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中心進一步加強水文工作意見

時間:2022-10-20 04:38:19

導語:水文中心進一步加強水文工作意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文中心進一步加強水文工作意見

為進一步提升我縣水文工作水平,更好地發揮水文工作在政府決策、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公眾服務中重要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條例》《省水文管理辦法》(省政府令第291號)和《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關于規范各市水文局派駐水文機構的批復》(魯編辦〔2017〕387號)等相關法規文件規定,結合我縣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水文工作的重要意義

水文事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是水利工作的基礎和重要技術支撐。近年來,水文中心緊緊圍繞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積極主動作為,在防汛抗旱、水資源管理、水生態保護、經濟建設及其他社會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臺風“煙花”過境期間,水文中心加強暴雨洪水監測,及時提供實時雨水情信息和預警預報信息,為全縣水利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各鎮街、縣政府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水文工作的重要意義,大力支持水文工作,研究支持水文事業發展的意見措施,進一步提高全縣水文基礎設施建設及管理水平,切實增強水文公共服務能力。

二、加強對水文工作的組織領導

根據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的批復,在我縣設立水文中心,受聊城市水文中心和縣人民政府“雙重管理”,負責區域內水文管理和水文監測工作,為我縣編制相關規劃、防災減災等提供水文技術支持。各鎮街要盡快與水文部門對接,根據各自實際,積極創造條件,設立鎮街水文機構,明確專職人員負責水文工作,縣水文中心要加強對鎮街水文機構的業務工作指導,不斷健全完善基層水文服務體系,確保我縣水文工作均衡發展。

三、提升水文監測能力與服務水平

(一)提升監測能力。水文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與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的聯系、溝通與協調,優化調整現有水文站網,按照地表水與地下水并重,水量水質相結合的原則,不斷完善縣級水文監測體系和功能;以信息化建設為帶動,積極開展水文基礎研究,采用先進的水文技術,及時改造和完善各類水文基礎設施設備,提升水文應急機動監測能力。

(二)加強水文預警預報體系建設。提高水文綜合預警預報能力,建立和完善水文、水利及其他部門協同會商、信息共享的水文預警預報聯動機制,構建水文信息綜合預警預報平臺。健全水文預警信息網絡,由水文機構按照管理權限雨情、水情和旱情信息、水情預警、洪水預報;通過整合資源,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社區的立體化信息體系。

(三)拓寬水文社會服務功能。水文部門要加強與水利、應急、城市管理、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規劃、住建、農業農村、交通運輸、氣象等部門的溝通與協調,圍繞城市防汛、河(湖)長制、地下水保護、節水型社會建設、應急事件處置、水土保持等關系民生的內容,聯合開展課題研究,為我縣水旱災害風險管理、水資源管理、水生態環境以及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技術支撐。要立足自身職能,發揮專業優勢,為實施河長制湖長制、生態文明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提供優質的水文服務。

(四)依法保護水文監測環境和設施。各鎮街、縣政府有關部門要依法加強對水文設施的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移動、侵占、毀壞水文站在測驗河段內設置的測報設施、測量標志、觀測場地、站房、道路和通訊線路等設施。在水文設施保護范圍內,禁止修建建筑物,禁止種植有礙觀測的植物,禁止取土、傾倒垃圾。對需要搬遷水文站、水文設施的工程建設,以及其它影響水文站測報功能的建設活動,應事先征得水文部門同意,經上級主管部門批準后方可實施。水文站及相關設施的搬遷、建設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

四、加大對水文工作的支持力度

將水文事業納入我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研究制定具體意見措施,保障水文工作正常開展??h財政部門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合理安排經費,用于保障和促進水文事業發展和提升水文服務水平。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落實好“工程帶水文”相關政策??h水利局、水文中心要積極爭取國家、省、市級水文建設資金支持,全面加快我縣水文事業發展。

各鎮街、縣政府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積極支持水文工作開展??h發展改革局要將水文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推動水文建設項目落實;縣水利局、縣應急局、縣生態環境分局要對水旱災害、防汛抗旱、水環境保護、水生態建設中的水文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要優先保障水文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需求;縣供電公司要切實保障水文監測工作用電需求;縣工業和信息化局要保障水文報汛線路、信息暢通;縣廣播電視臺要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對水文防汛工作的關注和報道。

縣水文中心要切實加強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學習,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基礎扎實、業務精通、善于管理、敢于創新、甘于奉獻的水文干部隊伍。也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增加公益性崗位的方式,著力解決水文人員不足的問題,保障我縣水文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