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區創新管理指導意見

時間:2022-06-06 09:03:00

導語:開發區創新管理指導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開發區創新管理指導意見

隨著黃藍國家戰略的深入實施,開發區經濟社會高速發展,人口迅速聚集,城市規模不斷膨脹,迫切需要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為加強社區建設,健全基層管理和服務體制,夯實社會管理基礎,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意見:

一、目標要求

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要求,按照“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和“資源共享、共駐共建”的原則,健全完善黨工委領導、政法委負責、職能部門聯動、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積極探索“小政府、大社區”的社區管理模式,努力創建轄區安全穩定、環境優美宜居、社會文明和諧、人民富裕幸福的生態文明典范社區,不斷增強干部群眾對開發區的安全感、歸屬感和自豪感,爭創全國一流社區。

二、工作任務

(一)完善機構,構建新型社區管理框架。

1、合理規劃社區。為便于管理服務和資源整合,按照“利益相關、地域相鄰、便于服務”的原則,將區內社區劃分為一個城市社區和兩個農村社區。

2、建立健全社區工作機構。推行“居站分設”、“一站多居”的管理模式,完善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社區工作站為重點,以居委會、業委會、群眾等社會團體為支撐的社區組織體系。一是社區工作站作為管委會的派出機構,承接管委會面向轄區居民的基本管理和服務職能,承辦有關職能部門在社區開展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事項。二是通過選舉產生社區居民委員會,實行居民自治。城市社區:原則上居民超過700戶的獨立小區,單獨成立居民委員會;新建小區居民入住率達到50%的,及時成立居民委員會。農村社區:根據情況,村民委員會改社區居民委員會。

3、明確社區職責。一是公共服務。開展社區黨建、勞動就業、城鎮居民社保、民政優撫、醫療衛生、計劃生育、文體教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服務項目,切實保障優擾對象、低收入群體、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社會群體服務需求。二是便民利民服務。完善社區便民利民服務網格,優化社區商業結構布局。實施以“便利消費進社區、便民服務進家庭”的社區服務模式。三是社區志愿服務。根據社區居民構成,培育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社區志愿服務組織,鼓勵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志愿服務活動。

(二)理順體制,探索社區服務新模式。

1、推行部門職能進社區。以社區工作站為平臺,將下沉到社區的行政管理、社會事務等集中歸并,形成縱向到底、重心下移的服務格局。通過部門職能進社區,把管理服務職能落實到基層,延伸到社區,服務到居民。一是理順各部門與社區的業務指導關系,做到“權隨責走、費隨事轉”。職能部門明確在社區的職責定位,明確哪些工作和任務屬于部門自身工作職責范圍,需在社區單獨開展;哪些需依靠社區工作力量,委托社區辦理或由社區配合協助完成。二是各職能部門積極研究并制定進社區的有效途徑和方式。凡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管理與服務項目,職能部門選派工作人員到社區綜合服務中心集中辦公,面向居民提供受理服務;非經常性的事務可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委托社區提供服務。三是完善職能部門社區工作制度,各職能部門要對進社區的行政管理事務負全責,實行“條專到底”,防止增加社區負擔。發揮職能部門與駐區單位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形成社區建設合力。

2、倡導駐區單位共駐共建。一是健全共駐共建指導委員會、社區聯席會、小區議事協商會組織體系。二是抓好運行機制建設。充分發揮部門職能,建立駐社區單位黨組織與社區黨組織“雙向服務”機制,完善駐區單位和社區定期協商、雙向承諾、工作互動、相互監督等雙向服務機制。三是創新活動載體。開展“單位黨建進社區”活動,實現社區和駐區單位思想工作聯作、社會治安聯防、公益事業聯辦、環境衛生聯力、文體活動聯誼、黨建工作聯創的良好局面。

(三)明確重點,建設高標準現代化社區。

1、加強社區干部隊伍建設。一是選齊配強社區“兩委”班子成員,配備足夠數量的專職社區工作者。社區工作站按2000戶居民配備10人為基數,每增加500戶增配1人,最多不超過20人,站長1名,副站長1-2名。城市社區黨組織書記崗位職業化,社區黨總支書記和工作站站長實行“一人兼”,站長享受管委會科級職位待遇。居民委員會5至9人,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實行輪流坐班制。提倡黨支部與居委會成員交叉任職,居委會與業委會成員交叉任職。二是努力拓寬社區干部選聘途徑,優化社區人才結構。鼓勵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離退休黨員干部、社會知名人士到社區任職。優先從社會經濟能人、企業管理人員、退伍軍人和高校畢業生、下崗失業人員中選聘社區工作者,也可面向社會公開招考、招聘。三是建立社區人才培養制度,加大專業人才的培養力度。通過定期舉辦培訓班、經驗交流會、外出考察等途徑,提升社區干部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在推選各級“兩代表一委員”時,要有一定比例的社區黨組織書記,暢通其參政議政的渠道。積極落實《東組普發[2011]25號》有關規定,適時面向社區黨支部書記公開考選管委會工作人員。

2、加大社區工作經費投入。一是落實工作經費。社區工作站、居委會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社區工作站經費按每千戶每年1萬元核定,居委會經費每年不低于3萬元。二是落實人員待遇。社區工作者收入不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居委會成員實行工作補貼制度,按坐班人員和不坐班人員分別進行補貼,工作站工作人員兼任居委會工作人員的不享受補貼;村民居委會書記、主任收入為當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倍,居委會成員參照城市居委會標準;樓長按人頭每月發放一定的補助。三是工作站和居委會經費、人員報酬隨經濟社會發展逐年增長。有關部門委托社區工作站、居民委員會辦理的專項業務,應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提供資金保障。

3、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空間布局,增強承載能力,提升社會服務功能。一是建設一所區級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面積不低于3000平米;建設三處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城市社區一處,農村社區兩處),面積不低于2000平米;各居委會建設便民服務點。新建住宅小區,規劃居委會公共服務用房不低于300平米,舊小區不低于150平米。二是各社區建立一處圖書室和電子閱覽室。三是配套基礎辦公設施。

4、完善社區管理制度。一是健全公共服務制度、居民自治制度。依托社區工作站、居民委員會和社區社團組織,實現社區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二是完善社區對小區監督制度。社區參與新建小區規劃和建設驗收,參與物業考核及評價,確保業主的合法權益。

(四)大膽創新,提升社區管理服務能力。

1、創建“數字化”社區。整合建設、組宣、黨群、社會事務、計生、公安等部門公共服務工作,開發“數字化”社區平臺。發揮社區綜合信息平臺在各職能部門、社區和居民之間的溝通交流作用。通過社區數字化提升社區管理能力。

2、創新社區工作模式。一是轉變管理模式。將傳統“以證管人”轉變為“以證管人”、“以房管人”和“以業管人”齊抓共管。加大社區的管理力度,提高服務水平。二是推行“網格化”管理。建立“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工作模式,將“塊區”劃分多個網格。建立“社區居委會—居民小組長(小區負責人)—樓棟(院)長—中心戶長(居民代表)”的小區網格體系,形成橫到邊縱到底、上下貫通、左右聯動的服務模式。三是創新商業服務模式。拓寬社區服務范圍,實行“一縱、一橫、一圈、一點”的服務格局,實現對社區地域內辦公區、商業區等進行有效管理和服務。

3、推行社區品牌創建。一是創建社區綜合服務品牌。以品牌為指引,統籌各項工作,提供品牌化、精細化服務。二是創建社區黨建品牌。創新區域化大黨建格局,以黨建帶工建、團建、婦建。三是創建社區文化品牌。成立社區藝術團等社團組織,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強社區的凝聚力,提升居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4、拓寬社區志愿者活動。一是健全各種志愿者隊伍。根據居民需求,充分發揮“五老”作用,組建特色志愿者隊伍。二是完善志愿者管理及信息反饋制度。規范志愿者活動,激勵志愿者參與活動。三是創新志愿服務模式。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駐區單位社會捐贈為輔,建立黨員帶頭、專業社工引領、居民廣泛參與的社區志愿服務新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成立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社區管理中心,統籌全區社區管理工作。切實加強對社區建設的指導和督促,明確各部門的具體工作任務及職責,形成齊抓共管合力,確保社區建設工作扎實推進。

(二)完善考核機制。研究制定《社區建設工作考核辦法》,明確考核內容,明細考核分值,規范考核程序,提高考核實效,確保社區建設工作有序高效開展。

(三)提高工作能力。認真研究解決社區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向先進地區學習,不斷更新建設理念和創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