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衛生標準方案
時間:2022-09-18 03:12:00
導語:公共衛生標準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加快實施“對接珠三角、融入泛珠區”發展戰略,不斷促進公共衛生工作的發展,使我縣公共衛生各項標準符合國家標準,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現就建立公共衛生標準化體系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可持續性發展為主題,以改善和提高公共衛生整體環境為主線,以推進“食品藥品放心工程”和預防控制各類傳染病為重點,以強化執法監督和提高公共衛生管理能力為保障,以改善我縣人民消費環境和工作生活環境為出發點,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對接珠三角,融入泛珠區”的發展戰略,保護全縣人民的身體健康,為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保駕護航。
二、目標與任務
(一)近期目標到**年,衛生監督和疾病控制更加完善,人民的消費、生活環境有較大改善。
1、縣主要商場、超市符合《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范》的要求,提高食品經營環節的衛生安全及散裝食品的可溯源性。
2、大中型餐飲企業及學校食堂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為小型餐飲單位和其它行業實施量化分級管理積累經驗。
3、促進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加強行業管理及企業自身管理,鼓勵食品生產企業實施食品衛生規范(GHP)或良好生產規范(GMP),積極推行危害關鍵控制點(HACCP)方法。
4、建立食源性疾病預警和控制體系,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機制。
5、縣級及三資企業職業衛生監測覆蓋率≥85%。對新、改、擴建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做好竣工驗收前的測定。現有企業生產設備更新改造及衛生防護技術、措施效果評價測定不低于《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TJ36-97)規定的標準。
6、及時發現和掌握從事有害作業人員職業健康狀況及職業危害、職業病和工作相關疾病的發生情況。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率≥85%;在崗期間定期健康檢查率≥85%,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率≥85%。
7、制定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線裝置防護監測方案,放射裝置監測率達98%,放射裝置工作場所、設備、防護設施不低于《放射衛生防護基本標準》(GB4792-84)和《醫用診斷X線衛生防護標準》(GB8279-87)及《醫用治療X線衛生防護規定》(GBWZ-80)。
8、進一步加大醫療器械消毒效果監測的覆蓋面和監測頻率。
9、繼續實施《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每季對縣自來水進行一次水質全分析;每月對管網末梢水(定2個點)進行常規指標檢測;加大對鄉鎮自來水廠、企業自備水和學校自備水質的監測力度。
10、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要求,抓好兒童計劃免疫工作,使全縣7歲內兒童建卡率達98%,建證率達95%。五苗12月齡基免和7歲內加強全程免疫接種率達85%以上,卡疤率達80%以上。有效地預防相應傳染病的發生,其指標控制為無脊髓灰質炎、白喉病例發生,麻疹、百日咳發病率分別控制在15/10萬和5/10萬以下。
11、做好地方病控制,重點為碘缺乏病的控制工作,抓好碘鹽監測及碘缺乏病的防治宣傳工作。
12、進一步完善傳染病防治應急機制,確保在發現重大疫情時能夠及時控制。
13、抓好以預防霍亂、艾滋病、結核為主的各種傳染病控制工作。
(二)中遠期目標**年后,力爭我縣各項公共衛生指標達到國家標準,為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載體。
1、全面實行《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范》,95%以上的商場、超市符合《散裝食品衛生管理規范》要求,保證消費者購買到安全、放心食品。
2、所有餐飲單位,包括學校、單位食堂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
3、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全面實施食品衛生規范(GHP)或良好生產規范(GMP),提高生產經營企業的安全責任意識,從源頭上保證食品安全,加強食品企業誠信管理。
4、進一步完善食源性疾病預警和控制體系。通過完善食源性疾病的報告、監測與溯源體系,采取針對性措施,提前消除由于食品中的有害因素所造成的危害,以更有效的預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暴發。
5、制定職業衛生危害因素控制計劃,以預測有害因素的遠期效應。
6、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改進生產工藝,使用衛生安全的原材料,保障勞動者安全健康。
7、鼓勵更新放射裝置設施,采用現代先進裝備,保障放射工作人員的安全。
8、加大醫療機械消毒監測,使全縣醫療機構的消毒工作符合《醫療機構消毒技術規范》。
9、進一步加大水質監督檢查力度,使全縣供水單位均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的要求,讓全縣人民都能用上放心、安全的生活飲用水。
10、至2010年,我縣兒童計免工作更上一個臺階,建卡率、建證率達100%,基本控制疫苗相應傳染病的發生。
11、傳染病預防和控制應急機制更加完善。
12、基本控制地方病在我縣發生。
13、傳染病報告制度更加完善,有效控制傳染病的發生與流行。
三、主要措施
1、加強對重點商場、超市經營散裝食品的檢查,每年不得少于4次。檢查內容:①經營的散裝食品是否索證;②經營場所內散裝食品標簽是否注明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單位和地址等;③是否進行專人負責制度,是否有防塵材料遮蓋并具有隔離設施;④超過保質期散裝食品的處理情況,有無記錄等;⑤加強對散裝食品的衛生監督抽檢。
2、嚴格執行《江西省衛生廳關于大中型餐飲業和學校食堂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工作方案》。
3、建立食品企業誠信機制。加強食品行業管理,協調有關部門建立和加強食品企業的誠信和食品安全承諾制度。對采用先進管理技術和方法、具有良好信譽和確保食品安全的企業予以通報和獎勵。制定并嚴格執行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加強市場監督抽檢,督促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不合格食品召回制度。推行食品衛生管理員制度。建立食品衛生管理員培訓、考核及管理制度。督促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配備具有資質的食品衛生管理員,實行食品衛生管理員管理責任制度。激勵食品企業增加投入,不斷改進食品加工工藝和生產條件。建立食品安全溯源制度,提高食品的可溯源性,增強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
4、建立并完善我縣的食源性疾病報告體系。運用現代化的電子網絡手段,快速、高效、準確地實現資料上報和數據分析。提高對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病原的溯源能力。開展食品中病原危害的危險性評估。對某些高危、特定食品實施生物性危害(如禽肉中的沙門氏菌)、化學性危害(蔬菜中的農藥殘留等)的危害性評估。努力提高我縣處理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制定應急處理預案,做好人力、設備、技術的儲備,隨時預防和應急處理重大食品污染、食物中毒及食品安全恐怖事件。在社區、農村中設立食品安全宣傳點,將食源性疾病預防作為衛生宣傳的重要內容。
5、加強實驗室能力建設。逐步對實驗室的設備進行更新,強化檢驗人員的培訓和質量控制,提高資源綜合利用能力。
6、進一步加強及完善疫情報告系統及疫情監測系統建設,加強全縣疫情報告及疫情監測工作的管理。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應急機制,不斷提高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7、進一步加強及完善衛生執法體系建設,加大全縣范圍內各項衛生法律法規的執法力度。
8、加大宣傳力度,制定公共衛生相關政策、法規的宣傳措施,進一步加強《食品衛生法》、《傳染病防治法》、《生活飲用水管理辦法》、《職業病防治法》、《放射裝置防護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積極開展健康教育,不斷提高群眾健康意識。
四、保障機制
1、將公共衛生列入衛生事業優先發展的領域。制訂工作計劃,加強領導,重點扶持。
2、加快衛生監督體系和技術保障體系的建設,嚴格按照衛生部確定的改革思路、原則和步驟進行實施,充分發揮其在公共衛生安全監督中的作用。
3、認真做好公共衛生工作中的部門協調。通過相關部門的協調,加強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我縣的公共衛生建設工作。
4、充分發揮社會對公共衛生安全的監督作用。建立有效機制,保證消費者和社會輿論監督渠道暢通,營造一個企業自律、政府和社會共同監督的公共衛生安全新秩序。充分發揮新聞媒體在普及公共衛生安全知識方面的作用,增強公共衛生法規執法工作的透明度,把公共衛生工作置于全社會的監督之下。
5、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公共衛生安全監測能力。
6、增進兄弟縣市之間公共衛生安全合作和技術交
- 上一篇:救助農村特困群眾方案
- 下一篇:無公害臍橙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