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抓工業三年規劃剛要
時間:2022-06-02 04:23:00
導語:力抓工業三年規劃剛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認真貫徹落實《生態經濟區規劃》,充分發揮工業在我省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中的主力軍和先鋒隊作用,加速新型工業化進程,特制定工業三年強攻規劃綱要(-年)。
一、規劃基礎
(一)工業總量不斷擴大,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由年的12881億元擴大到年的26108億元,年均增長266%;主營業務收入由年的41737億元擴大到年的98142億元,年均增長33%。提前兩年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全省工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逐年提高,由年的387%提高到年的418%,工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保持較高水平,“二三一”的產業結構進一步鞏固,工業主導地位日益凸顯。
(二)產業經濟“十百千億工程”順利推進,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年以來,全省上下深入實施產業經濟“十百千億工程”,取得明顯成效。年,全省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的工業企業達到84戶,其中20億元以上的28戶,50億元以上的10戶,100億元以上的7戶。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工業園區達到20個,其中過200億元的6個,過500億元的1個。有色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1000億元。-年,六大支柱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年均遞增30%以上,占全省工業比重60%以上。鋼鐵、化工、建材、汽車、食品等優勢產業進一步發展。光伏、半導體照明等新興產業異軍突起。高新技術產業占全省工業的比重達到235%,非公有制工業占73%。
(三)工業企業“四率”水平進一步提高,工業效益不斷提升。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勞動生產率168029元/人·年,同比增長61%;人均創利率29247元,同比增長41%;資金利潤率948%,同比提高2個百分點。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稅由年的4237億元擴大到年的9427億元,年均增長305%;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由年的1747%提高到年的2338%,年均提高近20個百分點。
(四)重大項目帶動戰略扎實推進,工業后勁不斷增強。年以來,圍繞產業經濟“十百千億工程”,開工建設1500多個產業規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場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的重大項目,為全省工業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年,全省共完成工業投資76596億元,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額的一半以上,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56405億元。
(五)工業發展條件日趨完善,工業發展環境不斷優化。全省94個工業園區發展勢頭強勁,工業越來越向園區集中,土地開發規模和集約效應日益顯現。電力、污水處理廠、物流、通關等條件日益完善。創業環境逐步改善,工業對外開放品牌形象逐步樹立,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雖然工業發展具備了一定基礎,但工業總量偏小,工業化水平不高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中部六省仍處末位。產業層次不高,傳統產業比重過高,高新技術產業比重偏低,特色產業集中度不高,企業自主創新不強,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不足,國家級技術中心和工藝中心數量少,能引領技術潮流、占據技術制高點的新技術和新產品不多。
二、主要思路和目標
(一)主要思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生態經濟區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這一歷史機遇,堅定不移實施新型工業化核心戰略,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技術進步為動力,強攻工業總量的擴大,進一步提高工業占GDP(生產總值,下同)的比重;強攻技術含量的提高,進一步提高技術進步對工業發展的貢獻,提高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占工業的比重;強攻發展質量的提升,進一步提高產業發展層次和企業市場競爭能力,培育一批優勢產業和優強企業,提高投入產出比;強攻單位產值排放量的減少,進一步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工業的資源綜合利用能力,提高工業“三廢”處理水平,為實現科學發展、進位趕超、綠色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主要目標。到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占GDP比重年均提高2個百分點,達到4500億元以上、力爭5000億元;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5%,力爭達到20000億元;利稅總額年均增長25%,力爭達到2000億元。
三、總體要求與重點任務
(一)總體要求。
1.發展速度領先。力爭工業發展速度全國領先,特別是要在中部地區領先,工業增速要高于全國平均8-10個百分點,高于中部地區平均3-5個百分點。
2.投資增幅領先。力爭工業投資增速全國領先,利用外資中部領先。-年,全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和技術改造投資年均增長25%,其中技術改造投資占全省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保持在60%以上。
3.企業“四率”水平領先。力爭更多工業企業“四率”水平在同行業領先,著力打造一批在全國同行業中的全能冠軍或單打冠軍。每個行業至少有1個企業、一半以上行業均有3個以上企業進入全國同行業前20位,每個行業經濟總量前10位的重點企業“四率”明顯高于全省或全國同行業平均水平。
4.發展方式領先。力爭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領先,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三廢”綜合利用率達到全國先進水平。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逐年降低6%,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每年力爭提高2個百分點,從2008年的3963%提高到年的45%以上。
5.發展環境領先。力爭企業發展環境領先,深入開展“創業服務年”等主題活動,繼續打造“四最”品牌,切實提高服務企業能力和水平。重點在降低企業生產成本和提高政府服務效能等方面取得突破,在建立重大產業項目綠色通道、推行政務公開等方面實行體制機制創新。
(二)重點任務。
1.實施一批重大工業項目。-年累計完成工業投資15000億元以上;滾動實施3000項投資超億元項目,其中投資超10億元項目300項以上。抓好南昌航空工業城、江銅10萬噸銅板帶、藍星星火40萬噸有機硅單體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加快推進;抓好南昌晶能光電藍綠光芯片、贛州金力永磁電機、大余隆鑫泰鎢深加工等一批重大項目的達產達標;抓好新余賽維LDK萬噸級高純硅、南昌奧克斯空調二期、高安新明珠建筑陶瓷等一批重大項目的竣工投產。
2.培植一批年主營業務收入過千億元的優勢產業。在實現有色、鋼鐵和光伏三大產業過千億元基礎上,再培育扶持食品、石化、行走機械、電子信息及家電、建材五大產業過千億元。其中:有色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5%、利稅年均增長18%,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900億元、利稅240億元;鋼鐵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利稅年均增長22%以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00億元、利稅100億元;光伏產業,-年力爭主營業務收入和利稅年均增長70%以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00億元、利稅200億元;食品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8%、利稅年均增長14%,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00億元、利稅185億元;石化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7%、利稅年均增長8%,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00億元、利稅135億元;行走機械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15%、利稅年均增長1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00億元、利稅100億元;電子信息及家電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年均增長25%、利稅年均增長3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利稅110億元;建材產業,-年主營業務收入和利稅年均增長20%以上,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0億元、利稅90億元。
3.壯大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到年,形成120戶年主營業務收入過10億元工業企業,其中:過20億元的50戶、過50億元的30戶、過60億元的25戶、過100億元的20戶、過500億元的4戶、過1000億元的1戶。
4.扶持一批重點工業園區。-年,年均新增過百億園區7個、過200億元園區4個。到年,全省工業園區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3000億元,形成40個年主營業務收入過100億元工業園區,其中19個過200億元、10個過300億元、5個過500億元、1個過800億元。力促高新區主營業務收入突破800億元,力爭達到1000億元;新余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萍鄉經濟開發區等過500億元;井岡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等過300億元。
5.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順應低碳與生態經濟要求和當代新產業發展趨勢,重點培育壯大光伏、風能與核能、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航空制造、半導體照明、金屬新材料、非金屬新材料、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到年,全省風能、核能產業產值達到150億元;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全省汽車產業的8%左右;航空產業產值達到220億元;半導體照明產業產值達到500億元;金屬新材料產值達到3000億元;非金屬新材料產值達到600億元;生物產業產值超過1000億元。
四、組織實施與措施保障
(一)組織實施。
1.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加強實施工業三年強攻規劃的組織領導。在健全完善省產業經濟“十百千億工程”工作機制的基礎上,建立由省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省工信委主要負責人任副組長、省直相關部門為成員的推進工業三年強攻規劃實施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指導、部署和協調實施工業三年強攻規劃的各項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省工信委,負責組織、協調日常工作。充分調動和發揮各方面積極性,規劃涉及的各重點企業、工業園區主要負責人為本單位實施工業三年強攻規劃的第一責任人,省屬集團公司和市(縣、區)政府負責人為所屬企業和工業園區掛點責任人,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全力推進。
2.深入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全面推進“十百千億工程”,加強對項目引進、實施和達產達標的幫扶督導。一是著力提高組織項目的水平和質量。堅持以市場為主導,以擴大工業總量、調整優化結構、轉變發展方式、實現趕超進位跨越發展為主攻方向,圍繞生態經濟區建設、“十百千億工程”、“六個一工程”、高新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傳統產業升級改造、重點園區產業集聚等重點,認真組織實施一大批投資過億元的重大工業和技術改造項目,重點推進一批投資過10億、50億甚至100億重大項目的建設。以重大項目的實施,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增強工業發展后勁和內生動力,加速形成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公司大集團,一批專精特新的行業龍頭企業,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創新型企業。二是加快重大項目建設步伐。建立健全項目推進工作機制,對已開工的、已完成備案核準的、已上報待批的重大工業項目進行分類指導、重點跟蹤、重點調度。著力抓好一批重大項目的策劃和前期工作,夯實項目儲備庫;著力抓好一批重大項目的按時開工建設,提高項目開工率;著力抓好一批在建重大項目的實施,確保按計劃進度推進;著力抓好一批全省關注的重大項目竣工投產,確保項目及早發力見效。三是加強調度考核。堅持和完善“四定兩?!必熑沃疲凑斩〞r間、定責任、定考核、定獎勵要求,落實項目調度幫扶責任。加強對重大項目的協調推進和監測分析,不斷完善重大項目“四報一會”制度,定期通報目標完成和項目進展情況,幫助解決項目前期推進和建設進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每個重大項目按時開工、按時投產、及早見效。
3.加快推進產業集聚,積極創建產業示范基地,加強園區集約開發。一是科學規劃布局,引導產業集聚。按照《生態經濟區規劃》和國家相關產業政策要求,綜合考慮交通條件、產業基礎、原材料市場、產品市場、環境資源、人力資源等因素,突出特色,完善配套,以做強、做大、做特為目標,以具有比較優勢的骨干企業、骨干產品為龍頭,規劃創建一批特色產業示范基地,將吉泰工業走廊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鷹潭銅產業示范基地、新余光伏產業基地、小藍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等一批省級產業基地打造成為集中度高、關聯度大、競爭力強的塊狀經濟群。引導園區產業選商,瞄準規模大、科技含量高、主導產業和資源優勢突出的項目,推動工業園區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進一步引導和促進工業園區集約利用土地,鼓勵積極盤活用好現有土地存量,減少和杜絕土地閑置,提高單位面積的投資強度、建筑容積率和產出效益,不斷提高工業園區的集約化開發水平。二是加大政策支持,注重指導服務。以實施三年強攻工業戰略為契機,進一步理順我省產業基地管理關系,減少重復交叉管理。抓緊研究制定扶持省級產業基地發展的相關政策,促進產業基地做大做強。參照國家工信部相關標準,修訂、完善《省省級產業基地認定辦法(試行)》,細化認定標準,建立完善評估評價體系,提高科學性和操作性。加強對省級產業基地的調度分析,總結推廣經驗,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加強專業指導,幫助產業基地進一步完善產業發展規劃,提升綜合競爭力,爭取國家相關扶持政策。
4.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強對龍頭骨干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一是支持核心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圍繞江銅集團、新鋼公司、萍鋼公司、賽維LDK公司、九江石化、江鈴集團、洪都集團等一批現有基礎好、潛力大、勢頭強的骨干企業,分年度制定發展目標,加大幫扶力度。采用市場配置、資產重組、入股參股、行政劃撥等多種方式,引導省內外資源向優強企業集聚,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在全國叫得響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充分發揮核心企業在工業經濟中的龍頭帶動作用。二是推進國有企業經營機制轉換。圍繞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目標,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推進公司股份制改造,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使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大力推進國有企業建立各層次人員激勵機制。切實加強人力資源、成本核算、財務管理和質量控制等企業內部管理,充分考慮職工需求,緊密結合企業實際,加快建立科學的激勵約束機制和考核評價體系,最大限度調動和激發國有企業干部職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是加快品牌建設增強核心競爭力。加大國家名牌、省知名品牌培育力度,加強品牌宣傳,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為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省產知名品牌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多渠道、多形式指導服務企業開拓市場,重點支持市場占有率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有一定知名度的產品。積極支持鼓勵企業加強新產品開發,引導企業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設備,不斷開發新穎、優質、適銷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和性能,增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和市場認可度。
5.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工業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堅持以建設生態經濟區為契機,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發展高效低耗的先進制造業和水平領先的高技術產業,堅持采用高新技術、先進適用技術和信息化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實施傳統產業信息化工程,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為全省科學發展、綠色崛起提供有力支撐。開發和推廣應用高效、節能、降耗和環保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提高用能裝備水平的準入門檻;加快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術落后的工藝、設備。加強共生、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和提取;鼓勵支持再生資源的回收利用和余熱余壓發電。加強重點行業的污染防治工作,推進鋼鐵、水泥、化工等重點領域的節能減排。完善政策措施加強目標考核。研究制定《進一步推進生態經濟區內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工作的意見》、《省工業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十二五”規劃綱要》和《省工業領域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工作的實施意見》,積極推進《省節能監察辦法》的制定。進一步落實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確保完成規模以上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下降6%的節能目標;重點抓好300家重點耗能企業的節能降耗工作,強化對耗能大戶節能監察、審計,嚴肅查處違法用能行為。
6.進一步完善監測協調機制,加強對實施工業三年強攻規劃的考核獎勵。一是強化監測分析,把握運行趨勢。建立情況通報和例會制度,定期調度、分析工業強攻三年戰略運行情況,及時、全面、準確掌握運行動態,通過調度會、座談會、現場辦公會等,重點協調解決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二是實行動態管理,加強考核獎勵。將三年強攻工業主要指標分解落實到有關企業、集團公司、工業園區和行業,制定相關考核獎懲辦法,明確發展責任,對于實施效果好的先進單位和個人,予以高規格的表彰獎勵。
(二)要素保障。
1.煤電油運保障。完善電煤調運和儲備機制,確保電力機組滿負荷出力。做好電源點建設規劃,使電力裝機負荷適應并適度超前工業經濟發展。做好電力平衡和需求側管理,確保全省電力安全穩定運行和有序供應。強化成品油供應中的資源、運力、庫存協調力度,保障成品油市場穩定供應。繼續加強與鐵路部門溝通聯系和協調,確保重點企業運輸需求。
2.信貸支持。搭建好企業資金需求與金融部門對接平臺,引導銀行信貸投向,鼓勵各商業銀行加快金融創新,進一步加大信貸對工業的支持力度。
3.土地保障。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科技含量高、投入產出高、產品附加值高和單位面積投資強度大的工業三年強攻項目,優先滿足用地需求。鼓勵對工業園區閑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進行清理和置換,盤活利用存量土地。
4.人力資源。牢固樹立企業家是最寶貴財富的理念,加大對企業家創業精神的宣傳、表彰。建立和完善工業管理干部使用機制,提拔重用發展工業有功人員。促進工業人才在全省不同企業、行業、地區間自由流動,提高人才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程度。設立工業人才儲備中心,建立健全全省工業人才需求信息庫,及時向社會提供各類工業人才需求信息。創新企業人才選用機制和企業創新人才分配激勵制度,確保各類工業人才進得來、留得住。
(三)政策保障。
1.資金和稅收政策。省政府將加大對新增長點、企業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的財政扶持力度,市、縣(區)政府也要實行相應配套資金支持。進一步落實鼓勵類項目所需進口設備免征關稅等稅收鼓勵政策。對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未形成無形資產的,在按照規定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再加計扣除50%;形成無形資產的,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50%攤銷。允許企業按當年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用的15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用當年抵扣不足的部分,可按規定在5年內結轉抵扣。經省工業、科技行政管理部門認定的自主創新產品,從被認定之日起3年內由受益財政根據受益情況給予獎勵。
2.獎勵政策。在一年一度的省政府“工業崛起獎”中設立“工業三年強攻專項考核獎”,對企業、集團公司、工業園區進行目標考核,在全省上下形成你追我趕、爭先進位的強攻工業濃厚氛圍。對年主營業務收入首次達到100億元、300億元及更大規模的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500億元、1000億元及更大規模的工業園區,年主營業務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元的優勢產業,由省政府給予一次性獎勵。市、縣(區)政府也要實行相應獎勵政策。
- 上一篇:區財稅工作座談會發言詞
- 下一篇:預防腐敗試點工作會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