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公益林界定工作方案
時間:2022-01-23 09:20:37
導語:生態公益林界定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堅持生態建設為主、優先發展林業產業的方針,進一步明確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在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和保護森林資源的基礎上,通過經濟利益調節,切實調動廣大農民和社會各方面參與林業建設的積極性,解放和發展林業生產力,又好又快地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促進我區林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原則和范圍
1、生態優先原則。以保護和改善我區生態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農業生產,改善人們生存環境的需要出發,優先考慮生態效益。
2、因地制宜原則。根據不同自然條件和特點,生態環境脆弱程度,防災減災及林產品加工業對森林的不同需求等,因地制宜,因需施策。
3、適度規模原則。生態公益林的面積、區域應相對集中連片,便于集中管護,整體治理,集約經營,最大限度地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二)生態公益林界定范圍
生態公益林界定范圍以村為單位,在所轄區域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四大類林業用地內進行勘界確權。
三、工作步驟和方法
(一)宣傳動員階段。
各鄉鎮、街道辦要迅速組織村、組干部,集中時間,學習生態公益林界定的相關政策、原則和辦法。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廣泛開展宣傳活動,提高廣大群眾對生態公益林界定和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金發放工作的認識,積極參與界定和勘界工作。各鄉鎮、街道辦要以林權證為依據,對林改區域面積進行全面核查,現場登冊造表,做好摸底工作。
(二)外業調查勘界階段。
1、調查。對已核發林權證的防護林,經林權所有人確認,直接進入集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對已核發林權證的用材林,經林權所有人申請,按照有關程序轉換為防護林,進入集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對未辦理林權證的,經現場勘驗,按照程序認定為防護林林種,進入集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
2、確認。集體生態公益林現場界定書的填寫,必須經林權所有者、村民小組、村委會、鄉鎮、街道辦簽字蓋章確認后,方才有效。
3、公示。各鄉鎮、街道辦對已認定的集體生態公益林權屬、座落、面積、四至界線、林種、樹種等,以村為單位進行公示,公示期限為7個工作日。
4、制圖。生態公益林界定以地形圖勾繪制圖,以村為單位勾繪基本圖,以鄉鎮為單位為分圖,全區繪制總圖,圖紙比例分別為1:10000,具體工作由區林業局負責。
(三)審核匯總兌現階段。
1、匯總資料。各鄉鎮、街道辦要以村為單位,上報界定確認書和登記表,由鄉鎮、街道辦審核匯總后,上報區林業局審批。
2、檢查驗收。生態公益林界定工作完成后,由區林業局負責對各鄉鎮、街道辦生態公益林界定進行全面檢查和驗收。
3、兌現到戶。按照核定的生態公益林實際面積,由區林業局向區財政局提供補償名冊,補償標準和補償年限按照省、市有關規定執行,兌付工作由區財政局具體負責,確保兌現到戶。
4、收集歸檔。生態公益林界定和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金所涉及的表、圖、冊等相關資料,一式三份,裝訂成冊,由村、鄉鎮、區三級建檔,檔案管理必須做到專人專管,規范入檔,嚴禁隨意涂改。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為確保生態公益林界定和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位,由區林業局牽頭,并負責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的組織實施和具體業務指導工作;區財政局負責建立補償專戶,實行專人、專帳管理、單獨核算、專款專用;公安分局負責以村(居)為單位的林主戶籍證明,減少林主單獨開戶等人為環節;區監察局負責直補過程中各類違法違紀案件的查處工作;各鄉鎮、街道辦組織鄉鎮、村、組干部,集中時間和精力開展工作,確保工作積極穩妥推進。
(二)加大宣傳力度,營造良好氛圍。生態公益林界定和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涉及人多面廣,各鄉鎮、街道辦要采取群眾大會、宣傳車、宣傳標語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生態公益林界定和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重大意義和相關政策法規,把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措施宣傳到基層、宣傳到群眾之中,使廣大群眾了解和掌握公益林補償政策,爭取群眾的廣泛理解和支持,嚴格按照群眾意愿,客觀如實地填寫現場界定書。
(三)調處林權糾紛,維護林區穩定。各鄉鎮、街道辦要高度重視林權糾紛調處工作,組建專門班子,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的原則,通過行政、司法等手段,妥善解決生態公益林界定和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金兌現中出現的林權糾紛,力求發現一起、調處一起、化解一起,切實維護林區治安穩定。
(四)嚴肅工作紀律,嚴格依法操作。生態公益林界定和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金兌現過程中,嚴禁閉門造車、弄虛作假,嚴禁優親厚友、搞人情分攤,嚴禁將他人的林地劃歸自己所有,嚴格依照林權證及第二類清查有關數據,依法依規進行操作,確保結果的準確性、程序的合法性。
- 上一篇:試議價值理念對社會管理創新的作用
- 下一篇:企業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