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區綜合示范點創建方案
時間:2022-10-22 10:11:00
導語:城市社區綜合示范點創建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組織制度健全
(一)黨組織建設
1、組織網絡
(1)建立社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定期研究社區建設工作,每年研究不少于4次。
(2)建立由社區黨組織牽頭,駐區所有單位黨組織參加的“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圍繞轄區內的社會性、群眾性、公益性工作,溝通情況,交流經驗,研究、協調社區黨建和社區建設工作中的重要問題,深化共駐共建活動。聯席會議每年至少召開4次,必要時隨時召開。
(3)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不斷擴大社區黨建工作覆蓋面,按照“便于黨員活動、便于發揮作用、便于加強管理”的原則,科學合理設置黨支部、黨小組,把黨支部(黨小組)建在樓棟、建在樓宇、建在市場、建在協會。社區內具備條件的“兩新”組織,全部建立黨組織。
(4)建立社區黨員服務中心,下設黨員義工服務站、在職黨員聯絡服務站、流動黨員服務站、社區黨員幫扶工作站、黨員活動室。其中,黨員活動室配備電視機、DVD、電教片庫等電教設施,藏片量在80部以上。各站(室)積極發揮職能作用,工作成效明顯。
(5)在綜合市場、居民樓和商務樓宇等地設立黨員服務點,為黨員特別是流動黨員提供咨詢、學習、教育、交流、援助等服務。
2、班子建設
(1)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5-7名,設黨支部或黨總支的不少于5名,設黨委的不少于7名,其中組織、宣傳、紀檢委員各1名。班子結構合理,素質較高,均有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至少有1名班子成員年齡35歲以下、學歷大專以上。
(2)社區黨組織充分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社區重大事務均經社區黨組織研究討論。
(3)班子成員職責明晰,分工明確,團結協作,整體形象好,在社區居民中有較高威信。
(4)工作有計劃、有措施、有記錄、有總結。
(5)班子成員每月集中學習不少于2次。
3、制度建設
(1)制定并落實社區黨組織工作職責和社區黨組織書記、副書記、委員職責。
(2)制定并落實社區黨組織議事規則。
(3)堅持“”制度,以時事政策、就業技能、社區管理、科學文化知識等為重點內容,抓好社區黨員的經常性教育,確保黨員每年集中學習時間不少于6天。學習活動有準備、有討論、有實踐、有記錄。
(4)建立并落實民主生活會和民主評議黨員制度,班子每年召開一次民主生活會,每年至少以黨支部為單位開展一次黨員評議活動。
(5)建立并落實在職黨員“參加社區活動登記卡”、“社區表現情況反饋單”等在職黨員雙向管理制度。
(6)建立健全流動黨員教育管理制度。
(7)建立并落實社區黨員活動制度,積極整合轄區黨建工作資源,經常性組織黨員開展學習培訓、服務救助、娛樂健身、交友聯誼等活動,每年不少于18次。
(8)建立并落實結對幫扶制度,社區“兩委”成員和有條件、有能力的社區黨員采取“1+1”結對子幫扶等形式,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9)建立并落實檔案管理制度,各類文件、會議記錄、活動記錄、服務情況等定期歸檔,集中保管,門類齊全,整理規范。黨組織、黨員、黨員義工等信息實行微機化管理。
(10)社區組織機構圖和重要規章制度統一制作上墻。
4、黨員管理
(1)做好在優秀社區工作者、就業再就業和創業典型、社區賢能等各類先進分子中發展黨員工作,每年保持有3名以上入黨積極分子,且至少發展1名黨員。
(2)按要求開展黨員義工服務活動,成立人數不少于30名的黨員義工服務隊,每年組織黨員義工開展集中活動不少于12次。
(3)開展在職黨員“亮黨員身份,樹先進形象”活動,在職黨員身份在小區或樓棟公示公開,并積極參加社區公益活動,每年參加活動原則上不少于10次。社區黨組織定期將在職黨員有關情況反饋其所在單位黨組織。
(4)建立流動黨員基本情況臺賬,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與流動黨員“1﹢X”掛鉤聯系,每年聯系不少于4次。適時組織流動黨員開展活動。
(5)開展黨員承諾服務活動,60%以上黨員每年承諾為群眾辦1-2件實事,履諾情況較好,承諾和履諾情況進行公示。
(6)開展無職黨員“設崗定責”、“黨員責任區”、“黨員先鋒崗”、“黨員示范戶”等活動,黨員責任區、先鋒崗、示范戶統一掛牌標識。
(7)完善黨員激勵關懷機制,每年評選一次優秀黨員和優秀黨員義工,并進行表彰獎勵;建立社區黨員(居民)扶助金,開展多渠道的募捐活動,適時對困難黨員(居民)進行走訪慰問、救濟救助。
(二)自治組織建設
1、自治組織
(1)社區居委會班子依法選舉產生,班子成員不少于7名。班子結構合理,均有高中(中專)以上文化程度,至少有1名班子成員年齡35歲以下、學歷大專以上。班子成員素質較高,具有奉獻精神。
(2)居委會下設人民調解、治安保衛、公共衛生等專業委員會,分工明確,運轉正常,定期制定并積極實施相關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
(3)成立社區居民代表大會和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社區重大事務通過社區居民代表大會或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討論決定,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監督。社區居民代表大會每年至少召開2次,社區議事協商委員會每年至少召開6次。
(4)成立社區工會、共青團、婦聯、關工委、老年體協等群團組織。
(5)培育和發展群眾性文體組織、慈善組織、科普組織和社區中介組織等民間組織,組織和引導各類組織開展便民利民活動。建立社區志愿者協會,實行志愿者注冊制度。
(6)居民小組長和樓棟長隊伍健全,在協助社區居委會做好居民自治等工作方面作用發揮較好。
2、制度建設
(1)制定符合社區實際的《社區居民公約》并經居民大會通過,居委會認真監督執行,居民履行公約情況較好。
(2)建立民意調查、民情分析、民意反饋等制度,向每戶居民發放社區便民聯系卡,設立居民意見箱和熱線電話,及時收集、處理和反饋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3)建立健全居務公開制度,公開辦事依據、辦事程序、辦事標準、辦事紀律、辦事結果。居務公欄設有政務、財務、事務、計劃生育等欄目。財務收支及低保工作情況每月公開1次,其他內容定期或適時公開。社區內建有公開欄2處以上,面積不小于10平方米。成立居務公開監督小組,每年向居民代表會議報告監督情況2次以上。
(4)建立民主評議制度,年內民主評議“兩委”成員不少于1次。
(5)辦公經費及時落實到位,財務管理制度完善,賬目清晰規范。
(6)社區干部工資補貼統一、規范,并按時足額發放,落實社保、醫保補貼。
二、辦公設施完善
(一)辦公用房:建有不少于300平方米且裝修美觀、實用的社區辦公用房,內設有社區書記、主任辦公室,黨、團員活動室,綜治、警務室,圖書室,檔案室,糾紛調解、計劃生育、環境衛生辦公室。
(二)辦公標識:社區辦公室門前懸掛有社區黨組織、社區居民委員會的牌匾(規格:長方形不小于1500×300MM);辦公樓內各室制作有工作室和崗位標牌。各種牌匾、標識的制作美觀、得體。
(三)辦公設施:配置有電子居務公開系統、桌椅、電話、電腦、打印機、彩色電視機、影碟機、音響設備、傳真機、照相機、空調、喊話器、檔案柜等相應的辦公設施;社區制作有自己的網頁,社區服務和社區管理實行微機化。
(四)辦公制度:辦公室內張掛有“社區區域示意圖”、“社區組織機構網絡圖”、“社區基本情況一覽表”,各室張掛有相應的工作職責和制度。社區工作人員辦公時實行統一著裝。
(五)辦公經費:社區辦公經費每年撥付不少于20000元。
三、社區服務優良
(一)完善服務設施
1、社區服務站:成立社區服務領導機構,制定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年終有總結。建有不小于50平方米的社區服務站(一般設在社區辦公樓的底層),內設有“慈善超市”和勞動保障、計劃生育、低保、優撫、法律咨詢、家政、養老等服務崗位;站廳按照工作服務要求統籌裝飾布置,廳內設有服務宗旨標語(標識)、服務指南、服務程序、工作職責,配置有相應的服務設施。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按照崗位工作性質,從相關部門抽調安排。
服務站設立各類服務、監督電話,向居民印發社區便民服務卡及有關服務宣傳資料。
2、社區教育培訓中心:建有不小于100平方米居民教育、就業培訓中心,配備有電腦、投影等相應的教學培訓設備、設施。
3、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社區應按照便捷就醫(居民步行最遠點不超過15分鐘)的原則,建立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中心、站的規模、功能、設備達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建設標準,醫務人員水平達到全科執業醫師資格,基本能滿足社區居民小病不出社區的需要。
4、社區文體活動站:建有不小于100平方米(室內)的文體活動站(可分設),配置有不少于15種類的文化娛樂器材和不少于8件的健身、康復器械。
5、社區文化活動廣場:建有可容納300人以上戶外場所、可供居民休閑、健身、娛樂和舉辦小型文藝演出,廣場規劃合理,功能設施齊全,文化氛圍濃厚,環境建設優美。
(二)拓展服務項目
1、社區就業服務:開展社區就業和社區居民的技能培訓,為居民提供就業信息支持,每年開展3次以上職業培訓和中介服務活動;對居民就業狀況及下崗、失業人員進行微機動態管理,多渠道解決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建立就業與失業保險、社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聯動機制,幫助殘疾人、享受失業保險、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關人員實現就業。
2、社區保障服務:開展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以及殘疾人、老年公共服務設施和服務網絡建設,為社區老年人提供護理、應急救助服務(為孤寡老人、殘疾人設置有求助呼叫器、電話等設施);幫助社區居民按規定參加各項社會保險。成立社區雙擁優撫小組,建立優撫對象基本情況臺賬,每年開展2次以上較大規模的“愛心獻功臣”等擁軍優屬活動。
3、社區救助服務:成立社區低保工作評議小組,協助有關部門加強社區失業人員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的動態管理,及時掌握居民的就業及收入狀況,切實做到“應保盡?!薄7e極開展社區社會救助服務,幫助居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大力發展社區慈善事業,面向社會經常開展愛心捐贈活動,利用“慈善超市”做好扶貧濟困工作。
4、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開展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為重點,為社區居民提供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組織居民和外來人口開展衛生政策法規、防治性病、艾滋病等生殖健康科普知識的教育活動。法定報告傳染病報告率100%。
5、社區計劃生育服務:建立已婚育齡夫婦(包括離職下崗、失業和流入已婚育齡夫婦)計劃生育、生殖保健等技術服務檔案,免費發放避孕節育藥具,將計劃生育家庭的生產、生育、生活服務全部納入社區服務之中。轄區人口計劃生育率達90%以上,環、孕檢率達90%以上,生殖保健服務率達90%以上。
6、文化、教育、體育服務:文化、教育、體育等部門協同,幫助和指導社區建立居民文明教育學校、青少年教育學校、社區文藝演出隊、老年腰鼓隊等;定期開展法制、國防、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科普、衛生健康、環境保護等教育,重大節日為居民舉辦文藝體育活動。
7、“社區百事幫”服務:依托市、區(市)、街服務網絡平臺,利用社區網、“快易亭”、企業或民間加盟服務組織,為居民提供無償、有償的高效、便捷服務,滿足居民生活多樣化需要。
8、社區志愿者服務:積極發展社區志愿者隊伍,有注冊的社區志愿者組織人數占轄區總人數的3%以上。社區各種志愿者(社區義工)服務組織不少于10個,并制定有活動計劃,能經常開展各種便民、利民、為民的服務活動,每支服務隊伍年開展的服務活動不少于12次。積極開展社會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工作,年內社區“兩委”人員進入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即取得社會工作者專業職稱)不少于30%。
(三)收集活動資料
各活動站(點)配有專(兼)職管理人員,制定有相關的工作職責和活動規定,所開展的各種服務和有組織的活動,圖片、文字記錄完整,并規范裝訂成冊。
四、社區環境優美
(一)社區環境建設
1、成立社區環境衛生創優領導機構,制定環境保護工作計劃、社區環境衛生公約。
2、建立環境衛生應急反應機制和衛生巡視員制度;配有專職清掃保潔員,道路和社區公共場所衛生保潔率達到100%。
3、社區各居民住宅區的綠地、活動場所,設置有保護環境衛生、愛護花草樹木的溫馨提示標牌。每年開展群眾性的環境衛生主題宣傳活動不少于2次。
4、社區公共場所建有符合衛生標準的公廁,居民住宅區等活動場所設置有垃圾分類收集箱、果皮箱;居民生活垃圾袋裝覆蓋率達到100%,轄區單位辦公垃圾收集率達到100%。
5、社區小街小巷路面整潔,無污水、無窨井蓋缺損;社區范圍內無化糞池外溢現象。
6、社區住宅樓道整潔,樓道內無堆積物、無垃圾廣告、無亂丟亂吐現象、無廢棄垃圾。
7、社區無煙、氣、塵、聲、光污染。
8、組織社區居民開展經常性植樹養綠、護綠活動,社區內有花、有草、有樹、綠化覆蓋率超過30%,裸露地面不超過5%,道路兩側和居民經?;顒拥墓矆鏊鶡o裸露地面。
9、居民住宅小區整潔美觀,無亂堆亂放、亂曬亂掛、亂開挖、違章搭建、占道攤點現象。社區范圍內樹上、電線上無吊掛物、無飼養家禽、家畜現象,無違規飼養寵物和寵物隨地大小便現象。
10、社區內建筑工地全部實行圍擋施工,市政工地全部實行圍欄施工,并有安全標識。
11、社區臨街店面和單位落實衛生“門前三包”責任制,管約率達100%。
12、社區內機動車,非機動車劃線停放、無亂停亂放現象。
13、社區內花草樹木、綠化帶修剪整齊、無毀綠、侵占綠地的現象、古樹和名木得到有效保護。
14、設立環境衛生評議宣傳欄。每周開展衛生檢查,檢查記錄完整。
(二)社區公共衛生
1、掌握本社區居民的總體健康狀況、疾病流行態勢及影響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險因素,建立相關情況報告制度。
2、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建立社區居民健康檔案率達80%以上;每月至少舉辦一次健康教育講座,每年至少為轄區老年人、殘疾人、低保戶、優撫對象提供一次免費體檢。
3、建立人口計劃生育協會,配備一名具有初中文化以上、年齡在35周歲左右的計劃生育女性專干;社區設有計劃生育宣傳欄;開展政策法規、優生優育、避孕節育等人口計劃生育宣傳教育,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育齡群眾人口計劃生育應知應會率達95%以上;流入人口《計劃生育婚育證明》查驗證率達90%以上。
4、針對社區常住人口的社區預防保健主要指標達到良好水平。
5、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綜合滿意率不低于85%。
6、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知曉率不低于90%。
7、除四害組織網絡健全,管理制度完善。
五、社區文明祥和
(一)綜合治理
1、設立綜治工作室。主任由社區居委會負責人兼任,社區治保、調解、物業管理企業負責人、駐社區民警等為工作室成員。社區綜治組織機構網絡圖、綜治工作職責、制度規范張掛。社區綜治工作有規劃,有年度工作計劃和總結。綜治室工作制度落實、資料臺賬齊全。
2、健全綜治組織。建立治保會、調委會,健全社區保安隊伍、樓棟長隊伍、看樓護院隊伍、義務消防隊、義務治安巡防隊、治安志愿者隊伍、治安信息員隊伍等群防群治隊伍,治保、調解組織和群防群治隊伍職責明確,管理規范,有工作安排和記錄。
3、設立警務室。警務室辦公配有電腦、電話、打印機;內裝電子監控設備,與居民小區的技防設施聯網,形成聯控聯調。民警每周在社區工作辦公時間不少于20小時;設立警務告示欄,組織群防群治力量開展治安防范工作,能及時有效地處理社區治安突發事件。
4、開展普法教育。有普法規劃、計劃和法制宣傳員隊伍,社區固定的宣傳欄中有法制宣傳專板;每月進行一次禁毒、禁賭等有針對性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每年舉辦1-2期法律知識講座。
5、開展法律服務。推進法律服務進社區,建立法律服務站,開展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積極為青少年、婦女兒童、老年人提供維權服務。
6、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制定租賃房屋行為規則,暫住人口登記率要達到100%,辦證率達到100%。
7、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落實。每周開展一次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排查記錄全,調處責任落實,按要求向上級綜治辦報送排查調處情況。民事糾紛調解網絡健全,民間糾紛調解率達100%,調解成功率達98%以上;民事糾紛調解案件有登記、有調解協議和調解卷宗。
8、對重點人員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管控措施落實;建立較完善的刑釋解教人員安置幫教體系,定期開展活動,無重新犯罪;安置幫教工作臺賬詳實。
9、開展創建“平安社區”活動。制定平安社區創建方案、規劃,認真落實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社區矯正等綜治工作措施。協助公安機關開展“打非掃黃”、“打黑除惡”等活動,社區治安狀況良好。
(二)社區文化
1、社區文化工作有年度計劃工作、工作總結。
2、社區根據自己的特色,通過征求居民意見,創作有“區徽”、“區歌”,并得到多數居民的認可。
3、社區設置文化教育綜合宣傳欄2處以上,每處面積不少于10平方米,設有居民閱報欄5處以上。
4、成立社區老年藝術團,每月開展活動一次。
5、建立群眾文化組織及文化宣傳隊伍,隊伍達5支以上。
6、有社區文化組織管理者1人以上,聘有文化指導員(或輔導員)1人以上。
7、舉辦戶外社區居民論壇、每年至少2次。
8、組織居民參加廣場文化、公園文化、家庭文化以及老年文化、少兒文化等娛樂活動,全年不少于10次。
9、重大節慶(如元旦、春節、國慶)及紀念日、宣傳日,組織居民開展有意義的活動和宣傳。
10、每季開展不少于1次的科普宣傳和反封建迷信、反偽科學教育活動。
11、社區內設有文化活動室、社區圖書室、室外健身場、社區體育活動場地。文化活動室配有相應的器材,社區圖書館(室)有圖書8000冊以上;室外健身場按每2000人建設一處,設有適合老年人少年兒童的健身器材(每處不少于10件);駐區單位的文體活動場所定期免費向居民開放。
(三)社區教育
1、制定社區教育發展規劃,將社區教育納入社區年度工作和總結。
2、社區成立由社區工作者、駐區單位代表、居民代表組成的社區教育委員會,制定完善的社區教育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
3、基本實現社區教育資源共享,有健全的社區教育網絡體系,建有市民學校和社區居民培訓機構。
4、對90%以上常住居民的受教育情況(學歷)進行登記,建立臺帳。
5、社區教育有教材,社區印制社區教育宣傳品4種以上。
6、針對社區內不同人群結構,開展有針對性教育、培訓活動,開展活動不少于6次。
7、配合學校、家庭,以社區為平臺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設,組織居住在轄區內的中小學生自愿參加社區社會實踐活動和各種學習培訓活動,對95%以上轄區內中小學生建立臺帳并有具體活動安排。
8、開展學習型家庭、學習型樓院的創建評選活動,效果顯著。
(四)文明建設
1、建立社區精神文明建設領導機構,有具體工作人員,有年度工作計劃和總結,有完整的工作資料。
2、廣泛開展《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全民科學素質計劃綱要》、《市民文明公約》和《居民文明守則》宣傳活動,在社區設立永久性宣傳牌。
3、積極開展文明家庭、文明樓院、文明單位、文明小區等創建活動,文明家庭達到70%以上,文明樓院達到60%以上。
4、社區固定的宣傳櫥窗中,設有專板的精神文明建設宣傳內容。
5、社區內無封建迷信活動。
6、社區內風氣良好、鄰里團結、家庭和睦、尊老愛幼、互敬互愛、無家庭暴力、無虐待家庭成員的現象發生。
六、工作富有特色
在全面建設的基礎上,發揮社區的“區位”、傳統工作、社區資源等優勢,創建叫得響的特色社區,如“平安社區”、“綠色社區”、“文化型社區”、“學習型社區”、“充分創業就業社區”、“文明和諧社區”等。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獲得省部級以上的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