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菜籃子項目建設意見
時間:2022-04-06 05:31:00
導語:推進菜籃子項目建設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根據《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意見》(政發〔〕27號)精神,結合我區實際,現就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提出以下意見。
一、把握發展思路,明確目標要求
(一)總體思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推進新一輪“菜籃子”工程建設,通過加強生產能力建設和市場體系建設,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創新調控保障機制,加快推進“菜籃子”產品產業化經營,在保障“菜籃子”產品安全有效供給的前提下,提高優勢產品在全市的市場占有率,實現農民增加收入、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主要目標。重點抓好菜、肉、蛋、魚等產品生產。通過5年左右的努力,城郊蔬菜基地達到1.1萬畝,全區菜地保有量達到11萬畝;規?;?、標準化基地生產的“菜籃子”產品占全市產品總量的70%以上,現代市場體系和質量體系基本形成,“菜籃子”產品質量實現可追溯,產品檢測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蔬菜產品自給水平穩步提高,供應保障、質量監管能力明顯增強。力爭實現主要“菜籃子”產品產量年均增長5%以上,從業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把東寶建設成為荊門重要的“菜籃子”產品生產基地。
二、突出建設重點,夯實產業基礎
(一)突破性發展蔬菜產業。實施蔬菜產業振興計劃,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重點支持子陵、牌樓、城郊蔬菜基地,栗溪、仙居食用菌基地建設,穩定提高基地綜合生產能力。加強蔬菜標準園創建,搞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力爭建設5個標準化核心示范基地,著力提高蔬菜生產水平。重點扶持設施化栽培,采取以獎代補形式,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大力發展鋼架大棚、避雨栽培和微滴灌節水栽培,建設一批設施化、集約化蔬菜生產基地。進一步優化品種結構,推廣“春提早、夏遮陽、秋延后、冬覆蓋”技術,保障城鄉市場均衡穩定供給。鼓勵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各類市場主體建設種苗基地,開展工廠化育苗,為農戶和基地提供優質種苗,提高蔬菜產量。
(二)加快畜牧養殖標準化與自主品牌建設。實施畜牧業提檔升級計劃,著力提升畜牧業良種化、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水平和集約化、品牌化程度。穩定發展生豬生產,積極引導發展一批規?;⒓s化、專業化養豬場(戶),以等鄉鎮為主,建設優質三元豬產業帶;突破發展肉羊、肉牛養殖,以栗溪、馬河、仙居等鄉鎮為主,建設優質肉羊產業帶;以栗溪、仙居、石橋驛等鄉鎮為主,建設優質肉牛產業帶,大力培植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建立“農戶分散養母牛,大戶集中育肥?!别B殖新模式;積極發展家禽養殖,以、子陵鋪、牌樓、石橋驛等鄉鎮為主,建設優質家禽產業帶。啟動畜牧業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創建和認定工作。加強養殖場(小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畜禽養殖廢棄污染防治和疫病防控等方面的設施建設,強化投入品使用監管,推進畜禽無公害產地(產品)認證,確保居民吃上放心肉。
(三)大力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加快水產養殖規?;⒓s化、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重點抓好“1234”工程。即唱響一個品牌——魚;抓好兩大基地建設-楊家橋水產品批發基地建設和水產公司淡水魚加工基地建設;打造三大漁業走廊,以楊竹流域為核心的小龍蝦野生寄養走廊、以分當線為依托的休閑漁業走廊、207國道沿線常規魚業走廊;抓好四大繁育基地建設-子陵娃娃魚繁育基地、牌樓小龍蝦繁育基地、瀏河養殖場龜鱉繁育基地和四大家魚繁育基地建設。開展水生動物疫病的監測與預報,推廣健康生態養殖技術,加強水產品安全監控,保障水產品安全有效供給。
(四)建設和完善“菜籃子”產品市場體系。將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建設納入城鄉一體化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建立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農貿市場為依托,以配送中心、連鎖超市、直供直銷等新型流通方式為發展方向的“菜籃子”產品流通體系。支持“菜籃子”生產基地新建產地批發市場,推進現有產地批發市場改造升級。改造城市銷地批發市場,構建城市小區菜店和蔬菜專業超市網絡。培育與國際接軌、設施高檔、功能完善、手段先進的現代化市場。
三、轉變發展方式,提高質量水平
(一)強化產銷銜接功能。加強銷售網點建設,構建分布全市、全省乃至全國的銷售網點。鼓勵農貿市場與農產品生產、流通企業和生產基地實行“場廠掛鉤”、“場地掛鉤”。支持東方百貨、金城等大型超市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和生產基地的“農超對接”。重點扶持和發展分揀清洗、分等分級、整理包裝、預冷處理、速凍保鮮等初加工業,延伸“菜籃子”產品產業鏈,降低產后損耗,提高產品利用率和附加值。
(二)加強“菜籃子”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健全檢驗檢測體系,加強政府檢測能力建設。充分利用社會檢測資源,鼓勵發展第三方檢驗檢測機構,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農產品質檢站,形成標準統一、職能明確、運行高效、上下貫通、檢測參數齊全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立質量安全風險預警信息平臺和檢驗檢疫預警體系,積極應對重大突發安全事件。完善全程質量追溯體系,建立與市“菜籃子”產品全程質量追溯信息處理平臺聯網的區級平臺,并在“菜籃子”產品生產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全程質量追溯信息采集系統,逐步形成產地有準出制度、銷地有準入制度、產品有標識和身份證明,信息可得、成本可算、風險可控的全程質量追溯體系。
(三)創新經營機制。建立政府投資為引導、農民和企業投資為主體的多元投入機制,依托社會力量,實行市場化運作,建立企業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參與“菜籃子”產品生產、流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菜籃子”產品專業合作組織建設,提高“菜籃子”產品生產與流通組織化程度。在農產品上市環節推行委托制,允許商按事前與農民約定的比例從銷售額中收取費。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和鼓勵大型批發市場積極探索采用會員制形式組織交易。發展專業協會、商會等協調和約束市場行為的自律性組織。
(四)推進標準化生產。加快相關標準、產品生產技術要求和操作規程的推廣應用,開展標準化生產宣傳培訓,推動放心農資進村入戶,指導建立生產檔案。開展標準園(區)創建活動,選擇蔬菜、水產品、生豬、肉雞(鴨)、蛋雞(鴨)等品種,創建標準化生產基地,帶動蔬菜、畜禽、水產品標準化生產。加快“三品一標”認證步伐,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
四、加強政策扶持,強化組織領導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對“菜籃子”產品初加工和流通企業,簡化增值稅抵扣手續。嚴格落實“綠色通道”政策。從嚴控制菜地(魚池)的征占用,征占菜地(魚池)嚴格按照1:1.5的比例執行(占1還1.5)。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逐步提高征占菜地的土地補償標準。按照規定計提用于農業開發的土地收益金的30%用于“菜籃子”工程建設。實施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建設以獎代補政策。嚴格執行規?;笄菟a養殖用地管理政策。對農產品加工和批發市場用地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優先組織供地。“菜籃子”工程冷庫、倉庫、初級加工等用地和批發市場用地,出讓價比照《工業用地出讓最低標準》執行。批發市場、畜禽水產養殖用電用水價格按農業用電、用水政策執行。
(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將“菜籃子”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統籌安排,多渠道籌集扶持資金。區財政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的資金,用于“菜籃子”工程建設,除新征收的菜地開發基金和有關土地收益全部用于“菜籃子”工程建設外,區財政從年起,在預算中新安排和增加“菜籃子”工程建設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加工貿易龍頭企業或專業合作組織的精品名牌、標準園創建獎勵和新建蔬菜大棚設施、產地蔬菜預冷庫、冷鏈運輸車及銷地冷藏庫設施建設以獎代補。對已建的“菜籃子”項目,要繼續給予資金支持;對需要安排建設的“菜籃子”項目,要按照規劃抓緊立項,建立穩定的資金來源渠道。要支持菜地大棚、畜禽圈舍和精養魚池改造等災毀設施的修復重建。財政也要安排相應專項資金用于新一輪“菜籃子”工程示范區創建和獎勵。將土地整理、農業綜合開發、鄉村道路建設、冷鏈物流、農田水利建設節水灌溉、農村電網改造和農業板塊基地建設等項目資金整合,優先用于蔬菜基地建設、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建設、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廠建設,改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條件,提高綜合生產能力。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帶動農戶多、有競爭力、有市場潛力的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倡導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大力開發支持龍頭企業的貸款擔保業務品種,提高“菜籃子”工程建設融資能力。
(三)建立健全風險應對機制。充分利用“菜籃子”信息網絡和貿易銷售平臺,引導“菜籃子”產品均衡生產和有序流通。完善重要“菜籃子”產品儲備體系,有效增強市場應急調控能力。加快建立“菜籃子”產品生產政策性保險制度,開展保費低廉、保障適度的“菜籃子”保險業務,擴大“菜籃子”產品保險在城郊和主產區的覆蓋面。建立市場異常波動防范和應急處理機制,做好在雨雪、畜禽疫病發生時主要“菜籃子”商品的價格監控、貨源組織和市場供應。
(四)進一步強化“菜籃子”行政一把手負責制。各地要高度重視“菜籃子”工程建設,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行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將“菜籃子”產品生產用地保有數量、“菜籃子”重點產品自給率、產品質量安全、產品價格、產銷銜接、突發事件處置、風險控制、農業生態環保等納入區“菜籃子”工程建設考核指標體系,區政府對鄉鎮和區直相關單位“菜籃子”工程推進情況實行年度考核,嚴格獎懲。建立區級“菜籃子”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由區農業局牽頭,區發展和改革局、區工業和信息化局、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區財政局、區交通運輸局、區衛生局、區環境保護局、區畜牧獸醫局、區水產局、東寶國土資源分局、東寶工商分局、市質量技術監督局直屬分局等部門參加,協調解決“菜籃子”工程建設的重大問題,加強對各地“菜籃子”工程建設工作的檢查督導。
- 上一篇:全區循環經濟意見
- 下一篇:領導在地稅視察工作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