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委統籌城鄉發展指導意見
時間:2022-05-24 09:16:00
導語:區委統籌城鄉發展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根據省、市關于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要求,結合我區實際,現就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明確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
1、重要意義。統籌城鄉發展、構建新型工農關系和城鄉關系,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是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央明確指出,我國總體上已進入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進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經過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快速發展,我區綜合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工業化、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全區城鎮化水平達到65%,已經具備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條件和基礎。大力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有利于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著力解決城鄉之間在收入分配、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公民權利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失衡問題,逐步形成有利于城鄉關系良性循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體制機制,更好地協調城鄉關系和利益再分配,使廣大人民群眾都能充分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各級各部門要深入學習領會中央、省市關于統籌城鄉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切實增強統籌城鄉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堅持走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聯動發展道路,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
2、指導思想。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理念,緊緊圍繞“一二三四”的總體發展思路目標,依托“三個層次”,把握“五個原則”,統籌協調“六個推進”,創新“七項體制機制”,大力實施城鎮化戰略,著力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努力建設富強文明和諧幸福的新,使我區統籌城鄉發展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
3、基本原則。
(1)堅持以人為本、科學發展。把實現群眾愿望、維護群眾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增強發展的科學性、協調性、和諧性,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以及區域之間的相互關系。
(2)堅持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建立健全城鄉統籌發展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互動、工農聯動、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
(3)堅持整體規劃、分類指導。全面規劃城鄉發展布局,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穩步推進,正確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不搞“一刀切”。
(4)堅持優勢互補、突出特色。立足區位優勢、文化底蘊、生態風貌、產業基礎,促進區域聯動、整體協同,形成特色鮮明、生態和諧的城鄉發展格局。
(5)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把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作為各級各部門的改革取向和工作職責,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和主體地位。
4、目標任務。到年,城鄉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經濟布局更加合理,經濟結構更加協調。在加快發展中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民人均純收入基本實現同速增長,分別達到2.2萬元和1.1萬元;初步形成主城區、中心鎮、中心村(社區)三個層級緊密銜接的現代化城鎮體系框架,并形成示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平均每年轉移3500人和2900人,全區城鎮化率達到68%以上,中心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90%;城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農村面貌顯著改觀,全區92%以上的中心村(社區)實現街道硬化、亮化、綠化和美化;城鄉接軌和比較均衡的公共服務體制框架基本形成,并在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保障、文化事業等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9%以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
到年,現代化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總體上高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兩者比例表示的城鄉差距縮小到1:2左右,全區城鎮化率達到75%以上,中心村(社區)公共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全面形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城鄉差距明顯縮小,城鄉一體化的現代城鎮體系和基礎設施體系基本形成,城鄉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同質化的生活條件、平等化的經濟政治社會權利。建立全面覆蓋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建立起統籌城鄉發展的長效機制,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基本形成。
二、按照“三個層級”要求統籌城鄉空間發展布局
5、主城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面加強對接融合,主動承接市中心城區帶動輻射,積極融合發展。按照“東新、西古、南商、北工”的總體布局,完善設施,提升品位,做大規模,壯大實力?!皷|新”,即加快東部新區開發建設,依托孝婦河生態環境優勢,突出生態宜居特色,建設現代化新城區?!拔鞴拧保醇涌煲怨派坛菫楹诵牡睦铣菂^改造建設,擴大古商城景區規模,塑造城市靈魂,打造魯商文化旅游品牌,形成推動城市發展新動力?!澳仙獭?,即圍繞打造商貿名城,加快膨脹發展309國道市場物流產業帶,推動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北工”,即以經濟開發區和北郊鎮梅河工業園為平臺,突出發展先進加工制造業,為城鎮建設發展構筑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6、中心鎮。王村鎮、萌水鎮兩個中心鎮作為城區兩翼,按照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以產業支撐推動建設發展,全面提升城鎮綜合實力和輻射帶動能力,建設區域性的人口集聚中心、產業集聚中心、公共服務中心,加快培育成為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小城市。王村鎮以高檔耐火材料產業為支撐,加快產業優化升級,打造省高檔耐火材料基地;萌水鎮充分發揮山水資源優勢,加快推進萌山生態旅游區開發建設,大力發展高品質居住、休閑度假和餐飲會務為主的帶動型產業,打造旅游休閑特色鎮。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北郊鎮、南郊鎮和經濟開發區納入城區規劃,全面融入市中心城區和主城區建設發展。
7、中心村(社區)。堅持長遠規劃、分期實施、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選擇經濟實力強、地理位置優越、發展潛力大的村居,整合資源、合村并居,提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城鎮化、生活服務社區化、生活方式市民化,使之成為獨具特色的中心村(社區)。力爭到年建成10個左右,到2020年建成22個具有一定規模的中心村(社區)。
三、加快推進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
8、樹立城鄉規劃一體理念。緊緊圍繞“主城區、中心鎮、中心村(社區)”三個層級,科學規劃城鄉建設、經濟發展、資源配置和生態環境保護,建立城鄉全覆蓋的一體化規劃體系。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明確分區功能定位和產業發展重點,統籌安排城鄉建設、基本農田、產業集聚、生活居住、生態保護等空間布局。
9、科學構建城鎮體系。按照“融合中心、一主兩翼、三級聯動、統籌發展”的總體思路,將全區統一規劃為1個主城區、2個中心鎮和22個中心村、29個居民點,構筑主城區、中心鎮、中心村(社區)“
三個層級”緊密銜接、布局優化、統籌發展的現代化城鎮體系。把推進城鎮布局的規?;鳛橹匾巹澰瓌t,以城鎮布局的規?;瘞踊A設施的現代化。
10、統籌城鄉住房規劃建設。認真落實《區農村住房建設規劃》,以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為切入點,進一步加大“兩區三村”改造工作力度,切實改善城鄉居民生活居住條件,到年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35平方米、38平方米。堅持政府統籌、政策引導、群眾自愿、市場運作,落實資金、土地、信貸支持政策,把農村住房建設與全面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相結合,與舊村改造、遷村并點建設新型農村社區相結合,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設,積極引導房地產業有序規范持續發展。
四、加快推進城鄉產業布局一體化
11、優化城鄉產業空間布局。大力實施“兩區兩帶兩基地”發展戰略,打破鎮域行政區劃界限,統籌推進城鄉產業發展布局,加快古商城文化旅游區、萌山生態旅游區、309國道市場物流產業帶、張周路孝婦河生態園林休閑服務帶和以經濟開發區、北郊鎮梅河工業園為依托的北部先進加工制造業基地,以王村鎮為重點的南部高檔耐火材料生產基地等六大特色區域規劃建設,集中力量實施突破,努力形成區域發展的新優勢、新亮點。
12、推進產業優化升級。突出發展先進加工制造業,以“集約化、集群化、高端化”為方向,以實施工業“四個一批”為抓手,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努力增創老工業區科學發展新優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重點抓好以309國道市場物流產業帶為主體的現代物流業,建設大市場、發展大物流、實現大增值;整合區內文化旅游資源,抓好以古商城和萌山生態旅游區為龍頭的旅游業,加強蒲松齡書館、李家疃古村落保護開發;抓好以嘉周和知味齋為代表的餐飲服務業,大力推動金融保險、信息咨詢、法律服務、文化創意、商務服務、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以生態觀光農業為重點,大力發展都市農業,集中培育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全面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
五、加快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
13、完善城鄉綜合交通網絡。加強路網建設,拉大城鎮建設發展框架,形成干支相連、區域協調、城鎮通達、順暢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網絡。優化完善城鎮路網結構,加快南部地區等路網建設,實施102省道改線、姜萌路南延等工程,完善落實鎮村道路管理養護機制。積極推行農村客運公交化,鞏固發展村村通客車成果,實現區內城鎮公交無縫隙對接。
14、完善城鄉綜合用水體系。強化城市水系意識,按照“同源同網同質”的原則,建立城鄉供水體系。制定全區水資源優化配置實施意見,編制防洪、供水和生態水系工程規劃。加快實施城區雨污分流工程,搞好城區河道綜合整治,使涿河、淦河、米溝河變成清水河、景觀河。搞好萌山水庫水源地保護利用,推進范陽河、孝婦河等河道治理,保障城鄉生活、生產、景觀用水。
15、完善城鄉公用設施建設。加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全面提高城鎮綜合承載力。堅持先地下后地上、先管線后路線,加強城鄉各類管網的規劃建設管理。按照城市標準對中心鎮、農村社區電網進行規劃、設計、管理、改造,加速推進城鄉同網同電同價。加快燃氣、供熱工程建設,推進向中心鎮、農村社區以及城區周邊的鎮、社區延伸,提高覆蓋率和供應保障率。推進數字化城市建設,實行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構建城鄉一體的現代信息服務網絡。
六、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一體化
16、推動城鄉教育服務均等化。全面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逐步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調整優化城鄉教育布局和結構,健全完善農村教育體系、農村教師培訓制度和城鄉教師交流幫扶機制,進一步提高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普及水平。繼續優化教育資源構架布局,形成“學前和小學教育進片區、初中教育進城鎮、高中教育進城區、職業教育進網絡”的全覆蓋現代化教育體系。
17、推動城鄉衛生服務均等化。加快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警和應急體系,建立健全衛生監督、動植物檢疫等執法體系,全面提升新農合覆蓋面,健全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城鄉居民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機制改革、體制改革,完善城鄉人口和計劃生育各項服務體系,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大力實施“衛生強基工程”,加大城鄉醫療衛生機構之間的結對幫扶力度,提高農村醫療衛生水平。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步推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全部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并實現零差價率銷售。
18、推動城鄉文化服務均等化。統籌抓好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廣泛開展“文明人”教育實踐活動,倡導健康文明向上的社會新風尚。健全完善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加大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力度,著力構建城鄉聯動、功能齊全、滿足群眾文體需求、覆蓋區鎮村三級公共文化體育網絡。調整城鄉文化資源配置格局,加大城鄉一體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創新力度,建立穩定的城鄉文化投入保障機制。健全完善鎮(街道)、村居文化設施網絡,深入實施數字電視“村村通”、農村電影放映、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一村一名文體指導員、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和農家書屋工程,全部實現鎮(街道)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和鄉村少年宮、社區有文化中心。開展全民健身、陽光體育、競技體育活動,提高全民身體素質。
19、建立城鄉一體的社會管理體制。推動公安、司法、安監、計生、城管等領域的管理由城市向農村社區延伸,構建城鄉一體協調聯動的社會治安防控、矛盾糾紛排查調處、社會團體管理、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等管理體制,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化管理。
七、加快推進城鄉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一體化
20、統籌城鄉勞動就業。進一步建立促進城鄉一體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和培訓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和完善的人力資源市場。建立健全城鄉勞動力就業和失業登記制度,加強失業調控和預警機制建設,重點解決城鎮零就業家庭、農村低保家庭等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問題。加強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完善以就業培訓、就業援助和就業扶持等為主的促進就業政策,加大就業專項資金投入,形成促進城鄉勞動者平等充分就業的長效機制。
21、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加快建立城鄉一體的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保障制度,力爭實現城鄉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全覆蓋。建立城鎮社會保障互相銜接和轉移機制,逐步實現保障隨人口遷移自動銜接,最終消除城鄉居民在勞動報酬、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差異,實現同工同酬同保障。
22、統籌城鄉社會救助。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分層分類救助體系,加大對城鄉低保對象、城市三無人員、農村五保對象、優撫對象及其他因病致貧特困家庭救助力度。在中心鎮和有條件的農村社區按照三級以上標準建立敬老院,加快形成覆蓋城鄉的集中供養體系。建立以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基礎,以醫療、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為輔助,以慈善超市和社會互助為補充,覆蓋全體成員的新型救助體系。
八、加快推進城鄉生態安全一體化
23、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加快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創建步伐,深入實施碧水藍天行動計劃,全面落實節能減排措施,大力推進節能降耗和污染治理,改善城鄉環境。實施萌山水庫、丁家水庫、北河東水庫、水庫、孝婦河濱河公園、范陽河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加快309國道、張周路、聯通路等道路綠色長廊建設;實施荒山綠化、濕地綠化、農田林網建設和城區增綠工程,形成大生態、大綠化格局。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加快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人口均衡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努力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
24、構建城鄉一體污染防控體系。把城市污染防治和農村污染防治結合起來,實行統一規劃和系統整治。根據
產業布局和功能分區,進一步提高新上項目的環境準入門檻,堅決淘汰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產業,制定解決點源污染、線源污染、面源污染的具體措施,以大氣凈化、污水治理、重點區域和流域治理為重點,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積極推進農村廢棄物的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25、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按照城鄉一體、精簡高效、分工合理、職責明確的原則,建立城鄉管理新體制,提高管理效能。統籌布局城鄉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環境設施,加強對重點排污企業的監管,抓好等污水處理廠運營,加快推進城鄉生活垃圾處理一體化,實現垃圾“戶集、村收、鎮運、區處理”目標,到年城鄉污水處理率、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95%以上。加強主次干道、城市入口、城鄉結合部、城區背街小巷等重點區域環境整治,大力推廣普及農村清潔能源,抓好秸稈禁燒和轉化利用,改善空氣質量。
26、建立環境治理補償體系。堅持依法保護資源,進一步規范完善水資源、礦產資源等可持續利用的制度體系。建立生態環境懲戒補償制度,按照誰受益誰付費、誰污染誰治理和賠償的原則,統籌劃分城鄉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責任。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專項資金,對禁止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流域予以生態補償,并建立長效投入機制。
九、不斷創新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
27、深化公共財政制度改革。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形成支持“三農”投入穩定增長的保障機制,逐年提高用于支持“三農”的財政支出比重。整合各項財政支農資金,重點向促進城鄉一體的社會公益事業和重大民生項目傾斜,促進財力進一步向基層、向農村下移。完善對鎮、街道的財政管理體制,增強鎮、街道履行職責和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
28、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農村集體產權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快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農村產權的確權、登記和頒證步伐。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完善農村產權流轉體系,建立農村產權價值評估機制、產權流轉規則和流轉市場,形成農村產權流轉的長效機制。
29、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嚴格落實政府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落實保護補償機制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完善土地經營服務體系,建立區鎮兩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中心,制定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管理辦法,合理確定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收益分配比例,對在農村改造和村莊整合中節約出的建設用地,優先用于本集體經濟組織發展和公用設施建設。實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積極探索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的路子,掛鉤所得收益主要用于農村住房改造和村莊整合中農民新建住房和村集體公共設施建設等補貼。
30、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區內戶口遷移政策,以合法固定住所為基本落戶條件,鼓勵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加快住房、就業、社會保障、教育、征兵、退伍安置、優撫、計劃生育等與戶籍管理相關的配套制度改革,逐步實現讓進城務工人員與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31、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提高行政服務效能和效率。實行強鎮擴權,通過委托、授權等形式賦予中心鎮在村鎮建設、項目投資等方面的經濟管理權限和鎮域管理等方面的執法權。逐步實現規劃、國土、建設、城管、環保、工商、勞動保障等部門職能向農村延伸服務。
32、統籌配置城鄉金融資源。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優化農村金融環境,推動金融服務向農村延伸和金融機構在農村設置。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組織創新,引導發展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公司等面向“三農”的中小型金融機構,加強面向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引導不同經濟成份和各類投資主體參與城鄉一體化建設,努力形成政府推動、多元投資、市場運作的資本經營機制。發展農村各類社會保險事業,完善財政性農業保險制度,建立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33、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積極探索科學種養方法,因地制宜發展苗木花卉、高產高效農業、生態觀光農業、循環農業,把先進的科技成果引入農業生產,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搞好土地有序流轉,推動農民向農業產業化工人過渡,提高農民來自二三產業的工資性收入。探索成立農村集體資產運營公司,采取以貨幣形式存入銀行收取利息、以物產形式收取租金、以股金的形式參股到較好的企業收取分紅等多種形式,實現農村集體財產保值增值,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十、切實加強對統籌城鄉發展工作的領導
34、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領導體系。建立由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分管領導具體抓的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統一領導城鄉統籌發展工作。建立全區統籌城鄉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區發改局合署辦公,具體負責全區統籌城鄉發展工作。各級各部門要組建相應的領導和工作機構,具體抓好統籌城鄉發展各項工作落實。充分發揮輿論的導向作用,凝聚全區發展共識,營造形成加快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濃厚氛圍。
35、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推進機制。各級各部門要高度重視、統一領導、積極推進,努力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各部門齊抓共管的推進機制。各鎮、街道黨政主要負責人是統籌城鄉發展的第一責任人,涉及到的有關部門和單位在制定行業發展規劃、安排重點項目、財政扶持資金、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都要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做到統籌兼顧、重點傾斜,引導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社會管理向農村延伸,各類公共服務和經營性服務向農村覆蓋。加強對統籌城鄉發展重大問題的調查研究,認真總結推廣基層創造的先進做法和經驗,堅持以典型推動和指導面上工作。
36、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人才機制。堅持把人才資源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第一資源,嚴格落實中央、省市關于人才工作的部署要求,建立健全種類齊全、層次多樣的人才培養體系。進一步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統籌城鄉發展能力的培養,努力造就一批懂統籌、善管理、會服務的高素質干部隊伍。大力實施農村人才隊伍培養、培訓計劃,建立完善農村優秀實用人才選拔管理辦法等政策規定,進一步健全完善一村一名大學生的相關政策措施,落實好“三支一扶”大學生待遇,做好從優秀村干部中考錄鎮公務員和工作人員工作。
37、建立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責任考核體系。研究制定統籌城鄉發展責任考核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合理確立統籌城鄉發展水平評價制度,對全區統籌城鄉發展水平進行及時科學的評價,真正使目標責任考核成為引領城鄉統籌發展的“指揮棒”。
38、構建城鄉一體的黨建工作新格局。進一步完善城鄉一體的黨組織設置、干部人才互動、黨員動態管理、黨員聯系服務群眾、黨內激勵關懷幫扶、組織互幫互助“六項機制”,統籌城鄉基層黨建資源,建立以鎮、街道和村黨組織為主體,機關、企業和城市社區黨組織為支撐的城鄉互動、以城帶鄉、雙向受益、共同提高的統籌城鄉黨建工作格局,普遍推行機關、企業、社區黨組織同農村黨組織結對幫扶和“城鄉聯建”、“村村聯建”、“村企聯建”黨組織的做法,推進在農村社區、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產業鏈上設置“區域型”、“產業型”、“功能型”、“流動型”基層黨組織,實現黨組織工作與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保障農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有機結合。深化基層黨建工作“三級聯創”,深入開展“創先爭優,爭做金周先鋒”活動,創新活動形式,抓好載體建設,引導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在推動科學發展的實踐中建功立業。扎實推進基層黨建創新項目建設,努力創建一批基層黨建工作品牌。
39、加強基層基礎工作,維護城鄉社會穩定。引導各級把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基層,促進人、財、物向基層基礎工作一線傾斜,形成心往基層想、人往基層走、事為基層辦、錢為基層花的工作導向。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深入推進政務、村務、廠務和社區事務公開,抓好村級規范化管理。繼續實施“固本強基維穩工程”,建立健全村級組織風險預警機制,大力開展“法治”、“平安”建設,統籌抓好城鄉社會治安、安全生產、矛盾糾紛化解等工作,確保社會大局持續和諧穩定。
- 上一篇:非計劃造林意見
- 下一篇:防汛抗旱會上市領導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