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園區現代化建設工作方案

時間:2022-03-20 08:28:00

導語:農業園區現代化建設工作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園區現代化建設工作方案

現代農業園區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載體和主要突破口,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產業結構優化調整以及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強化全縣農業基礎,努力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將有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此,農工*縣委做了較為深入的調研,并提出了相關的建議,供縣委、縣政府參考。

一、*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模式和開發建設現狀

*現代農業園區是年底經上海市人民政府批準建立的第二批市級現代農業園區之一。園區總體按照“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發展模式運行,立足于國內、國際市場,以高科技、高起點、高效益為宗旨,致力于種源種苗繁育、優質糧食和天然藥物生產、出口創匯和都市觀光農業的功能建設,逐步建設成為集科研、生產、加工、銷售和觀光、休閑、旅游為一體的都市型高效生態農業園區。

園區通過分期實施綜合開辦項目、園區辦項目,對北六滧、北七滧、北八滧三大區域投入了總額16100萬元的建設資金,其中政府扶持資金13090萬元,銀行貸款1300萬元,自籌資金1710萬元。經過七年多的開發建設,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園區內的農田基礎設施和溝、渠、田、林、路、庫、場等配套設施建設。園區路橋暢通,綠化成蔭,初步形成了“五通一平一綠”的現代化大農業格局。2004年8月,農業園區中的農產品加工區被國家農業部授予國家級綠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通過二期開發建設,園區共引進投資項目10個,投資金額12286萬元,分別為農業項目2個、林業項目1個、牧業項目3個、漁業項目1個、農產品加工項目3個,其中入駐企業有老杜鴨鴨鴨業養殖公司等4家企業。

二、現代農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經過多年努力,園區已初具規模,但由于諸多原因,園區還沒有真正發揮引領全縣農業發展的作用,較“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總體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認識尚未統一,規劃無法落地。長期以來對園區發展的定位始終不明確,甚至對園區是否需要繼續存在產生懷疑。由于在認識上未能統一,盡管長期以來園區形成了不少發展規劃,但至今未能落地,園區大量的土地先后被抵押,導致園區發展的體制機制難以理順,這是園區發展受到囿限的主因。

(二)建設資金缺乏,可持續發展困難。一是政府投入力度不足。農業園區建設周期長、投入大、周轉慢、回報率低,但近年來財政扶持明顯不足,導致資金缺口較大,影響了科研、生產的發展以及基礎設施的配套完善,農產品加工區的建設規模和進度也遭受很大影響。二是園區缺乏正常運作資金。目前加工區基礎設施建設,主要依靠園區貸款,政府貼息解決。園區已為加工區基礎設施建設和改變生產條件投入1400萬元,但目前仍很不完善,最為突出的是水、電和污水處理三個方面,資金缺口3000萬元。而對于引進優良品種、新技術,發展新農產品,進行農產品加工研發等正常生產運作的資金更是無從籌措,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三是融資渠道不暢通。尚未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如貸款、保險、外資、成立有限公司上市等,影響了資金的籌措。

(三)發展缺乏特色,輻射帶動作用弱。一是在產業結構上,園區所展示的項目及品種缺乏特色。如部分智能化大棚引進的項目及品種十分普通,并且與其他市級農業園區的建設項目雷同,這種做法實際上是把現代農業科技園區理解為鋼架大棚種植蔬菜或是育苗基地,缺乏推廣價值,造成資源浪費。二是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薄弱,因而園區對本縣農村地區的農業科技轉化、推廣普及和信息傳播等方面發揮的作用有限。

(四)扶持政策不完善,難以形成發展合力。我縣對農業園區建設缺乏統一的宏觀指導,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完善,影響了園區的發展。一是在園區開發方面,沒有完善配套的吸引企業和社會資金入園的政策措施,無法形成各部門支持園區建設的合力。二是在科技創新方面,缺乏對新技術、新品種引進以及風險性科技創新項目的資金扶持的優惠政策。三是在建立健全科技服務體系方面,促進現代農業園區與科研單位、推廣單位和生產單位結成利益共同體,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缺乏政策支持。四是在土地流轉方面,用地指標僧多粥少的現狀與加快加工區發展的要求相矛盾,阻礙了許多優秀企業入駐園區的進程。

(五)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支撐薄弱??萍既瞬哦倘?,科研能力不強,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新農藝的示范效應不明顯。農業園區在引智入園、引智創業、成果轉化上還沒有形成有效的機制,缺乏與科研院校的有效合作,科技對農業園區的支撐作用沒有得到很好地發揮。

三、加快*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若干建議

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是探索*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效模式。我縣現代農業園區的發展思路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利用十七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和地方有關“三農”的政策,加強政府引導作用,大力發展農業園區,促進農業現代化,利用園區優越的地理位置,努力增強園區發展活力,實現園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使其在*現代化生態島建設中切實發揮示范窗口作用。

(一)充分認識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的緊迫性和必要性。

現代農業是在現代化生態島建設中重要的主導產業。根據市委的要求,*現代農業應該走高效生態的發展道路,依托農業科技,促進農業的規?;?、產業化、集約化。而現代農業園區則是我縣目前階段少之又少的能夠承載高效生態農業的理想地區之一。與此同時,*產業發展的方向是三次產業融合協調發展,其中最主要的是一、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而園區不僅直接經營種植業和養殖業,而且園區內的農產品加工區是國家級的綠色食品加工示范基地,有著*其他農業基地所不具備的有利條件。同時,園區還具有科研及其它服務功能,其模式已在*率先具備了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雛形。目前,園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并不是其發展取向上存在偏差,可以說,園區的存在與發展,不僅符合*現代化生態島建設的功能定位,而且完全能夠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為此,必須從科學發展及*高效生態農業戰略發展的高度重新審視、定位園區的重要地位,提高認識,并通過及早確定其規劃,強化其功能,促進園區的加快發展。

(二)強化園區農業招商引資功能。

實踐證明,龍頭企業在現代高效生態農業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把農業規模企業,特別是高科技龍頭企業的引進作為園區工作的重點,像前階段抓工商企業招商引資一樣抓好農業的招商引資。政府應研究制訂完善有關優惠政策,積極吸引國內外大公司、高科技企業、風險投資機構到園區投資創業,積極吸引國外資金、民間資本和工商資本投資園區建設,引導社會資金在園區統一規劃的指導下,參與園區科技開發。而園區功能應由目前的自主經營為主轉向以服務、指導、協調管理為主。

(三)完善園區發展政策。

1、財政、稅收與金融扶持政策。一是把所有涉及農業部門計劃投入到園區發展的資金進行捆綁使用,發揮政府資金的引導作用。在不斷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時,吸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園區投資機制。二是建議縣財政設立農業園區發展專項基金、科技成果產業化專項基金等,集中力量扶持園區進行基礎性、公益性、試驗性的項目建設,增強園區對全縣農業的示范帶動作用??h財政支農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種子種苗工程資金要向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傾斜,縣科技部門在條件相同的前提下讓園區優先承擔相關科技項目。三是享受農業的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進口自用的農業生產資料、科研設備設施、種子種苗等,適用國家有關農產品加工出口企業出口退稅政策的,可以按國家有關政策給予一定的減免稅優惠。水電費用一律按照農用標準收取。四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h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應幫助洽商國有商業銀行特別是農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加大對園區內科技和加工型企業的貸款扶持力度,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信貸支農重點,適當放寬擔保抵押條件,簡化審批手續,并給予適當貸款利率和時間上的優惠。

2、園區建設用地與土地流轉政策。建議在政策允許范圍內,對以農業生產活動為主體,少部分改變土地使用性質的農業園區項目,按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的用地規定執行。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等所需的非農建設用地指標由縣政府單列直接安排到項目,免收級差地租和土地出讓金。鼓勵發展規模種養業,對發展農產品加工、興辦農產品市場的用地,要優先予以保證。針對園區現有土地資源零碎,不成區域化布局的現狀,建議縣政府對園區土地資源作必要的規劃調整,同時通過鼓勵園區周邊農民將土地入股、出租等形式,集中土地,以便成片開發。建議國土管理部門簡化土地征用辦理手續,征用費用按農用地標準。

3、鼓勵科技人員進入園區創業政策。允許科技人員通過承包和入股的方式參與園區建設與管理,縣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獎勵資金對技術成果研究、推廣作出重大貢獻的科技專家、企業家給予獎勵,鼓勵科技人員、管理人員到現代農業園區企業、發展。

(四)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園區產業化經營。

要以現代高效生態及農業服務產業鏈理念開發園區,形成以國內國際合作、農業開放為標志的*農業新型發展模式,使園區建設成為規模大、范圍廣、效益高的農產品基地,形成一個規模較大的產業帶、產業鏈、產業群。

1、培育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應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掘*資源優勢、市場優勢、文化優勢、區位優勢,突出重點、因地制宜,立足地方特色,注重名、優、稀、特產品的挖掘和開發,從而形成特色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密集帶,避免與其他市級農業園區產業雷同。大力培育園區名牌產品,增強園區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2、建設園區標準化生產基地。一是加強基地建設,推動園區現代農業發展。按照園區現有的自然、人文環境以及市場環境特點,以提高特色農業帶動能力和擴展科技推廣深度為目標,建設農產品加工基地、科技研發基地、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科技培訓基地,通過基地建設,為園區建設現代農業提供平臺。二是在園區內實施標準化生產戰略。標準化生產是建設現代農業和市場農業的基本要求。園區必須健全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在生產、加工農產品和質量、環境管理以及銷售等各個環節推行標準化生產,鼓勵企業制定生產技術標準和進行國際認證,建立從土壤環境質量到種養生產過程,從生產、加工到包裝、儲運等環節的質量監控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市場占有率和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推進園區產業集群建設。要注重培育園區企業集團。一是重點引進種子種苗生產、農產品加工、農產品物流配送、畜禽規?;B殖等具有市場競爭力、效益較好的農業龍頭企業進入園區。二是培育園區內科技型龍頭企業。根據市場需求和發展趨勢,結合*產業特點和優勢,積極發展一些技術含量高、市場前景廣闊的農業科技型企業,重點發展產前、產后領域的龍頭企業,通過引導和扶持,不斷擴大科技型企業的生產規模,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培育一批主導產業明確、市場競爭力強的科技型企業,使之成為園區產業化經營的龍頭。三是組建企業集團。在兼顧科技優勢、區域戰略布局、主導產業培育的基礎上,逐步引導園區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集團化和國際化,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園區內的產業布局要堅持以分工協作、本地聯網形成產業集群來安排項目,對園區內原有的產業發展要重視相關產業的網絡體系的建立,對新進園區的企業明確以產業集群為導向,努力形成大中小企業密切配合、專業分工與協作完善的產業集群,提升園區的產業競爭力。

4、建設農業文化展示館,發展農業觀光旅游。發展農業旅游是促進一、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途徑。農業文化展示館是農業觀光活動的載體,以農業活動為基礎,結合旅游、休閑、教育、科研等多種功能,近年來在其他地區得到了蓬勃發展。建設農業文化展示館,一方面符合*生態島的功能定位,開發了新的旅游景點,展示*地方農業特色,以期實現生態、社會、經濟等多方面效益的綜合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拓寬*農產品的銷路,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

(五)構建現代農業園區科技創新體系。

園區建設必須突出科技創新和技術集成,充分顯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要在全面綜合應用先進實用技術的同時,堅持用高新技術裝備改造傳統農業。為此,應重點建立健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一是充實和完善園區科研機構和技術推廣服務組織。建立園區自己的科研機構和研發隊伍,增強園區自主研發能力。在做好技術引進和示范的同時,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地區優勢農業新技術、新品種、新設施、新體系。同時建立園區自己的農技推廣組織、農民教育培訓中心和農業專家大院、農資銷售中心,為企業和農戶提供農技物資供應、技術咨詢、產品流通等方面的服務。二是發展多元化的科技服務組織。園區要重視加強園區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等單位的聯系,形成強有力的科技服務支撐。三是拓寬服務領域和服務范圍。隨著園區的不斷發展壯大,科技服務的領域與范圍必須進一步拓寬,不僅要開展技術服務,還需要提供經濟與社會領域的服務;不僅要提供產中服務,更要強化產前和產后服務;不僅要重視提供經營性服務,還要重視技術培訓的服務,提高企業經營素質和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培養一批農民技術骨干和農民企業家。

總之,*現代農業園區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現有發展水平上不斷地向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投入產出率、科技貢獻率、市場占有率的目標邁進,從而形成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統一的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切實推動農業經營向專業化、集約化、規?;?、市場化方向發展。