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產業發展工作意見

時間:2022-04-01 08:23:00

導語:茶葉產業發展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茶葉產業發展工作意見

茶葉是的特色優勢產業,也是農民脫貧致富的朝陽產業。為進一步加快全縣茶葉產業發展,提高產業化經營水平,做強做大茶葉產業,構建全省茶葉大縣,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圍繞建設茶葉大縣目標,堅持工業化、民營化、市場化的發展思路,突出特色、發揮優勢,以開發有機茶為主導,以改造生態茶園、提升基地檔次為支撐,以開發國內、國際市場為方向,以培植品牌、壯大龍頭企業為載體,以激活經營機制為動力,逐步實現茶葉發展產業化、經營機制民營化、產品開發精品化和市場拓展外向化。

(二)目標任務。通過5年的努力,到年,全縣茶葉基地規模穩定在18萬畝,力爭達到20萬畝;茶葉產量達到1000萬斤,其中名優茶400萬斤,產業綜合收入達到5億元,培植一家年產值過億元的龍頭企業,打造1個在全國有影響的知名品牌,規模、產量、效益躋身全國茶葉產業領先行列。

二、主要措施

(一)穩步發展基地。

以海拔600—1000米內的北部、中部鄉鎮為重點區域,穩步發展茶葉基地面積。一是重點發展以為龍頭的中西部低山二高山茶區,包括和等四個鄉鎮;二是重點發展以前進茶場為龍頭的中東部低山二高山茶區,包括水坪、縣河、新洲、兵營等四個鄉鎮;三是重點發展以為龍頭的南部二高山、高山茶區,包括匯灣、鄂坪、泉溪、天寶、向壩等五個鄉鎮。

到“十二五”末,水坪鎮、匯灣鄉兩個鄉鎮的茶葉基地面積分別達到3.5萬畝;鄉三個鄉鎮茶葉基地面積分別達到2萬畝以上。上述五個鄉鎮基地總面積達到14萬畝,占全縣總面積的70%,形成五個茶葉大鄉大鎮。

(二)增強核心競爭力。

一是做強做大龍頭企業。堅持走“集團+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理順利益關系,理順管理機制,實施“集團帶茶場、品牌帶全縣、大場帶小場”戰略,積極穩妥地走自主發展壯大之路。加大對龍頭企業幫扶服務力度,從政策、規費等方面予以優惠,從項目、科技研發上予以傾斜。、梅子埡兩大龍頭企業要真正發展成為具有較強實力的省級茶葉龍頭企業,收入都要達到五千萬元以上的規模。

二是發展壯大中小型茶場。現有的一批中小型茶場從提高自身的市場開拓能力、帶動農戶能力、產品生產能力著手,內抓管理,外樹形象,創新運作方式,依托縣內外茶葉龍頭企業的帶動,使其逐步發展壯大,年收入要分別達到100萬元以上。

三是培養茶葉科技致富能人,帶動140家小型茶場。通過培植茶葉產業致富帶頭人,培育茶葉種植、加工、銷售大戶,應用科技,提高素質,在增強市場開拓能力方面下功夫,培養出一批茶葉鄉土能人隊伍,通過大隊伍帶動大產業。

(三)抓好種植加工。

一是建立健全茶葉標準體系,加強茶葉科技培訓。圍繞名優綠茶加工技術,對生產技術人員和茶農進行強化培訓,逐步完善加工工藝,全面提高名優茶制作水平。二是推行標準化生產。圍繞健康、無公害、綠色、有機的市場消費需求,堅持按照天然無公害的茶風味要求,全面推行生產管理、采摘、加工、出廠檢驗、包裝銷售標準,提高全縣茶葉品質和檔次。三是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強與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增強科技支撐能力,學習借鑒先進生產加工技術,促進產品質量的提檔升級。四是更新配套加工設備。一方面改造落后陳舊的加工方法和機械設備,進一步改善加工條件,建立符合食品衛生標準要求的現代茶葉加工企業;另一方面做好新增采摘茶園的加工設施的配套工作,確保新增采摘茶園采摘能加工、加工有設備,推進茶葉生產、加工、經營、管理全過程實施標準化。五是在茶葉新產品研發和技術引進上,今后每年縣級財政要投入一定的資金,支持技術創新、引進先進的生產加工設備和技術,重點支持推廣茶葉新產品開發、標準化技術推廣、無性系良種的選育、無公害生產技術應用。

(四)打造優勢品牌。

進一步充實“龍峰”品牌的內涵,在經營品牌和龍頭企業支撐上下真功夫。圍繞打造“龍峰”的優勢品牌,逐步理順企業、茶場、農戶的利益分配機制,通過龍頭帶動基地、茶場帶動農戶,充分發揮茶葉產業帶動農民致富的作用。縣內茶葉品牌逐步統一到“龍峰”品牌上來,形成合力闖市場,聯營聯合增效益。強化龍峰茶品牌的標準化工作,逐步達到生產加工工藝一致,茶葉外形一致,品質口感一致,品牌標識一致,店面形象一致,全面提高品牌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變“經營產品”為“經營品牌”,利用網絡、媒體、節會等載體,多渠道推介宣傳龍峰品牌,提高知名度。

(五)擴大市場份額。

按照“占領十堰市場、輻射周邊市場、擴大湖北市場、拓展全國市場、走向國際市場”的市場營銷策略,積極探索廣告營銷、節會展銷、網絡促銷、連鎖直銷、銷售等多種營銷形式,大力開拓市場。一是逐步形成規模大、功能全、設施配套、輻射能力強的南大街茶葉貿易批發市場,使其成為鄂、渝、陜周邊地區最大的茶葉集散地。堅持“先準入、后規范”的原則,引導茶商進市交易,營造公平、安全、守信的市場環境,確保茶商合法權益。二是在十堰增設營銷門店,鞏固茶的主導地位,同時積極在武漢、陜西、重慶、北京等地強化營銷措施,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使茶逐步走向省城,走向京城,走向全國各大城市,不斷擴大市場占有份額。三是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擴大茶葉出口,搶占國際茶葉大市場。

(六)強化茶園管理。

茶葉基地管理是建設茶葉大縣的重要內容,加強幼齡茶園管理是今后一個時期全縣茶葉產業發展的關鍵環節。堅持建管并重,切實轉變重建輕管的問題。鼓勵茶園經營權有序流轉,并向種茶能手、大戶集中。在水坪、匯灣、縣河、新洲、兵營、龍壩、鄂坪等主產鄉鎮,每個鄉鎮選擇1個村,興辦幼齡茶園管理示范村,制訂完善的實施細則,力求做到五個到位,即:茶園分戶經營機制到位、退耕還林政策享受與管護義務落實到位、技術服務落實到位、茶園管理措施到位、配套建設逐步到位。通過檢查驗收,對達標的示范村適當予以獎勵。通過3-5年的努力,促成全縣幼齡茶園采摘見收,從而以點帶面,推動全縣幼齡茶園管理見效。

(七)加大投入力度。

茶葉產業是一個弱勢產業,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影響。全縣幼齡園面積大,需要投入多,必須全面落實扶持政策,捆綁使用茶葉項目資金,用于支持茶葉產業發展。全縣各級各部門要全面落實茶葉產業的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把茶葉產業的投入放在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位置,要把落實茶葉產業的扶持資金納入各級各有關部門的重要工作。縣政府每年投入一定資金支持茶葉產業發展,重點支持品牌開發、基地建設的種苗資金、幼齡茶園管理、加工設備及新技術引進推廣與科技創新。退耕還林指標優先安排茶葉基地,新建茶園縣政府扶持良種。重點龍頭企業用于加工車間和設備配套等固定資產投入的銀行貸款落實財政貼息扶持政策。重視支持技術創新和新技術引進推廣,支持品牌開發,對獲得國家名牌產品、湖北名牌產品及通過有關認證的企業按有關規定予以獎勵。

(八)創新經營機制。

堅持以民營化為基本取向,調整現有茶場所有制結構,按照因企制宜和確保國有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原則,采取多種形式,宜股則股、宜賣則賣、宜并則并,通過扶持一批、拍賣一批、改制一批,對各類茶場進行民營化改造。打破行業、部門和所有制的界限,廣泛吸收有實力的企業和個人投資參與茶葉產業的開發,鼓勵民營業主投資發展茶葉生產加工經營,多渠道引進外資或合資聯合開發,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轉變政府投入方式,實行規劃控制,先做事,后驗收,落實以獎代補政策。全面推行茶園“分戶承包、分戶經營”的經營機制,把茶園經營權完全下放給茶農,與農戶簽訂承包經營合同,明確其責、權、利,經營權一定三十年不變,以此調動農戶生產經營積極性。抓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序流轉,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促進茶園承包經營權向大戶集中,培植一批茶葉種植經營大戶,最大限度地激發產業活力。

(九)加強組織領導。

一是各級各部門要積極參與和支持茶葉產業建設,實行“一個產業、一個項目、一個專班”的工作機制,形成舉全縣之力抓產業的氛圍。二是進一步完善縣、鄉主要領導抓茶葉產業的工作機制,建立縣鄉領導聯系重點茶場制度。三是縣委、縣政府將茶葉產業建設納入各鄉鎮和相關單位綜合目標考核的內容之一,對在茶葉產業建設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對工作不力的單位和主要領導給予通報批評。四是加強茶葉產業組織服務機構建設,在茶葉規劃、產業開發、技術指導、信息服務、管理協調、項目申報等方面,發揮職能,搞好服務,促進茶葉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