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水庫防洪預案

時間:2022-02-19 01:18:00

導語:鎮水庫防洪預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鎮水庫防洪預案

1.1編制的目的

團結水庫防洪應急預案是針對團結水庫及其上游因突發事件導致水庫面臨重大險情威脅,影響水庫及下游防汛安全,為有效防止和減輕災害損失,保證水庫運行及下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而預先制定的,可操作的搶險應急預案。

1.2編制必要性

團結水庫自1971年建成以來,已多次遭受較大洪水的襲擊,且都不同程度地導致工程本身發生了險情,因此預先制定可操作的防洪搶險救災應急預案,以達到防止和減輕災害損失的目的是非常必要的,其必要性歸納主要以下四點:

①確保水庫及下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需要;

②確保黃旗洞村及州門司長期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③提高下游河道防洪御能力的需要;

④確保省道S322線和涼亭彎電站、永樂江防洪安全的需要。

1.3編制原則

水庫防洪預案的編制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堅持行政首長負責制,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統一指揮,統一調度,服從大局,團結抗洪,力保安全,貫徹“以防為主,防重于搶、搶重于救,常備不懈”的方針。

1.4適用條件

根據團結水庫工程的運行特點和可能發生的重大突出事件制定本預案。

1.4.1預案啟動的審批機關為資興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和團結水庫防洪應急指揮部,預案啟動命令的批準機關為資興市防汛抗旱指揮部。

1.4.2團結水庫防洪應急預案的范圍為州門司鎮內黃旗洞村、州門司2個村及州門司鎮所屬機關單位和河口的涼亭灣電站等。

1.4.3根據團結水庫工程運行特點和可能發生的重大突發事件特制定本預案。

2、工程概況

2.1水庫流域概況

2.1.1自然地理

團結水庫位于資興市的東北部州門司鎮黃旗洞村,所在流域為永樂江—州門司小流域,流域內北部為仙頭嶺上,森林豐富,雨量充沛,流域控制面積為0.56km2,溪河呈樹枝狀分布,從東南部谷口注入永樂江。

2.1.2水文氣象

流域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季明顯,冬春暖流頻繁的山區氣候特點,多年平均氣候氣溫為15.6。C,多年平均降雨為1600mm—1800mm,無霜期長,為270天左右,冰凍期少,為15天左右,年日照時面長,陽光適宜,氣候溫和。

2.1.3地形地質

流域內地貌特征以崗平地為主,山地、丘崗、平地相組合,土壤主要為花崗巖石發育而成的砂壤土,土質疏松,導致水土流失。

2.1.4社會經濟

水庫下游有:黃旗洞、州門司2個村,5個村民小組,1個初級中學和州門司鎮機關單位,居民104戶,人口1500余人,耕地面積1300畝,農民人均收入2916元,詳見附表1-1-1。

水庫下游農田連片,地勢開闊,土地肥沃,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是州門司鎮重點糧食主產區,也是州門司鎮的高產制種基地,交通有省道S322線貫穿全境。流域內溝溪交錯,溪小溝深水急,水面降落快,一旦遭遇不測,將沖毀兩岸農田、村莊和鎮文化中心,造成巨大的淹沒和水沖砂壓損失。

2.2:水庫工程基本情況

2.2.1工程簡述

團結水庫是1970年動工修建的小二型水庫,水庫1971年10月竣工,工程分樞紐和灌區兩大部分,樞紐建筑物由大壩、低涵及溢洪道等組成,灌區由左干引水渠組成,全長2.2公里。

水庫樞紐工程位于州門司鎮黃旗洞村,水庫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養植等綜合效益,大壩設計為勻質土壩,最大壩高14.9m,壩頂長77m,壩頂寬為3.6m,高程601m,溢洪道土堰頂高程598.55m,水庫設計正常蓄水位598.584m,總庫容15.02萬m3,正常庫容10.1m3,設計灌溉引用流量0.2m3/S。

渠系工程:主要附屬建筑物有明渠800m,暗涵1.4公里。

2.2.2工程建設情況

水庫于1970年10月由州門司鎮人民政府委托資興市水利水電技術設計室勘查設計,報資興水電局批準后由資興縣水電建筑公司施工建設,工程1971年10月大壩工程完工并交付使用。整個工程歷時一年整,共完成土石方開挖0.8萬m3,,土方填筑1.5萬m3,漿干砌石0.12萬m3,鋼筋砼62m3,木材15m3,工程總投資8萬元,其中樞紐工程6.5萬元,灌區工程1.5萬元。

2.3水庫下游水利工程基本情況

水庫下游水利工程主要有團結水庫左干渠2.2km,電站一座500km,攔河壩3處,其它水利工程2處,如水庫潰壩決口對水利工程和下游河道將帶來巨大沖擊。

2.4水情、水工監測預報和調度

2.4.1水庫所在流域未配置水文、氣象觀測設施,水庫管理人員無法對降雨、徑流等要素進行預報,也無法對水庫進行預泄、錯峰和補償調節,只得憑借經驗判斷水情,憑借庫內水位尺報告水庫水位。團結水庫未配置大壩觀測儀器設施,不能準確在取得各種水工建筑運行的觀測成果,只能用肉眼觀察后進行表述。調度方式只能依靠資興市防汛辦工作人員的表述進行判斷,然后用程控電話或移動電話對水庫進行必要的調度。

2.4.2大壩管理

水庫竣工運行后,由鎮政府組建了管理機構,對水庫實行專管,管理人員在行政上由鎮政府管理,業務上服從市防汛辦領導和技術指導,認真做好水庫的日常觀察和管護,維護工程的正常運行,嚴格實行防汛工作崗位責任制,服從防汛指揮調度命令,汛期實行24小時值班,定期、定時進行巡壩查險,并做好雨情、水情、工情記錄及時上報市防汛辦,確保水庫安全運行。

2.5經濟損失

①人員傷亡,房屋倒塌造成的損失;

②農、林、牧、漁業的損失;

③交通運輸、電力、通信設施損失;

④水利設施直接經濟損失;

⑤防汛、搶險、救災等費用會計支出。

2.6社會影響

水庫下游是州門司鎮的主要糧食產區,又是雜交制種基地,在全鎮經濟建設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省道S322線是我市連接臨近縣市的咽喉部位,如遭遇超標準洪水將對下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和交通、電力、通信設施造成嚴重威脅,影響社會穩定及經濟發展。

2.7工程及防汛安全存在的問題

水庫運行36年來,為當地防汛抗旱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年復一年全力整修,但由于水庫地處偏遠及地質條件差等原因所限,水庫水工建筑運行基本正常。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水庫壩腳存在少量滲漏現象。

3、應急組織保障

3.1應急指揮機構及分工

團結水庫是州門司鎮目前唯一的小二型水庫,按照防汛工作行政首長負責制和分級分部門負責的原則,成立團結水庫防洪應急指揮部,指揮部由鎮黨委書記任指揮長,分管黨群的副書記、分管政法的副書記、分管防汛工作的副職領導任副指揮長,其中鎮分管防汛工作的副職領導任常務副指揮長,負責指揮部的日常工作,鎮政府其他駐村領導、干部及各辦、站、所、院負責人為成員。成員名單、職責、聯系方式見負責表:3—1—1。

水庫防洪應急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參謀組和后勤組,其中辦公室負責日常事務處理及上傳下達工作,主任由鎮政府辦公室主辦秘書擔任。參謀組負責水文、氣象、水工監測和搶險救災技術指導,組長由分管防汛工作的副職領導擔任。后勤組負責搶險物質、食品、通訊、電力、治安、交通、醫療、衛生、宣傳、車輛調度等,組長由鎮長擔任。

3.2決策制定與執行

水庫遇突發事件,水庫防洪應急指揮部成員應在1小時內緊急會商,制定搶險方案,由指揮長簽發,同時上報資興市防汛指揮部,水庫防洪應急指揮長根據指揮長簽發的命令迅速啟動預案,全面組織實施。

3.3搶險隊伍

3.3.1專業搶險隊伍

水庫專業搶險隊伍由鎮水利管理站、供電所、國土站等單位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組成,由鎮分管水利建設或防汛工作的領導負責,主要負責大壩樞紐工程險情排查處理,信件收集、傳遞、報告,重大險情部文蹲點、值守等任務,人員10人。

3.3.2群眾搶險隊伍

群眾搶險隊伍從水庫下游2個村和機關單位中選拔有搶險經驗的人員及基干民兵組成,共50人。由鎮分管黨群的副書記負責,主要配合專業搶險隊排除大壩樞紐工程中存在的險工險段,以及大壩決口搶護,以及解救被洪水圍困的群眾,應急搶險隊伍見附表3—3—2。

3.4應急防疫保障

應急防疫物資儲備、調撥和供應計劃見附表3-4。

3.5宣傳、報告

水庫防洪應急指揮部負責本預案的宣傳、培訓和組織實施工作,宣傳和培訓一年一次,在每年三月底完成。

4、水庫險情及影響評估

4.1險情分類及影響

4.1.1團結水庫下流排洪通道為上陡下緩,壩下至彭市鄉聯富村村部坡降大,黎家組至州門司河口處坡降緩。并有黎家、鋪上、學校等多處山體滑坡危險區,如遇特大暴雨極易形成大面積山體滑坡,引發泥石流,導致河道淤積、阻塞河床,抬高水位。

4.2警戒區級別劃分

一級警戒區:黃旗洞村村部、學校及黎家、蔣家、竹山下等三個組臨河村民居住等區域。

二級警戒區:林管站、鎮中學、機關單位及省道S322線兩邊居民區。

5、水庫防洪預警程序

水庫如出現以下三種情況之一,按市-鎮-組-戶的次序在最短時間內緊急避災信號。第一:氣象、水文指標達到警戒數據,水庫防洪應急指揮部向村發出警戒暴雨信息。第二:工程監測出現險情,即團結水庫(大壩)洪水即將漫頂或壩體出現裂縫、內外滑坡、有潰壩可能時,水庫防洪應急指揮部應及時向下游發出警戒信號,并迅速通知危險區群眾做好轉移準備。

6、信號發送手段和責任人

汛期水庫防洪應急指揮部實行24小時值班。鎮、村、組責任人在接到緊急避災轉移命令或獲得危急的監測信息后必須緊急到責任區信息,按照責任區的劃分,明確各村支兩委成員、村民小組長、會計為信息發送員。緊急避災信號發送方式為逐戶通知、廣播、電話聯系、鳴鑼等。信號發送程序為先一級警戒區、隨后二級警戒區。

7、轉移安置的原則、轉移路線

轉移安置原則是:先人員,后財產,先老、弱、病、殘、婦、幼,后一般人員。如需交通工具轉移的,按照后一級警戒區,后二級警戒區。轉移中信號發送責任人和轉移責任人必須最后離開災害發生區。

轉移路線本著就近、就便、安全的原則進行安排。

轉移工作采取鎮、村、組干部層層包片負責的辦法。

轉移安置路線及負責人安排見附表。(7—1—1)。

8、轉移人員安置辦法

轉移人員采取集中、分散到戶、搭棚三種安置方式。本預案共轉移安置104戶1500人(含學生),涉及2個村及鎮政府機關,其中設置集中安置點10個,轉移安置必須無條件服從指揮部指揮。

9、應急組織保障

9.1應急組織機構

成立州門司鎮團結水庫防洪應急指揮部。由鎮黨委書記任指揮長,鎮長、黨群副書記、政法副書記、主管防汛工作的副職領導任副指揮長,鎮政府下設辦公室,由鎮政府辦公室主辦秘書任辦公室主任。

9.2指揮部職責

指揮長:負責指揮部調度指揮,制定搶險方案,調度命令,切實做好干部管理和成員單位綜合協調,掌握搶險動態,及時向上級匯報搶險情況。

副指揮長:協助指揮長制定緊急行動方案,負責搶險方案執行和督促各項調度命令的落實。

指揮部人員:負責搶險救災、人員轉移、安全保衛、衛生防疫、后勤保障及指揮部各項命令的具體執行。

10.轉移安置紀律

第一條:服從命令、聽從指揮,應急抗災物質實行緊急征用。

第二條:堅守工作崗位,勤政務實。指揮部成員及水雨量測報成員、轉移安置責任人、信號發送人不得擅自離崗,對玩忽職守者必須追究瀆職責任。

第三條:雨情報告必須及時,有險速報,會商及時,指揮果場。

第四條:對瞞報、漏報者,必須追究責任,對臨陣脫逃者予以查辦,對貽誤戰機、釀成惡果者繩之以法。

第五條:部門分工、各司其職,團結抗災。

第六條:安全救災,臨危不亂。

第七條:防災抗災紀律,匆容置疑,如有違抗,嚴懲不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