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信息服務實施意見
時間:2022-07-22 10:02:20
導語:農委信息服務實施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實施意見》精神,以農業信息化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現就加快推動市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服務“三農”為宗旨,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我市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服務我市現代化濱湖大城市建設戰略,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創新機制、注重實效”的原則,以滿足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和信息進村入戶為重點,強化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信息技術推廣應用,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提升農業信息服務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主要目標
到2012年,全市建成較為完善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基本實現農業決策、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健全完善市、縣(區)、鄉(鎮)、村四級信息服務網絡,構建全市“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推廣以“三電合一”為重點的農業綜合信息服務模式,積極提供覆蓋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黨員干部教育、農民培訓等各個方面的信息服務,依靠較穩定的信息員隊伍和專家咨詢隊伍,多形式、多渠道滿足農民的信息需求,有效提升農業綜合信息服務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努力實現“信息支農、信息富農”目標。
完善覆蓋全市的農村信息網絡,實現寬帶光纖進村達到100%,數字電視信號鄉鎮覆蓋率達到100%,信息服務入戶率達到80%以上,信息服務入企率達到100%。加強農業信息服務站點和信息員建設,實現100%鄉鎮建立門戶網站和信息服務站,5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信息服務點,并配有專兼職信息員。推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信息化建設,龍頭企業網絡覆蓋率達到100%。建設農業基礎數據管理體系,新農村“十鎮百村”綜合管理平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農業自然災害預警系統等一批重點工程。市農業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服務水平進入全省先進行列。
三、建設內容
(一)建立健全農業信息服務組織體系
組建市農業經濟信息中心,縣(區)農委建立農村經濟信息分中心,鄉鎮設立農村經濟信息服務站,行政村按“五個一”模式建立完善村級信息服務點。在市級信息中心、縣(區)信息分中心、鄉(鎮)信息服務站、行政村信息服務點四級農村經濟信息服務組織體系的基礎上,完善各級組織服務功能,落實責任,上下聯動,形成合力。
充分利用現有基礎和條件,調動電信運營商、軟件提供商、設備制造商、信息服務提供商等企業的積極性,按照市場化原則,積極參與農業信息化各環節建設,發揮信息技術、產品、網絡和服務的綜合優勢,構建涉農綜合信息服務體系,實現資源共享。
(二)構建全市“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完善全市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公共平臺,形成區域內信息匯聚,為農村經濟信息服務體系提供支撐和服務。通過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現有涉農信息資源,搭建以市、縣農業信息服務平臺為樞紐,以鄉鎮信息服務站為支點的,上聯省、市農業主管部門,下聯農業企業、合作組織、專業協會、農產品批發市場、種養加大戶、村信息點和廣大農戶,橫向聯通涉農網站群及農業服務熱線的“三農”綜合信息服務平臺。
依托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推廣應用農業智能專家系統,加大農作物病蟲害、動物疫情報告分析、農村價格監督監測、農業生產資料質量安全監管、防汛抗旱、森林防火、農村電子政務等領域的信息技術應用,提升農村公共服務與社會管理水平。大力開展農業電子商務應用,建設網上農產品專業市場,為農業產業基地及龍頭企業、種養經營大戶、農業專業協會和農民提供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和營銷服務。
(三)七大服務系統建設
1、農業基礎數據統計分析系統。
結合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將市農業信息基礎數據按性質分為13類子數據庫,主要包括:農業農村基本情況、新農村建設情況、農業產業化、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科技示范推廣、農業政策法規、無公害農產品和設施栽培、“一村一品”建設、扶貧開發和農村能源、農機化建設、畜牧水產養殖和動物防疫、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情況、市財政支農項目庫等。以農業基礎數據庫為依托,實現農業基礎信息的采集、審核、入庫,提供統計分析和報表、圖表的查詢功能,為領導決策分析提供支持。
2、新農村“十鎮百村”示范綜合管理系統
建立市新農村“十鎮百村”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搭建統一的信息服務平臺,做到“十鎮百村”信息網絡化、政務公開化、服務社會化,為全省新農村建設“千村百鎮”信息化試點工作探索經驗,樹立典型。主要包括:
(1)鎮村基礎數據管理系統:面向“十鎮百村”示范點的人口、土地、基層組織、黨建等基礎數據的建設和管理。
(2)鎮村數據上報系統:面向“十鎮百村”政府辦、村委會工作人員,實現鎮村綜合業務辦理、相關數據統計和匯總上報。
(3)“三務”公開系統:將“十鎮百村”的村務、黨務、財務公開,有效促進基層政府和村委會工作的透明度,接受上級政府和村民監督。
(4)鎮村事務管理系統:主要包括農業項目管理、農村帳務管理、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現代農業建設、農田基本水利建設、農村合同管理、農村檔案管理等內容。
3、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
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以打通從生產源頭到消費各個環節間的數據通道為目標,配合濱湖新區省、市合建農產品檢驗檢測中心建設,通過創建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數據庫,采用激光掃描識別、條形碼等信息采集技術以及多媒介平臺查詢處理技術,形成農產品的“生產者—營銷者—消費者—監管機構”可溯數據鏈,從而完成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終端的集成化質量全程控制,有效提高政府相關部門對農產品安全的監管水平,在我市建立起農產品安全控制和預警機制,實現農產品全程的全面即時追溯系統。
4、農村土地流轉管理與服務信息平臺系統
以市級為龍頭,以縣區為中心,以鄉鎮為單元,以村為支點,逐步建立健全統分結合、四級聯動、信息共享、互聯互通的全市農村土地流轉規范化管理與服務體系。村級服務站將隨時搜集、登記、核實的土地流轉信息及時上報到鄉(鎮)服務中心,鄉鎮服務中心分類整理后在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網上,并報縣區服務中心,縣區服務中心歸類匯總后上報市農委在市農村土地流轉信息網上,實行四級網絡聯網互動機制。同時,逐步拓展土地流轉服務平臺的功能,不斷強化管理系統的信息搜集、登記、土地糾紛調解仲裁、電子檔案、權證管理、咨詢查詢以及動態監管等功能,在全市建立起農村土地流轉信息資源共享機制。
5、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網絡服務平臺系統
建立和完善覆蓋全市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集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和政務指導于一體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公共網絡服務平臺,主要包括建立由政府主管部門認定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數據庫,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電子商務系統,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管理系統等。
6、農業自然災害預警系統
針對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的臺風侵襲、干旱洪澇、作物病蟲害、高溫熱浪、低溫陰雨、霜凍、雪災和雹災等自然災害,市農委、市氣象局合作建立農業自然災害預警系統,為農業防災減災工作提供及時、準確的氣象服務。建立氣象與農業信息共享機制,在部分鄉鎮設立電子顯示屏,利用電視、電話、網站、手機短信等多種渠道,聯合突發農業氣象自然災害和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預報,以及作物適合播種期預報、關鍵發育期預報、收獲期預報、產量預報、灌溉量預報和農用天氣預報等,及時為農業生產提供氣象指導。
7、農產品價格應急預警及監測系統。完善現有市農村價格監督監測服務網,及時準確地國家出臺的涉農價格政策,提供農產品、農資等價格信息。受理農民對價格違法行為的投訴,實時反映地區各種農產品的最新價格,提供各類查詢功能;當農產品價格出現異常波動時,啟動應急預警預測系統,系統將自動建立新的非常時期價格庫。提供應急預測結果和以往的價格波動數據的對比,以歷史數據作為參考,輔助領導做出科學決策。
四、保障措施
(一)組織領導
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下,依托市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由市農委總牽頭,切實加強對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統籌協調,科學規劃,規范管理。市直各涉農部門承擔具體建設任務,市信息辦負責項目方案審核和監管,市財政局負責資金監管,努力形成全市各涉農部門共同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良好局面。
(二)政策機制
創新運行機制,發揮政府推動與市場主導作用,鼓勵社會資金投入農村信息化建設,市政府制定有利于農村信息化發展的投資政策,引導市場主體發揮作用;建立資源共享機制。堅持統一發展規劃、統一技術標準方案、統一數據管理方式的原則,實現農業、農村信息數據、網絡資源共同使用,解決信息孤島與重復建設等問題。
(三)投入機制
建立增加投入機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多渠道增加投入機制。市、縣(區)級財政加大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市屬各涉農專項資金每年安排一定額度投入農村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電信、移動、廣電等實力企業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主導作用,實現農業與實力企業的互利合作。政府的財政投入重點主要用于農村信息化基礎性設施、基礎數據庫、人力資源開發和培訓、重點和示范工程建設等方面。
(四)隊伍建設
各級政府和涉農相關部門建立一支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的信息化干部隊伍。加快農村信息員隊伍建設,廣泛開展農業信息化技術培訓,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利用水平,推進農業信息服務與技術推廣、商品流通、資金投入、項目實施等有機結合,真正解決農業、農村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問題。利用高校、研究所進行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培訓,加快培養農業信息化復合型實用人才,制定優惠政策,吸引省內外農業信息化專業人才,開發信息化人才資源,為農業信息化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五)考核管理
建立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目標考核責任制,把農業和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日常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管理考核內容,按照一級考核一級的原則,明確工作標準,完善工作機制,制定考核辦法,嚴格工作考核,定期通報情況,年終進行總結評比,實施獎懲兌現,促進農村信息服務工作規范、有序、高效運行。
(六)宣傳示范
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新聞媒體、電信服務、互聯網絡以及各涉農技術推廣服務體系的作用,廣泛開展農村信息化建設重要意義的宣傳活動,普及農業信息化知識,提高社會對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認知水平,吸引廣大農民主動參與,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設的良好氛圍。
- 上一篇:農委綜合執法工作意見
- 下一篇:農委小金庫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