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致富指導意見
時間:2022-03-31 05:21:00
導語:農民增收致富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進一步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不斷增強農村經濟整體實力,為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現就“十一五”期間的農村產業發展提出以下意見。
一、進一步明確農村產業的發展方向
(一)以農民增收為主線,優化農村經濟結構
“十五”以來,隨著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對“三農”工作的加強和各項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村經濟的到了較快發展,農民收入實現了較快增長。但也應當清醒認識到,我市農村經濟結構仍不盡合理,農業人口眾多,農村產業單一,農民就業渠道不寬,農民增收難度較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就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要建立起農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的長效機制,就要積極推進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在促進第一產業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不斷拓寬農民的致富途徑和增收渠道。
(二)提升優化一產,加快發展現代都市型生態農業
繼續發展甜柚、臍橙、蔬菜、生豬、花卉,藥材等農業優勢產業,優化生產布局,擴大生產規模,提升主導產業地位。要進一步強化農業的規模效益和品牌效應,發展一批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農產品。啟動奧運蔬菜和有機蔬菜基地建設,啟動唐江、贛豐線生態觀光農業帶建設。要加快舊果園的品種改良,擴大優質果品的種植面積,發展休閑果品采摘園;積極培育區域品牌,努力打造友家食品、德福齋、甜柚等特色產品,逐步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
(三)加快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非農產業收入已經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鼓勵社會資本依托優質農產品資源,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鼓勵利用農村閑置廠房發展環境友好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加強農產品加工、包裝、銷售、配送等一條龍服務體系建設,延長農業產業鏈,推進一產向二三產業延伸;加快發展農村便民超市、連鎖店和農副產品市場,活躍地區經濟,增加就業崗位。通過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擴張,引導農民充分就業,實現多渠道增收。
二、積極探索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
(一)努力挖掘農業內部潛力
1.努力提高農產品品質。鼓勵采用新技術、新品種來提高農產品品質,增加農產品銷售收入。大力推廣生物防治、測土配方施肥、疏花疏果、果實套袋等先進技術,擴大綠色、有機、無公害產品的生產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快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完善食用農產品安全生產體系,擴大延慶地區品牌效應。
2.積極發展區域性優勢產業。充分挖掘地區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區域性、高附加值特色種養業,努力實現“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格局。鼓勵發展臍橙種植,繼續擴大甜柚和蔬菜等特色產品的生產規模,為促進農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
3.鼓勵發展觀光采摘業。扶持農民建設集休閑、觀光、教育、體驗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農業觀光采摘園。指導農民根據果園功能需要,改善飲水、供電、道路、廁所、停車場等基礎設施,提高接待能力和水平。鼓勵觀光采摘園與民俗旅游村戶、旅游景區景點互聯互動,提高綜合經濟效益。
4.扶持開展農產品初級加工。鼓勵農戶和農產品生產基地依托自身資源優勢,與龍頭企業、加工配送企業和賓館、飯店、超市等流通服務企業加強合作與對接,為其提供農產品初級加工和分類包裝,有條件的可以發展精細加工、分級包裝和標識上市,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有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努力實現產品效益最大化。
(二)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
5.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加工業。鼓勵利用原料產地和附近勞動力發展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加工業,吸納農民就近就業,直接增收。鼓勵通過招商引資,積極盤活農村各類閑置資產,促進農民就地轉移就業。
6.鼓勵發展家庭手工業。結合婦聯“雙學雙比”、“五好家庭”等各類“婦”字號活動的開展,鼓勵農村婦女以家庭為加工單位,積極發展農副土特產品和編藝、布藝、刺繡等手工藝特色旅游紀念品。加強與相關企業的合作,拓寬家庭手工制品銷售渠道,擴大市場影響。
7.鼓勵發展鄉村旅游業。積極鼓勵發展鄉村旅游,要在道路、衛生廁所、垃圾污水處理、環境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予以指導和支持。與自駕車接待露營基地等時尚旅游項目相結合,擴大我市鄉村旅游的規模。加強對已有鄉村旅游村戶的規范化管理,提高民俗旅游的文化品位、服務水平和整體效益。
8.鼓勵發展便民服務業。鼓勵農民在鄉鎮所在地和行政村發展小型連鎖超市、連鎖便利店、大眾公共浴池等涉及群眾吃、穿、住、行等各個方面農村商業服務業。鼓勵發展各種類型的專業服務組織,為產業發展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
9.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大力培育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保護農民的利益,增強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發揮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作用。
10.積極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充分利用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與管理的契機,為農民創造公益性就業機會。保潔保綠、安全巡查、公共設施維護等就業崗位,要優先安排本村勞動力就業,市鄉兩級政府投資的公益性就業崗位都要優先安排本市勞動力。
(三)鼓勵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
11.組織農民外出務工。建立覆蓋市、鄉(鎮)、村的三級就業管理服務體系。統籌城鄉勞動力市場,搭建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就業信息平臺、開放的職業技能培訓平臺、勞務輸出平臺、勞動力就業平臺和就業保障平臺,積極組織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就業。
12.鼓勵農民進城經商。簡化登記注冊手續,提供信息服務,采取信貸資金扶持和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有愿望、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進城經商。
三、建立和完善農民增收的促進機制
(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廣節水、節藥、節能等設施,努力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一是積極落實新一輪“沃土工程”,引導農民增施有機肥,廣泛采用生物和物理防蟲技術,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有效提高農田質量。二是推廣滴灌、噴灌、管灌等農業節水技術,大幅度提高節水灌溉面積。鼓勵保護性耕作,支持發展日光溫室、大棚、養殖小區等設施農業。三是加快小型先進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提高農業的機械裝備水平。
(二)開展農民培訓,提高致富能力
一是繼續開展農業實用科學技術培訓,使農民真正掌握能夠轉化為生產力的實用技術,提高向農業要效益的能力。二是切實開展職業技術培訓,根據就業需求和市場需求,充分利用現有教育培訓資源,對農民實行分類別、分行業、分工種、分崗位的職業技術培訓,同時對農村婦女、征占土地的農民等特殊群體實行特色培訓,使農民經過培訓成為產業工人的新生力量,為其就業增收創造條件。三是大力開展素質培訓,對擬轉移就業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展政策法規、權益保護、城市生活等方面的知識培訓,幫助農民提高向二三產業轉移的綜合能力。
(三)落實完善各項惠農政策,支持農民自主創業
一是繼續堅持減免農業稅及其附加稅,強化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退耕還林、山區生態林補償、移民搬遷等各項既定政策,不斷完善對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的投入政策,及時兌現農民的政策性收益。二是加強對我市農民自主創業需求的研究,延續和完善我市農業產業發展扶持政策的同時,制定出臺一些最直接、最管用的扶持政策,以政府貼息、基金擔保、減免稅收、代繳保險、物質獎勵等形式,支持農民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增收致富。
(四)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共同推進農村產業發展
一是建立互惠互利機制,引導各類資本投向農業和農村,鼓勵各類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新農村建設。二是積極穩妥推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積極促進農村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農村產業發展募集更多資金。三是精心策劃包裝,建立農村產業發展項目庫,圍繞項目的實施,鼓勵和引導企業、團體、部隊、科研院所等社會力量,提供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多方面支持,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農村產業發展的良好局面。
(五)建立服務體系,營造農村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是加強與金融部門的合作,搭建農村產業發展融資平臺,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多種信貸服務,達到“放大資金,扶持產業”的目的。加快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探索建立政府、企業和農戶共同承擔的風險保障機制。積極推進“三信”工程建設,構建良好、誠信的農村信用環境。二是依托首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優勢,充分發揮現有農技推廣網絡和推廣隊伍作用,強化管理的技術服務職能,建立穩定科技服務體系,為農村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農技人員隊伍。三是加快農村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延慶市農業信息網站,開通“延慶蘋果網”,通過農村產業信息的收集、和使用,為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提供有效、快捷的服務。
- 上一篇:征收撫養費意見通知
- 下一篇:經濟責任審計的評價準則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