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意見
時間:2022-02-09 09:02:00
導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充分認識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明確工作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1.進一步提高對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體的重要舉措,是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也是我市努力建設成為全省“首善之區”的迫切任務。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與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與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充分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有較大距離。主要表現在: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總量不足,地區發展不平衡,城鄉文化發展差距較大,服務體系尚未覆蓋全社會;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服務內容、形式以及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創新;基層(街鎮)公共文化服務隊伍有待進一步穩定和加強;部分區(縣級市)文化事業經費沒有達到“不低于當地財政總支出的1%”的要求。對此,全市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切實增強工作責任感和緊迫感,有重點分階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抓緊抓好。
2.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以統籌規劃、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為原則,以社區和農村為重點,著力完善城鄉基層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著力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基本文化權益問題,充分體現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共享性、協調性和多元性,打造全國性的公共文化建設示范區,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為強化我市國家中心城市、綜合性門戶城市和區域文化教育中心地位,建設全省“首善之區”提供強有力的文化保證。
3.目標任務。2009年基本實現城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全覆蓋,建成城市“10分鐘文化圈”、農村“十里文化圈”。到2010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先進、功能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具備較強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基本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較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為2020年形成服務優質、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二、實施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1.推進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工程。優先加快社區(村)文化室建設。在填補未建社區(村)文化室空白的基礎上,推進農村文化室配套建設“農家書屋”、“綠色網園”,配備一批群眾文體活動設施;推進社區(村)文化室與社區(村)居(村)委會、黨員遠程教育站、科普宣傳室、老年人服務站點、人口文化中心、居民健身場所等集中設施,綜合利用,共建共享,其文化室的建筑面積應不少于200平方米(有條件的地方應增加面積),宣傳櫥窗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活動內容包括書報閱覽、書畫、文娛、健身、音樂欣賞、互聯網服務、科普講座等。把市、區(縣級市)文化中心、街鎮文化站、社區、農村文化室建設納入城市建設規劃,認真落實“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用于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要求,目前先行按照房地產開發小區、老城區、政府保障型住房小區分類推進,配套建設的公共文化設施統一移交轄區政府進行調配。
推動街鎮文化站升級改造工作。2009年,全市文化站85%達到省一級站以上的標準。組建集書報刊閱讀、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普教育、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于一體的街鎮綜合文化站,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人員和相應的設施設備,建立健全長效工作機制,就近便捷開展公共文化服務。街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用地由政府優先保障,日常管理由街鎮負責,業務由區(縣級市)文化部門指導。中心鎮要按*市行政區的二級文化館標準建設綜合文化站。新建街、鎮三年內必須建立文化站,街鎮撤銷,合并的要保留或整合原有的文化陣地和相關設施。
加強各區(縣級市)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實現各區(縣級市)有圖書館、文化館、科技館或博物館,其中圖書館、文化館全部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各級圖書館應設有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的支中心、未成年人書刊閱覽區、未成年人電子閱覽區和盲文及盲人有聲讀物閱覽室;各級文化館應設有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電子閱覽和投影室、展覽廳、老年人活動室、未成年人活動室以及主要藝術門類的活動及培訓場所。同時,將文化廣場的建設納入各區(縣級市)城市建設規劃,因地制宜建設不同規模的文化廣場。2010年,實現城區居民平均每千戶擁有一個標準的文化活動(包括健身休閑)戶外廣場,每千人擁有面積不少于150平方米。(由各區、縣級市政府牽頭組織實施,市、區(縣級市)兩級宣傳、發展改革、規劃、文化、新廣、財政、建設、國土房管、人口計生、科技、信息等部門配合)
2.推進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工程。全面完成*歌劇院、*新圖書館、南越王博物館整治工程及南越王宮博物館等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任務。(由市文化局牽頭組織實施,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規劃局、市建委、市國土房管局等單位配合)
3.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鞏固已有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建設成果,消滅覆蓋盲區和增強覆蓋效果,在區(縣級市)文廣新局監督指導下,以區(縣級市)新聞中心和廣播電視臺為建設實施單位,依托珠江數碼集團有限公司、鎮廣播電視站(有線電視維護站),構建以有線電視網絡為主體,無線覆蓋為保證,衛星地面接收設施為補充的農村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確保2010年完成*市第一套廣播電視節目無線覆蓋工程建設任務,扎實推進農村有線電視網絡建設,提高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以衛星接收方式解決邊遠、居住分散地區農民群眾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節目難等重大工作。(由市新聞出版和廣電局牽頭組織實施,市財政局、市信息辦、*電視臺、*電臺、珠江數碼集團有限公司和各區、縣級市政府及新聞中心、廣播電視臺配合)
4.推進數字家庭建設工程。以建設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為契機,加快推進數字家庭技術、應用、業務和體制創新,以有線電視數字化為切入點,率先實現三網融合,利用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等資源,加快推進集娛樂、商務、信息為一體的內容與業務平臺的集成,使數字家庭平臺成為公共文化信息傳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市信息辦牽頭組織實施,市新聞出版和廣電局、各區、縣級市政府和珠江數碼集團有限公司配合)
5.推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做好設備購置、日常運行、資源建設、軟硬件平臺建設、技術管理人員培訓和數字資源加工與整合等工作。提高網絡速度,加快文化資源數字化,建設文化信息資源目錄體系,發展優秀網絡文化,不斷豐富電子圖書、舞臺藝術、知識講座和影視節目等數字資源。國家投資、資助或擁有版權的文化產品要無償用于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加強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級分中心的建設。切實推進區(縣級市)支中心和街(鎮)、社區(村)基層服務點建設。以街(鎮)網點建設為重點,以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有線電視網為依托,建設遍及城鄉的服務網絡。到2010年,實現12個區(縣級市)建有支中心,全市100%的街(鎮)、社區(行政村)建有基層服務點。(市級分中心由市文化局組織實施,區級市中心和基層服務點由各區、縣級市政府組織實施,市、區(縣級市)兩級財政局等單位配合)
6.推進農村數字電影放映工程。實施電影“2131”工程,全面開展公益性數字電影定點或流動放映。采取“企業經營、市場運作、政府采購、農民受惠”的原則,由市、區(縣級市)、鎮三級財政投入資金購買數字電影技術服務,實現從2009年起每個行政村每月最少放映1場數字電影的目標。(由市新聞出版和廣電局牽頭組織實施,各區、縣級市政府配合)
7.推進“農家書屋”建設工程。按照政府資助建設、鼓勵社會捐助,農民自我管理的要求,以全國“農家書屋”建設標準(圖書1500冊、報刊30-50種、音像制品100種)建設“農家書屋”。到2010年,在全市農村行政村(有條件的可延伸到自然村)、農村轉制社區,以及外來務工人員工作和居住相對密集的社區,建成“農家(社區)書屋”,并在有條件的地方配套建設“綠色網園”?!稗r家書屋”、“綠色網園”要與農村文化室配套建設,“綠色網園”、“社區書屋”在城市人口密集的社區可視財力適當增加,其日常維護管理經費由鎮(街)自籌解決。(由市新聞出版和廣電局牽頭組織實施,市精神文明辦、市文化局、市財政局和各區、縣級市政府配合)
三、豐富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1.積極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堅持開展“文化進社區”和“文化下鄉”活動。重點辦發社區“周周樂”群眾廣場文化活動和鄉村“文化大篷車”巡演活動。各級文化館(群眾藝術館)建立并實施群眾文化輔導員進社區(農村)、包片輔導制度。各級文化館(群眾藝術館)每年免費為群眾演出、舉辦各類活動50場(個)以上,并明確面向未成年人、老年人以及外來務工人員的專題文化活動的比例。各級圖書館每年舉辦各類講座、輔導、培訓、展覽等活動不少于20個;各街鎮文化站每年開展演出、展覽、培訓等文化藝術活動12次以上。各村(社區)“農家(社區)書屋”每年開展以閱讀為主題的群眾讀書活動4次以上。群眾文化工作人員每年要有36天以上深入街鎮、社區和農村開展培訓、輔導、調研。各博物館全年開放時間不少于10個月,并積極參與社區、農村文化建設,每年舉辦講座、培訓、巡展等博物館文化活動。市屬專業藝術院團要制訂每年送戲下鄉的計劃,每年為基層群眾送演出100場以上。鼓勵各演出團體為低收入居民、外來務工人員及其他特殊群體免費或低價演出。城市公園要為群眾性文化活動提供方便。(由市文化局牽頭組織實施,市市政園林局、市新聞出版和廣電局和各區、縣級市政府配合)
2.打造公益文化活動示范品牌。集中舉辦一系列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文化活動。重點辦好都市熱潮、*民俗文化節、粵港澳粵劇日、農村文化歡樂節、*十三行文化節、*水鄉文化節、嶺南書畫藝術節、*乞巧文化節、香雪荔枝文化節、白云風采、公益文化春風行、羊城之夏、*講壇、羊城學堂等一批示范性文化品牌活動。各區(縣級市)要按照“一區一品”的要求,結合本轄區實際,確定1個常年舉辦的文化活動,堅持不懈,培育成為特色鮮明、群眾認可、效果突出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由市委宣傳部牽頭組織實施,市文化局和各區、縣級市黨委宣傳部、文廣新局配合)
3.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進一步貫徹《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公示制度,將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服務目標、內容、時間和程序向社會公開并作出承諾,推動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向未成年人免費開放或優惠開放。進一步發揮工人文化宮等文化設施在職工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各級文化館(群眾藝術館)要加強對基層的輔導、培訓等服務,每周向群眾開放時間不低于48小時,做到開放時間盡量與群眾上班、學生上學時間錯開,節假日應延長服務時間。圖書館和博物館要創新服務理念和服務方式。市設中央圖書館,各區(縣級市)設圖書分館,開通方便市民閱讀的全市圖書通借通還系統,并通過設立流動服務點、數字圖書館、流動圖書車等形式,實現全市各級各類館外服務點超過400個,不斷延伸公共圖書館服務。鼓勵有農村的區(縣級市)圖書館配置流動圖書車。各級博物館要提高展示傳播水平,努力滿足公眾需求。(由市文化局牽頭組織實施,市新聞出版和廣電局、市體育局和各區、縣級市政府配合)
4.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完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制度,落實文物工作“五納入”(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做好文化遺產定期維護工作,保存完好率不低于95%。全面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普查,建立健全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和文物資源數據庫,爭取更多項目納入省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和保護傳承辦法,建立保護體系和機制,落實傳承保護措施和傳承人保護計劃。到2010年,全市建成30個以上的民族民間藝術之鄉。加強古籍保護工作,初步形成我市古籍保護工作體系。(由市文化局牽頭組織實施,市規劃局、市財政局和各區、縣級市政府配合)
四、切實加強領導,創新體制機制,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1.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要切實加強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組織領導,將其納入地區總體發展規劃,納入黨委、政府工作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目標管理責任制和干部考核體系,根據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總體規劃制定本地區的實施計劃,加大人、財、物等方面的投入,精心組織,形成合力,切實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由市委宣傳部牽頭組織實施,市文化局、市新聞出版和廣電局等單位和各區、縣級市政府配合)
2.深化體制改革,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各級政府要認真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責,按照“政事分開、政資分開、管辦分離”的原則,由以往的單位管理、一般事務管理、具體實體管理向行業管理、依法行政、社會化管理轉變。重點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和標準的執行,加強對重大公共文化服務工程和項目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深化公益性文體事業單位體制改革,創新運行機制,著重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上下功夫。建立公共文化事業投融資機制,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事業的品牌效應和社會影響,探索市場運作辦法,鼓勵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共文化建設,建立文化事業共建共享長效機制。(由市文化局、市編辦和和區、縣級市政府牽頭組織實施,市人事局配合)
3.完善投入機制。繼續加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財政投入,重點向基層文化建設特別是社區和農村文化建設傾斜。各級文化事業經費不低于當地財政總支出的1%,并將圖書館、群眾藝術館、博物館、文化館、文化站等各項經費納入年度部門預算,為公益性文化事業提供必要的經費保障。擴大政府投入公共文化的比例,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興辦公共文化實體、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穩定的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機制。(由市委宣傳部牽頭組織實施,市財政局、市文化局、市新聞出版和廣電局等單位和區、縣級市政府配合)
4.完善政策法規。全面實施各項文化法律法規,推進文化立法進程,完善我市地方性文化法規體系。加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市文化館(站、室)管理辦法》等法規的起草調研工作,依法對公共文化進行規范化管理。大力推動落實《*市居住區(社區)公共服務設施設置標準》,完善各級文化設施和文化服務的測評體系,規劃、利用好配套的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立公共文化服務指標體系,將其作為考核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質量、效率和水平的重要量化指標,對公益性文化產品、文化服務、文化活動以及公益性文化單位進行績效評估。建立激勵機制,對在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成效突出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揚和鼓勵。認真研究制定扶持群眾文化發展的有關政策,為群眾文化事業營造健康發展的政策環境。(由市文化局牽頭組織實施,市法制辦、市規劃局、市人事局、市建委等單位和各區、縣級市政府配合)
5.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設。各級文化館(群眾藝術館)、文化站和綜合文化站均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各區(縣級市)要切實落實*市編委《關于*市鎮、街道文化站人員編制的通知》(穗編字〔1997〕92號)精神,并根據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加強人員隊伍建設,確保編制和人員到位,保障基層文化站、廣播電視站以及“農家(社區)書屋”、“綠色網園”工作的開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從業人員上崗培訓制度,加強規范化管理,完善基層文化干部的職稱評定、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評定和聘用機制。通過公開招聘等辦法,吸引各類優秀人才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發展。進一步落實《*市社區文化輔導員工作管理辦法》,培育和發展群眾業余文體團隊,形成一支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專兼職公共文化服務隊伍。(
- 上一篇: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意見
- 下一篇:高校資產管理實踐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