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局小麥防控工作方案
時間:2022-03-09 03:04:00
導語:農業局小麥防控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吸漿蟲、麥蚜等是影響我國小麥生產安全的主要病蟲害,在我國麥區發生范圍廣、擴展蔓延速度快、危害損失大。受氣候異常等不利因素影響,今年小麥條銹病等重大病蟲發生防控形勢較為嚴峻,為及時有效控制危害,確保小麥生產安全,特制訂本方案。
一、發生趨勢及防控任務
據我部組織專家會商分析,2009年小麥重大病蟲害發生總體重于上年。其中,小麥條銹病發生早、面積大、擴展快、危害重,當前西南、漢水流域和西北麥區大流行態勢已經顯現,黃淮海主產麥區流行風險顯著增大。預計全國發生面積5000萬畝,需防治面積7500萬畝;赤霉病在江淮、長江流域、黃淮部分麥區可能偏重流行,需實施預防面積7000萬畝;穗期蚜蟲在黃淮海及北方大部麥區偏重以上程度發生,發生面積2.3億畝,需防治面積2.5億畝;吸漿蟲在黃淮海麥區中等或偏輕發生,發生面積4000萬畝,需防治面積3000萬畝。另外,紋枯病、白粉病以及局部麥區發生的麥蜘蛛、胞囊線蟲、地下害蟲等防控形勢也不容樂觀。
二、防控目標與防治策略
(一)防治目標:通過采取有效措施,力爭將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小麥吸漿蟲、蚜蟲等病蟲的總體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其中長江中下游和黃淮海主產麥區的危害損失控制在3%以內。
(二)防治策略: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崩砟?,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堅持突出重點、分區治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根據病蟲發生危害規律,采取科學有效的防控措施,重點防控小麥條銹病、赤霉病、吸漿蟲和穗期蚜蟲等重大病蟲,兼顧白粉病、紋枯病、胞囊線蟲、地下害蟲等其他病蟲防治,確保小麥生產安全。
三、防控技術措施
(一)小麥條銹病
小麥條銹病屬大區域流行性病害,前移防控關口是控制病害大面積發生流行的關鍵。根據當前發生形勢和趨勢分析,2009年應在全面加強監測預警的基礎上,繼續采取分區治理措施,打好“早期流行區全面防控、春季流行區應急防治、菌源區綜合治理”三個戰役。
1、早期流行區全面防控。西南麥區、漢水流域是小麥條銹病主要的冬繁區,針對當前發生流行的嚴峻形勢,必須根據監測調查結果,在嚴控發病中心的同時,對發病田塊組織開展全面防控,努力減少當地危害損失和外傳菌源。西北冬麥區要從返青期開始全面落實“帶藥偵查、打點保面”預防措施,病情進入流行期時,要立即組織全面防控,減少危害損失,減輕晚熟冬麥及春麥區流行風險,有效降低外傳和當地越夏菌源。
2、春季流行區應急防治。黃淮海主產麥區屬小麥條銹病春季流行區。3月下旬-5月上旬是發生防治關鍵時期,要全面加大監測調查的力度和頻度,落實“發現一點、防治一片”預防措施,及時圍殲發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風險;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應立即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治,防止病害大面積流行成災。
3、菌源區綜合治理。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冷涼麥區是小麥條銹病主要越夏菌源區,要結合種植結構調整等,改種啤飼大麥、油菜、蠶豆等作物,壓縮小麥種植面積,同時通過人工鏟除、除草劑防除等措施,消滅自生麥苗,切斷條銹病循環鏈,有效降低越夏菌源量。西南、西北、漢水流域等小麥條銹病越夏、越冬和冬繁區,要因地制宜推廣種植抗病品種;在確保冬前基本苗數充足的前提下,推廣適期晚播技術;組織做好秋播藥劑拌種,秋苗期及冬季、早春“打點保面”預防工作,有效減輕、延緩病害的發生和擴展蔓延。
小麥條銹病防治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丙環唑等藥劑。需要注意的是:各級植保機構要加強對三唑酮秋播拌種的技術指導,避免因田間濕度過大或連陰雨天氣影響,出現延緩出苗等副作用。
(二)小麥赤霉病
小麥赤霉病屬氣候型病害,即小麥抽穗、揚花期遇連陰雨天氣是誘發病害發生的主導因子。長江流域、江淮麥區是該病害重點發生區,黃淮海麥區為一般發生區。該病害防控關鍵是在推廣種植抗(耐)性品種的基礎上,重點加強預警會商,抓住抽穗至揚花期,積極采取藥劑預防措施。
1、藥劑預防技術。長江流域、江淮、黃淮麥區各級農業部門要切實加強與氣象部門的溝通聯系,密切關注天氣情況,及時病情短期預報和防治警報。若短期天氣預報小麥抽穗-揚花期有3天以上的連陰雨天氣,要全面采取預防措施,打好“保險藥”。防治藥劑可選用多菌靈、或多菌靈加三唑酮、或咪鮮胺類噴霧。如施藥3-6小時內遇雨水沖刷,則應在雨后及時補噴。
2、選用抗(耐)病品種等。病害常發區應選用穗型細長、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揚花整齊集中、花期短、殘留花藥少、耐濕性強的品種。如長江流域麥區宜選用揚麥系列品種。同時,加強栽培管理,做到田間溝渠通暢,增施磷、鉀肥,促進麥株健壯,增強抗病能力。
(三)小麥吸漿蟲
小麥吸漿蟲主要以成蟲于小麥抽穗期在穗部產卵危害,小麥成熟時形成蟲卵粒,目前已成為黃淮海麥區常發性害蟲。該蟲防治關鍵是加強監測預警,準確掌握防治適期,重點抓好蛹期防治和成蟲期防治,尤其是成蟲期集中防治。
1、蛹期防治技術。根據系統監測和大田普查結果,當每小方土樣(10x10x20cm)有蟲蛹2頭以上,選用甲基異柳磷、辛硫磷制成毒土,順麥壟均勻撒施,然后淺鋤,使藥劑翻入土中,再及時中耕澆水。
2、成蟲期防治技術。根據蟲態發育進度調查,結合大面積普查,當害蟲進入羽化高峰時,每10網復次成蟲量10~25頭,或用兩手扒開麥壟,一眼能看到2~3頭成蟲時,選用毒死蜱、菊酯類農藥噴霧防治,也可用敵敵畏拌上適量麥麩或細土在傍晚撒于田間,熏蒸防治。
3、選用抗蟲品種及栽培措施。小麥吸漿蟲發生嚴重的麥區,要選種穗型緊密、內外穎緣毛長而密、麥粒皮厚、漿汁不易外溢的抗蟲品種;發生特別嚴重,且適合油菜、蠶豆等作物安全越冬的地區,要及時實施輪作換茬,以減輕危害損失。
(四)小麥穗期蚜蟲
小麥穗期蚜蟲是黃淮海主產麥區及北方冬麥區的主要害蟲,在小麥灌漿期刺吸危害,直接影響千粒重,進而影響小麥產量。同時,小麥灌漿期是多種病蟲重疊發生危害的高峰期。各地要根據病蟲發生的實際情況,嚴格按照防治指標,科學合理選用化學藥劑,實行殺蟲劑、殺菌劑和磷酸二氫鉀各計各量,混合噴灑,達到治蟲、防病、防早衰等“一噴多防”的效果,有效減少小麥產量損失。
另外,小麥紋枯病、白粉病、麥蜘蛛、地下害蟲等其它病蟲重點發生區,要加強監測調查,對達到防治標準的田塊,也要積極采取相應防控措施,科學有效控制危害。
四、防控工作措施
(一)加強領導,落實防控責任。小麥病蟲害有效防控,是保障小麥高產、穩產的關鍵措施,各級政府要盡快建立健全病蟲防控指揮機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專項防控資金。要盡早安排部署,明確屬地責任,完善防控預案,強化督導檢查,力爭把條銹病等重大病蟲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全力打好抗大旱、保春管、防病蟲、奪豐收這場硬仗。
(二)全面監測,強化技術指導服務。隨著氣溫回升,小麥條銹病等病蟲害將進入發生流行關鍵時期,各地要抓緊充實測報隊伍,改善工作條件,系統搞好監測預警工作。要嚴格執行周報制度,確保信息暢通。同時,通過病蟲電視預報、廣播、手機短信、發放明白紙等多種形式,及時將發生信息和防治技術傳遞到千家萬戶,指導農民及時、有效防治。
(三)做好應急防控準備,大力開展專業化防治。針對今年小麥病蟲害發生的嚴峻形勢,各地要提早做好應急防治藥械購置和儲備工作。同時,要根據我部《關于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工作意見》要求,要積極扶持發展專業化防治組織,加強技術培訓、指導與服務,大力推進專業化防治,力爭防控覆蓋率達到40%,實施聯防聯治、統防統治,努力提高防治效果和效率。
(四)加強農藥市場監管,確保防治效果。各地要根據我部“農藥市場監管年”總體部署和安排,積極組織開展小麥病蟲防治用藥市場監督抽查行動,加大對農藥集散地和重點企業檢查力度,嚴肅查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凈化農藥市場,確保農民用上“放心藥”,堅決杜絕假冒偽劣農藥坑農害農事件。
- 上一篇:農業局農村環境整治方案
- 下一篇:農業局農藥市場監管方案
精品范文
10農業行政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