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委工業發展工作意見
時間:2022-07-26 10:50:09
導語:經委工業發展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未來一個時期,是奮力實現“新跨越、進十強”的重要時期。工業肩負著“立市之本”的重任,必須勇擔新的使命。為加快推動工業“進十強”,以工業增長帶動全市經濟發展、引領全市跨越趕超,特制定本意見。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深入實施工業立市、縣域突破、創新推動等戰略,以“新跨越、進十強”為目標,以“做大總量、優化結構、創新發展、全面轉型”為主題,以“先進制造、兩化融合、品牌引領、綠色發展”為主線,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搶抓機遇,堅定信心,奮力趕超,加快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基地,為建設現代化新興中心城市提供強大支撐。
二、目標任務
到2015年末,實現工業總產值15000億元,年均增長28%,工業增加值突破3500億元。到2014年末,工業總量提前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前十強,力爭到2015年末,工業總量再次實現爭先進位。
三、重點工作
(一)全力打造現代產業基地。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支柱產業和培育發展新興產業,作為帶動全市產業層次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攻方向,加快構建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的“6+10”現代產業體系,即形成新型平板顯示、新能源、家用電器3個兩千億級產業和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3個千億級產業,培育發展電子信息、新材料、公共安全、節能環保、生物、冶金、化工、輕紡、新型建材、生產性服務業等10個成長性強的500億級產業。
(二)以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競爭力。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工程,推動新型平板顯示、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等產業加快發展,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到2015年末,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到5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8000億元,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30%以上。實施企業科技創新推動工程,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到2015年末,建成50個以上國家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150個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達到2000家,其中百億企業20家,高新技術企業數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前七位。實施品牌推進戰略,引導企業積極參與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力爭到2015年末,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導產品采用國家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達到90%以上,擁有中國馳名商標30-40件、中國名牌產品30-40個,新增20個展示形象、提升城市美譽度的全國性工業品牌。
(三)培育大企業大集團。加快推進高成長性企業培育工程,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培育壯大一批規模效益好、創新能力強、經營水平高、帶動作用大的高成長性企業,使其成為全市工業發展的主力軍和行業排頭兵,到2015年末,新培育10戶產值或主營業務收入超100億元、20戶超50億元、100戶超10億元的高成長性企業;力爭到2015年末,形成1戶產值或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2-3戶超500億元、30-40戶超100億元的企業和5戶總部在的全國500強企業。大力推進企業兼并重組,以汽車及零部件、家電、裝備制造和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等行業為重點,推動優勢企業強強聯合、跨地區兼并重組、境外并購和投資合作,引導企業通過壯大主業、資源整合、業務流程再造、資本運作等方式,加強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規?;?、集約化經營。
(四)促進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繼續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著力營造環境、改善服務,增強中小企業生存能力、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夯實實體經濟基礎。加快科技“小巨人”培育,增強創業創新活力和吸納就業能力,重點扶持500戶左右掌握核心技術、處于快速成長期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大做強。按照“專精特新”的方向,引導和支持中小企業采用新模式、發展新業態,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轉型升級。引導大企業與中小企業通過專業分工、服務外包、訂單生產等多種方式開展合作,培育一批“配套專家”,提高集群發展水平。
(五)全面推進“兩化”深度融合。依托國家級“兩化”融合試驗區建設,組織實施“5441”工程,即搭建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工業經濟運行調度、全市供應鏈信息共享管理、重大產品集成設計和協同管理、中小企業服務等5個公共服務平臺,打造液晶顯示產業、新型軟件產業、國家級信息家電產業、集成電路專用設備研發生產等4個基地,實施重點企業信息化示范、規模以上企業信息化達標、中小企業信息化普及、兩化融合人才培訓等4項重點工程,支持100個“兩化”融合示范項目,推動信息技術在重點產業、重要領域和骨干企業的創新應用。選擇信息化條件較好的5個縣(市、區)和10個產業集群專業鎮,積極推進“兩化”融合示范試點,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加快推動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將汽車及零部件、家電、裝備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冶金、化工、建材、紡織等8個產業作為信息化改造重點,推進裝備高端化、產品品牌化、生產過程自動化,實現制造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變。
(六)促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工業體系為目標,增強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到2015年末,二產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1900萬噸標準煤以下;促進工業清潔生產和污染治理,創建一批清潔生產示范企業,力爭年綜合能耗5000噸標準煤以上的工業企業全部實施清潔生產;實施工業能效提升計劃,推動重點節能技術、設備和產品的推廣和應用;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每年實施20個以上市級重點節能及資源綜合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項目;加快推動鍋爐改造、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能量系統優化、綠色照明等10大重點節能工程;嚴格市場準入條件,實施差別電價等政策,促進落后產能加快淘汰,防止新增落后產能。力爭到2015年末,全市萬元GDP能耗比2010年下降17%,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8%,萬元GDP碳強度排放下降18%,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6%左右。
(七)推動產業集群集聚發展。按照產業特色鮮明、創新能力強、品牌形象優、配套條件好、節能環保水平高、產業規模和影響居全國前列的要求,創建一批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發揮經濟技術開發區家電產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軍民結合產業和新站綜合試驗區新型平板顯示產業等3個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的龍頭示范作用,推動以產業鏈為紐帶、資源要素集聚的產業集群建設。進一步推進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園區整合、擴容和轉型升級,更好地發揮其產業集聚、對外開放、體制創新等方面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力爭到2015年末,新創建1-2個國家級、3-5個省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
(八)推動工業優化布局轉型發展。按照市第十次黨代會的新定位,推動各縣(市)成為新型工業化發展的主戰場、城鄉統籌發展的新典范,各開發區成為工業發展的主引擎、創新發展的新高地,中心城區加速轉型發展成為的“首善之區”和“輻射源”。以優化城市產業結構為主線,以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為重點,大力實施“產城融合”發展戰略,按照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分批實施的原則,采取異地搬遷、退二進三、建設標準化廠房、企業自行改造、依法關閉破產等方式,加快推進中心城區工業企業優化布局轉型發展。利用3-5年時間,引導中心城區企業向同類產業或配套產業相對集中的開發園區和縣域工業集中區遷建,形成城鄉分工合理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對工業發展的組織領導和協調推進力度,切實做到資源、人才、政策向工業傾斜。圍繞招商引資、經濟運行、產業發展等,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明確目標任務和責任主體,加強督查和考核,把目標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各縣(市)區、開發區和市直有關部門領導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并對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按照工業跨越式發展的要求,把解放思想貫穿于加快工業發展的全過程,見賢思齊、自我加壓、敢闖敢試,從改革深度、開放程度、發展環境、政策措施等方面入手,不斷破解制約工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加強對重點企業、重點項目和優秀企業家的宣傳,為工業加快發展營造一個開明開放、寬容寬松的社會環境。
(二)完善政策體系。充分發揮和放大政策引導和支撐效應,動態完善新型工業化政策體系,分門別類、量身打造扶持政策,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做大做強,鼓勵高成長性企業加快發展。擴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規模,完善運作方式,重點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初創型企業的扶持力度。鼓勵優勢企業“走出去”開展并購,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推動金融創新,充分發揮信貸資金的支撐作用,建立健全擔保體系,擴大股權債權融資,鼓勵企業增資擴股吸納資金,支持企業上市和再融資。
(三)擴大有效投入。秉承“發展為上、投資為本”的理念,進一步擴大工業投資規模、提升工業投資比重,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技術改造、產業鏈配套、企業兼并重組等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實施一批重大項目。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工業發展的第一要事,主動承接資本和產業轉移,突出招大引強、著力招高引新,提高承接層次和水平。加大項目推進力度,構建完備的項目落地快速通道,以建設進度保障投入力度。力爭“十二五”期間,累計完成工業投資突破萬億元。
(四)強化要素保障。按照“適度超前、持續發展、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快土地、水、電、氣、熱以及人才等要素保障體系建設。堅持節約集約用地,保障重點產業、重大項目用地需求。加快電源點建設,滿足重大工業項目落地以及能源消費結構變化對用電增長的需求。優化水資源配置和合理利用,為工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水源保障。按照百億乃至千億園區的定位和產城一體的方向,提升園區基礎設施配套水平和承載能力。大力培養和引進一批高層次企業管理人才、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高水平專業技能人才,加快形成百萬產業工人大軍,為工業跨越式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五、其它
本意見自之日起執行,有效期至2015年12月31日。
- 上一篇:行政效能宣傳指導方案
- 下一篇:汽配產業集群發展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