民經濟的優勢產業地位初步確立,旅游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旅游環境更加優化,旅游產業素質顯著提升,初步建成國家旅游強市。
到2020年,旅游總收入突破2000億元,旅游外匯收入超過46億美元,旅游業增加值占全市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10%以上,*旅游形象的影響力和旅游品牌的競爭力全面提升,建成國際、國內重要旅游目的地,成為國際化和區域性旅游中心城市。
三、構建有影響力的特色旅游品牌產品體系
按照點、線、面相結合的要求,深化旅游文化資源整合,著力打造“山、水、城、花”優勢品牌,推進旅游業品牌化發展,提升我市旅游整體形象。
(一)深化以珠江游為主的水文化休閑旅游品牌產品開發。圍繞湖、涌、江、海,積極發展游船、游艇、郵輪旅游。珠江是貫穿*東西走向的大自然中軸線,要充分利用這一獨特的自然旅游資源,積極推進珠江游線路向東、西延伸,并加強兩岸旅游資源整合、景觀建設和景區景點配套;高規格建設好游船碼頭,改善碼頭形象,優化碼頭布局,提高服務能力;提高游船的檔次和品質,做好游船、游艇的評星工作;推進游船、游艇多樣化經營,結合實際適度發展,使之品牌化、多元化、高級化、國際化;以南沙、番禺為主,做好郵輪旅游開發,積極開展和逐步完善郵輪旅游相關配套設施規劃和建設,打造郵輪旅游經濟產業鏈,完善珠江水文化休閑旅游產品體系;加強沿岸相關區域協作,擴大珠江游的輻射面。
(二)加強都市旅游品牌產品體系建設。
1.展示“千年商都”風采。推進集商務、購物、旅游、休閑等為一體的購物中央商務區和集聚區的建設,聯動開展各類旅游、購物、餐飲、文化等促進活動,積極推進商務會展旅游,辦好“廣交會”和爭辦其它有影響力的國內外會展和商務活動。
2.突出“嶺南文化”特色。重點突出以鎮海樓、陳家祠、西關大屋等為代表的嶺南建筑藝術,以波羅誕和天后誕廟會、沙灣飄色、乞巧節等為代表的嶺南民俗文化,以廣繡、廣彩、廣雕等為代表的嶺南工藝藝術,以南越王墓、南越國宮署遺址及木構水閘遺跡等為代表的嶺南歷史文化。建設以粵劇為代表的特色鮮明的嶺南文化劇場。
3.擦亮“食在*”金字招牌。提高美食之都的品牌效應,加強餐飲配套設施建設,打造特色鮮明的美食街(區)、酒吧街,辦好*國際美食節和*國際茶文化博覽會。
4.挖掘“現代都市”亮點。以新城市中軸線為核心,重點推進*電視新塔、雙子塔、*歌劇院、廣東省博物館、琶洲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廣東科學中心、海心沙市民廣場、大學城、科學城、亞運城、白云新城、*國際體育演藝中心、動漫城等城市新建標志性建筑、廣場、主題公園的旅游配套設施建設,展示*現代大都市的風范;整合工業旅游資源,打造以先進制造業為核心的工業旅游精品線路。
5.擴大“近代史跡”影響。整合三元里抗英遺址、黃埔軍校舊址、國民黨一大會議舊址、孫中山大元帥府、中山紀念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辛亥革命紀念館、*起義烈士陵園、*起義紀念館、農民運動講習所、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著力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
6.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旅游品牌。整合黃埔古港、南海神廟、十三行、太古倉等歷史文化資源,形成有吸引力的品牌線路。
7.加強“宗教文化”旅游產品開發。推廣以佛教的六榕寺、光孝寺、華林寺、海幢寺、大佛寺,道教的仁威廟、五仙觀、純陽觀、三元宮,伊斯蘭教的懷圣寺、清真先賢古墓,天主教的石室和基督教的東山堂等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塑造*和諧文化的城市形象。
8.拓展“亞運”旅游品牌效應。全面實施“走進*、參與亞運、回味亞運”旅游營銷戰略。豐富和完善亞運會場館的旅游、文化、商務、休閑功能,打造亞運旅游文化集聚區。加強賽后亞運場館利用和旅游產品開發的結合,形成“后亞運”旅游效應。
(三)推進山水相融的生態休閑旅游產品品牌升級。重點扶持和推進增城白水寨、湖心島、小樓人家,從化以溫泉養生谷、蝴蝶谷、生命谷、流溪河、石門森林公園等為主要內容的百里觀光長廊,南沙濕地、濱海旅游風景區,番禺長隆旅游度假區、蓮花山、大夫山、海洋生態旅游區、海鷗島、寶墨園、南粵苑,蘿崗天鹿湖,海珠萬畝果園,白云帽峰山,花都王子山,天河火爐山、華南植物園等生態休閑旅游項目建設,加快各景區(點)的規劃建設和改造升級。積極打造溫泉、高爾夫等旅游精品;支持農村、農民依托當地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依托生產科研基地發展農業觀光體驗游,按照民間投資、政府補貼相結合的原則,同步推進村莊改造與生態旅游、鄉村旅游功能建設,形成“一區(縣)一品”、“一鎮(街)一景”、“一村一業”錯位互補、協同發展的格局,著力打造一批檔次高、吸引力強的休閑旅游度假勝地。力爭用3-5年時間,基本建立起與我市生態旅游、森林旅游、鄉村旅游發展相適應的旅游基礎設施體系,形成成熟的生態旅游和鄉村旅游產品體系。
(四)提升“花城”旅游品牌形象。積極推進以花木為特色的城市景觀美化工作,加強以花卉為主題的公園、景區(點)的開發建設,加快嶺南花卉批發市場、*花卉博覽園、南方花卉交易中心等特色市場的旅游服務設施配套和相關旅游線路整合,辦好*迎春花市、園林博覽會及以花為主題的花卉、園藝節展活動,引導鼓勵城鄉居民、企業進行庭園花木種養,營造整體“花城”氛圍。
四、培育有競爭力的品牌旅游企業
(一)培育一批以骨干旅行社為核心的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旅行社企業。鼓勵支持創辦中外合資旅行社,引導優質國際品牌旅行社集團進入我市。逐步實現我市旅行社行業在管理體制、人力資源、市場擴展、服務標準等方面與國際接軌。
(二)培育一批以國際品牌酒店和國內品牌酒店為牽引的酒店企業。以促進我市酒店業進行產業整體提升和結構調整為目標,引導國際品牌酒店集團有步驟地進入,推進我市品牌酒店集團有計劃地向外擴張,提高酒店業的整體競爭力。
(三)培育一批以國家級5A景區(點)為樣板的生態、休閑、觀光企業。著力打造有國內、國際影響力和輻射力的品牌景區(點),逐步形成以品牌景區為核心的具有區域競爭力的旅游企業集群。
(四)培育大型綜合性旅游企業集團。以現有的大型旅游企業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通過改制、重組、國際化發展等方式,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旅游企業集團,帶動*旅游業的發展。
(五)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的民營旅游企業。通過改革創新,走出一條挖掘民智、吸引民資、依靠民力、做活民營旅游經濟的發展之路,促進民營旅游企業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使民營旅游企業逐步成為我市經濟的創新主體、發展主體。
五、加快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一)加快旅游交通網絡建設。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重點景區(點)的道路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并努力加快與周邊地區的空港、海港、鐵路、地鐵、輕軌、高速公路等對接的交通網絡建設,全面改善旅游交通條件,建立多層次、高水準、布局合理的旅游交通體系。完善旅游交通設施和規范旅游交通標識,形成便捷優質的交通指引和保障。加快旅游景區(點)停車場(站)的建設,適應團隊游客和“自駕游”游客群體的需求。
(二)加快旅游問詢服務中心建設。在機場、火車站、客運碼頭及主要交通樞紐設立公益性的旅游問詢中心,在游客集中的商業街區設立公益性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的旅游問詢服務站,利用旅行社、景區(點)、星級飯店等自身資源優勢在街道社區設立旅游問詢服務點。
(三)營造和諧語言環境。在旅游“窗口”單位全面推行普通話服務,普及英語常用口語,重點崗位要熟練使用英語。星級飯店(賓館)要在接待外國人的客房擺放英文版報紙。在外國游客較集中的區域,如機場、火車站、客運碼頭、主要旅游景區(點)、三星級以上飯店大堂、大型購物中心、大型會展中心等,要擺放外語宣傳資料,系統介紹*的景區(點)、交通、美食、特產、文化活動等,并及時更新。公共場所和旅游景區(點)要設立規范的中英文雙語標識。市屬新聞媒體要開辦英語頻道、英語專題和英語專欄節目。
(四)加強旅游廁所建設和旅游環境綜合整治。按照國家有關標準和要求,在城區主要街道、重要公共場所、主要旅游景區(點)、游客集聚區和通往主要旅游景區(點)道路上改造或新建廁所,并積極推廣環保生態廁所。堅持不懈地抓好旅游景區(點)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著力解決旅游景區(點)“臟、亂、差”的環境秩序、“三廢”排放、垃圾處理等突出問題,為旅游者營造安全、文明、優美、舒適的旅游環境。
(五)推進旅游信息化進程。依托*信息技術優勢,大力發展旅游電子政務和旅游電子商務。辦好中國*旅游網,使之成為集網絡統計平臺、網絡調查平臺、網絡預訂平臺、網絡培訓平臺、網絡營銷平臺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旅游網絡平臺。制定相應標準規范,引導行業健康發展。鼓勵和支持旅游企業與優質信息化企業合作,促進旅游企業信息化應用規模的擴大和應用水平的提高。
六、創新旅游市場宣傳和促銷模式
(一)建立和完善國際化宣傳促銷網絡體系。加強與各級政府和政府有關部門駐外辦事機構及國家旅游局駐外辦事處的聯系,在國內外主要客源城市和友好城市設立旅游宣傳促銷“窗口”;組織旅游企業積極參加國內外旅游交易會和展銷會;加強與國際國內知名媒體的合作,提升*城市形象的國際影響力;密切與航空部門合作,把促銷工作做到開通的所有航線;調動和發揮國際旅行社等企業對外促銷的積極性,在境外廣泛建立旅游促銷網點,對成績顯著的給予獎勵。
(二)加強區域旅游合作。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和服務業對港澳擴大開放先行先試各項政策措施,深化泛珠三角區域旅游合作,推進與港澳更緊密旅游合作,推進廣佛同城化、廣佛肇一體化,建立區域旅游聯動機制,實現客源互送、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多方共贏,建設國際旅游中心。
(三)建立宣傳促銷保障機制。按照政府導向、旅游企業參與的原則,多渠道籌集宣傳促銷經費。各級政府可按照當地旅游收入的一定比例,逐步加大宣傳促銷經費的投入,保證重點旅游市場促銷需要。有條件的區(縣級市)可整合社會力量,設立專項旅游宣傳促銷資金。各旅游企業也要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和經費的投入。
(四)全方位開展宣傳促銷活動。各級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把*旅游宣傳作為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外宣、外經、文化、體育、廣電、外事、僑務、臺辦等部門,要利用各自優勢和渠道積極參與旅游宣傳工作。市屬各新聞媒體要開設專欄、專題,加大旅游宣傳力度。加強與周邊及國際國內重要旅游城市旅游電視宣傳節目的置換播出工作,構筑和完善國際國內主要客源城市平面媒體宣傳網絡。要積極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各部門積極聯動,在城市中心廣場、主干道、機場、火車站、客運碼頭、大型購物中心等游客集散地設置旅游公益廣告牌、指示牌。充分利用國際會議、展覽、節慶、國際友好城市交流等平臺,多渠道宣傳*旅游形象和旅游產品。
七、創新旅游行業管理體制
(一)強化旅游行業管理。優化市、區(縣級市)旅游行政管理機構,理順旅游業行政管理關系,明確旅游業行政管理職責;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旅游統計體系;充分發揮各類旅游協會作用,推進行業自律。
(二)加強旅游市場監管。建立健全各相關部門聯動的旅游市場綜合治理長效管理機制,共同維護旅游市場秩序,保護旅游者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旅游行政執法體系和質量監督網絡,提高旅游投訴處理效率。加強旅游行業誠信體系建設,規范旅游企業經營行為,營造良好的旅游經營環境。
(三)推進旅游標準化建設。加快旅游飯店和旅行社的星級評定工作,全面推行景區(點)A級等級管理體制,制定實施與*旅游業態相適應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管理標準和行業服務標準。
(四)強化旅游安全管理。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全面落實各級政府和企業的安全責任制。要加強旅游設施的維護保養和檢測,強化重要旅游大型活動、重要旅游接待時期、重要旅游接待場所的安全防范措施,增強安全保障能力。完善與有關部門的應急聯動機制,落實假日值班制度,確保及時有效應對各類旅游突發事件。
八、實施旅游人才戰略
(一)建立*旅游人才資源信息庫。全面開展全市旅游人才資源調查工作,摸清旅游人才資源現狀,了解直接和間接從業人員的數量和比例,分析我市旅游人才資源特點,有關職能部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全市旅游人才培訓規劃、標準和政策措施。
(二)完善旅游人才培訓機制。整合我市旅游教育培訓資源,逐步形成以高等院校、職業中專、培訓中心為主體的培訓體系,建立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旅游人才培訓機制。有計劃有重點地培養高級職業經理人、高級導游員以及市場營銷、會展管理、商品研發、景觀設計、電子商務等方面的專業技術管理人才。加強廣大旅游從業人員尤其是第一線人員的職業道德、服務技能、作風紀律教育培訓。完善旅游從業人員資格考試和資格認證制度,建立*旅游人才認證中心,逐步實現所有從業人員與國家技能技術人才通用標準要求接軌,做到持證上崗。
(三)拓寬旅游人才使用、引進渠道。各企事業單位要創新旅游人才的激勵機制,穩定和用好現有旅游人才,注重有潛力、有事業心后備旅游人才的選拔和使用,讓他們在本職崗位建功立業。積極運用項目合作、兼職、考察講學、學術休假、擔任業務顧問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通過創造良好工作環境和良好生活條件,吸引和留住懂經濟、善經營、會管理的旅游高級專門人才及緊缺人才服務我市旅游業。
九、落實旅游業發展政策
(一)著力培育多元化優秀旅游市場主體。堅持市場化導向,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建立多元化的旅游業投融資體系,鼓勵投融資形式的創新。支持成長性好的優秀旅游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在境內外證券市場融資。采取出讓開發權、經營權、使用權等多種方式,鼓勵和支持海內外大企業、大財團和國內民營企業投資開發旅游業。積極探索建立境內外產業基金。鼓勵旅游企業通過資本運營等方式,向集團化、網絡化、專業化發展。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積極推進國民旅游休閑計劃,全市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經審批的公務活動,可以委托本市旅行社安排交通、住宿、餐飲、會務等事項。支持重點旅游項目的建設,要在規劃用地、稅費征收等方面給予支持。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搞活流通擴大消費的意見》(國辦發〔2008〕134號)文件精神,逐步實現旅游企業與工業用電、用水同價。
(三)建立旅游獎勵激勵機制。對進入我市的大型旅游專列、包機、郵輪和入境旅游做出突出貢獻的旅游企業予以獎勵,具體辦法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制定。
十、完善旅游業發展的保障機制
(一)切實加強對旅游工作的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以科學發展的思路,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有關文件精神,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把旅游業作為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產業來抓,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切實抓緊抓好。要切實發揮*旅游管理委員會的作用,及時研究和協調解決旅游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
(二)加強觀光立市的旅游意識宣傳教育。著力提高全市居民、村民的文明水平,改進生活方式,提升文明素養,營造城鄉旅游產業大發展的和諧文明環境。
(三)進一步加大政府導向性投入。從2009年起,市財政視財力情況加大旅游導向性投入,主要用于旅游整體形象的宣傳促銷、旅游規劃編制、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人才培訓、旅游商品開發、旅游發展創新、獎勵扶持企業、團隊游客招徠等。各區(縣級市)要相應建立旅游業發展專項資金,力爭每年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四)加大相關部門的協作力度。各部門要牢固樹立大旅游意識,按照職能分工,通力合作,共同培育旅游業發展。發展與改革部門要把旅游發展特別是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旅游重點項目建設和旅游產業政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港務、交通、林業、農業、市政園林、勞動保障、水務、國土、規劃、建設、環衛、文化、體育、宗教、旅游等部門要共同搞好旅游資源的綜合利用和開發,公安、交通、工商、經貿、旅游、物價、質監、環保、環衛、安監、衛生、城市管理等部門要協同加強對旅游市場的監管,創造良好的旅游環境,建立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
(五)高標準編制旅游發展規劃。加快推進全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及分區旅游規劃的編制工作。注重做好與城市總體規劃及各相關規劃的銜接,強化旅游規劃的科學性、嚴肅性。各區(縣級市)的旅游規劃和重大旅游項目開發建設要符合全市旅游總體規劃要求,并報市旅游主管部門審核備案,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執行。
(六)深入貫徹落實《*市旅游條例》。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及配套措施,落實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旅游促進職責,構建相關管理部門依法行政、旅游企業守法經營、旅游消費者依法維權、旅游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大環境。
(七)強化目標管理。各有關部門、單位和各區(縣級市)要按照本意見的要求,抓好相關工作和有關政策的落實。市委、市政府督辦部門及*旅游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要加強對各部門、單位和各區(縣級市)年度旅游發展目標任務的督促檢查,確保各項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
- 上一篇:新課改下高中英語教師研究論文
- 下一篇:新課改下初中生化學學習興趣提高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