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專業水平提升安排意見

時間:2022-06-03 03:54:47

導語:中小學教師專業水平提升安排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教師專業水平提升安排意見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專業水平提升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和核心要素。為了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促進教育事業快速、健康、和諧發展,著力培養“四有”好老師。近幾年,縣委、縣政府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高度重視。教育資金投入不斷加大、教師隊伍建設不斷加快、教學改革不斷推進、教育生態不斷向好。現就進一步加強教師專業水平提升做出如下安排意見

一、建立教師隊伍補充長效機制

有計劃、有側重地對教師隊伍進行有效補充,著力解決教師結構性短缺、城鄉配備不均衡等問題。

二、確保教師培訓取得實效

1.制定教師專業成長五年規劃并嚴格落實,為教師專業化鋪就科學、規范的成長之路。

2.多方調研,尋求接軌,量身打造適合我縣教師實際的培訓內容,為教師專業化搭建適用、實用的成長平臺。

3.進一步完善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努力建設教師終身教育體系。在職在崗教師都要按照專業對口的原則,以崗位技能培訓、學歷提升培訓和新課程培訓為重點,切實開展教師全員培訓。

4.加強領導、完善制度,從行政推動的角度,為教師的專業化筑起堅固、呵護的成長堡壘。

三、樹立教師成長專業典范

1.加強教研員隊伍建設,凸顯教研人員、骨干教師業務排頭兵作用,保證學科教研人員真正起到指導、引領全縣該學科的任務。

2.發揮骨干教師作用,不僅要給他們精益求精提供更多更大的平臺,也要讓他們的示范引領真正落地生根,惠及廣大教師。

3.抓住特崗教師專業知識強、有活力、進步快這一特點。爭取三年時間把他們培養成教師中的“骨干力量”,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帶動他人進步。

4.評優樹模常態化,獎勵激勵機制常態化,積極向上、富有生機的良好教育氛圍自然形成。

5.建立名師名校長及“青藍”培養工程。下大力氣,加大投入,力爭在3-5年內培養一批在全縣乃至全市都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學校管理專家和學科名師,讓他們在教師隊伍中發揮骨干示范作用,從而帶動全縣教師隊伍整體素養的提高。

四、立足崗位,提高教師專業能力

1.抓“校本研修”實現教師專業成長。

校本研修是教師最簡單,最有效的成長方式,教師們在堅持自修的基礎上通過“同課異構”“示范課展示”“專題研討”“主題培訓”“問題研究”等形式提高自身業務能力;

2.抓“崗位練兵”實現教師專業成長。

崗位練兵堅持常態化,除校本教研中的練兵之外,堅持一年一次的課堂大賽,原則上秋季教研組進行初賽、學校進行復賽,春季全縣進行決賽并推送省市參賽,獲得榮譽納入骨干教師梯隊,參與全縣教師業務引領工作。

3.抓“同伴互助”實現教師專業成長。

校內實施青藍工程、示范課引領;校外進行城鄉幫扶,骨干示范,適時進行送教送培活動,校際聯課研討活動,發揮本土優質資源,互幫互助,共同成長。

4.抓“課題研究”實現教師專業成長。

課題研究也叫問題探究,教師抓住教學中存在的難點問題進行專項研究,結合教學實際,既能攻克難點,也能提升能力。

5.抓“業務檢測”實現教師專業成長。

學校一學期組織一次,教研室一學年組織一次,針對教育教學理論、新課程標準、教學技能技巧、當前教育動態等內容對全體教師進行筆試,檢測教師自修情況,激勵教師學習勁頭,保障教師學習效果。

五、激發教師愛崗敬業責任感

1.通過組織教師學習《教師法》、《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讓教師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激勵教師在教書育人的工作中做出應有的貢獻。

2.在制度上規范教師的師德,將師德表現作為教師考核、聘用、評價的首要內容。形成正確的師德導向,增強教師職業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揚教師熱愛奉獻、愛崗敬業、為人師表的精神,促進師德教育的制度化、科學化、經?;鰪妿煹陆逃膶嵭?。

3.在輿論監督中約束教師的育人行為。定期開展學生、家長和社會對教師滿意度的調查,深入基層學校,發現和表彰先進典型,針對存在問題采取改進措施,提高全體教師師德水平和德育能力。

4.充分利用好績效工資、教師培訓經費等激勵政策,嚴格落實縣委、縣政府《關于加強教育工作的意見》。積極協調溝通,千方百計激發教師的責任感、積極性。

六、教育信息化深度融合、構建“互聯網+教育”新的教育形態

1.實施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能力提升工程。

建設本地特色教育資源庫,充分發揮省市級教學名師和工作坊作用,逐步錄制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年級所有學科視頻資源,整理收集其教案、教學設計、課件、作業和課外擴展等相關資料。將有關“優課”“微課”、課題研究、中小學生微電影征集和全國中小學校本德育課程案例等活動評選出的優秀作品添加至本地特色資源庫中。征集和建設一批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要求的虛擬實驗、微課、創客類特色資源,豐富優質教育資源庫內容。探索建設職業教育和學前教育資源庫。

2.推進基礎教育信息化教學應用。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信息化教學服務體系,積極開展信息化應用研究活動,加強中省市各類教學資源應用,創新教學模式,探索基于翻轉課堂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基于信息技術的合作探究式教學模式等應用。積極組織參加“優課”、微課大賽和課題研究、微電影征集、全國中小學校本德育課程案例評選等應用活動,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創新發展。

3.構建終身學習服務體系。

在各級各類信息化課程資源建設與共享的基礎上,聚合各類資源和服務,滿足不同年齡段人群的學習需要,構建“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促進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共享,推動終身在線學習,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能化學習平臺,提供豐富的個性化學習資源,創新服務供給模式,實現終身教育定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