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意見

時間:2022-01-12 09:12:00

導語: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工作意見

一、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

1加大對農業鄉村的投入力度。要完善公共財政體制。規范財政轉移支付制度,保障鄉村的基礎建設和社會事業與城市同步協調發展。按照“三個優先”要求,調整財政支出、固定資產投資、信貸投入結構,加大對農業的投入,重點支持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嚴格按照有關規定提高土地出讓收益、耕地占用稅新增收入用于農業的比例,增加對鄉村公益性建設項目的投入。堅持以規劃為引導,以項目為載體,加大涉農項目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有關部門要為涉農資金整合創造寬松環境,提供大力支持。

2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大對促進農業鄉村經濟發展扶持政策的宣傳力度。加強監督檢查,不準將補貼資金用于抵扣農民交費。認真落實提高稻谷和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大力推進“家電下鄉”抓好農民購買家電實行13%補貼政策的落實,加大鄉村政策落實情況的檢查督辦力度。

3提高鄉村金融服務水平。加強財稅政策與鄉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進一步發揮其金融支農主力軍作用。農業發展銀行要拓展支農領域,大力開展農業開發、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等中長期政策性信貸業務。加快鄉村合作金融機構、農業銀行和郵政儲蓄對鄉鎮“全覆蓋”步伐,并擴大業務范圍,增加信貸投放。大力發展鄉村小型金融機構,擴大農戶小額貸款投放。加快發展村鎮銀行,積極發展鄉村小額貸款公司,規范農民資金互助組織發展,不斷擴大服務覆蓋面,建立健全監督管理體系。擴大鄉村有效擔保物范圍,改善鄉村金融服務環境。繼續推進農業保險試點,鞏固發展主要種植業保險,大力開展經濟作物、養殖項目、高效設施農業保險,積極推進農機具、漁船、森林林木等保險,逐步加大對農戶參加農業保險保費的補貼力度。健全農業再保險體系,建立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二、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加。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4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充分發揮我市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推廣種養結合、糧經結合、生態結合的增產增收種養模式,鼓勵和扶持種養大戶在茶麻果、畜禽魚上發展規模經營。堅持聚集項目、捆綁資金、集中投向的原則,突出重點在丘陵地帶發展茶麻果產業,建設板塊基地;平原湖區發展畜禽魚養殖小區和養殖片,養殖小區和水產片帶的建設上既要發動千家萬戶養殖,又要建設規?;?。特別要提高生豬生產能力,逐步建立保障生豬生產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積極發展家禽和草食畜牧生產,引導轉變養殖方式,建立一批中、小型規模養殖場,提高規模養殖水平。切實轉變漁業發展方式,普及健康養殖,推進高效特色漁業發展,以水產板塊為載體,積極推進水產專業村、大戶創建工作。

5加快發展勞務經濟。加強部門協調。創新培訓方式,提高培訓質量,穩定培訓規模,切實抓好農民培訓,促進鄉村勞動力轉移。推進新型農民培訓,力爭培訓人數達到1.5萬人以上,重點培訓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鄉村經紀人和專業合作組織領辦人等。加強信息引導和動員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勞務協作,提高鄉村勞力轉移的組織化程度,實現鄉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8500人次。加強農民工權益保護,逐步實現農民工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等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擴大農民工工傷、醫療、養老保險覆蓋面。同時,要大力支持返鄉農民工創業。

6加快發展私營經濟。放手發展民營經濟。鼓勵農民自主創業。工商、稅務、城管、金融等部門對新辦和并轉的個體私營企業要放寬條件,從簡審批,提供優惠,搞好服務。

三、加快產業化經營步伐。推進農業現代化

7著力調整優化農業結構。繼續抓好農業板塊建設。充分發揮我市糧油生產的傳統優勢,建設35萬畝優質稻基地和30萬畝優質油菜基地,以提高農業現金收入為重點建設10萬畝優質苧麻基地,充分發揮本市山水資源優勢建設20萬畝優質水產品基地,突出特色建設6萬畝優質茶葉和3萬畝優質獼猴桃基地,促進農產品提檔升級,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亟ㄔO上要加大低產林和低丘崗地改造力度,提高鄉村土地利用率,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8扶持壯大龍頭企業。優化發展環境。培育一批競爭優勢強,科技含量高、帶動作用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努力培育以晨鳴紙業為龍頭的林漿紙一體化、以天綠香蓮為龍頭的滄湖生態農業、以米業為龍頭的糧食加工、以神山興農科技為龍頭的畜牧養殖、以羊樓洞果茶為龍頭的優質茶業等5個“億元農業產業示范園”省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6家。

9加大農業品牌的培育力度。重點培育松峰茶葉、小喬大米、天綠香蓮、帝藝啤酒、福華食品、綠態水果、興農獼猴桃、宏興食用油、羊樓洞果茶和晨鳴紙業等10大“農字號”精品名牌。加強品牌宣傳。開展爭創全省、全國名優農產品活動,支持各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開展“三品”認證,力爭新創省級名牌12個,無公害、綠色食品認證10個。

10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改造10個畜牧防疫工作站、10個農技服務站,建立健全農業部門科技服務機構。配足配強農技人員,逐步形成市、鎮、村、組4級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切實保障服務經費,擴展服務內容、創新服務方式,加強服務考核,提高服務質量。支持供銷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行業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提供多種形式的生產經營服務。進一步完善農業信息收集、制度,發展新型流通方式,搞活農產品流通。

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11大力抓好農田水利建設。抓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及蓄水保水工程建設的同時。加強丘陵山區抗旱水源建設,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力度,改善鄉村水環境,提高農田的旱澇保收能力。投資1500萬元改造八角坳泵站,投資6000萬元完成赤馬港小流域綜合治理和蟠河水利血防工程。加快鄉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積極創建全國飲水安全工程示范縣市。

12加大高產農田和耕地質量建設力度。要進一步整合國土整治、農業綜合開發、商品糧(棉、油)基地和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等項目資金。集中力量、加快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準農田。投資6900萬元推進余家橋、黃蓋湖、新店等鄉鎮土地整理和高效農業示范工程,投資3000萬元新建商品糧基地,投資6000萬元新建高產油茶基地。

13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重點推廣糧食作物的全程機械化作業。降低農機作業成本,提高農機作業效益。抓好社會化農機服務體系建設,大力開展“平安農機”創建活動,扶持發展農機大戶、農機經濟合作組織和農機專業服務隊,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產業化。

14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按新鄉村村莊建設要求。新建通村公路95公里,改造干線公路20公里,建成二級客運中心站及官塘、兩個鎮五級客運站、40個行政村候車亭,開工建設陸口大橋連接線,建立村級道路建設和養護管理長效機制。切實推進鄉村沼氣建設,新建農戶用沼氣2000戶,提高補助標準,完善服務體系。繼續加強鄉村高壓電網建設,推進新鄉村電氣化建設。推進鄉村信息化建設,加強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辦好農業服務熱線和信息服務站,提升服務質量。建立健全鄉村公共設施維護機制,提高設施綜合利用效能,確保工程持久發揮效益。

五、改善鄉村民生??s小城鄉公共事業差距

15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建立鄉村公共文化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興建農家書屋50家,進一步加強廣播電視“村村通”鄉村電影數字化放映工程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逐步形成完備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立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長效機制。積極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推廣“鄉村文化中心戶”模式,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產業,引導城市文化機構到鄉村拓展服務。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深化文明鄉鎮、文明新村、文明農戶創建活動,廣泛開展鄉村體育健身活動。

16加快鄉村教育衛生事業發展。完善鄉村義務教育免費政策和經費保障機制。完成學業。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促進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健全職業教育培訓網絡,培育鄉村實用人才;實施“鄉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選派和組織城市教師到鄉村交流任教;大力發展鄉村中小學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加快發展鄉村醫療衛生事業。鞏固新型鄉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提高籌資標準和財政補助水平。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建設,健全鄉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統籌規劃,整合資金,抓好重點流域、重點區域血防綜合治理工作。

17加快鄉村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大力推進新型鄉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逐步做到應保盡保。完善鄉村困難群眾醫療救助制度,確保低保對象都能享受醫療救助。進一步做好鄉村“五保”供養工作,加強鄉村福利院配套設施建設,改善辦院條件和五保對象生活環境。完善受災群眾援助制度,規范災害救助管理。積極推進鄉村特困戶危房改造工程,扶持鄉村特困戶完成危房改造任務。

六、協調推進城鄉改革。增強農業鄉村發展活力

18穩定完善鄉村基本經營制度。依法穩定現有鄉村土地承包關系并長期不變。發展多種形式的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繼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堅持集體林地所有權不變的前提下,將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戶,確立農民經營主體地位,依法保護農民的承包權。創新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多途徑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提高村級運轉保障和公共服務能力。

19建立鄉村土地保護制度。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建立保護補償機制,完善建設用地節約利用機制。確?;巨r田總量不減,用途不變,質量提高。逐步縮小征地范圍,完善征地補償機制,依法征收鄉村集體土地,要按照同地同價原則及時足額給鄉村集體組織和農民合理補償,解決好被征地農民就業、住房、社會保障。加快推進鄉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證確認工作,有序開展鄉村土地整治。

20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積極發展和規范各類協會和專業合作組織。重點培育壯大生豬、茶葉、水產、果業、運輸、勞務等協會,推廣綠態果業合作社經營模式,同時,進一步規范現有合作組織生產經營行為,強化利益聯結機制。

21深化鄉村綜合改革。加快政府部門職能轉變。進一步完善“以錢養事”新機制,加強對鄉村公益性服務工作的監督檢查,提高服務質量。提高財政保障水平,落實村級組織運轉經費保障。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繼續開展農民負擔重點治理,堅決防止農民負擔反彈。進一步完善國有林農漁場體制改革。

22加快推進城鎮化進程。充分發揮城鎮在連接城鄉、輻射鄉村、擴大就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積極引導農民向城鎮轉移,增強城鎮的積聚效應。堅持規劃先行,著力抓好城鄉統籌規劃,提高城鄉規劃水平,做好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和城市綠地規劃修編,加快鎮村規劃修編,形成科學完備、統籌城鄉的規劃體系。高質量建設好城市,投資10億元、推進26個新建、續建項目的建設,加快建設十大城市基礎設施工程和十大城市功能配套工程。積極推進村鎮建設,切實加大鄉鎮供水、交通、環衛等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形成布局合理、規模適宜、層次分明、功能多樣的小城鎮網絡。

七、加強鄉村工作領導。為統籌城鄉發展提供組織保證

23加強對“三農”工作的組織領導。堅持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黨政齊抓共管,鄉村工作綜合部門組織協調,其他相關部門各負其責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進一步強化鄉村工作綜合部門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組織開展“三農”工作綜合考評,把糧食生產、農民增收、林漿紙一體化、龍頭企業發展、鄉村改革、鄉村面貌變化等工作作為考核鄉鎮領導班子績效的重要內容,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干部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據。同時,要加強鄉村廉政建設,堅持教育、制度、監督、糾風、懲治、改革相結合,推動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在鄉村的建立和完善。

24加強鄉村基層組織建設。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加強基層政權建設。保障農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實行政務公開,增強鄉鎮干部依法行政能力,依法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繼續推進從優秀村主職干部中選拔鄉鎮領導干部工作。逐步健全并落實村干部報酬待遇和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做好關心愛護離職村干部、老黨員、生活困難黨員工作。

25加強鄉村社會管理。加強鄉村法制宣傳教育。推進鄉村依法治理。拓寬鄉村社情民意表達渠道,完善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機制。做好進村入戶下訪工作,切實把矛盾和問題解決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建立健全鄉村應急管理體制,提高危機處置能力。要加強法律援助,健全鄉村司法救助機制,采取多種形式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