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方案
時間:2022-12-26 03:51:00
導語:環境保護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生態立省意識,加快生態省建設,實現我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省人民政府決定實施七彩****保護行動。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的總要求,堅持生態立省、環境優先,堅持正確處理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堅持以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最大的經濟社會效益,堅持運用綜合措施保護和改善環境,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和環境安全,保持我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努力建設富裕民主文明開放和諧****。
二、目標要求
七彩****保護行動以“七彩****,我的家園”為主題,實施“七大行動”,著力解決影響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突出環境問題,使全社會的環境意識明顯增強,公眾的環境權益切實得到維護,生態環境進一步優化,政府的環境監管能力明顯提高,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樹立“****是生態環境狀況最好的地方,是生態環境保護得最好的地方,是開發與保護的關系處理得最好的地方”的嶄新形象。經過15年—20年的艱苦努力,實現生態省建設的目標。
三、原則
社會性原則:打造國際國內認知****、關注****、支持****、發展****的平臺與窗口。
參與性原則:形成政府倡導、公眾參與、社會推動的整體合力,成為公眾自我教育、自覺保護的紐帶。
持久性原則:按照階段目標制定計劃,采取多種形式持續推進,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豐富完善,使各項行動遍及城鄉,經常性活動深入各行各業。
實效性原則:明確目標,落實任務,努力做到有聲勢、有規模、有措施、有檢查,爭取一年一變樣,三年見成效。
四、主要內容
(一)環境法治行動
1.加快推進環境法制建設。完善、修訂一批地方性法規、規章、政策,切實把環境保護納入法制化軌道。建立環境執法監督長效機制,把開展整治違法排污企業環保專項行動與經常性的監管結合起來,嚴肅查處環境違法違紀案件。
2.落實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強化政府環境保護責任,把環保目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和干部政績考核。在重大決策、區域開發、項目建設、評優樹先等方面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度。
3.嚴格實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各類對環境有影響的專項規劃、重大決策和建設項目必須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堅持科學決策,努力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源和破壞生態行為,堅決防止發達地區淘汰的落后生產技術、設備和已經關閉的企業向我省轉移。新建項目不符合環保要求的一律不予批準建設;在建項目環保設施未經驗收合格的一律不得投產;已建項目經限期治理和改造仍不達標的一律關閉。對不符合環保準入標準的建設項目,國土資源部門不得提供用地,工商部門不予辦理工商登記。
4.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依法加大排污費征收力度,提高排污費收繳率;全面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的收費改革,尚未開征污水和垃圾處理費的地區要限期開征。逐步開展排污權交易和生態補償試點,逐步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進一步研究制定有利于環境保護的財稅政策。
5.加強基層環境執法能力建設,建成100支技術精良、裝備先進、反應迅捷、作風過硬的基層環境監測和監察隊伍。
(二)環境治理行動
1.以保障人民群眾飲用水安全和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綜合防治為重點,開展水污染防治
以水質“穩中有升、逐步改善”為目標,繼續加大以滇池為重點的9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綜合治理力度。到2010年,9大高原湖泊治理項目開工率達到100%,完工率達到95%以上,主要污染物入湖總量削減10%以上。
進一步修改完善各湖保護條例,科學確定各湖水位高程,依法建立有利于湖泊保護的水位調度運行機制;在湖泊法定正常水位后延一定范圍內,嚴禁建設對生態環境有不利影響的開發項目;重點治理污染嚴重的入湖河道,大幅度削減入湖主要污染物總量;全面實施“三退三還”工程,建設湖濱生態帶,恢復濕地;湖畔違規建設的污染水環境、破壞生態的建筑設施一律拆除;加快污水、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和入湖河口人工濕地建設;加快滇池引水入湖工程建設。
采取最嚴格的措施保護飲用水源。制定并實施全省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保護規劃。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禁止設立排污口,現有的排污口一律關閉;飲用水源二級保護區禁止新增排污口。關、停、改造對飲用水源有污染威脅的企業,加強對江河沿岸化工和冶煉企業監管,消除環境安全隱患。建立健全飲用水源安全預警制度,定期飲用水源地水質監測信息。
以保護生態功能、強化流域生態脆弱區治理、落實水污染防治規劃、加強水電開發中的環境保護、加快實施三峽庫區上游地區水污染防治規劃的建設項目、加強流域水環境監測能力建設、探索生態補償機制等為重點,確保6大江河流域水環境持續改善。
加強對主要出境河流的監控,完善出境河流水質監測斷面布置,建立主要污染源檔案,制定污染事故應急預案,防范環境污染風險。
2.以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為目標,加強工業污染防治
以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為目標,全面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嚴禁無證或者超期排污。以控制SO2和COD排放為重點,制定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計劃,把總量控制和削減任務層層落實到重點地區、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燃煤電廠新建機組必須同步建設脫硫設施,達不到總量控制指標的現役機組,必須限期安裝脫硫設施,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約束性指標。
依法淘汰浪費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的落后生產工藝和設備。對不能穩定達標或者超期排污的單位采取限產、限排措施,責令限期治理;逾期達不到治理要求的,堅決責令停業或者關閉。嚴禁在城市附近及其他環境敏感區域新建冶金、建材、化工等重污染企業,已建的要逐步實施搬遷。
3.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目標,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
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到2010年,力爭全省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95萬噸/日,設市城市污水處理率不低于70%,城市河流水質明顯改善,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于60%,醫療廢物等危險廢物得到安全處置。
劃定禁止銷售、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區域,推廣清潔能源,防治燃煤污染。采取綠化責任制、建設施工管理、控制渣土堆放和清潔運輸等措施,防治揚塵污染。優先發展公共交通,推行機動車尾氣排放定期檢測制度,防治機動車尾氣排放污染。
切實解決油煙污染和噪聲擾民等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熱點環境問題。加強市容市貌整治和綠化美化建設,加快“城中村”改造和城郊結合部建設,著力解決臟、亂、差的問題,營造優美和諧的城市環境。
4.開展農村環境整治,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大力推廣生態農業生產模式和環保農業生產新技術,科學合理施用化肥、農藥,切實降低農業源污染。因地制宜治理分散的生產生活污染源。實施“四改”工程(改池管好垃圾、改廁管好糞便、改養解決畜糞、改種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引導農村居民改變落后的生產生活習俗,倡導綠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和村容村貌整治,營造健康、舒適、優美、潔凈的生產生活環境。
(三)環境陽光行動
建立和完善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維護環境知情權,倡導公眾參與,鼓勵輿論監督,加強政府監管,企業自覺履行環境保護義務,形成社會普遍關心和自覺參與環境保護的良好氛圍。
1.建立全省環境狀況年度分析報告制度。通過****日報、****電視臺、****人民廣播電臺等新聞媒體和網絡全省年度環境狀況和各州(市)的年度能耗指標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
2.建立和完善重要水體水質、重點城市空氣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系統,安裝重點企業主要污染物在線監測或者監控設施。通過新聞媒體和網絡及時公開重要水體和重點城市空氣環境質量信息,對企業環境違法行為予以曝光。
3.實行企業環境行為公開制度。根據企業環境行為評估,分為綠、黃、紅3個等級,向社會公布企業環境形象,促進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方式。
4.完善“12369”環保違法行為舉報熱線,在官方網站設立環保建議郵箱,暢通公眾參與渠道。
5.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普通公民代表參與環境監察活動,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和社會的監督。
6.深化環境管理政務公開制度。公開建設項目和政府規劃的環境影響信息,完善建設項目環保陽光審批機制。
(四)生態保護行動
1.開展全省自然生態現狀調查,科學編制生態功能區劃。根據不同區域確定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分別實行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
2.全面推行集體林權制度及配套措施改革,逐步建立現代林業產權制度,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森林管護體系。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石漠化治理和小流域綜合整治等生態建設工程。
3.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優化整合全省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科學劃定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功能區,保障保護區保護功能完整,提高保護質量和效益。嚴禁在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開展旅游和生產經營活動,嚴厲打擊各種破壞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和獵殺(捕)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嚴肅查處保護區內各類違法違規開發建設行為。
4.保護生物多樣性。建立物種及遺傳資源數據庫和信息系統,構建保護與持續利用的信息共享平臺。啟動生態環境監測及生態環境狀況評價并納入日常監管,強化區域生態保護監督管理。確定對保護生物多樣性有重要意義的野生物種,制定并實施專項保護規劃,建立完善全省范圍內的生態信息和監測保護系統。
5.以創建生態園林城市為重點,切實按照環境生態學的原理規劃、建設和管理城市。積極推進城市中心公園、道路和住宅區綠地建設,大力開展城郊環城森林帶和森林公園建設。持續推行城區園林化、城郊森林化、道路綠蔭化、庭院花園化,不斷提高城市綠地覆蓋水平,建設綠色城市。結合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集鎮和村莊綠化,同步推進公路鐵路沿線、江河兩岸、湖泊水庫周圍和鄉村面山的綠化美化。
(五)綠色創建行動
開展以環境保護進學校、進社區、進家庭、進機關、進農村、進公共場所為重點的多種形式綠色創建活動,倡導綠色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環境意識。
1.培育1000個“綠色細胞”,包括100家綠色酒店、200個綠色社區、300個環境友好企業或環境友好工程、400所綠色學校,充分發揮“綠色細胞”的帶動示范作用,引導全社會自覺參與環境保護。
2.創建2至3個環保模范城市,創建100個綠色城鎮,包括20個生態縣(市、區)、30個生態示范區、50個生態鄉鎮。
3.開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活動。整合生態公益林、清潔河道、綠色通道、千萬農民飲用水、生態家園富民等行動,共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引導綠色創建單位辦一件有利于保護環境的實事,解決一個影響社會和群眾生產生活的環境問題,建立一個環境義務監督站,招募一批環保義務監督員,每季度組織一次環境保護宣傳活動。
5.“十一五”期間,各州(市)建成一個環境友好教育基地,一所環境友好示范學校,一所環境友好示范幼兒園,一個環境友好示范社區,一個環境友好示范企業,一個環境友好示范機關,一個環境友好示范鄉鎮,一個環境友好示范項目。
6.通過廣播、電視、網絡以及其他新聞媒體,舉辦環境友好型家庭生活方式大討論,倡導節約、健康、文明的家庭生活方式。
(六)綠色傳播行動
加大環境宣傳教育力度,引導社會共同參與,營造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的良好氛圍。建立對外推介平臺,展示我省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積極保護生態環境,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關系的形象。
1.在****電視臺少兒頻道開播“環保在線”專欄,發揮“小手拉大手”的作用。建立定位為“政府、公眾、企業互動的橋梁”的“七彩****”專門網站。出版一部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七彩****保護行動指南。在各州(市)主要通道、標志性建筑物等明顯位置,設置以“七彩****、我的家園”為主題的七彩****保護行動公益廣告。昆明市要選擇100個公交站臺、100輛公交車和1000輛出租車,長期開展七彩****保護行動公益宣傳。
2.舉辦“七彩****”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成就展,在各大中城市開展七彩****保護行動宣傳周活動,向省內外展示****在保護生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利用中國昆明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平臺,設立綠色產業貿易交流專館推介經過認證的環保產品、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等。
3.選擇一些在環境保護方面有代表性的正反實例編寫地方教材,在與基礎教育相關課程中增加環境教育的內容。把環保知識和實踐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納入基礎教育,深入開展環境保護教育,逐步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環保教育體系。
4.利用黨政干部培訓、企業家培訓等形式,針對不同對象開展環保宣傳教育;組織專家、學者深入廠礦企業、學校、機關和農村開展演講活動。
5.設立****環保“綠孔雀”獎和“七彩****,我的家園”年度好新聞獎,開展百名記者、書畫家、書法家、攝影家“走進七彩****”活動。面向國內外游客開展“七彩****、我的家園”有獎征文活動,客觀地展示****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的成就。
6.整合“環境日”、“水日”、“地球日”等資源環境宣傳日活動,突出“七彩****,我的家園”的宣傳主題。
7.開辦“七彩****”國際環境與發展論壇,一是就發展與保護問題集思廣益,二是宣傳****,樹立良好形象。
8.利用我省部分城市與國內外其他城市結成友好城市的平臺,形成長期穩定的環境合作與交流機制。加強生態城市建設和環境建設方面的經驗交流,引進先進的城市環境管理理念和污染控制技術,提升我省城市環境管理水平。
9.策劃“七彩****夏令營”、“七彩****冬令營”活動,選擇不同地區的青少年學生代表開展綠色環保體驗活動。在旅游行業開展“七彩****生態旅游”活動,倡導生態環保型的旅游方式。
10.編寫介紹****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宣傳材料,培訓全省導游,招募10000名綠色志愿者,開展綠色傳播活動。在全省所有風景名勝區開展禁止白色污染活動,設置警示性標語口號;在重點旅游點建立游客中心,介紹****地理環境、民風民俗和環境保護。
11.建立定期對話制度,就省委、省政府涉及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的重大決策,及時與國內外環保NGO組織進行溝通和交流。
(七)節能降耗行動
1.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清潔生產。組織實施“百戶企業節能行動計劃”,落實節能降耗、污染減排責任制。著力推進鋼鐵、有色、化工、煤炭、電力、建材6大重點耗能行業,年耗能5000噸標準煤以上重點耗能企業,以及重點用能設備、重點耗能產品的節能降耗工作。大力推廣綠色技術,確保到2010年全省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17%。
2.實施“五個一批”示范工程,即:抓好一批循環經濟示范企業,促進企業清潔生產、節約能源、節約原料和廢棄物綜合利用;抓好一批生態工業園區,推進園區生態化建設;抓好一批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示范工程,促進資源的綜合利用;抓好一批技術開發和應用示范項目,支持資源節約、利用、處理、回收等適用技術開發;抓好一批廢棄物處置和回收利用示范點建設,提高工業廢棄物回收利用的集中處置能力。
3.積極開展循環經濟試點工作,抓好全省第一批共20戶循環經濟試點;全面推進5個循環經濟示范園區、10個示范縣、50個示范企業和100個示范項目的建設和實施。
4.繼續推進整頓和規范礦產資源開發秩序工作,建立和完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整合優勢資源向優勢行業、優勢企業聚集。實行行業用水定額制度,編制不同地區和行業的節水規劃,推行工業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和中水回用。
5.開展城市節能降耗工作。推廣城市節水設備和產品,改造供水管網、推進中水資源化,提高重復用水率,建設節水型城市。改造城市公共照明設施,大力推廣使用節能燈具,實施“綠色照明工程”。加大新型建筑材料推廣應用力度,優先使用太陽能等環保能源,推進建筑節能。制定并適時公布節水、節能的設備和產品目錄,引導廣大市民積極參與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五、組織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