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產品出口若干意見

時間:2022-08-24 05:56:00

導語:推進農產品出口若干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推進農產品出口若干意見

為充分發揮我省農業的資源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農業特色產業,增強我省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推進海峽西岸現代農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特制定如下意見:

一、加快出口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

(一)建設“五新”出口農產品生產基地

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出口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土地整治、水利灌溉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結合我省農業特色產業,制定并完善農業標準體系,加大農業標準化的示范推廣力度;借助現代農業科研成果,積極引進和應用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肥料、新農藥、新機具;建立和完善食用菌、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產品、水產品、中藥材、花卉、筍制品等九大面向國際市場、高起點、高水平的“五新”出口農產品生產基地。

(二)建設良好農業規范基地

農業、林業、海洋與漁業、質量技術監督、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要加快導入國際通行的農產品初級生產安全衛生管理方法和手段,加快良好農業規范(GAP)示范基地建設,針對不同進口國、不同品種,制定適合我省實際、操作性強的出口農產品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管理體系,并率先在各農業標準化示范區、無規定疫病區和淡水、海水養殖標準化基地,每年扶持30-50個良好農業規范示范基地建設。加大良好農業規范基地建設和認證推廣力度,逐步完善良好農業規范認證管理體系,爭取到“”末,全省年出口農產品500萬美元以上的龍頭企業的生產均實行良好農業規范管理。

(三)建設合作農產品出口基地

發揮農業合作的獨特優勢,大力推進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海峽兩岸()林業合作試驗區建設,加快臺灣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與推廣,借鑒臺灣農業經營理念和成功經驗,重點加強高優農業、藍色產業、綠色產業基地建設。每年扶持建設一批合作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鼓勵臺資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開展標準化的原料基地建設,促進兩岸聯手發展以食品加工為主的外向型農產品加工業,把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建設成為農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出口基地。

二、推進外向型農業產業化

(一)培育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

大力發展出口農副產品加工業,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較優勢、技術含量高的出口農產品(食品)生產和深加工產業集群。積極推進外向型農業產業化建設,加快培育外向型農業龍頭企業,鼓勵、扶持出口農產品企業建立出口原料生產基地,推廣“公司+基地+標準化”等產業化模式,每年扶持一批集生產、加工、銷售和帶動功能為一體,面向國際市場的出口農產品龍頭企業。引導出口農產品龍頭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龍頭企業實施機制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

(二)爭創出口農產品名牌

積極發展品牌農業,發揮品牌農業對農產品出口的促進作用,大力培育、整合、保護、提升農業品牌,加大對地理標志產品的保護力度和出口農產品品牌企業的扶持力度,大力推動出口農產品企業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發展自有品牌,爭創名牌?!啊逼陂g,爭取每年5個以上農產品評上中國名牌(農)產品,評選認定一批省級名牌(農)產品。對獲得地理標志產品、國家級名牌和省級名牌的農產品給予獎勵。

三、完善安全監控體系

(一)提高檢驗檢測水平

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根據《省食品質量衛生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發展規劃》,加快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二期)工程建設,逐步建立健全省、市、縣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

各級政府要加大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的基礎設施投入,完善檢驗檢測條件。各有關部門要加強檢驗檢測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檢驗檢測水平,縮短檢驗檢測時間;加強相互間的協作,充分利用現有的檢驗檢測資源,積極為企業提供便利。

(二)增強企業自檢自控能力

積極引導加工出口農產品企業建立符合質量安全要求的自檢自控體系,提高對出口農產品加工環節的自檢自控能力。出入境檢驗檢疫等部門要加強對加工出口農產品企業的指導和監管力度,對大型出口農產品龍頭企業和涉及敏感產品的加工企業要試行駐廠監管;加強對加工出口農產品企業的質量管理人員、檢測人員、植保人員的技術培訓;指導加工出口農產品企業特別是出口農產品龍頭企業按照ISO/IEC17025國際標準要求建設實驗室。

(三)加大市場監管力度

認真貫徹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獸藥管理條例》、《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農業、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門要密切配合,抓好農資打假專項治理和“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嚴厲查處高毒高殘留違禁投入品的生產、經營和使用。在農業、海洋與漁業、工商行政管理、質量技術監督等部門的授權和監管下,建立生產出口農產品的農業化學投入品專供網點。

(四)完善質量認證體系

積極引導出口農產品企業根據出口目標國家或地區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建立與之相匹配的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和食品安全身份追溯體系,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的供應鏈全過程管理;強化出口農產品衛生注冊制度,鼓勵出口農產品企業獲得ISO9000、ISO14000、食品安全控制體系(HACCP)、良好農業規范等認證。爭取到“”末,全省有300家以上食品、農產品加工企業獲得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注冊。

四、拓展國際市場空間

積極引導出口農產品企業鞏固和深度開發日本等亞洲傳統市場,加快開發歐盟、俄羅斯、加拿大、中東、澳洲、南美洲、非洲等潛力市場,加速構建多元化的國際市場體系。

支持企業赴境外開拓國際市場,加大對企業赴境外參加食品(農產品)博覽會、展覽會、交易會、推介會和為開拓新興市場而開展的考察、營銷等活動的扶持力度。支持相關部門組織出口農產品企業參加德國科隆國際食品展、法國國際食品展、莫斯科國際食品展、美國夏季國際優質食品及糖果展、泰國國際食品博覽會、英國國際食品及飲料展、日本國際食品和飲料展等國際知名展覽交易會和新產品推介活動。

積極組織農產品生產企業參加中國商品交易會、中國()消費品全球采購大會等活動,推動我省農產品生產企業與國外采購商對接。充分發揮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等國際經貿交流平臺的作用,引導出口農產品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赴境外興辦企業,有效規避農產品技術性貿易壁壘。

五、健全出口保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

由省農業廳、外經貿廳牽頭,省財政廳、林業廳、海洋與漁業局、工商局、質監局、檢驗檢疫局、廈門檢驗檢疫局、、等部門參加,成立省農產品出口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解決農產品出口遇到的問題。

(二)加大政策支持

各級政府要建立資金扶持制度,重點扶持八大優勢出口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五新”應用、良好農業規范示范基地建設和推廣、出口農產品品牌建設;支持出口農產品企業赴境外展銷、參加推介活動以及開展境內外商標注冊、質量認證、良好農業規范認證、有機認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申報工作;支持出口農產品企業特別是出口農產品龍頭企業建立質量可追溯體系和實驗室建設;支持行業協會和企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給予出口農產品龍頭企業貸款政策扶持等。

財政部門要積極扶持農產品出口,加大支持力度,加強監管,提高政策實效。省財政在出口信用保險保費扶持中,對出口農產品予以傾斜支持。金融部門要積極提供信貸支持,對符合信貸條件的出口農產品企業,優先安排流動資金、技改資金貸款,貸款利率給予適當下浮。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要擴大農產品的出口信用保險承保范圍,提供出運前風險保障、國際商賬管理與追收等組合業務。國稅部門要及時辦理農產品出口退稅。外貿發展、農業產業化、農業綜合開發、高新技術產業和中小企業國際市場開拓政策,要對促進農產品出口給予傾斜。要積極組織農產品出口企業申報中央各項促進農產品出口的扶持項目,爭取國家有關部門的支持。

(三)加快科技創新

農業科研部門、大中專院校要加強與農業、林業、海洋與漁業等部門的合作,加快農業和水產新品種、新技術、可替代農(獸、漁)藥品的研發力度;加強與國內外農業科研機構的聯系與協作,及時引進新技術,組織試用、試種(養),適時推廣;加快實施部、省級農業科技“跨越計劃”和農業科技示范工程。

(四)健全應對機制

大力支持建立出口農產品行業協會,發揮行業協會的技術和信息服務、質量安全監控、行業自律等作用。出口農產品行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出口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要密切配合,與各有關部門共同建立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分析與預警體系,提高應對日本“肯定列表制度”、美國聯邦食品法規、歐盟新食品安全法規等我省農產品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設置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及應對國際貿易糾紛的能力。

出入境檢驗檢疫、質量技術監督、外經貿等部門要密切跟蹤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和出口農產品質量檢驗檢疫動態,及時預警信息。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要會同農業、林業、海洋與漁業部門建立省級出口農產品農獸藥殘留監測與信息制度。

(五)強化部門協作

進一步明確農業、林業、海洋與漁業、出入境檢驗檢疫、質量技術監督、外經貿等部門監管職責,加強配合協作。農業部門為主負責植物產品原料種植、動物產品原料養殖的生產基地建設和質量安全監管,積極拓展農產品國際市場。林業部門為主負責林產品原料種植的生產基地建設和質量安全監管,積極拓展林產品國際市場。海洋與漁業部門為主負責水產品、水生動植物產品原料養殖的生產基地建設和質量安全監管,積極拓展水產品國際市場。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為主負責出口農產品原料基地備案管理、質量安全監管和檢驗檢疫,積極促進出口農產品提高國際市場競爭力。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為主負責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監督。外經貿部門為主負責出口農產品市場開拓及相關信息服務。

(六)提高服務水平

農業、林業、海洋與漁業部門要會同質量技術監督、出入境檢驗檢疫、外經貿等部門,做好出口農產品種植、養殖過程的指導與服務工作。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要按照“提速、減負、增效、嚴密監管”的要求,創新出口食用菌、蔬菜、水果、茶葉、罐頭、水產品、中藥材、花卉、筍制品涉臺農產品等檢驗監管模式;對需要實驗室檢測的農產品優先安排檢驗檢測,優先出證;在風險分析和信用評估的基礎上,對具備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向國家質檢總局推薦申請免驗。海關要在主要業務現場設立專門窗口辦理接單、審核、查驗等通關業務,對農產品的報關采取優先接單、優先審核、及時查驗;實行24小時預約加班制度和在繁忙??崭劭诎镀咛旃ぷ髦疲WC農產品24小時通關順暢;對報關單填寫規范,單證合法、齊全、有效,審核無誤且無須查驗的,申報后12小時內放行;對需查驗的農產品實行非侵入式查驗和下廠(場)查驗,確保查驗貨物零損耗和零滯港;對企業以加工貿易形式為履行農產品出口合同而進口的原材料、輔料(除國家另有規定外)給予保稅進口。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分公司要建立出口買家風險管理機制,提供國家風險報告、行業分析報告、風險管理建議和出口風險管理培訓等配套服務,對受委托進行海外買方的資信調查給予減免收費。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各專業組織、各行業協會要建立信息服務機制,加強相關信息的收集與整理,實行信息免費交流和共享,并依法向社會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